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连开16间ZAKKA店的男人,曾承包厦门小孩的少女梦

2017-11-23 艺术西区 艺术西区


1.


很多80、90后的厦门小孩都还念着,那个东西不贵而且样式精致、曾在十几年前红极一时的「蓝色小屋」。


在S的回忆里,自己的很多美好回忆是从这里开始的。那是一家装修精美的精品杂货店,也是现在常说的“ZAKKA”。店里罗列着许多白色货架,上面摆满了上千件撩拨人心的精致小物。而那时在读初中的S,每到放学都要拉上闺蜜进店淘上一番才舍得回家。



印象中,店里都是跟S差不多年纪的女孩,碰到周末,小小的店里人更是多到转不开身。


当时火的不止是店,就连店里的小哥也成了“小网红”。坊间传言蓝色小屋招的店员都是清一色帅哥,很多人进店并不一定是为了买东西,而是冲着看帅哥去的。那年少女心尚且泛滥的S也曾拉着同学,去店里围观一个“长得很像马锦涛”的店员,因此还在店里砸了不少零花钱。


除了蓝色小屋,还有之后爆红的静芬邦店,甚至是一些不具名的小店,就在十几年前,这些风格各异的精品杂货店曾经开满小岛,成为年少回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杨军,曾被媒体冠以“开启厦门杂货文化第一人”的头衔,而他创立的蓝色小屋,则被称作“个性小店的领头羊”。


说起那几年,杨军脸上还带着些不易察觉的傲气。


1998年,年纪轻轻的他和朋友在厦大白城合开了第一家「蓝色小屋」。三年后杨军带着自己的理念离开蓝色小屋,在厦门掀起了一阵精品杂货店风。


先是升平路的「邦店」,也就是后来的「静芬杂货」,接着是厦大一条街和世贸商城的「角落小店」,2006年又有了故宫路的「杂治」。


2009年,他陆续在鼓浪屿开了三家小店,基本都没有招牌,只在门口小黑板上写了「静芬杂货」四个字,老顾客自然都知道。



每一次他都能精准地看中一个新址,在那里还未被开发之前抢占先机,而当游客和商家随着开发不断涌入之际,他便带着自己积累的资本果断撤离,开始下一个选址。鼓浪屿如此,曾厝垵更是如此。在他入驻鼓浪屿的第一年,店面租金仅8800元一个月,而第四年当他撤离时,月租已经疯涨到8万元。


14年间,他先后开了16家精品杂货店,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个生长在厦门岛上的小孩都曾去过他的店。


众多主流媒体和杂志都曾对杨军和他的杂货店进行过专题报道,三联周刊、外滩画报、瑞丽时尚杂志、搜街……杨军并不否认自己的独到眼光,但他更愿意把那几年的成功归结于“幸运”。


《外滩画报》杂货风景专题

3.


20年前的厦门街头,还找不到一家“精品杂货店”,就算是在全国,同类型的店也寥寥无几。在传统商业模式称霸的年代,杨军无疑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通过独有渠道进货的新奇物件、小清新的装修风格、独特的陈列方式以及特有的服务意识,使它瞬间就成了学生们的最爱。


一波又一波的年轻女孩走进了他的店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他的竞争对手们。


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下这些竞争对手们开始试图模仿抄袭杨军的风格。但即便如此,在杨军眼里他们大多只是学到皮毛,而未寻得真正的精髓。


按杨军的话说,“那几年里,从未遇到真正的对手”。话听起来似乎有些狂妄,但却是事实。



年轻时的他总有用不完的热血和激情,脑袋里时常迸出一连串新奇的想法。他常常从旅行、书籍等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并不断变换着规则玩法,别人抄袭的速度始终赶不上他的创意,但凡有人开始模仿,他就立马舍弃寻求新花样。


“那时候年轻,好胜心强,一门心思想着把店做到最好,并不太担心被copy。现在不同了,比不上那会儿,市场的复制力快得可怕”。


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军在行业中做得相当轻松,他甚至“任性”到每一年都重新装修一回店面,彻底换一种风格。朋友总调侃他,光是装修的钱又能开好几家店了,但那时的杨军并没有急着抢占市场,一切仅凭自己的喜好和感觉。


那些年这类的精品杂货店在厦门大热,而杨军的事业也走向顶峰时期,他在厦门同时拥有6家门店,30多个员工以及2个200平米的仓库。规模和架势压根不输任何一个小型公司。



4.


然而,命运之神并没有一直垂青于他。


事实上,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开始涌现越来越多的同行,他们开始注重门面的装修、花更多的心思在货品陈列上,市场竞争促使更多人开始挖掘玩法和新意。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愈发便捷,杨军早期店里的一些小心思,早已不是什么新奇做法,这也降低了人们对于杨军杂货店的好奇心。


杨军也不得不开始放弃个人喜好的坚持,转而考虑市场的需求。这导致之后的很长时间,杨军店里进的货,连自己看不上。



那几年,不仅是杨军的低谷期,整个行业都在逐步衰退。


淘宝的出现,像是洪水猛兽般冲击着实体零售业的发展。在这之前,杨军总有办法让来店里的人,心甘情愿掏钱买下店里精致的小物件,甚至连千里迢迢来厦旅游的游客也不在话下。


但如今,淘宝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其花样之繁多远不是一家店能够匹敌的,对于实体店,人们不再买账。


为了顺应趋势发展,杨军也开了一个淘宝网店,虽然也有人买单,但销量远不如过去。



5.


除了人流量的缺失,擅长寻找货源的杨军因为外贸行业的不断萧条,也逐渐在失去优势。


早些年,外贸发展态势一片叫好,拥有大批外贸供应商的杨军,只要看中的款式就能借着外贸进行跟单,数量随需要而定,而这些货源在国内并不多见,这也让静芬杂货的物品在很长时间内都独一无二。


几年后,市场风云大变,外贸行业开始萧条,厂家失去国外订单的支撑,开始转向国内市场,杨军失去了跟随国外厂家进行跟单的“独家福利”。如果想要为店里增加新货源,就必须提供设计样板亲自下单,而下单的数量要求少则两三千多则上万,这远远超出了杨军的承受范围。



再到后来,厂家为了维持生计,会借着杨军的订货款式进行公开拉单,这实际上造福了竞争者们,却苦了杨军。当独家资源成了行业内的共享资源,他再次被逼上绝境。


涉及类目繁多的杂货市场,已经越来越难推进,当年跟随杨军的步伐进入杂货品行业的商家纷纷转行,只有杨军还在不停挣扎,试图寻找转机。


“当初也想过是不是转行弄个酒吧或者咖啡厅什么的,后来想想,杂货店还是我最擅长的,就没再想这事了。”


2012年,眼看着实体店举步维艰,杨军索性一口气关掉了所有店面,租了仓库开始批发做产品,成为当年那些竞争对手的供货商。4年时间,近50万元的投入,杨军试图走出一条新的出路。



但,他依然没能东山再起。


有一天当他推开仓库大门时,眼前堆积如山的货品几乎塞满了整个仓库,杨军开始慌了。如此下去,他用真金实银买来的货品将在仓库里,无声蒙灰。


2017年,他选择再度回归市场,为自己的库存寻求新买家。他在那个被厦门人称为“潮流圣地”的沙坡尾租下一个集装箱,开了一家名为“FEN SHOP”的杂货店,重新出发。


但市场早已风云万变,所有人都开始注重营销和传播,制造着吸引人眼球的“网红”,却鲜有人在谈产品、谈供应链货源。


而消费者粉丝又是一群最无情的人,当你淹没在市场的洪流中,没有人会记得你,他们只会转身走向自己的新欢。


杨军就像是一个隐居十余载的高人,重回江湖时,发现这里早已面目全非。



6.


从FEN SHOP开业至今,近一年的时间,杨军一直在努力重新认清市场,也在不断调整心态去适应这巨大的落差。


已过四十的杨军仍然一身休闲装扮,T恤搭棒球帽,看上去干净舒服,但内心却不再是从前那个好胜的小伙,开始享受面临的一切境遇。


他一边开始清理库存,一边推出自己研发的产品,香薰系列、精油、手工皂、香氛蜡烛等等衍生品成为他新的盈利点。


有时,他也会在店里碰到一些老主顾,听他们聊起从前的「蓝色小屋」或「静芬」,才发现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视过往如弃履。


现在的杨军常常会自嘲FEN SHOP是“过气网红店”,但他却默默重新投入新的挑战,从容地等待着新一轮的洗牌和转机。


或许,还有人跟他一样,爱着那个专注产品的年代。




沙坡尾首个吃喝玩乐资讯圈已上线!

进入艺术西区,点击菜单栏“混圈子”

32+商家全场九折的玩家卡免费领取中……


艺术西区 | 原创发布

----------------

欢迎分享

记者 / 公羽

图片由 杨军、Jessie 提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