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皮年代丨这些迷幻海报就是嬉皮青年们的视觉LSD
是时候为嬉皮年代做一个系列了:
海报是第一篇,接下来(预计)会是:嬉皮士服装考、嬉皮年代的影像/文本变迁、嬉皮公社与人民公社、嬉皮年代的性与爱,敬请期待。
注:鉴于篇幅,本篇主要介绍音乐海报
文丨几灰魚
在没有移动互联网、没有社交网络、没有铺天盖地的传播媒介的嬉皮年代,嬉皮士们靠什么表达自己的美学观念、抒发自己审美情趣?
海报。
一方面承袭“新艺术运动”以来的设计理念,一方面广泛吸收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荒诞派戏剧和先锋电影的反传统美学观念,同时又与六十年代特有的嬉皮文化融合,从音乐海报、电影海报,到政治海报和艺术海报,嬉皮士海报成为展现嬉皮年代迷幻风景的独特窗口,成为一张张浓缩了嬉皮精神的视觉奇观。
而旧金山迷幻海报,是其中的经典。
65年和66年之交的旧金山,LSD风潮在蔓延,迷幻摇滚在酝酿,嬉皮士文化初具雏形,小型摇滚音乐节出现,室内演出开始风靡,Chet Helms和他的Family Dog公司拥有的Avalon Ballroom(阿瓦隆舞厅)和Bill Graham名下的Fillmore Auditorium (菲尔莫会堂),因为长期举办Jefferson Airplane、Grateful Dead等迷幻摇滚乐队的演出,成为旧金山迷幻摇滚的大本营。
Chet Helms
Avalon Ballroom
Bill Graham
Fillmore Auditorium
Helms和Graham为吸引观众邀请了一批设计师进行海报创作,Avalon Ballroom和Fillmore Auditorium出品的海报代表着当时迷幻海报的最高水准,后来,“Family Dog Poster/Avalon Poster”和“Fillmore Poster”甚至成为了两种风格的代名词。
“Family Dog Poster/Avalon Poster”
“Fillmore Poster”
在Helms和Graham网罗的海报设计师中,有五个人,Wes Wilson,Victor Moscoso,Rick Griffin,Alton Kelley和Stanley Mouse,被称为“The Big Five”。如果说六十年代嬉皮海报是一股新兴的艺术潮流,旧金山位于潮流的中心,而Avalon Ballroom和Fillmore Auditorium是策源地,那么这五位设计师就是引领这股潮流的人。
Wes Wilson
Wilson被人称作“摇滚海报之父”,他广泛吸收了“新艺术运动”、表现主义、维也纳分离派等流派的艺术特点,结合Alfred Roller的字体,在六十年代开创了嬉皮士海报的设计风格。他一开始为Family Dog工作,为Avalon Ballroom设计了Logo,后来转投Fillmore,以流动扭曲的字体设计、铺满画面的元素和大胆的色彩闻名。这后来成为了嬉皮士海报设计的标准。
Wes Wilson
Alfred Roller字体成为六十年代海报设计师最常采用的字体
Tip:
新艺术运动:开始在1880年代,在1890年至1910年达到顶峰,在20世纪之初,位于大众文化最高点的艺术和设计风格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充满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动的线条。(维基百科语)
表现主义:广义地说表现主义是指任何表现内心感情的艺术,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维基百科语)
Victor Moscoso
如果说Wes Wilson对于Fiilmore Auditorium来说必不可少,那么Moscoso就是Family Dog的支柱。Moscoso耶鲁艺术设计出身,深受导师Josef Albert的影响,能熟练应用Op Art(欧普艺术,也译光效应艺术),对光效应和色彩研究,并在后期尝试摄影拼贴和3D技术。
为Avalon Ballroom设计的Logo
后期将古典绘画与海报设计结合
为1967年旧金山“爱之夏”设计的海报成为他的代表作
Tip:
OP Art:欧普艺术(OP Art),又被称为视幻艺术或光效应艺术,是使用光学的技术营造出奇异的艺术效果。欧普艺术作品的内容通常是线条、形状、色彩的周期组合或特殊排列。艺术家利用垂直线、水平线、曲线的交错,以及圆形、弧形、矩形等等形状的并置,引起观赏者的视觉错觉。(维基百科语)
“爱之夏”:“爱之夏”在之前的文章中出现很多次了,是指1967年夏天数十万嬉皮士齐聚旧金山海特-阿什伯利社区和金门公园,进行集会的现象/运动。
Stanley Mouse&Alton Kelley
Mouse和Kelley是一对设计师组合,与Bill Graham和Chet Helms都有合作。他们一方面从“新艺术运动”中获取灵感,一方面吸收英国传统插画的技巧,创作的作品在旧金山迷幻海报中独树一帜。
1966年为迷幻摇滚乐队Grateful Dead制作的海报成为经典中的经典,玫瑰与骷髅的搭配后来成为Grateful Dead的标志。六十年代结束之后,Mouse和Kelley和乐队仍然保持着合作关系。
左为Alton Kelley,右为Stanley Mouse
与Grateful Dead
为Grateful Dead设计的海报
Tip:
Grateful Dead是唯一一支至今仍保持着嬉皮年代着装和演出风格的迷幻摇滚乐队,他们的粉丝被称作“Deadhead”,在美国是一支很有影响力的亚文化群体。这是他们的图标(取的就是标志性的骷髅头):
Rick Griffin
Rick Griffin一开始是一名漫画家,六十年代受西海岸嬉皮文化影响(据说是看到了Stanley和Alton创作的海报)才辗转来到旧金山,受邀为Family Dog设计海报。他深受神秘主义影响,开创了一种与Wes Wilson完全不同的设计风格。
会飞的眼球是Griffin的代表作,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次
为旧金山“Human Be-In”集会设计的主题海报,是六十年代的经典作品
Griffin在海报中采用了一位印第安原住民的形象,骑着骏马手抱吉他的老人仿佛在呼唤嬉皮士的到来
Tip:
“Human Be-In”集会:一般译作“人类大集会”,是1967年1月在旧金山举行的嬉皮士集会,被认为是“爱之夏”的序幕。在这次活动上,LSD的著名推广者、哈佛大学教授蒂莫西·莱利(尼克松曾称他为“全美国最危险的人”)提出了著名的“Turn on, tune in, drop out!”(审视内心,关注社会,退出世俗)
这五位设计师的风格基本涵盖了六十年代嬉皮士海报——尤其是以旧金山为中心的迷幻海报的特点:怪诞夸张的变形字体、对比强烈的色彩运用、流畅弯曲的线条、奇异的视觉效果,以及突出的时代特色和个人主义情感表达。这类海报与迷幻摇滚、吸毒风潮和嬉皮士式的反传统价值观极为契合,在当时一经推出便迅速传播开来。
其他海报设计师
除了“The Big Five”之外,还有许多海报设计师的作品,同样让人目眩神迷。比如Lee Conklin:
Lee Conklin
相对于其他海报设计师对线条、字体和色彩的研究,Conklin更擅长挖掘嬉皮的心理活动和迷幻意识。他的作品充满了各种肢体组合和奇思异想,富含神秘主义气息。
David Singer善于超现实主义法和拼贴技术,并喜欢从古典雕塑中寻找灵感。他的风格启发了许多设计师跳出Wes Wilson的设计框架,而注重字体的简化、简洁,构图的简练,海报的现代化和数字化风格。
David Singer
David Byrd是又一位另辟蹊径的海报设计师,他常年为Fiilmore Auditorium设计海报,更常在吸食LSD之后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强调对称性和纵深感,而且具有独特的东方和西亚元素。
David Byrd
David Byrd同样也是Fiilmore Auditorium最后一场表演“The Last Dance”的海报设计者......
1971年,在那场“The Last Dance”的舞台上,Bill Graham宣告说,“天亮了,嬉皮年代已经过了。”而Avalon Ballroom早在1969年便停止了营业。
“The Last Dance”海报
作为旧金山迷幻摇滚演出大本营的Avalon Ballroom和Fiilmore Auditorium的关闭,预示着轰轰烈烈的嬉皮年代的寿终正寝,旧金山嬉皮士运动至此逐渐走向衰落,再不复“Human Be-In”和“爱之夏”集会时的盛景。迷幻海报设计师们纷纷离开旧金山,要么一改嬉皮风格的设计,要么干脆退休回家养老。
六十年代嬉皮士海报的历史,也宣告终结。
嬉皮士海报,一方面是嬉皮士运动的衍生物。嬉皮士运动的反叛不仅表现在摇滚乐、吸毒和性解放,同样也需要载体去传播反叛的思想和观念,海报在当时媒介有限的情况下成为了最好的文化/艺术载体。
然而随着嬉皮士运动的终结,“越战”结束、经济衰退、嬉皮士面临自力更生的窘境,六十年代的迷梦终于幻灭。失去了反叛的土壤,嬉皮士海报也渐渐淡出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从正当其时的嬉皮士文化中的一环,变成了已成过去式的嬉皮士历史的一页。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海报,在六十年代终结的意义上,成为了嬉皮士海报的绝唱
但与此同时,嬉皮士海报又是艺术史和平面设计史中值得一书的部分。
嬉皮士们不愿陷在现代主义和二战后兴起的国际主义设计原则的窠臼里,也摒弃功能性、商业性和所谓“理性”,便代之以新奇、迷幻、随性的创作方式,从任何流派中取用所需的元素(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分离派、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装饰艺术、超现实主义等)。
而嬉皮士海报独具的复杂线条、装饰性大于功能性的字体设计、大胆且对比强烈的色彩、多种风格和流派的杂糅,以及最重要的,反映六十年代主题(摇滚乐、性解放、民权运动等)的特点,使其本身成为了设计史上的另类篇章。
战后成为主导的现代主义海报设计风格,在六十年代仿佛被截断,强调功能性、简洁性的面目,被颠覆成了嬉皮士的迷幻意识、躁动情绪和奔放不羁的生活方式的致幻表达,并在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初期,催生出了后现代主义。
更为重要的是,嬉皮士海报的设计风格也从平面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与嬉皮士服装、嬉皮巴士以及嬉皮士日常生活的富丽色彩互为映衬,共同交织成一幅美妙的六十年代图景。
嬉皮服装
嬉皮公社
嬉皮巴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