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三那年,他遇见了《奇葩说》,本以为节目会很难看,没想到自己一夜爆红。他是不一样的网红:姜思达

2017-03-05 香芋 刺猬公社
导读

姜思达,1993年出生的男孩,人生以21岁为分水岭。他说,一个内容创作者的春天就是他有内容的时候。


By 香芋


今晚,腾讯网综《吐槽大会》上了一位新角,是个绿头发的男孩。他是来吐槽薛之谦的,节目中语出惊人:“薛之谦2016年接了40多档综艺,要当心‘过劳死’啊——是过度捞钱,不顾节目质量,当心被人弄死! ” 


这是不是帮《奇葩说》来黑竞争对手的?毕竟他的名字叫姜思达,成名于《奇葩说》。



“从小我妈总说:‘一个男人要钱没钱,要名没名,这辈子活着多没劲?’”姜思达在京郊的一处租着的别墅,绘声绘色地向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学着母亲的口气,然后画风急转,“当然我也没处心积虑地天天经营着自己要出名啦!”


但他毫无疑问已经足够出名,甚至超越通常“网红”的概念。

 


一夜爆红


随着现象级网综《奇葩说》走红,姜思达凭借自己在其中的精彩表现收获了近百万微博粉丝。在聚光灯之外的日常生活中,他有时会被认出并要求合影。姜思达并不否认自己被称作“网红”,只用调侃一笔带过:“撑死了是个网粉。”

 

这个1993年出生的男孩,人生以21岁为分水岭。一个默默无闻、痴迷辩论的东北男孩,与后来舌战“奇葩”、闪亮全场的“大美玲”,被分明地阻隔开来。


2014年11月29日,《奇葩说》第一季在爱奇艺开播。12月5日,姜思达在节目的第二期中以海选选手身份出现。


在微博、豆瓣、知乎上,很多人说姜思达是《奇葩说》成长最快、进步最大的选手,但姜思达对于这种“开挂说”有点抗拒:“在《奇葩说》最大的成长是学会了放松。我在第三季说的话,不是第一季时说不出来的,而是我第一季时不知道该干嘛。”

 

随着《奇葩说》走到第四个年头,该节目三季的总播放量已经超过17亿,微博话题的阅读量达到33.4亿。在这期间,姜思达收获了称他为“大美玲”的忠实粉丝。很多曾经看不惯他造型或表现的人,也在他第三季的爆发中转粉。

 

《奇葩说》第三季第18期播放前,著名编剧、同为奇葩说辩手的史航在微博上安利:“今天这一场,很多人都表现很好,但,我还是愿意命名为‘大美玲之夜’。我爱奇葩说,就是因为可以见到这样美好的智慧的夜晚。”


而一般都不怎么发现场录制情况的《奇葩说》幕后制作团队米未传媒官方微博账号@朝阳公园东七门儿,也说:“思达今天的演讲像看小岳岳的相声加ted人生哲理加罗胖推广手机加……反正加了很多分。”


节目一结束,姜思达的名字就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名。

 


大三那年遇见了《奇葩说》

当时觉得一定会很难看


19岁那年,姜思达离开东北边陲的老家齐齐哈尔。由于去上海的愿望落空,他前往的是复读后录取的中国传媒大学。那年《五环之歌》还没红,“小岳岳”不温不火,未来的“大美玲”还只是个一文不名的少年。

 

同样二十多岁就已成名的美国作家菲兹杰拉德曾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说:“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在大学里,姜思达读的是传播学(媒体与市场调查方向),这个据说学成后“靠PPT就能月入两万”,但必须学习高数和统计的专业在新闻学院显得挺特别。


姜思达拿过奖学金,也挂过科,领导过辩论队,也办过讲座,暑假在服装店打过工,也卖过房子,还写过剧本。他不满足。

 

大三那年,姜思达遇见了《奇葩说》。

 

《奇葩说》的主创中很多来自传媒大学。《奇葩说》总制片人、现米未传媒联合创始人CCO牟頔就是一位“广院师姐”。节目筹备初期,主创到处招揽辩论人才,被别的辩论队点醒,“你们学校就有啊”,于是就找到了时任校辩论队长的姜思达。


但姜思达告诉刺猬公社,在那时,他并不看好这档节目:“自己最开始没想报名,因为名字很奇怪,而且把辩论放在了一个很不专业的平台上,我当时觉得一定会很难看。后来就想,万一出名了呢?为了‘有劲’,就给自己也报了名。”

如果没有加入《奇葩说》,姜思达现在可能还在读书。

 

“如果继续读,想要加强读影视、文化方面的认识,包括各种理论的学习,我都接受,我对知识欲求还很大呢。万一我要考上了生物学的研究生,回来还要搞一个‘最强科普IP’呢。”

 

成名之后,姜思达读书反而更多。上学的时候,阅读只为辩论,每场比赛要快速学习一个领域,所以一学期至少要读几百篇不同专业论文,远远超过普通同龄人的论文阅读量。

 

“当一个人不再去想解决问题的时候,他就会发现没有问题。”现在,姜思达不再需要为解决问题而阅读,只要觉得一本书好玩,他就会买下来,小说也读,专著也读,画册也看。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去年完整读完的书也就5-10本,包括《平原上的摩西》,一本关于文革中的青年人的婚恋的书,季羡林的回忆录《牛棚杂忆》,路内的《天使坠落在哪里》……



最近,他在读的书是《动物权利》,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吃牛肉而不能吃狗肉”这样的有趣的问题。



原来真的会有人愿意为你哭为你喊


“成名后最受冲击的,其实是发现自己真的有粉丝的那个时刻。”姜思达说,原来真的会有人愿意为你哭为你喊,“过生日的时候为你在澳大利亚认养一只野生虎,就因为之前你写过一篇关于动物保护的文章。其实到了第三季我也没有完全放松,但是会比原来强,因为我相信不管怎样会有粉丝喜欢。这句话说出去只要有一个人点头了,我就能获得信心。”

“北京夜走”就让姜思达感受到了粉丝的力量。

 

“那个活动其实没有什么好策划的,越是想在每一个环节上着墨,出来的东西就越不对。因为你不是领大家做节目,不是找一些演员表演给另外的人看,而是和参与者交流,哪怕这篇文章最后只有这一百人看了,你会觉得不亏。当这一点想通了,你做什么都没问题。而如果你想的是我一定要‘10万+’,一定要‘现象级’,它可能就会变味。不要读者当傻子,你有没有‘拗’,有没有刻意,大家一下就能反应过来。”姜思达说。


 “思达团队最大的卖点就是永远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们无法控制。”姜思达的合作伙伴秦岭说。他们确实无法控制,“北京夜走”预计参与人数是20人,当时担心的只有“如果只来了3个人我们得多尴尬,我们5个人要聊什么”。


想到这里,他们俩还对视了一眼:“哈哈哈怎么可能!”

 

结果在活动前40分钟的时候,有人在前方发来“现场报道”,说已经聚集了六七十人,而最后活动总共有140多人参与,完成全程行走的有123人。

 

因为是突发奇想,活动又恰好放在国庆前一天。“考虑到潜在的治安风险,我们也在活动前打了很多电话,甚至去问公安局的工作人员。但是得到的答案都不一致,有人说需要报备,有人说不构成违法要件……其他人都可以没有任何责任,但是毕竟由我带队。当时我想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被疏散吧,若干年后还可以拿这件事来写一写。其实这些都没发生,我们一直走到了天亮。”


但是,经过天安门时,安保人员的对讲机里传来“洞拐洞拐,八点钟方向,看到他们了!”他当时出了一身冷汗。

 

前不久,姜思达刚刚完成一次和粉丝的线下互动

 

最初是品牌方找上门来,提出想要传达一个“突破自我”的品牌形象给他的公众号“思达帕特”的粉丝。


姜思达认同这个价值观,所以接下了广告。但是写“命题作文”太无聊了:“我不想坐在那写突破是什么、自由是什么,我没法这么告诉大家,因为当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就已经不‘突破’、不‘自由’了。”


“我要做好玩的事情。”姜思达说。

 

于是,2017年1月11日,“思达帕特”推送了一条神秘兮兮的预告。

然后,秦岭和姜思达开始了北京两日游。他们拿着画笔和纸去敲报名者的门,让他们画出当前最想要的东西。


答案各种各样:爱情、金钱、学历,还有的希望自己能发核心期刊论文…… 报名的粉丝在朝阳和海淀分布得比较多,姜思达发现这两个地方的结果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


在朝阳,大家都想要钱、爱情、梦想……


而在海淀,大家画的是博士帽、硕士帽、发表论文……

“思达帕特”的后台数据显示,粉丝年龄多分布在30岁以下。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姜思达可以通过哪条微博点赞更多,哪种说法评论最多,哪条文章阅读量最高等方式去了解粉丝,但是他选择了最费力气的一条路:见面。


“只有见了面,才可以褪去对这些粉丝的刻板印象。”他说,比如HIV携带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不愿意表明自己的身份,这就造成你对于他们的生活一点都不了解。同性恋是HIV传染的高危人群,但其实高危的不是某个人群而是某种行为。但是他们不会主动发声,我就只能主动去问,如果你也恰好想与我接触,那我们就聊一聊。”

 

 


一个内容创作者的春天

就是他有内容的时候


2015年9月16日,马东成立米未传媒,并为“奇葩”们成立了一个独立的艺人经纪公司“爱米未”。


马薇薇、肖骁、范湉湉等“奇葩名嘴”都已签约爱米未,但细心的粉丝留意到,人气颇高的姜思达目前并不在这个名单里。

 

“可能还是不太适合当艺人。我觉得自己不是太舒适于做一个‘艺人’。”为了更大程度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姜思达必须面对更多风险。相比稳定的收入,姜思达认为“喜欢更重要”。他拿出了比在大学里还大的劲头去折腾,除了要上《奇葩说》,舞台剧《给我一颗西地那非》,网剧《仙班校园2》里也有他的身影,仅仅是“为了好玩”。

 

“单纯的在求生之余不放过任何可能犯错的机会,前去犯错。”世俗的成功来得太快,很多人可能会忘记:试错的姿态不会太好看。


姜思达偶尔也会在朋友圈感慨:“挺难过的,成长不起来。”

 

现在,除了商业通告,姜思达把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作为一个“网红大号”,他的公众号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不拍短视频、不输出价值观、不做任何形式的电商。除了粉丝更多,排版更精致,接了广告,这个号和他大二申请时没什么区别,甚至小说的主角还叫“田大壮”。


 

“这既是我的作品也是我的财产,是经过客户和粉丝检验的变现方式。大家对内容永远是有诉求的,只要坚持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体现在收入上的只会有‘大年’、‘小年’,‘旺季’、‘淡季’这样的差别,但不会没有生意的。”姜思达租住的别墅里,名牌包和冬季大衣杂乱地散落在各处。他说,现在即便失去了其他收入来源,仅靠公众号也可以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准。

 

“有很多号做得很大、很垂直,哪怕它的创始人卖掉自己的股份套现也没关系,他的产品也可以活下去。但我做的东西‘个人化’印记就非常明显。即便如此,这种‘纯个人’的内容也不是‘我吃了什么’,‘我玩了什么’。我要针对一个问题发表观点,那这个问题好不好玩,这是大家可以一起参与进来的。”“思达帕特(SidaPart)”的意思,也是在说,一篇篇推送凑起来,将拼成一个完整的姜思达。

 

2016年,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十点读书、简书、富书部、慈怀读书会、二更食堂等,纷纷与出版社合作出书,内容均来源于其微信文章。姜思达也有自己的出书计划,但不是微信文章。


他说了至少有一年,粉丝们的心态已经从最初的焦急催稿,变成了在评论区一起调侃的老梗。姜思达显得有点无辜:“还在写,以中短篇小说为主,这个春天能出。会收录部分已刊载但自己比较喜欢的故事,但还是想放进去更多新东西。”

 

资本疯狂涌入短视频和影视行业,这个势头已经持续了几年了。提到投资,他又一次违反“网红”的套路,谨慎地抿了一口烟,放轻了音量:“我要给投资人一个承诺。有很多人带着一个PPT就去融资了,这对我其实是非常可行的,之前也有人联系我。但总之我要先去做一个东西,亮出它的品质。”


姜思达觉得用资本的原因来解释做视频的初心太诛心:“没有人说‘书都写了几千年,怎么还有人写书呢?’其实自从有视频,所谓‘短视频’也就存在了。之所以现在非常火,是因为巨大的个人IP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短视频聚合平台的产品集中推出。这标志着短视频的体裁在市场里处在了一个风口浪尖的位置,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所有内容创作者的春天。”


“一个内容创作者的春天就是他有内容的时候。”他说出这句的时候,一副很笃定的样子。


•点击图片阅读往期人物文章•


☞在南方报业23年、艰难守护南都灵魂的他,也离职创业了。



“ “庄子”一去不复返,传统媒体空悠悠!这句话,是在南方都市报工作近20年、现南友圈CEO苟骅对庄慎之离职一事的评价,在他看来,老庄从南方报业离职,意味着一位灵魂人物离开了广州大道中289大院。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ciweigongshe@126.com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