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融资类信托如何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4月3日,信托百佬汇记者独家报道备受关注的信托业务分类改革迎来实质进展。详情请见《【重磅】信托业务分类征求意见稿下发!资产管理信托分这4类,下一步“梳理存量业务,有序实施整改”》。
根据《信托业务分类征求意见稿》,信托业务将被划分为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3大类。由于《信托业务分类征求意见稿》陈列的改革框架不包含融资类信托,一些业内人士发出融资类信托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哀嚎。那么,专业人士对此是如何理解判断的呢?
按照《信托业务分类征求意见稿》,信托公司应对各项存续业务进行全面梳理,制定存量业务整改计划。对于基于信托关系开展的私募基金管理等业务,按照严禁新增、存量自然到期方式有序清零。对于其他不符合分类要求的信托业务,在资产管理信托项下单设待整改信托业务一类,将相关业务归入此类别,按照业务特点有序实施整改。
业内普遍观点认为,融资类(信托贷款)业务未来限额及限制在自营范围是趋势。
云南信托研究发展部研究员冯露君指出,比较大的可能是融资类(信托贷款)业务属于存量梳理中需要归入特殊的一类且需限期整改。
上述人士表示,观察整体分类框架,相较而言呈现如下特点:首先,分类维度变少。原有的按照资金来源、功能投向等分类都被扬弃,主要防止业务边界模糊和交叉问题,实则是“规范”信托公司乱用制度优势开展通道和融资业务。其次,不涉及自营业务,说明维持原状,自营属于表内业务、有股东和资本约束,问题比较少,目前文件暂时未对这块业务进行“规范”;再次,仅覆盖信托公司部分业务,除固有以外,融资类(信托贷款)类影子银行业务如何归类未有明确说法。文件名叫调整信托业务分类,理论上与调整信托公司业务分类非同一涵义,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融资类(信托贷款)业务乃限制范围,属于存量梳理中需要归入特殊的一类且需限期整改;二是信托公司除了信托业务(包括资产管理、资产服务),应该还包括融资类业务(信托贷款)、固有业务,未来信托公司业务理应分为三类。第一种可能性较大,业内普遍观点认为,未来限额及限制在自营范围是趋势。从文件来看,“规范”、配套制度中的“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信保基金”等再次提及(均是针对融资类业务的监管思路),应该是规范发展之意。第二种可能性非常小,是符合各方利益诉求的较为完美的方案,不过实现难度较大、需要协调的主体较多。考虑到,信托公司的问题不是放不放贷而是需要纳入监管实现资本约束下的放贷,同时,业内此前也有信托银行提法,且是域外经验。因此,该类业务,未来应该向两个方向同时转型:一方面依托中信登向标准化债权融资工具转型、业务彻底投行化;另一方面建立新的资本和流动性约束机制,限额规范发展。考虑到现实情况,整体推测,短期内融资类依然维持严格趋势甚至加大严监管趋势。
有信托公司业务负责人称,信托分类改革方向总体来看与“资管新规”的思路一致,未来信托公司基本告别传统业务。“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发力资产服务信托需要强大的金融科技力量,信托公司运营步伐能否跟上有待观察。另外,资产管理信托则更加注重机构的主动管理能力以及投研能力,同时也对信托公司整体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托公司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另有业界从业者表示,托公司发力转型的难点还在于市场培育和市场需求上,例如,在转型资产证券化方面受制于牌照限制,很难和券商银行竞争,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磨合。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融资类信托规模降至3.58万亿元,比上年末压缩了1.28万亿元,降幅高达26.28%;占比降至17.43%,比上年末下降了6.28个百分点,规模与占比的年度降幅均为近年来最大。与2019年峰值相比,两年间融资类信托规模总计压降了2.25万亿元,降幅总计达38.60%,占比总计回落了9.57个百分点,压降成效显著。
责编:糯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