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紫砂壶故乡,本地人月入几万很正常

小岛 BOSS直聘 2022-09-11

宜兴丁蜀镇,有20多万常住人口,最为出名的产业是紫砂壶。江西景德镇被誉为世界“瓷都”,江苏宜兴被誉为世界“陶都”,宜兴紫砂壶的发源地就在丁蜀镇。两座不同的城市,常常被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陶瓷”。

在丁蜀镇街上行走,随处可见紫砂元素。网吧被叫作“紫砂壶网络会所”;挂着房产中介招牌的,主业是紫砂壶,副业才是销售房产;酒店叫作“紫砂宾馆”,在宾馆电梯里,有人左手提着黑色健身包,右手握着个紫砂壶,把壶嘴直接往嘴里送。此外,当地还有紫砂酒壶、夜壶,连日常腌咸菜的容器,都有用紫砂做的。

紫砂壶展品

紫砂壶产业在丁蜀镇的活跃又与茶叶密不可分。街面上除了随处可见的紫砂壶店铺,最多见的就是茶叶店。据说,用紫砂壶泡茶,茶水放一夜也不会变味儿。

还有一个词,“禅茶一味”,揭示了茶和佛教的关系。当地紫砂壶艺的鼻祖龚春,当初学艺的故事就与佛教有关,谐音“供春壶”也得以扬名。当地还流传着“异僧”与紫砂土制陶的传说。当地人信佛居多,在地图上搜索“宜兴寺庙”,有126个结果。

紫砂壶产业的发展与原材料也有关,一件佳品紫砂壶,原材料要用到当地的紫砂泥,不过目前已经被禁止开采

关于目前市场上紫砂壶的原料来源,两位在当地有超过20年紫砂壶从艺资格的老师傅给出了不同的说法。老姜说,“浙江、安徽的紫砂泥经济实惠”;老王说,“我们当地人在禁止开采前有人屯了很多泥,市面上卖的壶还是当地纯正的紫砂多”。

紫砂壶展品

几年前,有一则权威媒体报道的行业新闻,标题是:“摸土校尉”宜兴偷紫砂泥深挖21米盗洞,躲抓捕险些缺氧送命。

这两派意见也代表了市场上大部分从业者的观点,同时也决定着消费者的认识、信任。市场终究是市场,它有它的灵活性;灵活性以外的就是匠人对手艺的坚守,能流传数千年的手工艺术,往往是坚持、敬业、信仰在发光。

传统手艺,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传承难题。但在丁蜀镇,紫砂壶艺这个行当不存在传承问题

当地人介绍,本地的年轻人很少有外出工作的,他们读完书,拿到一本各级学校颁发的毕业证,象征性地选择一份工作去历练,一旦身体上和情绪上受到挑战,他们就退回属于自己的羽翼下。当地年轻人轻而易举继承了这门手艺,也继承了安身立命的职业。

因为当地产业发达,有经济实力培养人才,也有超前眼光。宜兴充分发扬了紫砂文化,也推动了市场的完善发展,能够吸纳大量本地的、外来的从业者。在教育上,当地多家职业学校,都设有专门的陶艺美术工艺专业。

紫砂壶展品

改革开放后,大量台商进入沿海城市经商办厂,他们对茶文化的推崇,间接地推动了宜兴紫砂壶产业的复兴。很多当地人回忆起紫砂产业的历史,都会提到这一点。

一把紫砂壶,既是实用器,又是艺术品,价格从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只是,台商已经成为丁蜀镇乃至宜兴“陶都”的过去,紫砂壶艺从业者跟电商和直播的新缘分,正如胶似漆

“陶都”的活跃止于晚上7点,在路灯照耀下,路两旁的店铺大部分都已经上了锁。回到紫砂宾馆,我点了几个菜,服务员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大姐,这位大姐,就这样认真地看着我这个唯一的客人,吃完这顿饭。

大姐是当地人,她做服务员这份工作纯粹是出于“闲的、没事干”,意思是家里并不缺钱,找点事做只为活动活动身手。她的言语中带着点当地人特有的自信,随着话匣子的打开,她的谈话气场盖过了我这个客人。

大姐的语速越说越快,她的手也跟着她的谈话动了起来,那种动作就像丰收季节里收割水稻的动作,娴熟自然,但她可能意识到自己流露得过于真实,她又开始收敛,这就像当地人,会不自觉表现出优越感,但又不经意间透露出淳朴的本质。

“工作以外,我平时除了照顾一家人的生活,就是到店里帮我老公看看店铺,我老公做的紫砂壶起码2000块一把。日子就是这样过嘛,平安就好。我每逢初一、十五还要和邻里去庙里烧香拜佛,祈求平安。”

“你是不是要买壶啊?我把我老公的电话给你,包你满意。”她眼里绽放着商人的光芒。留下电话后,她还不忘嘱咐,“你一定去看看哦。”她和房产中介老板一样,服务员是她的副业,推销紫砂壶才是她的主业

丁蜀镇的房产中介

我请她描述一下来店里的客人,她说,“十年前来的台湾省人居多,他们比上海人还精明。现在多了一些来这边直播带货的人,社会就是这样,今天流行这个,明天流行那个,不变的只有我们当地人的生活。”

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整,“陶都”从平静又归于活跃。早上六点一刻,菜市场人来人往,基本上都是年纪大一些的人。无论哪里的老人,总是习惯了不知疲倦地默默付出,庇护着下一代人惬意的生活

菜市场门口有几个老人在摆地摊,紫砂小玩意,价格都在几十元一件,很少有超过百元的。在一位老人的身后,包子铺的蒸笼里冒着热腾腾的气流,这幅景象,是中国小城市最常见的人间烟火。

丁蜀镇的菜市场

距离菜场不到一公里处,是一所小学,有位老人推着小三轮车,一半空间留给了紫砂壶,另一半空间留给了“小皇帝”。还有人骑着电瓶车,基本上都是老人在送孩子上学,送完孩子上学,有些老人就投入到紫砂壶的世界中。

在小学不远处就是一所职业学校,这个时间段职校还很冷清,这里设有美术工艺专业,给“陶都”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上午,紫砂城已经苏醒,如果要找出什么标准的东西,除了店铺里摆出的紫砂壶造型看不出什么不同外,店铺里的年轻人整齐地弯着背,短视频从手机里发出刺耳的音乐,和其它地方并无二致。

紫砂壶艺这门手艺,2年入门,4年以上确定行业地位,基本上看个人领悟

老姜从业20多年,先做紫砂壶,后来做紫砂壶模型卖给别人。他有一双粗大的手,身形也魁梧,说话的时候显得很忠厚,“我平时一般都是从早上做到晚上11点,有时候做到凌晨2点。”因为为人老实,也讲诚信,他的生意很好,“客户的订单,从来都不超时,加班加点也要完成。”

手艺人老姜

老姜来这里30年了。30年前,“陶都”还没成气候,当地人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从苏北老家来到这里成了一位佃农。当佃农竞争也很大,“要打点,要说好话才能租到田种。”那时候镇上开始有机械厂,他就洗脚上岸,进了机械厂工作。

在机械厂做了几年,当地的紫砂壶产业发展起来,老姜就投身进去当学徒,此后就再也没有换过行当。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已经嫁人,一个还在上大学。结婚的大女儿有车有房,他还想给小女儿买辆车,还有妻子常年卧病在床,这些都是他埋头苦干、常年加班的原因。

在另一个作坊,我见到了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老王,他和老姜年纪相仿,50岁左右。老王一个月做做休休也有接近2万元收入,“我嘛,打打球哇,旅旅游哇,不高兴嘛就不做。”他展现了当地人的优越感,同时也很真诚、善意,看到我衣服上的白色印花,以为是灰尘,他用手帮我拍了拍。我递给他一根烟,他又递给我一支烟。

手艺人老王

老王在作坊台面上放了一个手机支架,手机里放着电视剧,一部抗日剧。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在银行工作了几个月,后来觉得无聊,就回来传承紫砂壶手艺,在老王的羽翼下生活。他也尽量满足女儿对音乐的喜好,“吉他、钢琴,连二胡家里也都有”。

外来者老姜,和本地人老王,身处同一个镇上,共同撑起这个地方的紫砂产业,和“陶都”的精神气质

紫砂壶某种意义上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古代帝王如朱元璋、乾隆等,都钟爱紫砂壶。直到现在,名家手工制作的紫砂壶,仍是收藏市场的硬通货。

嘉庆年间,紫砂壶销往欧美、东南亚等国的订单大增,此后紫砂壶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里说的欧美也许不包括英国,民间流传的说法是,英国人的鼻子太长,长鼻子容易和小巧的紫砂壶相撞。

紫砂壶展品

解放后,紫砂壶行业等到了重振的机会。改革开放后,台湾商人对茶文化的推崇,在商业上推动了紫砂壶的发展。

如今紫砂工艺在商业上、文化上的推广,又转到了互联网上,通过电商、直播对外展示、交易。

“一把草值钱在智,两块泥千金靠巧”,这句话出现在紫砂壶博物馆,外表宏伟的博物馆建筑,显示这个行业的热门多金。

宜兴陶瓷博物馆

翻看当地一本行业杂志,首页是一家纯净水公司的广告,“源自天然,‘贵’在品质”。开篇内容是:“在这个深秋,我们访问了大师……”整篇都在介绍一位制壶“大师”的人生经历。

离开丁蜀镇时,我叫了一辆出租车,前往车站。师傅是当地人,50多岁,出租车司机只是他的副业,他的主要营生,是向客户推销他们家生产的紫砂壶。

作者丨小岛

责任编辑丨周周&二水

排版编辑丨二水

原创作品,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