查看原文
其他

【文汇教育】一个独立教师的自述:我为何要辞职离开体制内的好学校?

2015-09-25 项恩炜 成为学习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好老师离开了好学校。

辞职原因,除了薪水待遇外,更关键的是,无法靠“专业创造”赢得相应的尊严和评价。

于是,他们弃体制而去,通过最时髦的“互联网+教育”平台,选择去做一名“独立教师”,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

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有教育界专家给“独立教师”下了这样的定义——


“我不属于任何单位,我就是我”

“提供的是完全个人化的专业创造,而获得的将是自身的不断增值,包括收入、声望、学养水平、经验值和创新能力。”

今天在这里讲述故事的,就是其中一位代表,让我们来看看他为何辞职走上了“独立教师”之路。


人生的道路,不能越走越窄

项恩炜


“啊,你不做老师了,你为什么辞职啊?”


这半年里,我一直被这个问题追赶着,就像十年前,朋友们听到我辞去公务员职务时纷纷追问一样。


其实,对于企业而言,辞个职,换个工作,实在太正常不过,也没多大必要解释。当然,让自己拥抱不确定,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这一步,也不是突然发生,也有一个“水到”之后,与泥土挤压、碰撞、推移,最终“渠成”的过程。


下面,我试着来分享,我是怎样“水到渠成”地“辞职”的。



我可以做一个永远“有问题”且“无力解决问题”的教师吗?

辞职前的一段时间,我总觉得惶恐和愧疚,觉得自己配不上“教师”这个称谓。尤其是在面对学生具体而真实的问题时,我常常有“我无法对你们负责”、我不是“教师”的感觉。

在这一点上狠狠给我上了一课的,是一位名叫“羽”的女生。她是班级的生活委员,工作细致,人品好,学习也认真与用功。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羽”的数学考砸了,难过得落泪。家长会上,我安慰她:没问题的,相信自己,这么努力,肯定能出成绩了!


然而很快,月考时“羽”的数学再次失利,我依旧如此安慰!


但下一次的期末大考,她的数学又失利了……面对她的哭诉,看着工工整整的笔记本,叉叉画画的练习本,尤其听她说到:“班里的胖子‘鱼’,每天上课睡睡觉,但数学每次都考前三,不公平!”时,我根本没有勇气再说:你要相信自己,努力终有回报……我知道,我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也无法解释她与“鱼”的差异。


那一刻,我深深地体验到:离一个合格的教师,路程有多远。


就这样,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类似的问题雨点般倾泻而下。我观察周边的同事,发现大家都面临相似的困境,只是没有人将其捅破,各级考评也在这里含糊过去而已。甚至,教师借助自己的权力,把责任怪罪于学生:哎,不聪明,不适合学……


就这样,上学放学,上课下课,冬去春来,日升日落,天下依旧太平,学生的种种痛苦,被轻巧地掩盖了。


但问题是,我们是教师诶!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师,永远不及格。我们可以不做老师,可是,学生还在,这些问题还在,怎么办?毕竟,骨子里,我们和学生一样,也会面临这些问题。




虽然我是老师,但我其实依旧是学习者,我可以申请做一个“永远不及格”、“永远无法对孩子”负全责的老师吗?

学校能够接受一个永远发现层出不穷的问题,却难以解决一个问题的员工吗?


尊重研究:年轻人可以有一间专门“研究学习”的工作室吗?

就在“教师”等称谓让我觉得分裂而痛苦之时,学生的真实问题却硬是帮助我修炼出了另一个身份:学法咨询师。

因为“羽”,我开始病急乱投医。当时以为心理学可以帮助我,就到上海医科大学,自费参加了一个心理保健师的课程。


在新的学期,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帮助“羽”和“鱼”找到听课时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同样听一位同学演讲,“羽”过程认真,奋笔疾书,笔记工工整整,请她起来复述,她口中蹦出的是一个又一个关乎具体知识点细节的词语;


而“鱼”,则是趴着听演讲,也不动笔,懒懒散散,请他起来复述,他说开口就说“忘记了,我就记得他(指上台演讲的同学)一开始打了个喷嚏……”,这个说法引来了大家的哈哈大笑。但是“鱼”继续说了下去,“他演讲是先读了下诗歌,然后说了下诗歌背景,然后强调了鉴赏的要点”,犹豫了一下,他竟然蹦出了一个词语“重章叠句”……这实在让我震惊。


你看,“羽”虽然很用功,记笔记,但脑海里留下的全是碎片,碎片与碎片没什么关系,考试时候很难回忆起来;而“鱼”不同,他虽然没有笔记,但是他脑海有印象最深的事件“打喷嚏”,我相信,一旦考试时候想起这个喷嚏,他也自然能回忆起今天的演讲。


不仅如此,“鱼”是从整个演讲者的结构上来理解,虽然忘记了具体内容,但是对于台上人讲话的意图是很清楚的。更关键的是,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次演讲最核心的考点“重章叠句”。


你看,“鱼”不仅会把握核心考点,还会捕捉对方的意图,更会用一个好玩的体验为自己想起这些提供一个很棒的回忆触发器——只要一想起喷嚏,就能想起整个演讲。这是多棒的学习模式啊!


听着我的分析,“羽”眼睛亮了……


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我继续学习心理咨询、神经语言程序学、教练技术、神经语言程序学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对于学生脑海正发生着怎样的学习过程,如痴如醉。


学生们都知道我喜欢做实验。同样阅读2分钟,不同学生效果有差异,为什么?同样读《阿房宫赋》,全班40个孩子,每个孩子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会一样吗?同样是背单词,不同孩子脑海的思维流程差异在哪里?甚至,我把班级学习困难的孩子接到家中,同吃同住40天,每天观察记录,做各种实验,和孩子一起探索学好知识的最佳途径。


我疯狂地观察着学生脑海的世界,做了无数的个案。


从07年高三(9)班开始,我就习惯性坐在教室里,听各种不同的课,自己研发了课堂观察记录表,以分为单位,以学习风格为参数,在课堂观察不同学生的听课表现。然后课后与学生对话,比对。


过程中,我帮助孩子发现了他们的听课模式与学习风格的匹配程度,解释为什么同样听同一个老师上课,我的效率低,他的效率高。对于不同孩子大脑处理信息的模式与其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的关系,有了更敏锐的觉察。而学校的老师从开始的不适应,到最后也习惯了我经常坐在教室后面参与各学科课堂,不断奋笔疾书的模样。


我开始接待学习方法的咨询个案。从班级的孩子开始,到全国各地的个案。我发现,在学生学习个案咨询的过程中,我内心是很安宁踏实的,没有做“教师”时候的惶恐、不安和迷茫。我着迷于孩子脑海世界的每一个微妙的差异,理解陪伴着孩子,每次不断帮助孩子现场体验到一个新学习方法后的学习高潮。


孩子眼睛亮起的时候,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很多时候,孩子会惊呼“原来读书是这样读的……”“原来单词是这样背的……”身边的朋友、同事、领导,渐渐地,也会介绍其他孩子过来咨询,这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尊重。




过程中,我一直坚持记录。同时,我把每年的教育教学记录,编辑成册子。


09年申报中级职称时,这些我认为珍贵至极的文字记录被认为“不合格”之后,我憋着一股气,决定2010年每周写一篇文章,每月发表一篇文章,就用这些被认定为“不合格”的记录。


事实是,我做到了。


根据那些记录整理出来的个案陆续发表。几乎是每整理出一篇,这一篇就一定获奖或者发表。这也让我得到了信心。第一次出手申请上海市青年课题,成功了;第一次参加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获了一等奖;第一次申请参加基金会课题,也成功了……


我看到了学法咨询背后的精彩世界,可以做实“学定教向”这四个字。于是,我向学校提出申请:不做班主任、不教语文课,在校内开设学法工作室,帮助整个学校、年级、不同学科的学习困难学生。我愿意为孩子们建立档案,提供学法的跟踪与支持。


似乎这样,我个人会更加身心合一,也确实能够帮助每个班级不同学科都存在的那些“怪”学生。


甚至,我可以为学校带出一批不同学科的学法咨询师,一起摸索,捕捉每门学科的知识在学生脑海的呈现,并建立一个档案库。这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特征与水平,就完全可以可视……以学定教,真的可以变成实实在在可评估的事情了。


领导很开明,也支持。只是考虑到没有先例,也无法考评工作量,社会上也没有这样的职业,一直没有答应,但一直会鼓励老师们给我推荐“怪学生”,也鼓励我在自己学科用起来。


就这样,一边是“名不符实”的教师身份,想推却而不得;一边是我内心认为“名副其实”的“学法咨询师”身份,想获得而不得。我陷入了双重的分裂之中。



尊重专业:一线教师可以有专门的“研究时间”吗?


那,为什么不尝试下领导说的“用在自己班级”、“用在自己学科”呢?


2011年,蒙受领导宽容与爱护,我成了学校“创新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这是我身心一致的一年!


班主任工作,我坚持“自由-自主-自觉”的成长路径,依旧没有班规没有班长没有课代表没有座位表,依旧坚持项目制,依旧坚持“午读”、“暮省”,给孩子们足够自由的空间,不断给予自我觉察的契机,相信学生能在自我觉察中获得成长。


语文学科上,我也开始自由了许多。从文体学入手解决课内文章,其他三节课就强化主题阅读和专题阅读。先后和孩子们一起围绕“生死”、“爱情”、“自我”、“自由”等词语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阅读。


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我开始玩命似地开展了学法研究。25个孩子,每天的暮省本,摘抄本,雷打不动进行批改,摘录,整理。静静地看着光阴移动中,每个孩子思想轨迹的变化,看着每个孩子阅读方法的调整,看着孩子听课模式的变化,我第一次用词频软件,精确地测出了每个孩子的常规词汇量、第一次能够给一个孩子提供为期半年的每天阅读思想变化过程记录、第一次搜集并了解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孩子们在每个年级阅读所关心的阅读主题。


我几乎天天坐在教室里,批改,阅读,观察,记录,对话,甚至学生说,在我们班,第一个来的是大象老师,最后一个走的也是大象老师。


25个孩子在每一天每一刻呈现出来的思维状态,在365天的跟踪记录过程中,在我眼前呈现出了动人的图景——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浩瀚的世界。


我以为我可以这样,把学法与班主任工作和日常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然而,事实是,我倒下了。


因为长期坐在教室里观察记录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在第二个冬天来临之际,我倒下了。寒假结束之后回到班级,孩子们很贴心,在原来教室后面办公的地方,用椅子为我准备了随时可以趴下休息的“小床”,学校也很照顾我。那时候的观察记录,是站着或者跪着完成的。坚持了不到一个月,腰突病再次发作。


我很沮丧,意识到:按照我内心的标准,把学法咨询与常规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恐怕我再没有机会了——这样的工作强度,这样的时间管理,这样对于记录整理的要求,是我的身体无法承受的。我必须得做出选择。


我的身体告诉我:或许,你真的只能做好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我选择是:专注于研究学生学法。


所以,身体恢复,再次回校,当申请学法工作室而不得时,我选择了在网络开设“成为学习者”工作室,我的理想是,做中国最好的专注学生学法研究的平台。但当学校信任我,给我继续安排高三与高一跨头任教时,我准备逃跑了。一是担心我的健康,担心自己一旦接触到学生就会投入进去,身不由己;二是希望节省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学生学法研究上。



尊重人才:可以只是为人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管理需要吗?


就我个人而言,学生学法研究所依托的理论背景,是神经语言程序学,学习科学与脑科学。这几门学科,本身就与人工智能有密切的联系,与计算机编程本是同族。


在2009年心理学年会上,我曾经心动于那台“眼动仪”,如果学校能有一个研究学习的工作室,只要工作室能有一台这样的仪器,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就可以破解学生在每门学科每个知识点上的学习模式。


可惜太贵,没敢向校长开口。但是如何实现学习过程借助软件可视化,这是我一直关注的领域。后来虽经多方努力,最终还是缺了十万块而搁浅了。其实学校的科研负责人在2013年提出微课,我与她不谋而合。可惜学校在这一块一直没有实质性推进,我自己借助互联网到处寻找与微课有关的平台与信息。


终于,在2014年初,我看到了一个比较靠谱的微课培训机会。于是,拿着培训通知,请假调课,参加学习。被告知,不属于公派,属于个人事假,需要扣奖金。校规如此,遵照便好,只要学校能放行。

这次学习,我是唯一一个上海地区的学员,也是唯一一个基础教育界的学员。其他的几十号老师,或是职业教育领域的,或是培训机构,或是专门的微课开发机构的,有的甚至直接是教学副校长亲自参加培训。课后聊天,听他们谈各自学校的课程方案,我感觉微课时代的力量正要喷涌而出。这次培训让我很兴奋。我看到了学法课未来的方向。


从2009年开始做课堂观察,一个人坚持听坚持记,寂寞中前行,很多人觉得我很不可理喻——语文老师听化学课、物理课、音乐课干嘛;后来课堂观察成为热点了,领导组织,集体响应,大家也就正儿八经做起来了。以前的研究笔记也开始被重视。


但让人难过的是,笔记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研究本身的价值,而是因为管理层面有了要求。


再比如教案的检查,我用左右栏笔记设计的教、学案,被定为格式不合格——要知道,这背后花费的心血,包括学习的投入(是借鉴了神经语言程序学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培训成果,结合了参加CFA培训时得到的启发,加入我对在学科中渗透学法的思考),与网上下载一份教案简单修改下格式以符合要求,还是有区别的。在我看来,需要保护并做专业探讨的,恰恰是前者。需要做管理语言模式下对话的,恰恰是后者。



尊重价值:可以和学校谈怎样分钱吗?有教育精算师与法律顾问吗?


我是2014年10月底辞职的。


辞职前带高三和高一各一个班级的教学。按照学校规定,高三一个班级教学完成就已经满正常工作量了。正常的工作量,一个月能拿到手的工资奖金是5000元。辞职当时,因为我多带一个班,所以每个月到手工资奖金是7000元。


记得当时问过校内外几个要好的朋友,其实大家也都差不多。甚至有的老师已经是上海市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了,小有名气,但因为课时不足,每个月拿到手的,甚至只有4000元。而他在外面做一场讲座,出场费就是2000元,给商业机构出一套试卷,如果不带示范录像课是5000元一套;如果带上示范录像课,就是10000元一套。然而在学校,出一套卷子,原本是200元,后来为了体现出卷老师的智慧价值,长了50元,是250元。


每个人都活在具体的生活里,有时候一分钱真压倒英雄汉。


我当然希望,我的劳动,能够得到更高的报酬。为此,我可以提高工作质量。但是,整个考评不是按照质量来考评,而是按照数量来考评。


以写学生评语为例,不是看你这句评语是经过学生自己评价、小组评价、还结合家访记录、运用了心理学的隐喻技巧、渗透了神经科学的七层次,尽可能在短短几十个字中,呈现学生的整体而深刻的信息,且对孩子认识自己有所助益——我们的评价更多的是关心:评语写了没。


具体到课时上来看,要获得更好的报酬,就是努力多上课,多接班,这必然意味着,减少深入研究学生,深入备课的精力。在这个方向下,我意识到,如果评价仅仅是按照课时来看,按照我的身体状况,投入程度,是无法一直保持这样大的工作强度,也就意味着不可能永远拿到每个月7000这么高的薪资待遇的。


以我做学生学法研究为例,做再多,做再好,花再多力气去学习去研究,在目前的分配机制下,最终得的钱与其他老师一样多。最多,是我写成文章发表出去,拿个300元稿费,或者用一年时间做个课题,得个1000元奖金。


一个普通教师想靠发展专业,服务好本校的学生做好本职工作来获得更好的报酬,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我私下问过若干老师,甚至领导,答案是:做家教。但问题的关键是,国家不是三令五申不允许做家教办补习班吗?或者说,想办法赛课、出名了不用在学校上课,到处做讲座去。


真的没有其他路吗?难道好老师不能靠做好本职工作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吗?

我想,其实教师需要两类人的帮助。


第一类是律师,请律师来帮我们看看,为什么教师起早贪黑地干,但是依旧只能混个温饱,无法再有发展。既然教育投入总盘子放在那里,那么要追问的是:在我们前方奋战的时候,我们后方的粮草,到底被谁给“打劫”了?需要律师从专业的眼光来帮教师群体维权。


第二是精算师。需要精算师来测算一个班主任的工作到底值多少钱,一个老师的工作到底值多少钱。市面上,一个稍微有点创意的公众号编辑,月薪都是过万。对于天天写教学设计,天天在设计、在创造、在写文章的老师而言,其能力价值,与编辑、设计微信号文章,差异在哪里呢?



辞职:未来世界的召唤


慢慢地,我愈发清晰自己的价值了。不希望在这样的节奏中,让时间把我的生命消耗殆尽,然后再次像当初后悔11年没有果断出手这样,悔恨终生。


我知道,以我的学法咨询水平,是可以真正帮助到很多人,我是有用的。


我知道,如果更多人掌握学法课程,那就会汇集出学习者对于知识的脑海原始经验的发展水平,就会观察到学习过程,原有经验对科学概念之间的支持或冲突;就能观察到学习后的学科概念是以怎样的经验呈现的。


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知识将不再是以专家视角呈现,而是以学习者视角呈现;我们的教法也将消失,直接是提升学习者台阶的学习设计;我们的学习黑匣子将打开部分,学习者的攀登路径会更加清晰,脚手架落脚点会更加明晰;


到那个时候,以学定教,终于变成了可操作可评价的口号:学习主体大脑思维过程,从起点到终点都可以可视;学习对象——各类知识也完成了学习者视角的表述;学习过程,也渗透了学习设计的思路。


这将是一个人与人的时代,将是一个没有教师,只有学习者的时代。




第一步,就是推广“学习”文化,推广学法课程,让更多的人更新对于学的理解。


在从教十周年刚满的时候,我响应着自己提出的“成为学习者”的理念,向着不确定纵身一跃,跳出了学校体制。成了“成为学习者”工作室的负责人,希望能为传播学习与学习设计文化出一份力。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完整而幸福的。现在,亦然。


我终于不用再是老师了,我是大象,我是未完成的象,我是“成为学习者”。


辞职,是为了做我想做的“学法”研究。


辞职之前,我先开辟了“成为学习者”练习群,在群里我们不断练习自己的觉察力,比如“描述今天让我惊讶的一个细节”……这样练习了半年,有了近200期的内容积累后,先开辟了微信公众号“成为学习者”;然后在万达广场租用了一个办公室,成立了“成为学习者”工作室实体。我和搭档宏哥进驻。同时找到了软件工程师与销售,组建了公司。


刚辞职的一个月,为了还家里房贷和其他常规支出,晚上天天跑出去做家教。而白天,就和宏哥泡在工作室里,翻天覆地磨学法课程。我感觉到自己在学法专业这块突飞猛进——这是以前在学校里可能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发生的。这段时间,我也感觉到了学校的好处:那就是有学生在,有课上。


幸亏朋友们的帮助,一个月之后,经济基本稳定了,上海、深圳、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江苏、广西也都有了相关的合作意向产生。而且很幸运地被《教师月刊》评选为“年度教师”,并在《中国教师报》的牵线下,联系到了目前合作的学校“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新知双语学校”,并在这所学校推动“基于学”的课改。


我脑海中的未来世界,我们对于好教师、好学校的依赖不再那么重,因为,我们的学习观念已经普及,我们的学习能力已经普及,到时候人人会学习,处处设计成利于学生学习的。互联网上的知识碎片会更加优化,更加呈现出知识发生的特征,而不是类似目前度娘、绝大部分腾讯微课等呈现的那样:缺乏学习知识素养。


到那个时候,家庭妇女、企业员工培训都可以出学程,我们会有一个巨大的类似淘宝商城这样的地方,只不过,那里不卖商品,那里只出经过设计的学习碎片。借助这些碎片,每个人都可以来随意组装课程。


回顾快一年的辞职后经历,觉得挺有意思。这期间,遇到了人生中的好多个第一次。甚至,我能感觉到,在学校体制内,原来的领导能够纵容我做了这么多出格的事情,给了这么多机会,已经是足够大度与慷慨的了。


最后,感谢家人给我的支持!感谢团队伙伴一路相伴!感谢原单位的领导同事们对我的宽容和帮助,感谢愿意让美好的事情继续下去的人们!相信,以“成为学习者”的态度前行,直面问题,拥抱碎片,珍惜过程,互为背景,勇敢面对不确定,美好,会不期而遇。


转载请联系授权,并请注明《文汇教育(微信号wenhuieducation)》!




回复关键词“项恩炜”,可以阅读《中国教师报》对项老师的采访报道!


点击原文链接,可阅读“文汇教育”微信公众号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