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想对老板说的话,都藏在这里了

甜瓜 BOSS直聘 2022-09-11

作为在历史一车间兼职的二级捡漏员,历史问题上瓜老师自诩半个砖家。

要说最熟悉的一段历史,那肯定是“三国演义”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保着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德云女孩们都耳熟能详。 

前段时间的“大三国志”展览中,两块刻字的砖头吸引了砖家瓜老师的目光。

“子晋平吴天下太平”,表达了三国一统后对于天下太平的美好祈愿

烧砖工人们把心里话刻在砖头上,顺手砌进主人的墓里,让自己的想法深埋起来,等待着有缘人挖掘。 砖上的内容,有倍感焦虑的“为将奈何,吾将愁怀”,也有对永远都干不完的工作的牢骚。

皇天后土,搬砖为证:早在两千前,树洞文化就已经悄然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莫比乌斯环问题,树洞的诞生并不复杂,也不具有薛定谔的不确定性,人人皆可挖洞、安放、埋土。树洞诞生之初就是用来保守秘密的。

把秘密装进树洞总共需要几步?童话故事里只需要一步到位。《国王长了驴耳朵》里的理发师,对着山上的树洞喊出了国王的秘密,希望树洞把真相掩藏。但树洞并没有帮他守住秘密,只要有人把树叶放在嘴里一吹,就能听到国王长着驴耳朵的喊叫。

当秘密听之于耳,出之于口,就已经不再是秘密了。但是闭口不言的后果,轻则抑郁重则......

心里是不可能放得下秘密的,不可能不说出来的。哪怕把秘密封存起来是个伪命题,人们也需要树洞。

“反正我把它放在树洞里了,秘密泄露是树洞的锅,与我何干?”用于自我安慰的泄密借口层出不穷,甚至潜意识里还期盼着,那些不能见光的有一天可以重见天日。

“人类历史の魔王说过,协议就是用来撕毁的。广大吃瓜群众则表示,秘密就是用来被发现的。”

当然,只要不被人发现是自己在泄密就好。说出秘密之前,匿名才是正确的操作方式。

在不同的年代,树洞都会找到自己的载体。古人可以把秘密刻在砖头上埋进墓穴里,但对现代人而言,拥有一块墓地的难度系数堪比全款买房。

读书人通常选择写日记来记录内心的秘密。而瓜老师对于写日记的热情,早已泯灭在小学时代“每周一交三篇”的流水账写作。

电台主播接过了现代“树洞”的第一棒。月黑风高的夜晚,各路情感主播们会用好像抽烟过度的磁性嗓音,播报匿名听众的点播需求。并在播放歌曲前,深情款款地传达着爱慕、忧伤、困扰和期盼之情。

听众们在音乐和播报中释放内心深处的声音,同时努力感受着无线电波另一端的关注和理解。享受着与人共情却无人打扰的岁月静好,堪称20年后“网抑云”们的前辈。

龙广之声伴我入眠

白天是属于工作的,入夜之后睡觉之前才是树洞时间。毕竟秘密是不能说给熟人听的,陌生人才更适合当树洞。

996的工作压力需要释放,城市里的夜生活成为了每个人真实自我的出口。调酒师接过了下一棒,成为了树洞的私人定制版。卸下伪装,吐露秘密,一醉方休,直到天明,太阳照常升起。

调酒师只需要倾听,吧台对面的客人也不需要回应。当一杯比生活苦涩的酒水递过来时,“我有酒你有故事吗”的BGM自动响起。 

酒精入喉,彼此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喝醉了你看谁都眼熟),诉说衷肠就变得自然而然(虽然对调酒师而言,倾听也是服务客人的一部分)

互联网的应用普及,让树洞有了更多发展形式,从真实的人向虚拟的人进化。微博上一堆bot账号,接过了树洞的又一棒。

bot类账号以收发网友的投稿为主,在特定领域和话题内分享用户的ugc内容。“bot”是英文单词“robot”的缩写,机器人儿,装扮成机器人儿,假装莫得感情,有助于保持(树洞)无机生命特征的纯洁性。

夹带私货ing:上面是我最喜欢的bot类账号,毕竟身背打工人属性

感谢“打工人日记bot”,让我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认清了“不想上班”不是因为我有病,诗和远方其实都在工位旁,不写推送就没有鸡腿。

互联网的虚拟属性成为树洞生存的土壤。通过互联网,人与人之间的即时互动和圈层分化,让树洞茁壮成长。

独有的话语体系和社群氛围,将现实中的一座座孤岛在bot树洞里紧紧相连。展示焦虑,分享快乐,bot只是一个载体,在留言区下碰面我们就是彼此背靠背的树洞。

这种精神统一却没有强关联的关系,像极了和你同姓却早已出了五服素未谋面的远房表妹。

无处安放的情感总需要有所寄托,人们希望把它丢进树洞就此忘记,又隐隐期盼有缘人能够按图索骥。

在同一个星空下的不同角落,不同的人交织相同的际遇。树洞是生活的一道甜点,白天工作的忙碌没有心情下咽,睡觉前品尝又让人腻得难以入眠。只有在间隙时才会被唤醒,用作生活的润滑。 

两千年前,树洞在砖上,2021年,树洞在酒杯里,在键盘上,在城市之间。

30万人工作的后厂村,70万人入眠的天通苑,是一座城市的树洞。

作者丨甜瓜

原创作品,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你会选择什么方式释放压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