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幼儿园开始培养有条有理、思路清晰的小孩——美国人是这样做的

苏妈 小小苏 2021-07-20

小小苏,热爱绘本的萌娃一只;苏妈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双语教育硕士;分享优秀绘本、双语启蒙理念和育儿知识,文章皆为有理有据有质量的靠谱原创。


上周,有个妈妈在后台给我留言。她在儿子要不要穿开裆裤的问题上和婆婆起了争执,她和婆婆讲了很多开裆裤的危害,还特地转发一篇科普文章给她看。婆婆轻描淡写甩来一句话:我儿子小时候都穿开裆裤,长大也没见有啥毛病啊,我孙儿咋就穿不得了?这位妈妈又气又无语,不知道怎么和婆婆讲个理这么难。


黑格尔曾经说过,中华文明是一种西方人很难了解的文明,中国是一切例外的例外,逻辑到了中国就行不通了。中式家庭的痛苦,很多来自逻辑错误。而中式家庭的所谓逻辑,常常是一锅粥(不讲理)的。


这就是为什么网络上有争议的话题,常常是大家吵了半天,却说不到点子上去;家人之间、尤其是和长辈的争执有时会让人觉得很累。举几个例子:


婆媳之间:

  • 宝宝成天哭闹,肯定是是你的母乳不够造成的

  • 因为我儿子三个月就吃过蛋黄了,所以我孙子也要三个月就加辅食

  • 我要是不懂育儿,怎么就把我儿子给养大了呢


夫妻之间:

  • 她是我妈,我怎么能反对她呢

  • 因为你爱我,所以你应该知道我在想什么

  • 因为你不同意我的观点,所以你不爱我


父母和子女之间:

  • 你是我生的,你的日记我为什么不能看?

  • 父亲曾经想做音乐家/进体制/搞科研, 所以孩子就应该学钢琴/考公务员/读博士

  •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所以我是正确的

  • 我扔掉你的游戏机/你养的乌龟/禁止你出门是为你好,所以我是正确的

  • 因为我含辛茹苦的养育了你,所以你嫁谁/填志愿/找工作要听我的

  • 因为弟弟比你小,所以你的玩具应该给他玩


有了宝宝后,很多家庭和老人在育儿方面常常产生分歧,而且在争论一件事时因为一方或者双方的“不讲理”,争来争去,最后伤了感情也没争出结果。“不讲理”的常见行为包括非黑即白、 以偏概全(因为我被xx地方的人骗过,所以这里的人都是骗子)、存在即合理(那么多孩子都吃盐了,我孙子为什么不能吃)、分不清事实和个人观点的区别等。


逻辑思维能力有什么用


苏妈在哥大读书的时候,修过一门逻辑思维训练方面的课,最开始我以为这门课是本科以上的学生才修的,后来在参观美国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时候,才发现美国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接受逻辑方面的训练了
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美国有研究表明,那些从小就开始接触思维训练的孩子,语言理解能力丰富、创造力强,逻辑训练还能帮助孩子提高智商。更重要的是,这些受过逻辑训练的孩子,在将来接受高等教育时更容易获得良好成绩,在职场上也更容易成功


在美国,幼儿园是从五岁开始上的,相当于中国的学前班(美国的早教叫做pre-school, 幼儿园叫kindergarten)。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通常是在5岁左右开始萌芽的,所以美国孩子也从这个时候就开始接受逻辑能力训练了。


美国的学校和家长是怎么做的呢?


Emphasize Cause and Effect

强调日常对话中的因果关系

明辨因果关系这是逻辑思维的基础能力之一。比如,去公园的时候,我会告诉苏宝,因为今天天气很热,所以你现在口渴了;因为你口渴了,所以你需要喝水。苏宝还小,并不一定能理解这里面的因果联系,但我觉得,家长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注重逻辑,会慢慢把自己变成思维更清晰的人,会让在孩子在成长中给TA潜移默化的影响。

下图是美国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做的“因果关系”讨论板“,左边是因(因为宝宝脏了)、右边是果(所以妈妈给她洗了个澡),条理很清晰,大家在家也可以试着用这种方式教孩子将自己的思路“画出来”


Ask Good Questions

通过提问来训练思路

苏妈的文章很多是关于亲子阅读的。绘本也是训练逻辑思维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因为绘本故事里常常藏了很多基础的逻辑知识。读绘本的时候,可以多向孩子提问,强化TA对绘本故事中逻辑联系的理解。举个例子,卡爷爷有一本绘本叫做Papa, Please Get the Moon For Me. 爸爸为女儿摘到了月亮,可是月亮太大,拿不进屋去。这时候就可以问孩子,月亮进不去屋里的原因是什么呢?大一些的宝宝,还可以鼓励他自己用思辨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故事。等孩子有了一定逻辑思辨能力基础,到高年级学校还会教他们辨认逻辑谬误(Logical Fallacies,今天的文章针对的是小小朋友,暂不展开讨论)。


Facts vs. Opinions

教孩子区分事实和观点)

美国小学课堂上教孩子思辨能力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教孩子is that a fact or opinion(那是一个事实,还是观点)?
事实,包括太阳是热的、巧克力是甜的、A是字母表里的第一个字母、蜘蛛有八条腿;而观点包括“我喜欢晒太阳”、“巧克力很好吃”、“我不喜欢背字母表”、“我觉得蜘蛛很可怕”。美国的小学里常常有一些关于事实和观点的展示板,随时训练孩子们辨认它们的区别:

老师还会请孩子们来做presentation,和小伙伴们分享他们怎么区别事实和观点,或者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家也可以玩起来:

文章开头提到的中式家庭的逻辑,很多其实就是混淆了事实和观点。


浆糊逻辑之所以让人痛苦,是因为它常常讲的是感情、观点,而不是道理、依据。然而,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这种状态是可以被改变的。虽然中国的小学课堂上,逻辑思维还没有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但相信今天的文章,会给爸爸妈妈们一些启发,在家里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逻辑能力,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最后,祝宝宝们都讲逻辑、明事理,长成不走极端、不熬浆糊的聪明娃。


觉得文章有帮助?把它分享出去,帮助更多父母,是对苏妈最好的鼓励。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当妈后,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宇宙


参考资料来源:

  • globaldigitalcitizen.org/the-importance-of-teaching-critical-thinking

  • scholastic.com/teachers/article/ages-stages-helping-children-develop-logic-reasoning-skills

  • stepinto2ndgrade.com/2012_01_01_archive.html

原创文字,欢迎转发朋友圈,媒体转载需授权。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