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城市“最强大脑”,郑州有啥秘籍?
试想一下,如果城市也拥有一颗“智慧大脑”,人们的生活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居民可享受停车引导、一键导航的智慧化停车服务;患者上了救护车,就相当于进入了医院的“120智慧生命通道”;政务服务实现“掌上办”“零材料”“刷脸办”……这些功能,只是郑州城市大脑数字化场景中的冰山一角。
2020年12月20日,郑州城市大脑宣布118个应用场景全面上线运行。这也意味着,继经济总量迈入“万亿元俱乐部”、常住人口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破10万元后,郑州作为全国首个全场景数字化运营城市,再次凭借数字化能力呈现黑马之姿。
根据《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郑州数字治理指数排名全国第七;数字生活服务排名仅次于上海、北京、杭州,位列全国第四。数字化场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智慧城市将对城市治理变革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创建城市大脑之后,如何激发数据活力?中国城市报记者对此展开采访报道。
3月26日,2021世界数字产业博览会在河南郑州举行。现场AI养殖、智慧精准教学、智能停车管理机器人、智能巡检轨道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云集,令参观者大开眼界。图为5G+智慧医疗展区,参观者体验VR探视新生儿科等。中新社记者 李超庆摄
数字化场景应用
便利市民生活
“日常出行时,在‘郑好办’APP上操作一下,就可以知道附近的停车场有多少位置。我常用的还有无感停车、病例互认、景区预约等功能,越来越能感受到智能生活带来的便利。”郑州市民樊先生告诉记者。
4月15日,记者在手机软件市场搜索“郑好办”APP,显示安装已有532万次。不难发现,链接着118个场景的掌上城市综合服务平台“郑好办”已经融入郑州市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
据了解,“郑好办”自2020年3月20日上线以来,以“全方位、多维度、有温度”为方向,目前上线运行的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已达到近550项;疫苗预约接种、公积金提取、契税补贴申领、居住证申报、水电气暖办理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均实现居民“零跑动”和“掌上办”。
如今,郑州已经在交通、医疗、环境等多领域应用数字化场景,全面开启智能化时代。为实现公共交通、信息查询、网络购票等“处处畅通”,以“郑好办”为服务端口,郑州智慧停车系统已将该市的路侧停车泊位和95%的封闭停车场近30万个停车泊位接入系统,泊位接入率居全国首位,实现“全市一个停车场”。另外,该市搭建的全市统一移动办公平台“郑政钉”实现政务数据与业务的贯通,提高了政务业务办理效率。
除了办理业务、智慧交通等,智慧医疗也是应用广泛的场景之一。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健康码等各类智慧应用成为公众出入场所的必备项目。同时,记者了解到,在医疗方面,郑州搭建了“上车即入院”的“120智慧通道”,在患者上车后,全科医生可以查阅到市民的电子健康档案,掌握患者的基本健康状况与既往病史,车内检测的心电图数据同步上传到院内系统,院内医生可以提前判断,为患者就诊做准备。
郑州市民张先生说:“人们打120的时候,通常都是遇到很紧急的状况。大家通过云端系统的‘一键呼救’能够随时查看急救车跑到哪儿了,这样患者及亲友在应急时可以安心等待救援,为生命增加了一层保障。”
业内人士认为,郑州城市大脑项目的建设,提升了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构建了支撑郑州特大城市治理的公共服务、交通治理、环境治理、风险应对等方面的能力体系建设;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做到了为百姓谋福利,群众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有获得感、幸福感。
强化顶层设计
为城市治理现代化赋能
如果从2013年国家公布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来算,智慧城市落地至今已近8年。从数量来看,2019年德勤咨询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2.0:人工智能引领新风向》显示,中国超过89%的地级以上城市都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在建总数为500个,接近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数量的一半。2020年11月,工信部发布的《数字孪生应用白皮书》中提出,到2023年,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3万亿元。
无论是应对疫情挑战,还是全面构建智慧城市,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以新基建发展为基石,数字化、城市大脑建设对城市治理而言都显得尤为重要。
让城市更聪明一点、更智慧一点,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相关业内人士分析称,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也就不难理解,作为河南省会城市的郑州,为何能在短时间内跑出城市数字治理指数排名全国第七的好成绩,进入数字治理一线城市行列。
据悉,郑州“城市大脑”项目是在郑州市政府的顶层设计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项目实行双甲方、双联络员机制,13个业务委局和郑州大数据管理局协同合作搭建系统平台。与此同时,在政企融合推进项目方面,2019年9月,数字郑州科技公司和郑州大数据发展公司相继成立,分别负责城市大脑建设和数据资产管理运营,职责互补,错位发展。项目采用购买专业云服务方式,依托本地部署的阿里飞天云构筑了城市大脑基础底座。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郑州城市大脑项目的建设自2019年8月开始启动,12月便完成了基础平台搭建;受疫情影响,2020年聚焦“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和“一网统管”建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城市约两年的工作量。
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局长郭程明表示,在城市大脑进行结构化分析处理后,向数字政府提供各类应用的决策支持,并最终赋能数字经济,实现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进一步激发城市增长新动能,打造更具持续竞争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目前,郑州市正在探索成立数字城市运营监管中心,在保留应急、环保、城管等部门指挥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在各版块上层搭建数据监管系统,实现对各部门业务流大数据推动由线下监管向线上监管转变的体制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后的
运维至关重要
数字中原,风华“郑”茂。
在一幕幕数字化场景的背后,不仅需要强大的算法支持,更需要政企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绝不是一次性交钥匙的工程,在建设之后,更重要的是维护与运营。
回望2019年9月,彼时,数字郑州科技有限公司由控股60%的郑州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和控股40%的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郑州城市大脑项目共分三期,项目估算总投资20亿元。
对于最早在杭州提出建设城市大脑的阿里巴巴来说,其在行业内已经积聚了一定资源、技术与能量。以交通场景为例,阿里巴巴城市大脑用数据打通复杂的交通场景,通过摄像头观察道路车流,汇总数据并加工,利用AI技术得出解决方案,指挥道口红绿灯自动调节时长。即通过数据共享,形成智能化解决方案。
针对未来郑州智慧城市的发展,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曾在郑州城市大脑建设成果2020发布会上提出:“智慧城市不是生孩子的过程,而是养孩子的过程。”侧面表明了在建设智慧城市之后,运营与维护的重要性。
在单志广看来,郑州城市大脑不仅仅是将数据集中,也要实现本地工业的智能、高效和协同。他表示,智慧城市需要循序渐进、持续发展,城市大脑要有中长期规划,可以做未来五年或者更长期的思考。“因为科学的发展、信息系统建设有一定的滞后期,正常情况下五年以后,才是城市大脑促进郑州发展效果最显著的时候。因此,在建设城市大脑的时候,不要对短期发展和成效期望太高,同时也不要对长远发展和未来的战略意义估计不足。”单志广说。
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首席执行官于英涛对于智慧城市运维的重要性也有同样的见解。他认为,新型智慧城市不是建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关于如何理解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城、智的关系,于英涛表示,“人”是出发点,是生命体的主体;切入点是“城”,是生命体的载体;突破点是‘智’,是生命体智力的体现。三者相互融合,相互赋能,共同构成可持续生长的有机生命体。
版面欣赏
■出品:中国城市报
■作者:刁静严
■编辑:杜汶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