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AI技术群驱动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创新及其机理研究
刊于《东南学术》2021年第4期
作者简介
解学芳,管理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陈思函,同济大学文化产业规划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摘 要 5G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意味着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从“选择性个人”走向“整体融合”。5G+AI技术群推动文化产业在生产端、运营端、营销端、物理终端以及数据端实现全产业链创新。数据驱动、算力驱动、场景驱动成为5G+AI技术群主导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内在机理。在5G+AI技术群的影响下,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是新技术驱动下的动态调适,亟需通过文化生产智能化战略、文化运营智能化战略、文化营销精准化战略、文化业态分类跃迁战略以及文化创新扩散战略实现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新发展。同时,对于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的技术伦理问题也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为5G+AI技术群主导文化产业创新规定合理的创新边界。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强调: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从来都不是沿着其初生目的那一方向线性延伸的,而是对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性大手术。5G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AI、物联网、AR/VR、云计算等技术紧密结合,共同集聚成5G+AI技术群,开启了万物互联的全新时代,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不断融合创新,推动新兴文化业态不断崛起,现代文化产业持续升级。从统计数据来看,2020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收31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远高于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的平均水平,以技术为主导的新兴数字文化业态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并显现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游戏产业为例,2019年中国以261.5亿美元的市场收入位列全球游戏市场规模第一,在全球市场的占比约为30%,且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游戏集中在美、日、韩等主流市场,表明国产移动游戏在海外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国内外关于5G、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从宏观角度探讨新科技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融合机理,研究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问题以及科技对文化产业变革的推动作用。5G时代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既为科技产品注入文化内涵,又使文化资源获得创造性转化;文化和科技发展推动着文化内容反复有序组合与延伸使用,创造出产品新形式,推动其向更高层次发展。二是探讨5G、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创新应用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5G技术驱动下无线交互广播电视进入据需求智能调配内容、网络和终端资源的新阶段,5G超高清视频、5G直播与云VR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数字音乐产业,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虚拟现实、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等方面的进步,使流媒体音乐和现场音乐的协同进化成为可能。最近还出现了大量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学术出版的软件工具,被用于期刊出版的各个阶段。其中,5G通信技术对传媒业的影响是学者们讨论的重点——5G移动通信技术可在28GHz超高频段以大于每秒1 Gbp速度传送数据,实现从人与人的通信走向人与物、物与物间的万物互联。三是探究5G、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以及技术的应用边界。目前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方面更多体现为算法优势让创意可以“集思广益”,而非直接产出创意,但未来的文化产业将进入机器创意阶段。同时,人工智能应用于文化领域所带来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对科技的过度依赖会扰乱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时造成版权问题和信息茧房效应。 如上所述,5G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上具有巨大的潜力。目前学界的研究多立足于具体行业的应用分析,缺乏对文化产业整体新业态的宏观把脉以及对通用模式的凝练。鉴于此,梳理当前5G+AI技术群驱动下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现状,探究新业态的演化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文化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战略,是适应5G+AI技术群主导的“加速度”时代智能化、个性化、情景化、高速化、国际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消费需求,促进5G+AI技术群主导新兴文化产业成为发展新动能和经济新增长点的关键。
在5G+AI技术群主导的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文化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与战略期。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变革作用绝不是简单的业态新增,而是在文化产业全产业链条上的革新,即文化产业生产端、运营端、营销端、物理终端以及数据端在5G+AI技术群的作用下都得到创新发展(见图1)。
(一)高速率与文化产业生产端新业态:传感器生产与云端化 5G+AI技术群引发物联网领域的重大变革,由智能传感器充当重要桥梁的物联网实现了数据信息的智能感应与云端传输。传感器的创新迭代与云端化传输成为这一时期文化生产端的重要特征。5G+AI技术群主导下,更加智能化、微型化的传感器将广泛的生产信息纳入物联网系统,既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自动感知能力,又可以节约生产劳动成本,降低库存,并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而5G技术低延时、高速率、大连接的特性充分满足了物联网不断升级的硬件和技术的要求,支撑物联网技术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传感器是信息输入的“窗口”,是万物互联的基础,万物皆需要通过传感器的快速感知接入物联网系统,传感器的研发与生产亟需适应5G技术下更加快速、庞大的数据传输体系以及日益丰富的用户需求。 在文化产业具体应用方面,以传感器为代表的文化智能制造属高端制造业的范畴,主要聚焦文化生产三大维度:一是生产新型实体设备,如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在5G通信的加持下,VR/AR技术在新闻报道、游戏赛事直播、艺术参与等交互式体验方面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对可穿戴设备的便携化、智能化以及降低技术准入门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均有赖于电子传感器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生产新型虚拟产品,如传感器新闻。在传感器的广泛应用下,媒体报道可以实时利用来自物联网的信息,这不仅拓宽了其信息来源渠道,更保证了数据的实时更新,从而实现了新闻报道视角的创新,丰富了新闻内涵。三是文化信息的互联互通。信息是物联网的核心价值所在,传感器作用下实时更新的信息数据增强了文化产品的互联互通,既包括从文化生产到文化消费的文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纵向互联,又包含不同文化产品之间的远程横向互联,真正打通了“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计算”的数字链条。 云计算技术为文化生产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基础以及数据处理方法,使文化生产更加便捷高效。云计算技术是物联网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提出,云计算是利用互联网随时随需访问共享资源池的一种计算模式。5G让万物互联,云计算解决了海量数据的存储问题,将数据、软件、硬件等迁移至云端,促进文化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方便消费者通过各类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连接云端强大的文化资源,降低消费者准入门槛与使用成本,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一方面,云计算使企业间的文化资源得以快速便捷地流通,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机会,促进了文化产品的联合开发。公共云计算平台降低了企业间数据共享、传输和应用对接的隔阂,帮助文化企业进行资源置换,探索开发全新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云计算通过企业和客户的信息共享,提升文化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度与灵活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与风险。例如,基于5G与云计算技术的云VR技术将内容储存以及图像渲染技术迁移至云端,降低了对用户终端设备的硬件要求,不仅降低了使用成本,更促使VR终端向轻量化方向发展,大大促进了VR在普通用户群体中的普及程度。 (二)低功耗与文化产业运营新业态:平台化与制播服一体化 平台化是现代互联网的基本特征,5G+AI技术群主导的智能时代,互联网平台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5G低功耗的特点将颠覆文化产业传统内容平台的运营方式,使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原创内容)模式的平台化功能增强,进一步推动平台制作、播放、智能服务走向一体化。 平台内容化和内容平台化是目前文化产业运营平台化的重要趋势。一方面,各种文化资源集聚于互联网平台,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原创文化内容;另一方面,平台邀请多元化内容生产者入驻,打造开放型平台。5G与AI技术的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了大数据的生产、加工、传输与分配能力,推动文化产业将向智能化、平台化、综合化方向纵深发展。低功耗是5G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相对于4G,5G技术可以将通讯延时降低到1ms左右,极大地解决了数据传输延迟的问题。低功耗意味着更低的能耗与更持久的使用,为万物接入物联网降低了门槛。在此背景下,物联网将生活中的每个物体都变为终端,突破了“人-人传播”模式的限制,向“人-物传播”“物-物传播”等模式迈进,从而打造出一种“沉浸式”的信息环境,使信息传播将成为无处不在、无时不传的泛在直播,并塑造一系列人机结合、万物智联的综合信息平台。 平台升级与创新为用户参与提供了更加开阔的空间,使基于UGC模式的个体化、多元化传播成为可能,而视频的制作、播放、平台服务也呈现一体化发展新趋势。受技术、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节目制作、赛事转播等内容生产权被电视台、视频网站、制作公司掌控,受众或者用户常常处在被动地位。随着综合性平台的快速发展、传输速率的提升以及支撑技术的革新,用户与内容制作方的地位发生重大改变,用户在服务平台上可以实时快速制作、上传更加专业化的视频内容,UGC模式在5G+AI技术群主导的智能化发展环境下获得新的跃升。以演唱会、体育赛事等内容的现场直播为例,5G技术低延时、低功耗、高速率等特点匹配AI技术精准捕捉,使得普通用户制作、上传视频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产生更多个体化、多元角度与高质量的制播形式,即受众即时观看,视频制作、精准投放在智能服务平台上统一完成,基于更高维度的UGC模式下的制播服一体化趋势得以显现。
(三)大数据与文化产业营销端新业态:推荐算法与场景营销 凭借高速率、低延时传输等优势,5G+AI技术群主导的数据量呈现出指数级增长,为文化产业营销端提供了海量数据。大数据分析成为当下文化产业营销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环节。在智能分析用户海量数据信息基础上,智能推荐与场景构建能有效提高了文化产业营销的投放精度与运营效率。 传统的文化产品营销采用广撒网式的媒介渠道投放广告,以此增强文化产品的影响力,但是该方式投放精准度较低,不能有效的触达目标客户,导致产品消费转化率较低,给文化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成本负担。基于5G和AI技术的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分析海量的用户数据,利用有效的算法定制用户画像,可以最大程度地锁定目标客户群体,找到文化产品潜在消费者进行精准的定向广告投放,从而降低广告投放成本,提高文化产品营销效率,使得消费转化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例如,消费者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或浏览器等平台浏览了相关文化展览信息,那么和文化艺术相关的产品或服务就会第一时间在消费者可见的平台上实现精准投放,弱化消费者对广告的抵触情绪,在潜移默化中巩固消费者对文化艺术的爱好,增强消费者黏性与用户忠诚度,并自然地产生文化消费行为。 场景营销是指在移动互联环境下根据消费者所处的地点、时间和情景信息,将线上和线下连接,精准识别场景化需求并以场景触发消费行为,为企业获取用户、建立场景认知和使用习惯提供支持。罗伯特·斯考伯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提出“场景五力”理念,将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归纳为构成场景的五种力量。5G+AI技术群提升了传感器、定位系统以及大数据传输的精准度与工作效率,使场景营销将成为5G时代下文化产业营销端的重要营销手段。通过各类传感器设备以及定位系统即时收集消费者的线下活动信息以及文化消费偏好,技术能够使商家更精准的匹配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搭建个性化的智能消费场景。除了线下真实场景的精准营销外,VR/AR技术所创造的虚拟环境为场景营销带来新的可能。例如文化旅游业利用VR技术展示酒店客房全貌、博物馆增设VR场馆等方式,加深游客对具体场景的感知水平,增强消费体验,丰富参观感受。 (四)多元终端与文化装备终端新业态:升维空间与自定义现场 5G+AI技术群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范式,催生出一系列多元化的终端产品,给用户带来更高维度的文化体验。在5G移动通信环境下,数据通过新型终端设备得以广泛采集并即时传播,多角度丰富了用户的文化体验,并创造出独特的升维空间以及自定义现场。传统终端设备对体验感的增强只能停留在二维层面,是有限的视觉、听觉感受。在5G时代开启之前,由于移动通信的传输速度不高、传输时延较长等技术原因影响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用户体验感以及沉浸感。同时,终端设备昂贵的价格以及笨重庞大的体积也易导致VR等新型技术终端产品较高的使用成本以及较低的普及率。 在5G技术与AI技术协同下,多元化的文化装备终端延展了用户的文化体验,让人们感受到“三维空间”甚至是“多维空间”下还原的文化信息。一是构筑虚拟空间,增强升维感受。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持下,依托VR/AR/MR等技术手段创造更加逼真的虚拟空间,丰富感官体验。例如,VR技术能够从视觉上快捷的带来虚拟三维空间的直观感受,而AR技术则能够在现实的三维世界中实现与虚拟空间的叠加。随着技术的更新,更加轻型化、便捷化的终端设备将变得更加流行,通过虚拟空间带来的升维感受变得更加普遍与多样。二是丰富媒介渠道,模糊时空界限。5G的应用为万物搭建起互联互通的虚拟桥梁,各种传感器设备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向外传递人们的情绪、行为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向外部传递信息,从多维度扩展人们与社会的沟通方式,时间、空间概念在丰富的感知渠道面前变得模糊,升维空间得以建立。 5G与AI技术在数据传输以及信息交互上的优势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主选择权,支持用户进行自定义现场。自定义现场是比升维空间更强调主观性的概念,它将用户的自主体验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与技术建立的虚拟空间相比,自定义现场更加强调用户的角度与观看体验,塑造人与现场的全新关系。由此不仅可以获得与在场用户越来越接近的观看感受,更重要的是用户可以“自定义”观看的位置、内容、角度等,而不再是传统直播中固定的角度或者相同的播出内容,由此获得了全面的自主性。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新闻报道中,交互式数据新闻逐渐成为主流,用户可以交互式选择不同主题的新闻,并自助选择排序方式;此外,通过互动视频技术的互动控制功能,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故事线,从而获得新闻的主动权。 (五)边缘计算与文化高频数据新业态:精准服务与圈层重构 边缘计算作为云计算的新兴算法模型,加强了数据处理的时效性与精准性,使文化企业能够快捷高效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实施更加精准的文化服务,并进一步推进文化消费圈层的重构。 边缘计算数据处理的优化算法模型,以就近的方式辅助文化企业高效处理用户信息,实现更加精准的用户服务。云计算和边缘计算都是5G+AI技术群主导下针对海量数据计算的算法模型,它们分别利用不同节点的计算能力共同完成数据处理任务,实现智能服务。目前基于云计算的推荐算法虽然能够较为精准的实现定向投放,但物联网产生的海量数据所造成的信息爆炸难免会对现有的云计算模式产生较大的压力,造成数据延时等问题。因此作为近数据源计算,边缘计算的优势就在于以“就近原则”精准处理接入侧的数据,从而减少数据延时与带宽压力,辅助文化企业更加高效、无延迟、精准地处理来自消费者的实时数据信息,并结合消费者所在的环境与场景,实现与消费者更加精准的服务与互动。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中,消费者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化企业需要及时的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进行定制服务,甚至是根据消费者的实时反馈调整产品制作方向。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对于数据的时效性以及计算力有很高的要求,然而受技术条件、续航能力、尺寸大小等条件的限制,目前VR/AR技术所依赖的可穿戴设备的计算能力较差,大大影响了使用感受。将计算任务放置于边缘移动设备能够降低重心服务器的计算压力和通讯负担,由此实现VR/AR技术在移动端的高质量应用。 在边缘计算的基础上,精准的用户服务帮助文化产业重构用户圈层,实现更加高效的文化营销。“圈层”概念来源于房地产行业,原指通过圈定楼盘附近的商圈判断潜在客户群体质量,辅助楼盘进行产品定位以及细分市场。随着社会的发展,圈层营销逐渐扩展至其他行业,成为一种重要的精准营销渠道。在5G技术的驱动下,海量数据完整展示了用户的消费行为与消费习惯,通过精准服务为用户提供了机会。文化生产端的内容服务与文化消费端的用户需求得到了完美匹配,文化内容得以精准触达用户,从品牌到用户的垂直社群得以构建起来。在5G+AI技术群加持下,大数据精准营销构建了一个个“去中心化”的用户圈层,文化产品营销广告精准触达社群用户,社群内部成员付费购买后对文化产品进行二次口碑传播,圈群得以进一步扩大,圈层不断重构,圈群经济由此形成。
5G+AI技术群主导文化产业进行着新一轮的业态创新,为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数据驱动、算力驱动与场景驱动成为技术驱动下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演化的内源式力量。
大数据作为新时代下的新型基础设施,通过精准描绘用户的文化需求,助力文化产业从供给端创造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文化产品,并利用高效数据传输提升数字文化产业的产品质量,加快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进程,由此,数据驱动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内在逻辑得以形成。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与通信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数据大爆炸”,各类传感器、终端、手机应用、网站点击记录、社交网络等各种渠道都留下了用户大量的数据。5G与AI充斥的智能时代,数据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庞大的数据精准刻画了用户的消费行为,大数据所体现的消费者的需求与体验成为了文化生产极其重要的参考指标,带动了精准营销、算法新闻等文化新业态的产生。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为文化企业全流程采集用户数据提供了条件。对于完整、贯通的数据链的研究、挖掘、使用不仅有助于文化企业加深对用户的了解,还能辅助文化企业生产推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新型文化产品,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文化市场的需求。从用户角度看,5G带宽的增加以及极低的数据延时驱动提升用户的沉浸感与个性化体验。4K/8K超高清播放、VR/AR技术着力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海量数据通过5G通讯传输精准还原场景原貌,观众的沉浸式感、真实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由此延伸出了异地观演、VR全景直播等新型文化业态;而以博物馆、出版业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业利用大数据建设数字化平台,诞生了数字文博、在线出版、智慧旅游、云展览等新业态,极大提升了用户的参观体验感受,并快速增加了用户量级。 5G+AI技术群的发展带动计算机数字处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算力的增强为更多的文化业态以及文化形式接入物联网环境创造了条件,助推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以及智慧化平台的搭建,形成了算力驱动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内在逻辑。算力、算法和数据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三要素,其中数据是人工智能运算的基础,算力是运算快速进行的保障,算法则是解决计算的途径。5G技术高效的数字传播速度带来了数据量的快速增长,对计算机算力水平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算力即对数字的处理能力,算力的提升为各类文化应用软件的开发以及文化终端智能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到文化应用层面,文化生活中每个智能设备的强大算力,促使人机交互体验更加完美。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移动终端,用户可以快速感知文化生产与文化生活的各种要素,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向智能化新阶段迈进。智慧城市下,人们对于文化的内容、形式的需求更加多样、个性,由此带动产生文化产业的各种新型业态。一方面,算力驱动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改造升级加速,如智慧广电、智慧旅游、智慧出版等。通过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平台,以数字化智慧化方式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的高效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共同联动。另一方面,算力驱动新兴文化产业凭借创新优势打造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如云游戏依托云计算技术、边缘计算技术,将大量后端计算搬运至云端,打破了终端设备对于游戏操作的限制,降低了游戏行业的准入门槛,对游戏行业产生了颠覆性的作用。 5G+AI技术群在对用户数据的智能分析基础上实现对文化消费行为的深入洞察,在搭建智能化消费场景以及线上线下高效联动的过程中实现文化产业业态创新,成为场景驱动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内在逻辑。场景理论认为,场景不仅指空间环境场景,还包括媒介信息所营造的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场景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延伸,互联网时代的场景是基于场景五力实现的时间、空间、人物(用户实时状态)、行为(用户行为习惯)、社交关系等场景要素的收集、感知、处理和分析,并由此营造出来的一种在场感。伴随5G时代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所带来的信息量呈指数级增加,基于消费者偏好与消费需要的个性化推荐将成为未来文化消费的重要渠道,而场景的构建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下个性化消费体验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5G+AI技术群影响下的消费场景搭建聚焦三大流程:首先通过抓取用户在各类互联网渠道留下的痕迹,描绘出较为精准的用户画像,感知用户的消费偏好,例如喜欢阅读的书籍类型、常选择的视频内容种类等;然后找到与该用户画像相匹配的场景设置,即场景激发;最后场景中的企业对消费内容进行个性化推荐。“场景”的搭建能够实现对每一位用户的综合性、个性化推荐服务,任何场景都可以与“平台”进行交互和连接,根据用户生活情境的变化实时、智能地提供用户可能需要的服务。场景旅游、场景阅读等文化新业态展示了个性化文化消费的新空间。文化旅游消费属于典型的受偏好与场景共同激发的消费类型,比如大数据平台通过将游客的居住地生活偏好、社交平台数据、文化消费数据与旅游场景相匹配,智能推荐周边餐饮、景点信息,由此推动场景消费产生,而场景阅读则是利用人工智能识别出用户所处的场景类别,并通过有声读物、阅读推荐等形式实现书籍与用户所在场景的智能适配,并通过VR/AR等技术手段创设沉浸式的阅读场景以虚拟交互的手段为用户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5G+AI技术群开启的智能时代对文化产业的变革力量是可以预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不断健全亟需立足全新的技术环境,树立文化生产智能化战略、文化运营智能化战略、以及文化营销精准化战略,在全产业链上实现智能化与现代化;并通过业态创新融入智能时代的发展潮流,基于业态创新分类跃迁战略、文化创新扩散战略与文化制度创新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在智能时代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
(一)基于5G+AI技术群主导的文化生产智能化战略 在5G+AI技术群主导的智能时代,文化产业生产要主动融入智能生产的潮流,充分发掘技术的可用性与智能性,利用智能技术辅助内容创作,着力推动内容生产智能化与机器生产自动化。内容创造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产业生产要完全依赖“创意阶层”的创造。AI主播、AI采编与审核、AI艺术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出现证实了人工智能正在逐步尝试创造性劳动,参与文化生产的环节,可见,智能化生产将成为5G+AI技术驱动文化生产的重要战略选择。文化生产智能化可从两大方向着力:智能化创作与智能化辅助。在智能化创作方面,大力推动5G与AI全面介入文化产品的创作环节,促使AI创作向智能化、专业化深入发展。例如新闻传播领域的写稿机器人、AI主播等新业态,推动着智媒体向纵深化发展。在艺术领域,AI等技术介入艺术创造环节,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的最优方式,一定程度上革新了艺术作品的可能形式,实现了艺术创作水平与智能化生产的平衡。加拿大籍华裔跨学科艺术家钟愫君是人机协同艺术创作领域的先驱,她用自己的画作训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共同创作艺术作品,其代表作品行为装置《植物区系培育农业网络》成为艺术智能化创作的典型范例。 文化生产智能化的另一重要途径是智能化辅助。可以说,目前文化产业生产中人工智能的绝大多数应用主要体现在辅助生产层面,即AI工具替代了生产环节中部分重复性劳动,或成为高端文化创作与生产的辅助。例如,在影视制作领域,可加快推广人工智能在后期视频剪辑、灯光补充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后期制作的智能化降低影视作品的制作成本,提升制作效率;在游戏制作领域,运用AI技术实现游戏素材的智能化选取,并使AI参与到游戏NPC、模型、声音等元素的创造过程中,探索人机对战的全新游戏模式,通过互动性的提升增强玩家的游戏体验。此外,在文化产品的策划、选题方面,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受众偏好分析方面的运用水平,以需定产,实现文化生产策划的智能化应用。 (二)基于5G+AI技术群主导的文化运营智能化战略 5G与AI协同环境下的文化运营要充分把握智能互联的时代特征,积极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效应以及物联网的联动效果,打通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实现全行业数字化、全域化、渠道多元化以及运营国际化。首先,要搭建移动智能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5G技术高速率的通信为建设更先进的云计算数字化平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推动5G时代“新基建”的建设,大力发展智能云端共享储存平台在文化产业各行业的发展,通过云阅读、云游戏、云音乐等方式,实现文化资源随时随地的共享,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效率。其次,要横向打通行业壁垒,带动文化产业链上游戏贯通。以文化旅游发展为基点,促进旅游业与娱乐业、新闻传播、艺术业、非遗、电竞业、直播业等新旧文化行业的联动交融,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统筹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各行业的联动发展。再次,推动文化分发渠道的多元化发展。5G时代为新闻媒体、文化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分发渠道,因而文化产品运营也将面向全网、全渠道展开。鉴于此,要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既要抓住传统线下主流传播方式与线下社区宣传,同时也要积极布局全媒体运营矩阵,推广“三微一端”、H5、短视频、直播等新型线上渠道,增强文化产品影响力,激发文化产业创新活力。最后,要提升文化运营的国际化水平,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充分挖掘与利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IP内容,结合国外媒介特征,定制中国文化的个性化传播策略,打造一批以“李子柒”等为代表的适应国际互联网传播渠道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品牌。
(三)基于5G+AI技术群主导的文化营销精准化战略 基于5G+AI技术群的助力,智能算法实现了文化产品从“文化半成品”到千人千面的创意产品,文化营销手段的精准化与智能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技术下的文化营销是在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把脉消费偏好与消费需求、兼具个性化与智能化的智慧营销。5G+AI技术群下的文化营销战略要遵循“一体两翼”的原则,“一体”即把握大数据的主体核心作用,“两翼”即大数据的两种运用方式(人工智能算法推荐和场景营销)。首先,推动人工智能推荐算法在文化产品的营销推广应用向纵深化发展。目前AI算法精准营销已经取得了较为成熟的应用——以今日头条、爱奇艺等为代表的推荐算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未来基于智能算法的精准营销亟待向纵深化、全面化方向持续发展。纵深化意味着延长营销过程,持续跟踪用户成长过程,根据用户的成长智能精准提供不同发展时期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文化产品的营销带动整体文化产业链的拓展;全面化指以目标用户为中心,智能分析目标用户社交范围内具有相似需求的关联用户,从而实现以少代多,以局部推动群体的营销效果,提升用户忠诚度与文化产品影响力。其次,在物联网持续布局的基础上实现更加精准、多样的场景营销。一方面,积极探索场景营销的多样化方式,依据用户的实时定位与消费偏好精准推荐产品;另一方面,尝试采用VR/AR/XR等新技术手段,帮助用户在现实场景中实现对虚拟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增强消费者与文化消费场景的关联度,从而使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到场景消费的魅力。 (四)基于5G+AI技术群主导的文化新业态分类跃迁战略 5G+AI技术群对产业的颠覆与升级作用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包括创作、生产、展示以及推广等多个环节,基于所处的产业链位置和发挥作用的不同,建议实施差异化的文化新业态分类跃迁战略。首先,创作环节是文化产业进行内容生产的核心。应最大化发挥技术对创作的启发效应,并理清发展边界。要积极延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选题策划、内容设计、数字化展示等环节的应用,使技术更加精准地辅助创作与创意环节,同时使创作在5G与AI技术的加持下得到更好的呈现。与此同时,文化生产创作环节要匹配制度创新,即主管部门应积极响应这种建立在速度之上的产业诉求,提升治理效率、增强回应力;预见性平衡AI与5G等新技术参与创作、创意的深度与边界,妥善处理AI艺术、AI主播、智能写稿等文化新业态所带来的版权问题、文化科技伦理问题,为技术介入创作规定价值范式。其次,生产环节是文化产品实现智能化、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智能时代的文化生产要充分结合新兴科技成果,探索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生产方式。在政策维度鼓励影视、出版等传统文化行业紧跟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潮流,向数字化、可视化方向持续发力,探索作品更加多元化的生产方式。再次,展示环节是文化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条中重要而独特的一环。鼓励文化企业利用最新技术方式,增强文化产品展示环节的可观看性、真实性与体验感。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其精神属性,大部分文化产品的形态是虚拟的,如现场表演或电影,旨在使观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与愉悦感。由此,应全方位释放新技术作为倒逼机制的优势,助推异地观演、虚拟演出、5G高清直播新兴文化业态的不断发展,增强观演的真实感、体验感与共情感。与此同时,要利用技术创新创造文化内涵的多元化表达场景,并在文化展示基础上实现与用户的多维度互动。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在展示环节中要充分发掘技术的可能性,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全感官触发用户的情感体验,使科技创新更好地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 (五)基于5G+AI技术群主导的文化新业态创新扩散战略 文化产业新兴业态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作为新生事物,其经济价值与社会效应的释放还亟需制度与技术的协同驱动。在5G+AI技术群主导下,文化产业新业态呈现不断扩散的态势,鉴于此,亟需从创新本身、沟通渠道以及决定系统三个维度加快提升消费者对于新业态的接受度,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创新自身属性会影响人群对新事物的态度,进而影响对文化新业态的接受程度。对于以科技为主导的文化新业态来说,使用门槛以及普及程度问题对新业态的扩散具有重要影响。由此,对于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的文化新业态而言,亟需增强文化产品的黏性以及使用的便捷程度,在优化产品操作的同时着力降低新兴文化业态的运营成本与操作风险。其次,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沟通渠道是创新扩散的重要传播渠道,大众传播在文化新业态扩散前期起着扩大影响和宣传引导的作用,而人际传播则起着劝说诱导作用。鉴于此,要完善文化产品细分市场,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传播渠道加强对文化新业态的精准推广营销,同时建立较为完善的用户反馈机制,扩大文化新业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最后是决定系统,创新扩散总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中进行,人群在接受创新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社会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政府要加快出台制度安排,一方面为文化新业态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5G、AI介入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浪潮,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提升对文化市场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建立文化新业态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预警机制,妥善处理大数据使用与消费者隐私保护间的关系,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文化行业规范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与限制竞争的行为。 (六)基于5G+AI技术群主导的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战略 5G与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文化产业进行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助推了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加速度。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文化产业创新是互为作用的动态系统,在5G+AI技术群驱动下,文化产业制度创新必须动态调整、与时俱进,以5G与智能技术驱动文化产业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提升5G+AI技术群主导的现代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治理能力。一方面,政府要逐渐将选择性产业政策并转变为功能性产业政策,不断健全服务性的市场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在5G+AI技术群主导下,文化产业制度创新应逐步转向市场导向的、普惠性为主的功能性产业政策,即聚焦鼓励文化创新与创意活动、扶持综合型文化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科技研发投入、强化文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为新兴文化企业的创新创意活动提供技术、知识、物质等条件,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生态,激励更多的文化企业从事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产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基于5G+AI技术群给创意阶层带来的主体性危机,要加快文化科技伦理政策创新,从政策法规层面赋予文化企业科技伦理价值观,强化文化企业内容自审的科技伦理意识,加强对新闻、出版、直播、短视频等文化业态主流价值方面的引导;同时应充分发挥数据智能优势,防范算法黑洞和伦理隐患,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5G+AI技术群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巨大变革,这意味着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从“选择性介入”走向“整体融合”,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找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空间,成为为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倒逼机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要充分利用5G+AI技术群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引擎功能,深度挖掘与展示文化创意,通过文化生产智能化战略、文化运营智能化战略、文化营销精准化战略、文化业态分类跃迁战略以及文化创新扩散战略,形成数字化、在线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的聚集。同时,对于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技术伦理问题也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与一定的隐忧,为5G+AI技术群主导文化产业创新规定合理的范式和创新边界。
为进一步规范稿件采编流程,提高编辑部工作效率,东南学术杂志社和中国知网合作,正式启用线上采编系统,热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支持。《东南学术》唯一线上采编系统的网址为http://dnxsh.cbpt.cnki.net,作者可在网站的“作者投稿系统”中注册账号,进行网上投稿,跟踪稿件处理结果。即日起,原投稿邮箱不再接受投稿。
《东南学术》一向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范,从不以任何名义向作者收取费用,凡要求作者缴纳诸如审稿费、版面费的,均系假冒我刊的诈骗行为;任何非dnxsh.cbpt.cnki.net的所谓“官方投稿网站”,均系假冒网站。敬请广大读者与作者注意。
《东南学术》是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科学术理论刊物,是全国重点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福建省十大名刊名社(2019)。多年来,《东南学术》平均影响因子进入全国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前列,发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国性重要文科学术文摘刊物上的转载率均居福建省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前列。
本微信公众号系《东南学术》杂志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东南学术》杂志,版权所有。
微信号 : dnxs0591
● 扫码关注我们 ●
蒋迪 | 重思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决定论内涵 ——基于历史的规定性与描述性双重研究方法的讨论
2021-08-17
周新原 | 从马克思的生活观到新时代美好生活: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2021-08-16
赵刘洋 | 地方政府农地征收中的行政纠纷——基于诉讼案件的研究
202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