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卢志荣:设计就是一种对人类尊严的致敬

理想家 IDEAT理想家 2021-06-24


仲春与暮春之交,这大概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最美的时候了。我们循着曲折的石板路, 与桃花垂柳同行,来到红砖砌成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就与正在展出的“无华 · 卢志荣作品展” 相遇了。春意在这里也失了颜色,融入一片更为深邃的黑白之中。




初见卢志荣的作品,扑面而来就是“东方”二字。细看之下,却愈发觉得,如果只是用东方来定义他就“窄” 了。正如那句点评一样,他的作品“远看东方近看无”。 这个“无”正是点在此次的展览名上——“无华”。质朴无华,君子不争,脚踏实地地去处理自然和存在所带来的难题。


▲无华,展览现场


▲ONAR柜子采用了圆形的设计,别具风格


这位出生在香港,求学哈佛,定居希腊, 工作于意大利的设计师、艺术家,已经自如游走在中西文化之中。他的作品展现了存在主义的精神,存在就是意义。他扎根于生活,以简单实用诠释设计之美, 同时他的作品也体现着宋代生活的诗性缄默。


▲《石上生花》花器 9B 2016


他的作品有很强个人属性在其中,这大约体现了一个设计师的终极追求 :将所有艺术形式——建筑、雕塑、 绘画等等融于一体形成属于自己的整体艺术风格。



 几何的永恒美感 


展览展出了卢志荣在建筑、室内、家具、器物、雕塑五个领域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旨在 全面地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若要选取展览最让 人难忘的一隅,于很多人而言想必是位于“最深处” 的雕塑区。


▲关上门,整个白房子只有一处方形的洞隐秘地连接着里面与外面的世界


▲雕塑形状各异,观者想分辨形状却无从下手


白墙将这里的空间与别处隔离开来,关上门,整个白房子只有一处方形的洞隐秘地连接着里面与外面的世界。白房子里摆放的正是卢志荣的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形状各异,有趣却又让人看不真切,无法形容这些雕塑到底是什么。



我希望大家看到雕塑作品,第一时间是感到困惑。


卢志荣


困惑往往带来的是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这个空间有着独特的意义,这里的雕塑作品有些是卢志荣三十多年前创作的,当时他还是一个学生。


▲雕塑的形状容易让人联想起一叶扁舟


观者大可以将这些雕塑与卢志荣的经历联系在一起,这个在香港渔民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雕塑作品虽然带着神秘的朦胧感,却又容易让人联想起扁舟一 叶,这些不同形状的“船”,又成为可以承载物体的“容器”。不要试图探讨意义,那就像探讨一个气泡, 它脆弱且不可捕捉,唯有几何的美感与物体本身的存在是永恒的。


▲《一扇含蓄》 屏风 2016,卢志荣对屏风的使用正如“移动”的隔离和分割工具。但它们容纳了更多的内在意蕴:屏风不只是有形可触的一般物件,也是意象创造出来的; 在屏风上面投影着的是情感、穿越的目光和内里的心灵

▲《戏石》屏风 2014,以两个圆的半透明丝布架组成,一个上面用知名的苏州双面绣方式绣了两只螃蟹,一面是螃蟹的背部,另一面是其腹部,栩栩如生的在留白的空间与另一扇布架印上的石头玩耍。 两个圆架奥妙的以鈡摆的低下垂力在木轨上自由转动, 从完全重叠到伸展张开


观者不妨以“空间倒叙”的形式来看这个展,从雕塑出发 ,再出来重新审视卢志荣的作品。从家具、 手稿,最后回到模型。这样更能捕捉到卢志荣作 品中一以贯之的哲学理念与审美品味。用于隔离空间的半透明屏风《戏石屏风》,使用了苏州的双面绣。灵动的螃蟹,大量的留白如水墨画般的铺排体 现出的是文人意趣。而其下的两个圆架在木柜上自由转动,则颇有现代感。动静之间,还原了分割的艺术。透过这个半透明的屏风看展馆,感受到流动其中的柔软与诗意。


▲《雾之桥》 2018


▲《骨堂》1996


而圆形也是卢志荣的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圆,蕴含着古老的东方智慧,圆融与不争。1996年他在希腊南部阿卡迪亚的《骨堂》让我们回到迈锡尼文明至罗马文明之间的圆顶墓穴传统。他展示了对古代建筑的非凡知识及极强的融合能力,针对保护逝者骸骨的小型建筑,卢志荣采用了植根于亚细亚的建筑语言,穿越意大利文艺复兴(“逆转”了作为生命开始之地的洗礼堂的对称类型), 最终重新连结了希腊东正教的文化宇宙。在这过程中,卢志荣还会借助一块淡白色的石头,完美契合希腊的文化底蕴和用白色表达哀悼的东方传统......

▲《YFOS》sideboard餐边柜2018,卢志荣设计中能瞥见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文人意气


▲以砚石为原料的创作,手感细腻,触而难忘,图为卢志荣在布展现场做调试



《砚石水景-4》以肇庆宋坑砚石制作, 长方形圆涡滴水计时水景, 上有独立水槽,手工打磨而成


《砚石水景-10》圆形砚石水景,嵌入金文水字随意组成的踏石水池


以砚石为材料制成的“文房新语”系列,延续了传统水墨的根基。卢志荣在以端砚闻名的广州肇庆市目睹了匠人日以继夜地雕刻砚石,启发了他对历史悠久的砚石制作的重新思考。 细腻如婴儿肌肤的砚石,成为了桌面上的陈设,成为了卧室中的花器。砚石的作用得到了延展,其文化意义也全然保留下来。细细触摸这些砚石,只是那顺滑的手感就足够迷人了,甚至不需要去细想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世界诗词之方舟》 2017


卢志荣的作品不张扬,只是安静地还原设计最初的样子。正如卢志荣所说 :“如果我能够通过设计来恢复人类的尊严,设计就是一种对人类尊严的致敬 。”



关于展览


展览内容:展览以实物、影像、实景空间和手稿文献为呈现方式,以卢志荣在建筑、室内、家具、生活器物、雕塑五个方向,近30年的个人作品为核心内容。本次展览为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以来首个华人设计师个展,是当代生活设计理念与百年包豪斯现代主义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大背景下,卢志荣以他整体创作的哲学和实践,反映一位当代华人设计师的精神世界与文化追求。


卢志荣



2015《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得奖人,卢志荣的丰富创作涵盖了建筑、雕塑、室内与家具设计等领域,他一直以对理念的净化、诗意的诠释、细节的关注,备受意大利及国际设计界推崇。卢志荣创办的 DIMENSIONE CHI WING LO 是在他密切监督下于意大利生产的家具品牌。他活跃于意大利设计领域 二十多年;2004-2006年,他曾任意大利著名家具名牌 GIORGETTI 艺术总监。 2006年,他成为赴俄罗斯推广意大利设计精髓的意大利设计代表团成员。他作品中的永恒性特征得到了国际广泛的关注与认可;时至今日,他的许多早期作品依然 备受追捧和热爱。



《新卫城博物馆》方案 1991


卢志荣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他的建筑和设计的雕塑,他的艺术个展包括在意大利圣塞维罗阿尔托·塔佛利埃博物馆举办的《物的灵与光》、米兰三年展博物馆的《永恒之域》、台北仪画廊的《奇幻旅程」、香港季丰轩画廊的《文明愿景》及 《建隆 一零五五年》、杭州西泠印社美术馆的《文房新语》、北京达美艺术中心的《合一: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缄默》和最 近在曼谷塞林迪亚美术馆的《灵气》。他的作品广受国际收藏家青睐。


▲《银檀鸳鸯》茶具 2017


卢志荣的创作,以他的“以诗为用以用为诗”中心思想,融会古今智能与感悟,重申永恒、简洁和本质之道。他让我们分享他那些受独特材质和技术启发的作品,他的创作是对造物艺术的洞察、显露着他在现行的制作过程中,如何捕捉未 发掘的潜能,并以此开辟新的天地与想法。卢氏以尊崇、共情的心态重新审视传统制作,期盼这些工艺免于跌入被遗忘的牢笼;反之,使它们更接近这个时代的需求与精神。尽管面对现存的局限,他希望透过新的解读,可以向前推进更多的提 案;卢志荣期望他的建筑、雕塑、室内、家具等作品能于当下的居住语境中,深深充盈着人们的心灵空间,让大家重新体 验生命与生活的健康本质。


▲《没弦乐》音响系统 2007,他为纪念香港回归中国十周年设计的充满意义和象征性的《没弦乐》音响系统,不单让我们能听音乐,更可以看到音乐


2007年,卢志荣获香港设计中心邀请,为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献上设计作品《没弦乐》。同年,香港电视台广播了他的经历与作品的纪录片。2009年,他曾担任俄罗斯圣彼得堡设计双年展评委会主席,并以作品《塔之家》获《密斯·凡· 德罗建筑奖》提名。2010年,在广东佛山,他组织和主持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国际设计研讨会,发起了《中国需要原创设计》的主题会议。


▲THE WHITE CLIFF 《绝壁园》 2019


卢志荣在香港长大,于1988年以最佳论文奖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他曾任教于纽约锡拉丘茲大学,是德国斯图加特的索利突艺术学院的成员,他还经常出席不同大学的设计论坛,并担任主讲和客座评论,他的创作领域综合了艺术、建筑、室内、家具等设计,他的作品遍及米兰、雅典、伦敦、伊斯坦布尔、雅尔塔、迪拜、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地。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由中国知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获奖者王澍主持设计。正如建筑师自己所言:“这不仅是一座大学校园,也不仅是以一种回应中国传统‘书院’的教育建筑尝试,它是包含着一种新的城市模式的实验企图的,从建筑类型、群体密度、建筑尺度、材料回收、建造方式和体系到田园混合的位置格局与美学意趣,它是关于一种以地方文化差异性认同为根基的生态的存在方式进行整体呈现的努力,是我用从乡村调查中体会到的‘自然之道’去反向影响城市的努力,也暗含着我一直以来的主张:今天的中国城市发展需要重新向乡村学习。”



无华·卢志荣作品展

时间:2019年4月2日-5月31日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唯有几何的美感是超越时空的 



撰文、编辑→ 卞卡尗

图片提供→DIMENSIONE CHI WING LO、“一方”1ness



席卷艺术圈和设计圈的克莱因蓝究竟是什么蓝?


影像集 | 每台相机都有自己的故事



 Join Us 

一键关注,获取更多智慧生活灵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