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谢富胜|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
谢富胜,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习近平经济思想涉及不同层次,必须区别对待。其一是习近平同志作为治国理政的领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战略、政策和措施,例如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其二是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性贡献,包括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等。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对经典理论的丰富、发展和重新组合。例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和国内外正反发展经验的发展和重新组合。二是结合时代特点和新的实践经验,赋予经典理论新的内涵。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结合中国对外交往实践和新的世界发展形势,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新发展。三是全新的原创性理论,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回答的,但社会主义实践必须面对的理论问题;也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试图解决的,但却没能解决的理论问题;还是事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先后四次提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社会形态的高度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文明依赖于社会形态存在的同时又使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具体化,构成了文明的社会形态,即文明形态,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指的是新社会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新社会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论断正式明确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性质,是“落后国家能否在吸收资本主义全部文明成果的同时防止资本主义灾难性后果”的破题之钥,突破了“五种社会形态”单线发展的教条,集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探索,解决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理论和实践难题,是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枢纽。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贡献
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先于其相关概念和经济理论形成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才有了发展,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共产党领袖们为探索建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前仆后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且只有在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马克思晚年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统一趋势,但并不排除从资本主义以外的其他社会形态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可能,分析了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还以俄国社会为例首次讨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没有可能“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的问题。但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认为,落后国家要想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作出榜样和积极支持”。后来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远远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 列宁、毛泽东等共产党领袖接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命,阐明了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是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得成功,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和新民主主义论,开辟了“先革命、后建设”的社会主义新路。但推翻旧社会形态与建构新社会形态不同,后者更需要对新社会形态的性质有深刻的了解。由于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不长,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更为有限,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探索不足,共产党人就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处于什么社会性质、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等问题没有达成共识,在基本战略、路线、方针和政策上存在着混乱和失误,“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导致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失误和遭遇挫折。 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的某个不发达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但没能从社会形态层面阐明中国社会的性质,由此带来了新的理论问题。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持续时间与“阶段”属性相矛盾。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将长期稳定,属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这种稳定的、长达数百年的社会经济体系应当构成社会形态,而不是发展阶段。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区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新的阶段,新发展阶段后的更高阶段又将面临新的表述难题。第三,我国即将在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存在的那些不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成分是否还应继续坚持和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突破了“五种社会形态”单线发展的教条
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元多线”特征,“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世界历史更不是单线式前进的”,“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一元”即人类社会要经历“人的依赖关系”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社会的客观历史规律。“多线”意味着一国社会形态的具体演变路线根据各国客观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与西欧社会演变的“五种社会形态”路线不同,近代中国由于在世界发展进程中落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文明中,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混合社会形态。中国共产党采取革命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上而下地变革上层建筑、重塑生产条件,从“0”到“1”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了现代生产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是隶属于“物的依赖性”阶段和不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形态,意味着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突破“人的依赖关系”社会的根本限制,以物的交换为中介,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积极扬弃,通过吸收发达国家文明成果极大地缩短了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并且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克服以“资本至上”为核心逻辑的弊端。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探索的集大成
人类文明新形态解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难题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术语革命”,弥合了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差异。笔者认为,第一,落后国家可以建设社会主义,并构成隶属于“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不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形态,吸收资本主义积极成果并克服其弊端。第二,这种新社会形态始终存在生产资料局部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规定了社会的根本性质。只坚持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是以为不经过生产力巨大发展就可以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的“空想论”,代表了“封闭僵化的老路”;只坚持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市场经济是认为必须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机械论”,代表了“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两种道路的存在会改变社会性质。第三,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构成的新社会形态是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环节,但仅靠一国努力,无论生产力多么发达,这种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都不会改变,只有几个发达国家都转向社会主义才有可能最终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枢纽
〔责任编辑:徐淑云〕
原文见于《东南学术》
2023年第4期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微信公众号系《东南学术》杂志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东南学术》杂志,版权所有。
微信号 : dnxs0591
● 扫码关注我们 ●
2023-07-21
2023-07-31
2023-07-28
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