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海婚礼离不开的“枨子”茶,你知道吗?

宁海新闻 2022-01-18

提示:点击上方"宁海新闻网"↑订阅本刊


一双纤巧手,一盏枨子茶。一双新人敬,一对公婆笑。在宁波宁海,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新娘子进夫家的当天总有这一番景象:新娘亲手切下薄厚恰好的“枨子”皮,用热开水冲泡,再将这浮着黄绿色果皮、散发柑橘味清香的茶毕恭毕敬地端到公婆面前。


宁海人念“枨”与“长”同音,这是从浙北至苏南一带吴语区方言中保存下来的古音,称呼这种青的酸的状如青桔的果子。今天“枨”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只有cheng(第二声)这一个读音,主要释义为“木杖”,但从其详细字义中仍能找到这样一条解释:“果名。即橙。亦称枨子 [orange]。如:枨橘(橙橘一类果品)。”随着时间迁移,“枨”的读音虽有所变动,但其含义仍从古代保留至今。


宋代文豪欧阳修有一首题为《枨子》的诗,称枨树为“嘉树”,赞曰:“嘉树团团俯可攀,压枝秋实渐斓斑,朱栏碧瓦清霜晓,粲粲繁星绿叶间。”在宁海县力洋镇燕楼山村一个农家屋边,省农科院种质资源调查队找到了一棵这样的“团团嘉树”:高约4米,树冠圆头形,叶片细长,有翼叶,枝条长刺。果实产量不高,呈黄色椭圆球状,每个重250克到300克。



叶伟建是宁海当地最大的枨子种植户,他告诉省农科院专家,枨子仅在宁海、象山一带零星种植,一般种在房前屋后,果实供自家用,少量放市场销售,且售价较高,每个果实可卖10元左右。


“枨子和柚子不一样,果肉又酸又苦,一般不拿来吃。”叶伟健说,枨子在当地有两种用法:一是新鲜枨子皮切片泡茶,喝不完便晒成陈皮储存,这种茶非清新可口,而且能解酒、治咳嗽和肚皮胀;还有一种法子,就是抛弃果肉、挤出果汁,用果汁当醋来烧菜。明《长物志》有记载:“取其瓤,拌以白糖,亦可作汤,除酒渇”,“瓤可作汤,皮可作糖片、糖丁”,这种制成蜜饯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储藏的好办法。



最让省农科院专家感兴趣的,要属枨子茶在宁海婚俗中扮演的必不可少的角色。


这是已经绵延了百年的规矩。叶伟建记忆中,与如今相比,几十年前执行这番习俗要更为隆重和复杂。新娘除了要毕恭毕敬地将亲手切皮、泡开的枨子茶端给公婆,还免不了送茶给街坊邻里。往往是过门第二、第三天,新媳妇要亲手泡上热腾腾的陈皮茶,挨家挨户送上门,在嬉闹鼎沸的人群中往来寒暄,借此便有了一个融入邻里的契机。


在老人们代代相传的规矩中,给公婆送枨子茶,实际上是对新娘子刀工好坏的考验,也是公婆们变相测试儿媳能干与否的机会。新娘子持刀将果实对半开,再将白皮层切出泡茶所需的粗细大小,刀工好坏便一目了然了:切得好,片片均匀,既能泡得够味,又能让公婆在喝茶的同时将皮咀嚼下咽;要是厚了、粗了,公婆便蹙起了眉头。


“现在结婚泡枨子茶的人少了啊。”叶伟健不时说出这句满带怀念的话。枨子身上承载的故事,将一地风物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它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感受到,传承了百年的传统婚俗文化对这个地区人文精神的精彩点缀。



枨子所属的香圆类在宋代就因其强烈的芳香,脱颖而出成为闻果的主力军,甚至可以被用作熏衣的材料。宋《证类本草》称其“香氛大胜柑橘之类,置衣笥中,则数日香不歇”,“人爱其香气”;明《长物志》说它“香气馥烈,吴人最尚以磁盆盛供”;清代《花镜》也称“惟香橼淸芬袭人,能为案头数月淸供”。在宁海人家,打开冰箱,常常会看到几大片枨子皮,有的崭新如初,有的已经萎缩发黑。这里人常用枨子皮祛除冰箱异味,或是放在空气中充当清新剂、驱蚊香,它自带的香气总令人神清气爽。


关于枨子的药性,多本从古流传至今的医学著作中均有相关论述,清代《绛囊撮要》更收录有“香橼丸”药方,主要成分有陈极香橼皮等,主治“一切气逆,不进饮食,或即呕哕”。可见,枨子还有不菲的药用价值。


□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 编辑:林大海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

 小伙伴们都在看 

宁海人,八月十六过中秋,你还记得么?

互相转告!今晚起宁海这些片区停水!看看有没你家……

分享图片

国际知名SalomonS TV拍了部越野跑大片,取景地竟在宁海!

一图看懂乡味乡愁!老家宁海摄影展网络版来了!

宁海新闻网微信合作

电话:0574-65577958  13805858160

觉得不错,给个ZAN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