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看招:“代表通道”现场特写如何出彩?|中国新闻奖秘笈

李杨 中国记协 2023-10-11


2019年,我撰写的文字通讯《60年前,库尔班大叔上北京表达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无限热爱;60年后,库尔班大叔后人走上“代表通道”向总书记汇报——“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获得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二等奖。

在这篇稿件的创作过程中,我最大的感悟是:唯有综合运用“四力”,才能将“硬核内容”打造成为“硬核作品”,从而在众多新闻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2018年3月21日新疆日报6版版面截图

激荡“脑力”,为“硬选题”强筋壮骨
作为2018年全国两会前方报道组成员,我在第一时间获知,如克亚木·麦提赛地要作为新疆代表团的唯一代表走上“代表通道”这一消息,因此在心理上事先已经做好了有关准备。
用兵贵在出奇制胜。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是以一个好的选题为种子生长而成的。
在确定主题时,我看到这个人物的独特性——她是库尔班大叔的后人、是收到过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人。从另一个层面讲,几十年前,他的曾外祖父库尔班大叔上北京,如今,如克亚木再上北京,这个新闻事件本身就有其独特性,是不可多得的好题材。
另外,如克亚木一家承载了如此多的故事——总书记的回信、如克亚木在党的关怀下登上辽宁舰、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如克亚木的家乡于田县作为深度贫困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要素融汇在一起,令这个新闻人物承载了一种历史使命感,有了“必须走到前台”的理由。想到这些,我敏感地意识到,这个作品已经具备了“硬核内容”,下一步是选好立意和角度,让这个事件更加“血肉丰满”。

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以库尔班大叔后人和库尔班大叔两代人上北京的故事,勾连起爱国、感恩这一主线,表达新疆人民几十年来一直传承延续的对党的感恩之情,这样的角度最为恰当。

提升“眼力”,发现动人细节
开好头,还要走好路。因为这是一篇篇幅不大的现场特写,如克亚木上台时间不到5分钟。因此,要完美地呈现文章主题,需要从细节处着手,把人物的一举一动通过“微缩镜头”展示给读者。在采访过程中,我注重强“眼力”,尽我所能抓住细节,从细微处见主题。
例如,以具体到分的时间节点来推进,表现事件的郑重感、人物的紧张感。文章第四段、第五段就直接以“7时50分”“8时17分”等字眼开头。
在文章开头,从细节入手,表现人物的紧张、不安,例如“来到‘代表通道’附近等候,她显得有些紧张:‘我不知道一会儿记者会提什么问题。’她局促地拉了一下裙角。”通过敏锐地捕捉一个个细节,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现场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元,力图让读者透过这个“场景回放”,看到一个生动鲜活的事件现场。

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如克亚木·麦提赛地在“代表通道”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刘金海 摄

发挥“笔力”,于无声处见真章
在这篇现场特写中,由于人物背景很丰富、时间跨度长,因此,要在这样有限的篇幅里承载这些内容,必须发挥“笔力”。

由于只能“在见方之地起舞”,因此必须字斟句酌,对材料的运用、语言的简洁度、精准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材料的运用上、背景的使用上,我尽量采用辗转腾挪、交错闪回的方式,让背景和现实更好地融为一体、在镜头“拉远”(回放背景)和“聚焦”(现场描写)中,展现时空的深邃感,同时为这个新闻现场增添更多厚重感。

开动“脚力”,深刻体悟“功夫在诗外”
在采访前,为了占有大量资料、让稿件内容更充实、人物更厚重,我查阅了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的相关资料、有关报道、家族成员回忆录等。在写稿前的那晚,我查阅资料直到凌晨4点,为的就是让头脑中的资料更丰富一些。
走“代表通道”当天,清晨6点我与如克亚木一起吃早餐、一起乘车,到达大会堂后一起候场。其间的接触和交流,也让我对这个人物有了更多了解。
“四力”的综合应用,是这篇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篇好作品的呈现,更多的是“功夫在诗外”。唯有平时从每一篇稿件、每一次采访加强对脑力的训练、对笔力的锤炼、对眼力的锻炼、对脚力的磨练,才能在关键时刻让这些能力绽放火花,创作出新闻精品。(作者:新疆日报社时政新闻部重点报道组负责人李杨)

 秘笈帖 


1、激荡“脑力”硬选题。一篇好报道是以好选题为种子生长而成的。

2、提升“眼力”挖细节。通过“微缩镜头”让读者看到生动鲜活的事件现场。

3、发挥“笔力”求精准。“在见方之地起舞”,字斟句酌,于无声处见真章。

4、开动“脚力”深体悟。打造“硬核作品”,“功夫在诗外”。


两会看招:“假”朋友圈咋真火了?|中国新闻奖秘笈


“中国新闻奖秘笈”专栏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自1991年设立的30多年来,7700余件作品获奖,树立了新闻报道的“样板”和“标杆”,成为优秀作品和经典案例的宝库。中国记协网编辑部开设“中国新闻奖秘笈”专栏,并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两会看招”系列报道,透过近几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两会报道精品,一起探寻创意思路,借鉴创作经验,获得报道启示。
本期编辑:孙辉刚 刘胜男 张君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中国记协

微信公众号 zgjxacja   

新浪微博 中国记协

中国记协网 www.zgjx.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