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协

其他

本期我在现场,发自东部战区方向

近日,总台军事节目中心记者周瑜在东部战区方向,就自己参加“联合利剑-2024A”演习相关报道工作经历,给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来稿。我在现场
5月26日 下午 1:09
其他

明明哭了,记者为何强调她笑?

在山东济南大学附近的夜市街,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李钦鑫和高广超偶遇了摆摊卖炸串的周春苗夫妇,他们都是听障人士,却坚持摆摊赚钱,养活一家人。采访中,谈起孩子和诸多不易,周春苗流下了眼泪。但记者却将“笑了”放到标题。李钦鑫应邀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明明哭了,记者为何强调她笑?本文作者:李钦鑫采访一位听障妈妈,报道入选中国记协“我的代表作”,成为我和同事高广超职业生涯的动人一笔。(一)2024年3月底,我和朋友在济南大学附近逛街,被推荐尝尝一家很好吃的炸串。蓝色的炸串车就停在舜玉路和舜耕路路口的夜市街,街上人不多,唯独这里排起了长队。走近后,车上醒目的红底白字最先引起我的注意,吃惊之余,记者的本能再度觉醒。我和朋友排上队,开始观察他们。这个炸串小摊由夫妻俩共同经营,二人分工明确,妻子负责前台,丈夫负责后厨。在看到顾客的点单后,妻子转身用手势比划着,丈夫心领神会,随即将炸串放入锅中,妻子再刷酱、撒调料,最后打包递给顾客。有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老板娘总是将口罩拉下,满眼含笑地将炸好的串递出,嘴里说着“谢谢”。笑容中透露的真诚与善意,丝毫看不出生活在她身上留下过苦难的痕迹。轮到我点餐时,我把先前排队时写在手机备忘录里的话递给老板娘:“您好,我是大众日报的记者,可以给您做一期采访,和您约个时间录个视频吗?”老板娘明显愣了一下,若有所思,随后冲我笑了笑,害羞地点了点头。我点了七八串炸串,付钱打包骑车带回家,临走时我又回头看了一眼:一看就不容易,但她却总笑,一定有故事。(二)隔天下午,我和同事高广超来到小吃街,很轻松就找到了那辆醒目的小蓝车。我们打算拍一部微纪录片,真实展现他们的生活。一下车我们就把机器开机,和老板娘打声招呼后就躲在一旁拍摄,尽量不影响他们的日常。老板娘名叫周春苗,今年44岁,她与丈夫董宁一道经营炸串生意已有5个年头。周春苗白天要上班,因此白天主要是丈夫买菜、穿串,下午5点后周春苗会来这里和丈夫一起,一直到晚上10点收摊。“一开始大家看我们东西不多,我说话也不利索,所以没什么人光顾。后来我们就把情况写了出来,大家看了后慢慢能理解我们,生意也就慢慢好起来了。”夫妻俩都是听障人士,但周春苗的情况要好一些,戴着助听器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因此前台的“重任”就落在了周春苗肩上。丈夫用手势朝我们比划着,周春苗转述道:“他说我太累了,白天晚上连轴转,他怕我身体吃不消。”周春苗觉得,老公白天一个人干活太辛苦。“想辞职,可老板对我很好,我舍不得,也想增加一份收入,我们一起奋斗呢,苦也要干下去。”丈夫的手轻轻拍着周春苗的肩,温柔地看着她。
5月25日 上午 11:17
其他

记者很紧张:生怕问了不该问的!

上个月,在北京国贸一小区里,澎湃新闻记者明鹊专访了渐冻症病人蔡磊的夫人段睿。采访过程中,记者有些紧张,不知哪些问题该问,哪些问题不该问。段睿反而很宽和,她们聊到生死,科研的艰难,孩子的抚养……明鹊给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发来稿件,讲述她在采访过程中的感受。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记者很紧张:生怕问了不该问的!本文作者:明鹊《相信》第一页写着:献给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渐冻症,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还是不治之症,2018年被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全球约有50万渐冻症患者。《相信》是蔡磊患渐冻症后第四年写的书。读这本书之前,我一度持续性失眠,分不清白天与黑夜,内耗严重。一口气读完书后,我感慨万分:蔡磊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他直面病魔、绝不放弃的勇气,深深震撼了我。(一)3月初确定采访时间后,我看了两部霍金的自传电影、纪录片《渐冻人生》以及很多蔡磊夫妇的视频和文字报道,试图理解渐冻症家庭的心路历程。但直到见到蔡磊夫妇那一刻,我才发现,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那些努力和抗争,那些赴死和求生,都有着他们自己的人生轨迹。4月初,在北京国贸附近的某小区,我们最先见到的是蔡磊的妻子段睿。她说话温和,却雷厉风行,走路飞快,吃完早餐后就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她说,蔡磊早上去了医院。蔡磊在书里写道:“绝症患者一般都会伴有心理问题,在海啸般的绝望、恐惧、焦虑面前,人会被瞬间吞噬。”而他刚确诊渐冻症那段时间,也是在夜里辗转反侧着,一边研究死,一边寻找活的机会。很难想象作为妻子,段睿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内心承受了多大的痛苦与绝望,又是如何滋生出了新的希望。采访前,我有些紧张,不知道哪些问题是禁区,哪些问题有可能伤害到她。段睿反倒是很随和,说话简洁明了,从不拐弯抹角。我们聊到生死,科研项目的艰难,孩子的抚养等等问题。五年过去了,再说起这些时,段睿云淡风轻地说:“我们经历了跟其他绝症家庭一样的经历。”不同的是,一些人选择与家人共度最后的人生,而他们选择主动出击,带领50万渐冻患者寻求生的希望,而这也让他们对未来抱有了更多的希望。段睿(左)接受记者采访。每个人都是坚强和脆弱的矛盾体,段睿也有迷茫和焦虑。她说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容易情绪崩溃,但她用行动克服了这一点:她每天早上六七点起床,经常工作到凌晨才能躺下。为了支持丈夫的科研项目,2022年秋天,段睿放弃了与人合伙的会计事务所,开始全身心投入直播带货。当天上午,段睿带我们去了她直播的办公室,里面堆满了直播物品。她脱掉外套,坐到电脑前,开始试品,品尝各种零食和水果。“吃多了,容易长胖,但没办法。”段睿正在工作。说话间,一只白鸭子从洗手间跑出来,“嘎嘎嘎”地叫着,围着办公室打转。“这是蔡总送的礼物。”段睿一边说,一边给鸭子喂零食。那一刻,我看到作为妻子的她,身上的柔软、细腻与爱。直播间里,她活泼可爱,专业地介绍着各类产品。蔡磊坐在旁边,陪伴着妻子。夫妻俩偶尔说笑打闹。如果不了解情况,会以为这是一个为事业奔波的普通家庭,经历着很平常的喜怒哀乐。(二)蔡磊说:“我曾担心把自己生病后窘迫难堪的经历讲出来,因为会显得狼狈无助、有失体面,尤其是透露自己身体不断下滑的境况,可能更没有人敢跟我合作了。”当天下午,从医院回来后,蔡磊坐在科研办公室休息了一会儿。自去年底开始,他逐渐失去了自理能力,吃喝、洗漱、穿衣等都需要人的帮助。如今,他走路、说话困难,脖子需用器械支撑,有时在凳子上坐久了,会不自觉地往下滑。段睿和蔡磊在科研办公室。我很难形容自己见到蔡磊时的复杂心情。这位京东前副总裁,曾经以“玩命”著称的强人,突然间变得脆弱无力……我小心翼翼地问了几个问题,却没有听清楚他的回答。第二天,我们再过去时,看到他步履蹒跚地走进办公室,与科研团队人员进行沟通。蔡磊表达了一些想法,并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希望“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攻克渐冻症。这几年,因为始终找不到病因,蔡磊的科研之路困难重重,一些朋友甚至劝他趁早放弃。但蔡磊始终认为,为人类攻克渐冻症这一疾病,是他的宿命,更是他活着的意义所在。为此,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争分夺秒。但蔡磊也知道,他付出的这一切——包括数亿资金和最后的人生,很可能都只是一场徒劳。他最终将倒在这一条路上,甚至没有机会尝试研发的新药,但“让更多人知道渐冻症,推动它的药物研发,这一切就有了意义”。蔡磊的科研办公室。段睿说:“早知道钨能做灯丝,那前面的所有灯丝是不是都是徒劳了呢?如果这样讲的话,可能就没有科学家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是渺小的,但又是伟大的,正因为有像蔡磊夫妇这样个体的不懈努力,人类才能不断进步。采访的那几天,我不仅看到了蔡磊的绝地反击、夫妻俩柔软背后的坚韧不拔、对人生意义的纵深探索、也看到了段睿身上那种陪对方“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勇气与侠义柔情。他们尚且如此努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搏?点击此处阅读相关报道征稿启事“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5月24日 上午 11:05
其他

记者全身发凉:“好像有双眼睛盯着我们……”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吉林珲春片区,73号东北豹被东北虎捕杀,没过多久,一只新的东北豹又出现在这里,引起网友关注。新华社吉林分社记者邵美琦全程追踪此事。事实上,她报道东北虎豹已有七八年,一次次进山与“大猫”缩短距离的同时,也遇见过惊心动魄的瞬间。“死亡新生,轮回交替,代代不息,自然展现出强大的自我修复力量……”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邀请邵美琦来稿,讲述她这些年与“大猫”的奇特经历。我在现场
5月23日 上午 9:25
其他

高手过招!新华社体育部怎么做的?

上周,首届奥运会资格系列赛在上海黄浦江畔正式开幕,新华社派出由二十人组成的全媒体采编团队,前往现场对赛事进行全景式报道。全新的奥运赛事,更年轻化的比赛氛围,独特的采访体验,记者的报道应关注什么?该如何呈现?又该如何顺应这种变化?新华社体育部总编室副主任姬烨向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他在比赛期间采访的心得和体会。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高手过招!新华社体育部怎么做的?本文作者:姬烨近日,黄浦江畔,百年民族企业江南造船厂的原址迎来了百年奥运的崭新赛事——首届奥运会资格系列赛。在这项赛事中,滑板、攀岩、霹雳舞、自由式小轮车的全球顶尖运动员,为巴黎奥运会门票展开终极对决。跟着霹雳舞选手的节拍,70岁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晃着脑袋,带头挥手助兴。观众除了观看比赛,还在场下一站式体验蹦迪+livehouse+追星+特种兵逛吃。可以说,这场全新奥运赛事营造的沉浸式氛围,把观赛的体验感完全拉满。5月19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中)观看霹雳舞决赛。新华社记者
5月22日 下午 3:46
其他

14国记者同时来中国记协,要干什么?

5月16日至30日中国记协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联合组织开展中东欧国家记者团来华访问活动17日下午14个不同国家的25名记者来到了“记者之家”外国记者朋友在“记者客厅”品尝香气扑鼻的咖啡在健身房打上一局乒乓比赛玩一把飞镖在记者书吧闲聊休息,品上一杯好茶记者们兴致勃勃感受“记者之家”温暖氛围随后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刘思扬会见记者团介绍中国记协和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情况并就新闻行业面临人工智能技术挑战中外记者之家建设等话题与中东欧国家记者展开深入交流记者团:去年,中国记协和保加利亚记联签署“中保记者之家”共建备忘录,是否还存在类似的合作项目来推进交流?刘思扬:“中保记者之家”建设有多项内容,包括两国新闻界的交流、研修、采访等,都会积极推进。“记者之家”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概念,更是一个平台化的交流机制,旨在推动两国新闻界的交流互动。记者团:媒体转型一方面要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推动,另一方面要保证记者不失业,您认为该如何平衡?刘思扬:人工智能对媒体的影响很大,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关键是怎么用好。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媒体队伍的结构也会随之调整。比如,中国一些媒体在尝试使用数字人替代一些常规性、重复性工作,新闻工作者就可以从事更有创意、更有价值的工作。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中国的使用刚刚开始,对新闻从业人员就业的影响仍有待观察。座谈中外国记者表示“很感动中国记协为记者提供了这样的环境和服务”座谈后中东欧国家记者团在“记者之家”享用了一顿美味中餐据悉记者团还将前往广东、浙江、上海、河北等地采访采风并在宁波参加中国——中东欧国家记者圆桌会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点赞!👇
5月21日 下午 6:56
其他

普京在哈工大要亲自主持:我来吧!

5月17日凌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专机抵达哈尔滨,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领衔记者、都市采访部主任杨思琪与同事组成报道小组,全力以赴完成报道。从机场到苏军烈士纪念碑再到哈工大,现场“游击”,设备“就位”,他们打了一场“硬仗”。回忆这次报道经历,杨思琪抓到了大量鲜活的细节,受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邀请来稿,为大家讲述普京到访哈尔滨的故事。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普京在哈工大要亲自主持:我来吧!本文作者:杨思琪尔滨又出息了!时隔半年,因为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到访,这座城市再度成为焦点。作为分社记者,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见,我和同事们组成前方报道小队,紧张着、期待着。(一)接机是我们的第一个任务。17日凌晨,我们终于等到了专机。虽已立夏,但哈尔滨夜间气温不到10摄氏度。等待过程中,大家都感慨“穿少了”“低估了晚上的威力”。同事王松负责摄影,我则注重录制视频,确保细节应有尽有。杨思琪(右)、王松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即使做好尽可能的准备工作和心理建设,在重大活动现场依旧会出现没有想到的状况,比如远机位会被车辆挡住等。因此,在不违背现场纪律的同时灵活应变,显得尤为重要。轰鸣声渐近,专机盘旋着落地,短暂停留后,普京总统走下舷梯,并与前来接机的中方代表一一握手、问候,然后走过红毯,登上专车。整个过程,我们都保持十足的专注,记录下每个瞬间。拍摄完毕,我们迅速整理素材、剪辑出片,收工时已是凌晨3点半。“一会儿见。”“今天见!”大家互道早安,回住处小憩片刻。(二)4小时后,我们再度集合,在哈尔滨国际饭店前等待。饭店对面就是哈尔滨市苏军烈士纪念碑,普京总统将在这里献花。天气正好,拍摄现场有三个固定机位,同事何山在纪念碑左侧点位支上两个脚架和两台相机,我则站在园区入口处,负责拍摄全景。3次彩排中,我们不断调整着拍摄视角。12时36分,安静肃穆的氛围中,军乐声响起,普京缓步上前,在纪念碑前献上鲜花,低头致敬,转身回行……全程不到两分钟。我和同事一前一后,两个视角相互补充,记录下这一历史片段。(三)献花结束,重头戏来了!普京将到访哈工大,发表演讲,并与师生互动。来不及休整,我们扛着设备,从纪念碑步行两站地,迅速冲进学校。我跑教育口已有6年,在黑龙江,哈工大是首屈一指的高校,也是日常采访和调研的重点。普京的到来,为这份缘分增添了诸多惊喜。下午3点整,普京一行到达哈工大主楼,首先参观学校发展历程及办学成果展。他认真倾听、多次点头,最后为哈工大题写寄语:“祝贺学校在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祝愿在教育和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再创佳绩,感谢对俄合作的贡献。”普京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书写寄语。新华社记者
5月20日 下午 1:18
其他

哪家记者?出差去南极,一去168天

去年11月,新华社记者周圆随南极科考队出征,历尽艰辛、挺过磨难!他说:“这是我职业的成人礼”。今天,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邀请周圆,分享南极见闻感悟。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
5月18日 上午 10:11
其他

都这表情了……下次还来?

为了追寻珍稀动物——东黑冠长臂猿的踪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王彩臻一行4人踏上了充满挑战的旅程。环境极端恶劣,进山一趟,他们身心状态濒临极限。此行结果如何?有没有拍到他们心心念念的东黑冠长臂猿?王彩臻给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发来稿件,讲述这段难忘经历。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都这表情了……下次还来?本文作者:王彩臻(一)东黑冠长臂猿,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性极度濒危物种”,全球仅有11群74只。截至2024年1月,我国有5群36只,数量不足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的2%。今年1月,我来到总台广西总站锻炼学习,制作相关策划时,我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4月17日晚我得到消息,期待已久的东黑冠长臂猿联合保护会议将召开。借会议召开,邦亮保护区将联合中山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科研团队一起组成联合监测队进山。经过沟通,我们被允许跟随科研人员、护林员们一同进山,对东黑冠长臂猿开展探访、观察和拍摄。很快,我和广西总站同事王洁、李阳阳、岑通组成小分队,与科研队伍一块出发前往位于邦亮保护区核心区的弄好监测站,这里有一个东黑冠长臂猿的观测营地。听闻营地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不能洗澡,蛇虫遍布,我们带上了防潮垫、睡袋还有驱虫、驱蛇药……一切准备就绪,出发,寻猿!(二)参加完一系列活动及相关培训后,4月25日到28日,进山周期开启。图左起依次为:李阳阳、王洁、王彩臻、岑通。进山第一阶段,路程相对平缓,可越过一段石山后,我们眼前出现一条近乎垂直的小径——台阶和扶手都是中空铁杆,里面还住着“脾气暴躁”的蜜蜂。扶着扶手,爬过台阶,在蜜蜂的嗡嗡声中前行3小时,我们终于抵达营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桶,向外流出来的水是黄色的……科研人员戏称它为“天然东方树叶”。这就是营地的水源。营地的厕所,是用薄铁皮在悬崖缝隙圈起来的一平方米地,两根脚丫宽度的铁管搭在崖缝上,踩上去还会晃荡——每次蹲下去我都要紧攥手机,站起来都要先祈祷两句别踩空,起夜就更考验胆量了。薄铁皮围成的两间小宿舍前后并列,进入宿舍还需要爬一段铁管楼梯,当天不止一个人在爬的过程中滑倒。铺床时,我想垫营地里的小垫子,结果被保护区工作人员制止:“那上面全是蚂蚁,会咬人的。”白天,一只小蝙蝠在房顶睡觉,脚丫挂着来回打转,夜幕降临,它就飞出去觅食。我果然失眠了。屋内,巨大的甲虫横冲直撞,蛾子、蟑螂不时到访。屋外,领角鸮“嗷呜嗷呜”地叫着,小虫的嗡鸣不绝于耳,再加上床板晃动的咯吱声。后半夜突然一阵巨响,宿舍的门不知何故打开,大家吓了一跳……就这样熬到了凌晨4点。(三)5点,我们开启寻猿的第一个观测点行程——四号点,一处略狭长的悬崖观测点。科研人员掏出本子,记录起当天的观测内容。没过多久,东黑冠长臂猿开始歌唱。难道刚来就能拍到?我们很激动,同事岑通拿起科研人员的双筒望远镜,向各个方位瞭望。又等了2小时,鸣叫消失了,东黑冠长臂猿并没有现身,倒是早晨只喝了一小碗粥的我们,肚子都在打鼓。返回营地后,大家一人一碗凉粥,就着咸菜,又蹲守1小时,还是没有收获。根据长臂猿可能的移动方向,专家建议我们去十号点看看。十号点沿途的石头明显更尖锐锋利,坡度更陡峭,很多地方高到坐在上面脚都碰不到地。同事阳阳一路捧着三脚架,时不时就能听到他没踩稳打出溜的声音。接近十号点,两边都是悬崖峭壁,我们必须手脚并用。来到十号点,这里几乎没有任何遮蔽,烈日当头,大家眼神涣散地观察对面山中动静。岑通在出发前给每人配发的藿香正气、葡萄糖派上了用场。下午2点40分,长臂猿的身影没有出现,专家决定回撤。下山路上,大家的身心状态都濒临极限。先是阳阳的马丁靴突然裂开,岑通、王洁也累得一步也迈不出去,我也不停大喘气。一支葡萄糖,几个人掰开分着吃,走两步出溜一步地回到了营地。次日,我们在四号点全天蹲守,结果仍是“颗粒无收”。东黑冠长臂猿去哪儿了?没人知道,这片山实在太大。28日是最后的机会,我们和专家一道仔细研究地图,讨论行进路线。(四)28日凌晨,我们兵分三路,在四号点蹲守一个多小时后返回营地。大家手忙脚乱,在营地前的观测点各自寻好机位。长焦、单反、手机、望远镜,一群人在悬崖边挤得满满当当。专家告诉我们,接下来长臂猿将从左边翻到这侧山上,然后从右上方翻到背面。真的么?万一长臂猿改路线了怎么办?我们心中仍有疑虑。8点10分许,左前方的树木出现了轻微晃动,它们来了!最开始我们还无法清晰定位到藏在树冠里的身影,十几分钟后,我终于透过放大十几倍的摄像头看到了一只蹲在树枝上的雄性东黑冠长臂猿。“它在这呢!”我小声惊呼,生怕把它吓跑。它果然很小,像个林间的小挂件,再仔细搜寻,我发现竟有3只长臂猿同时出现在了同一棵食物树上!雄性早早出现了,雌性在哪里呢?几分钟之后,毛色橙黄的雌性东黑冠长臂猿进入了视野。2只雌性的腹部被两片黑色遮住,如同尿不湿一样,这是它们的系带部分。细看下,这两片黑黢黢的“尿不湿”还在慢慢地动,正是家庭群里的婴猿,只有几个月大。图为两只G1家庭群雌性长臂猿,它们腰间各有一只婴猿。两只雌性长臂猿很快坐上一大片树冠,突然其中一只举起左臂绕过头顶,这是要干嘛?下一秒,我们都差点笑出声来——是的,这个小可爱竟然在挠头,和人类的动作别无二致。在一棵Y形树上,雌性东黑冠长臂猿带娃完成了高难度体操动作:先是双臂斜挂,紧接着单手翻身转体;过一会儿又翻转回来,双膝上提,把自己的娃往上拢了拢。看着东黑冠长臂猿在林间飞跃,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等确认所有的东黑冠长臂猿已经翻向山的另一侧,我们恋恋不舍地收机器,离开观测点。(五)观测活动圆满结束,我们启程返回。尽管困难重重,但收获着实不小。回到家我抓紧时间洗了澡,从镜子里看到大腿和小腿前后各有几处伤口,脚踝和膝盖前两天就隐隐作痛,似乎是轻微扭伤,家里的洗衣机连续运转了三桶……接下来几天,我们开始整理手头各种材料。有关东黑冠长臂猿的稿子接二连三地发出来,足足20余条。每发出一波,我们几个就会在群里互相点赞、欢呼。下次会是何时?又会见到什么神奇的生物?我们期待着、兴奋着、准备着。征稿启事“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5月17日 上午 10:17
其他

一瞬间,凭什么有穿透力?

浙江广电集团记者杨川源给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来稿的第一句话是:对现场,我有执念。她说,有些瞬间在报道中匆匆而过,让人顿生遗憾,所以要抓住瞬间,增强传播的穿透力。以“一瞬间”命名的栏目,尝试从优化传播思维、创新表达方式、转换传播视角等角度,收获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今天,让我们跟随杨川源的脚步,共赴“一瞬间”。一瞬间,凭什么有穿透力?本文作者:杨川源对现场,我有执念。捕捉现场瞬间,就像赛场角逐,充满挑战。然而,那些触动人心、耐人寻味的瞬间,总是在报道中匆匆而过。作为蹲点记者,每每都会心生遗憾,觉得没说完,没说够,没说透。新媒体传播时代,来自基层一线的“一瞬间”正是主流媒体建立与受众联系的突破点。群众需要的是轻巧、贴近的传播,我们就必须转作风、改文风,以最快速度,把那些淹没在完整叙事逻辑里的“一瞬间”及时精准地拎出来,有效增强和释放它的穿透力与传播力。浙江广电集团新媒体专栏《一瞬间》正是在这样的焦虑中应运而生,主打“换个角度读理论”,尝试把党的理论与新闻一线调研相结合,突出瞬间感悟,连通受众共鸣。我们集中力量做两件事。第一,重新定义“碎片化”:深挖“碎片”价值,把“碎片”变成“段落”,转化成传播力“触点”;第二,理论“人格化”表达:通过具体的人和感受,强化群众视角,让理论传播更具有时效性、故事性和贴近性。改革,是《一瞬间》的第一属性。我们着力解决创新理论传播中的三大难题。(一)第一,解决从“我”到“你”的问题。从“我的逻辑”
5月16日 上午 9:17
其他

这件事,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专题评议!

5月15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召开“全媒体时代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专题评议会。会议向全国新闻界发出倡议:牢记职责使命,引领社会风尚。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部分委员参会评议。道德委员会委员、最高法新闻局新闻处处长陈才胜在发言中表示,主流媒体平台账号在发布党和国家权威声音、联系党和群众桥梁纽带、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主流媒体平台账号也存在博“眼球”、盲目跟风、报道失实、突破底线的问题,原因主要是部分从业者责任感不强、新闻伦理教育不足、考核评价存在偏差。他建议从四个方面加强媒体自律,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一是坚持党性人民性原则,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二是完善新闻行业规范,倡导理性思考理性传播;三是强化制度机制,优化审核把关;四是加强调研与协作,推动相关法规完善和实施。道德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在发言中表示,近年来,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宣传政策,紧跟时代步伐,勇担职责使命。但也存在个别媒体为抢首发而放弃扎实调查、议题传播缺乏规范等问题。建议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不跟风热炒,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部门也要完善政策机制,加强网络法治建设,打造全媒体时代高质量丰富多彩的新闻报道格局。新华社对内报道全媒平台副总监贾奋勇发言表示,作为主流媒体,要敏锐感知社会最新发展趋势,加强舆情监测,在舆情发酵中主动研判、主动作为;加强调查研究,既要准确报道个别事实,也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全貌事实;发挥“把关人”角色,对于网络传言,加强求证核实,而不是一哄而上;逐渐形成针对舆情处置的工作流程,提升舆论引导本领;强化和平台账号协同联动,实现“1+1>2”的强强联合,更高效地应对网络舆情。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秦瑜明肯定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新的舆论生态中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在积极引导舆论、宣传主流价值、促进行业反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出根据全媒体传播特点,探索适合全媒体环境的舆论引导机制,切实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发挥好舆论在构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女检察官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傅侃从三个方面对主流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出建议:一是做好新闻的价值判断,把积极传播主流价值作为工作重点;二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审核把关、媒体自律、监督问责等机制;三是增强人文关怀,坚持人民至上,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发声,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道德委员会委员、首都互联网协会自律部部长张韧表示,主流媒体应把握全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特点,建立完善长效正面引导机制和策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升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完善媒体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强化对“导向责任”“道德责任”履责情况的监督。重视发挥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作用,运用新思维、依托新技术,增进与网民的互动,提高用户黏性,全面提升全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响应速度和正面舆论引导水平。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尹小贝认为,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应该区别于其他网络博主,坚守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媒体定位,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报道和评论涉及国计民生和公众权益的新闻事件,确保社会公众的知情权。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季为民表示,新闻伦理一直是新闻学界业界关注的热点领域和方向。在部分网络博主挑战职业底线、责任主体模糊不清等情况下,数字媒体新闻伦理机制亟待建立。要坚持党管媒体,完善管理规范机制,提升全民网络文明道德水准,共同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兢宣读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向新闻界发出的《牢记职责使命
5月15日 下午 7:06
其他

同志们!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倡议(全文)

5月15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召开“全媒体时代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专题评议会向新闻界发出倡议以下为倡议全文牢记职责使命
5月15日 下午 6:14
其他

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团队,捐建了一座烈士纪念碑

2022年7月21日,《光明日报》头版推出长篇报道《神山村三日》,引发热烈反响。这篇报道获得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报道团队在神山村采访调研中还发现一座红军烈士墓,并经过艰难寻访,确认了多名烈士身份。报道团队在深入采访调研中深切感受到“不负人民、人民不负”是神山村成功脱贫的深层动因,以学者的思辨,分析“小山村”对于“大时代”的镜鉴意义,决定写一部报告文学《神山星火》,并将稿酬悉数捐出,在神山村建一座烈士纪念碑。光明日报今天刊发《这副担子,接过来挑下去……——写在神山村“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之际》的报道,介绍了这一过程,我们转发,供交流研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团队,捐建了一座烈士纪念碑光明日报调研组(成员:王慧敏、邢宇皓、王斯敏、胡晓军、卢泽华、孙金行)如果说,绿色是井冈山的主基调,那么,经过一场又一场春雨的滋润,初夏的井冈山,已完全褪去了鹅黄的底子,被一层层一波波油绿叠成了一块硕大无朋的碧玉。碧玉怀抱里,井冈山茅坪镇神山村烈士墓前那座新落成的赭红色的高大的纪念碑,在五月的艳阳下,显得分外耀眼夺目。铿锵有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山谷回响。江西省委书记尹弘、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缓步走到纪念碑前,仔细为花篮整理缎带。随后,人们一起向革命先烈三鞠躬。2024年5月14日上午,神山村“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仪式在此间庄严举行!一双满是褶皱、饱经沧桑的手,轻轻地抚摸着纪念碑基座,年逾八旬的吴清娥老人眼中闪着泪花,喃喃自语:“亲人啊,神山村的父老乡亲想念你们……”人们一个个从纪念碑前缓缓走过,将手中的洁白菊花放在烈士墓前,以这种最纯洁的方式,向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红军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神山村“革命烈士纪念碑”全景。孙金行
5月15日 下午 3:04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赶不上正日子了!怎么办?

最近,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收到一篇来自北京广播电视台的来稿,导演张蓓、黄渝婷、刘佳琪、张颖璐讲述了纪录片《动画100》的创作故事。看完后我们很好奇:中国动画史从1923年开始至今101年,为啥片子的标题不是《动画101》?她们答:“原本预计2023年播出,但在采访制作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新奇故事和精彩镜头,为了精益求精,我们大胆决定:推后一年。导演开玩笑说,这片子像哪吒,老生不出来……”做动画片的纪录片,如何“打怪通关”?请看下文。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
5月14日 上午 11:02
其他

今天,你转了哪篇文章给妈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天是母亲节,感恩母亲的无私付出,温暖你我每个日夜,感谢母爱如阳光般照耀你我成长,愿天下母亲永远健康、快乐!我们综合一些媒体报道,与大家交流分享。今天,你转了哪篇文章给妈妈?人民日报:这份爱,不止今天点击此处阅读原文新华社:一声妈妈,一生的妈妈央视新闻:“多发几张,妈妈看不到你变老的样子”点击此处阅读原文人民网:今天,让妈妈开心一下🥰妈妈是总会向你敞开的怀抱是无尽的爱与支持是我们永远的起点和归宿你都如何表达对妈妈的爱?点击此处阅读原文新华网:我!爱!你!“妈妈,我爱你!”是不是你最想对她说的话?希望今天以及往后的每一天妈妈都能健康、开心、永葆青春点击此处阅读原文中国财经报:感恩母亲节,致最美的她!点击此处阅读原文中国新闻网:我随我妈,__________“妈妈”从未被定义,她们可以貌美如花,亦可坚韧不拔;她们温柔顾家,更容光焕发……点击此处阅读原文厦门大学:当我“考古”了妈妈的朋友圈……时光把妈妈的头发从青丝写到斑白在这首岁月的长诗里舒展的斑点与皱纹是她青春的脚注所有看不懂的注释都是有关我们的典故点击此处阅读原文来源:中国记协微信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网、新华网、中国财经报、中国新闻网、厦门大学本期编辑:李永锡
5月12日 上午 8:41
其他

要流量,但不能唯流量

随着网络发展和传播格局变化,主流媒体大力挺进主战场,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影响、扩大流量。流量大,好处显而易见:触达受众、影响广泛。许多媒体转变观念,在优质内容上下功夫,在技术引领上想高招,在创新管理上勇突破,采制播发了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让正能量澎湃出大流量。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流量是把双刃剑。不注重导向的流量,极易导致动作变形、操作失范,甚至造成负面影响。我们从近期多起网络热点传播中,也看到有些主流媒体所办新媒体为了追流量、博眼球,新闻价值判断出现偏差,损害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漠视职业规范:有的将网红博主演绎剧情当成新闻转发;有的不规范使用语言造成歧义误解;有的一味求快仅凭只言片语就作出猜测性报道……违背新闻伦理:有的报道血腥、暴力等敏感事件时,反复露出刺激性画面;有的报道未成年人相关案件时,违反规定曝光细节和个人隐私;有的故意渲染极端事件影响,增加公众焦虑……缺失价值判断:有的将偶发事件当作普遍事件大加渲染,给民众造成“社会问题很大”的印象;有的“轰炸式”报道明星花边,蹭流量、博眼球,肤浅简单;有的只展现问题,不关注原因,更不探讨解决问题办法……主流媒体是新闻宣传主力军。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必须把握好导向与流量的关系,旗帜鲜明把导向放在第一位。特别是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不失语、不误语,做到切入舆情热点、亮明观点态度、引导舆情走势、引领社会风尚。要恪守职业规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价值取向,对事实真相负责,多方核实信源,严守采编流程,平衡客观报道。要遵守新闻伦理。不放大血腥暴力场面,不制作涉黄擦边内容,不煽动公众情绪,不制造矛盾对立。要坚守主流价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维护内容品格,反对低俗媚俗,抵制封建迷信,不刻意将偶发事件渲染为普遍现象。敢于正视问题,探寻解决之道。主流媒体拥有独特地位,承担特殊使命,在选题策划、采访调研、产品制作、稿件发布等各个环节,都要树立导向意识,多问几个问题:新闻事件如何关注、稿件播发是否规范、社会效果能否正向。对互联网,正能量是总要求,用得好是真本事。流量给人压力,让人兴奋。做到既坚持导向,又拥有流量,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主流媒体应牢记职责使命,增强政治判断,主动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做出主流媒体贡献。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点赞!👇
5月11日 下午 4:38
其他

上万人的队伍,记者却拼命追踪他

近日,新华社微纪录片《跑向生命的春天》播发,罗书坚父子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纪录片导演、新华社记者刘潇给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发来稿件,介绍她参与制作微纪录片的全过程。期间,她随同事跟拍了2024金华马拉松赛场,去了罗书坚家……她曾一直费解,生活如此不堪重负,罗书坚为何还要跑马拉松?走这一趟,她心里的疑问有了答案。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上万人的队伍,记者却拼命追踪他本文作者:刘潇(一)
5月11日 下午 1:22
其他

你想跑出怎样的人生?

近日,新华社推出微纪录片《跑向生命的春天》,以独特视角记录并展现快递小哥罗书坚父子的马拉松故事,感人至深。父亲一辈子站在孩子身后,孩子永远先一步到达终点。你想跑出怎样的人生?赢不是终点,但爱永远是答案。最近,中国记协正在举办“我的马拉松”全球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浩荡的马拉松大潮中耀动着一对父子的身影10公里、20公里、42.195公里……他们的奔跑从未间断罗书坚父子参加2023浙江宁波奉化海峡两岸桃花马拉松赛。罗书坚是一位快递小哥他的儿子小柏出生时重度窒息导致严重脑损伤脑瘫的阴影笼罩他整整15年10年前开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罗书坚推着轮椅用十余载时间带小柏跑过70场马拉松的征程轮椅上的小柏眼神明亮父亲的爱是他最坚实的力量每一次汗水与坚持的交融都是对生命的赞颂一位伟大的父亲手中的包裹承载生活的希望与温暖脚下的跑道铺就坚韧的征程与力量长途跋涉,风尘仆仆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70张号码牌见证他们不屈的奋斗与坚持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奔跑下去!生命展露笑颜那刻春花正开出品人:孙志平监制:张平锋
5月10日 上午 9:03
其他

她走了,同事将5只千纸鹤放在报社楼下

2023年11月26日,一位扎根基层30年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走了,年仅56岁。她叫魏彤欣,生前是辽宁省阜新市传媒中心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很多人在朋友圈转发她的故事,饱含深情地追思这位将全部生命献给新闻事业的媒体人。魏彤欣生前好友,新华社辽宁分社记者于力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撰文,缅怀她,致敬她。请看全文。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
5月9日 上午 10:44
其他

小姐姐盯监控发现感人画面,用心剪辑,浏览量过亿!

五一假期,一则“摄像头新闻”被各大央媒转发,仅在济青高速交警视频号、抖音后台,浏览量已突破1.2亿。如此爆款,并非来自科班出身的专业记者编辑,而是来自一位交警——山东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五支队高密大队卢青。简短交流,她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再绚烂的技巧不如朴实的内容,再花枝招展的形式不如真善美的直抵人心。”监控摄像头画面经过精心加工剪辑,产生了显著的传播效果。这条视频是如何诞生的?中国记协微信公号编辑部向卢青约稿,介绍相关情况,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小姐姐盯监控发现感人画面,用心剪辑,浏览量过亿!本文作者:卢青(一)在浩渺的宇宙中,每个人都是一粒微尘,渺小而平凡。然而,当无常降临、困境当前,许多平凡的人却能“腾”地燃烧起火一般的光热,化身为从天而降的英雄。五一假期,车流如织,南来北往的人们在高速路上穿行。作为一线疏堵保畅的高速交警,我负责高速公路视频巡查,透过屏幕上的车流穿梭,见证了无数动人的瞬间。其中一个瞬间,让我心头一热。那是一个平常的交接班,同事告诉我辖区发生了一起侧翻事故,按照正常流程,我回放起视频监控——5月2日下午3时许,G20青银高速青岛方向101公里处,一辆车连续翻转4圈后,重重侧翻在最右侧车道,大米、车零件等散落左侧3个车道。当时,车流量很大,不明所以的过路车辆着急赶路纷纷避让,再加上车辆速度较快,随时都有发生二次事故的风险。事故发生后仅14秒钟,一辆黑色suv停在路边,车内两位驾乘人员飞速跑过去施救。紧接着,一辆、又一辆过路车纷纷停在应急车道,有人打电话报警,有人在碎玻璃碴中把受伤人员拉出车外,有人帮着捡拾行车道内的散落物……短短几分钟,共有16辆车停下,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随后,同事们赶到现场。由于后方车流量较大,需要继续通畅右侧车道,先后4辆车主动靠边停下,联合高速交警一起将侧翻车辆翻正,推到右侧应急车道。而后,路政赶到现场进行清理、拖车,120救护车将伤员带离现场,事故现场恢复秩序,道路畅通。看完监控回放,我内心激动万分:这不正是我们要找寻的凡人微光吗?我带着监控录像,将情况完整汇报给带班领导。领导说:“宣传出去,向更多人传递正能量!”电话沟通、实地调查、编写文案、剪辑……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怎样让报道更有力度?更直抵人心?过去,我对于传播工作更着重于突出“光芒四射”的亮点,总想着用创意的传播手段,或是别出心裁的标题来吸睛,却总是“用力过猛”。后来,随着基层工作的深入和人生感悟的积累,我愈发坚信“简约即力量”“内容至上”。再绚烂的技巧都难敌真挚朴实的内容,再繁复的形式都不如真实的情感更能触动人心。我调整了思路:以“重点在前、控制时长”和“简单明了、不喧宾夺主”为原则。视频开头就是事故画面,第七秒出现救助场景,辅以简单的箭头特效、醒目的文字与贴切音效,增强画面感染力……为了让受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此次事故救援过程,我在剪辑时使用了倍速,随后发现视频呈现出不一样的感觉:车一辆接一辆停下,救完人后又一辆接一辆地开走,流动的画面给人一种“事了拂衣去,不留功与名”的震憾。我被感动了,反复看了几遍,把素材投送出去。仅仅几个小时,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转发,自媒体平台上的单条视频点赞量突破150万。抖音8046.9万,视频号4142万。单是我们高速交警的账号播放量,加起来已经破亿了。在后续追踪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更多细节:一位大哥为了救人徒手砸穿玻璃,血流不止;18岁的高二男孩冲向前去,努力贡献一份力量……这件事让我体会到,好的传播往往不需要刻意包装,真诚永远是“必杀技”。更多阅读他打了个喷嚏,记者却吓坏了!您说:这位老师,该回去吗?师父走4年了,她从未忘记“你看,人才济济啊!”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本期编辑:李永锡
5月8日 下午 4:59
其他

他打了个喷嚏,记者却吓坏了!

2023年,渐冻症患者蔡磊出版《相信》,讲述自己与渐冻症抗争的故事。今年“4·23世界读书日”前,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再访蔡磊,他带着一个疑问——此时的蔡磊,还“相信”吗?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邀请庄胜春为大家讲述他的采访经历。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
5月7日 下午 2:57
其他

您说:这位老师,该回去吗?

九派新闻记者乔彦杰给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一位几辞县城发展机会,回到乡村孤岛给孩子摆渡教书的老师王值军的故事。这则故事引发了编辑部的讨论。有人说,王值军应该留在县城,那里也可教书育人,还能适当照顾自己的家庭;还有人说,他应该留在乡村,如果他走了,一些孩子可能就真的没希望了。正是因为文章里鲜活的细节,我们才能读懂一个真实的王值军:他也有奔赴更好生活愿望,也纠结过要不要开启新的人生,但孩子们的期盼让他坚定自己的选择,回到乡村继续做“摆渡人”。请看全文。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
5月6日 上午 10:58
其他

师父走4年了,她从未忘记

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山西广播电视台记者陈湘,已入行30年。她深情地回忆自己的师父——一位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新闻事业的记者张敬民。什么是记者?好记者是什么样?希望本文能给你启迪。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
5月5日 上午 9:23
其他

“你看,人才济济啊!”

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多家新闻媒体、政务新媒体纷纷推出策划,讲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五四精神的传承发展、当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中国的新闻事业,也是人才济济啊!我们综合部分报道,供学习研讨。人民日报:习语|“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对于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深的关切和期盼。五四青年节之际,重温这些温暖的时刻和给人力量的话语。新华社:视频全网刷屏!这几个年轻人凭什么?“神十八”发射升空,距离发射塔架几公里之外的戈壁滩上,舞蹈演员胡贤化身“飞天女神”与“神十八”在夜空中共舞。新华社微信独家发掘这一瞬间。点击阅读全文央视新闻:你
5月4日 上午 9:59
其他

这两个字,真是极好!

五四青年节临近我们想和大家讨论两个字青春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所以何为青春?何以青春?最近湖南卫视芒果TV一档节目让人看了挺有感慨视频中的他们分布于各行各业分散在祖国各个角落有的奔走田间地头自主研发药茶带领村民奔赴美好生活有的登上荧幕舞台探索趣味普法让法律常识”飞入百姓家“有的深入基层一线规划社区治理真正解决居民急愁难盼有的深耕工业制造锻造核心部件突破“卡脖子”难题有的扎根西部边陲开展乡村支教为孩子们打开世界大门……他们想法不同他们各有成就无一例外青春岁月他们在奋斗,在思考,在奉献他们是否勾起你对青春的回忆?是否加深你对青春的理解?也许你会说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能像他们一样尽情奔跑更多时候我们会囿于面包理想之问茫然不知所往……但回首过往我们终将获得答案一路奔跑,一路收获一路探索,一路彷徨正是青春的模样同志们你的青春岁月有何故事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吧!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作者:陈祖明本期编辑:李永锡
5月3日 上午 8:56
其他

稚子问核,问何,为何,如何?

一位年仅7岁的小朋友登上军舰,指着导弹发射系统井向总台军事节目中心记者刘姝杉发出“灵魂拷问”:这个能装核弹吗?那一刻,身为曾经的坦克女兵、如今的军事记者,刘姝杉深感骄傲与自豪。应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之邀,刘姝杉为我们发来了这次特殊的采访经历。让我们跟随她的笔触,探寻稚子问核,问何,为何,如何?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
4月30日 下午 2:51
其他

恭喜这些作品,入选!

同志们“我的代表作”栏目上周收到作品70余件今天我们展示第四期入选作品近期我们将对四月代表作发起投票根据投票结果结合专家评议意见选出月度十佳颁发证书“我的代表作”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点击《同志们,请拿代表作说话!》可查看活动详情主题报道新华社:《
4月30日 上午 9:14
其他

这稿子,我们没想到还有第二期……

起初我们只是问了一句同志们,你们下班都干什么?看见大家在评论区很踊跃纷纷想投稿我们便在评论区作了个回复没想到邮箱投稿又多出一批我们很开心原来大家的休闲时光精彩又惬意(看来工作量还不太够)新华社记者
4月29日 上午 9:35
其他

什么情况?记者一定要去被水淹的酒店

4月19日以来,广东韶关出现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及强对流天气,防汛形势严峻复杂。南都、N视频记者鹿筱悦、曾俊豪接到任务赶赴救援一线开展报道。现场情况如何?今天,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邀请他们为大家讲述。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
4月28日 上午 9:26
其他

报喜的儿子,抹泪的爸妈

4月24日,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集体亮相。长城新媒体集团记者张瑞雨、芦静等前往位于邯郸的航天员李聪家采访。村里所有人都在期待、庆祝、欢呼,可记者却捕捉到了不一样的瞬间:播放航天员艰苦训练画面的电视机前、飞船发射的倒计时中,李聪的父母在抹泪。报喜的儿子,抹泪的父母。读完这篇,相信你也会感同身受。应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之邀,张瑞雨、芦静为我们发来本次采访经历。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
4月26日 下午 9:45
其他

流泪的记者,也曾是军人

19日,总台央视记者王吴恺馨在直播采访中国国际模型博览会时,因为一件特殊的作品和讲解流下热泪。她想到什么?因何流泪?今天,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邀请到王吴恺馨,和大家分享她的故事。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
4月23日 上午 9:43
其他

恭喜这些作品,入选!

林湘瑜从牺牲民警史礼海葬礼上的动人一幕,展现人民警察为保护人民不惧牺牲的英雄壮举。细节丰富、触动人心。点击此处阅读原文​央视军事:《“他才19岁啊!”他说到哽咽,她听到泪目……》作者:郝璇
4月22日 下午 8:32
其他

不到2年,他被新华社6次报道

近日甘宇结婚了几家央媒纷纷送去祝福↓↓↓【点击蓝字即可阅读】人民日报:恭喜,他要结婚了!全网祝福新华社:甘宇结婚了!央视新闻:祝福!今天,甘宇结婚啦🥰他的故事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今天我们整理新华社相关报道为你回顾新华社2022年9月22日:《失联17天的甘宇找到了!最新消息传来》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9月21日一位村民终于找到了失联17天的甘宇这是一场好人与好人的双向奔赴图片甘宇(右)和倪太高。2022年9月28日特稿:《寻找甘宇》斜躺在病床上的甘宇戴着一副新配的眼镜,面对媒体的提问应答流畅、思路清晰、笑容温和、语调平缓。如果不是身上四处包扎的伤口,你很难想象他刚刚在没有任何食物补给和物资保障的情况下,野外生存了17天。9月26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医学中心普通病房里,甘宇在病床上休息。新华社记者
4月22日 下午 12:45
其他

以色列报复前后,总台记者披露更多细节!

当地时间19号凌晨,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以色列对伊朗展开报复行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李健南所在的总台德黑兰记者站第一时间投入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思考?今天,他们给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发来稿件,讲述这段经历。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
4月21日 下午 1:45
其他

记者接命紧急增援!12小时不到,以色列展开报复

当地时间4月19日凌晨,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等地传出爆炸声,以色列对伊朗发动了空袭报复。一切的发生距离新华社驻外记者李军踏上这片土地不足12个小时。在这里,他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思考?今天,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邀请他发来见闻。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
4月20日 下午 2:10
其他

同志们,你们下班都干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放松休闲的方式同志们下班后的你都在干什么呢?有人会说——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新闻工作者永远在工作我们感佩于大家的敬业精神也希望大家好好工作
4月19日 下午 2:43
其他

倒计时结束,防空警报密集响起!

新华社今天播发一篇图文稿件,讲述驻耶路撒冷记者陈君清在袭击发生前48小时内的经历。耶路撒冷的无眠之夜,他在街头看到一件文化衫,上面用英文、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三种语言写着:我们所有人生而平等。请看全文。倒计时结束,防空警报密集响起!本文作者:陈君清“伊朗将在48小时内对以色列展开报复”。看到这条消息,我在手机里定下了一个48小时的倒计时。倒计时结束前12小时,我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区的一家咖啡馆,琢磨着这场报复袭击会如何发生,做周全的摄影报道和应急计划。我和同事分配好拍摄任务,再三嘱托摄影报道要求——“东西南北中,多快好准狠”。倒计时结束前6小时,我来到特拉维夫市中心的一条主干道,每周六以色列民众在这里聚集游行。2个月前,我在这里拍摄过示威人群在室外以低姿态,匍匐躲避火箭弹的画面。这里离以色列国防部咫尺,我觉得一旦袭击来临,是一个有意义的新闻现场。这张拼版照片显示,上图:4月13日晚,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以色列国防部前,民众在安全警告生效前举行示威集会;下图:4月13日晚,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以色列国防部前参加示威集会的民众在安全警告生效后散去。以色列13日晚发布安全警告,要求以色列全国各地的学校在未来48小时停止教学活动,并对聚集活动加以限制。倒计时结束前5小时,人群聚集,呼喊口号。突然,以色列向全体国民发布安全警告,要求学校在未来几天停课,并限制聚集活动且就在当晚23点生效。游行召集人通过高音喇叭向人群通报消息,并提前解散人群。倒计时结束前4小时,人群散去,留下一轮新月悬在以色列国防部大楼旁。这是4月13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拍摄的以色列国防部建筑。倒计时结束前2小时,我回到耶路撒冷驻地。火车上又遇老友,他从特拉维夫特意回耶路撒冷暂避,他觉得伊朗的报复不会对准“圣地”,或许会更安全点。火车上,越来越多的消息传来,以色列首先宣布伊朗对其发动无人机和导弹的袭击,预计若干小时就将进入以色列境内。4月14日凌晨1点43分,倒计时即将结束,以色列防空警报手机APP响起密集的警报。1点45分,耶路撒冷响起防空警报,街道上的灯光突然熄灭。随着以色列在加沙的高强度打击,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火箭弹袭击的频次降低,这是我几个月来首次听到防空警报。我迅速来到一处紧靠避难场所的空旷地带,夜空出现密集的火球,巨大的爆炸声接连不断。这是4月14日凌晨在耶路撒冷上空拍摄的以色列“铁穹”防空系统启动拦截的画面。这是4月14日凌晨在耶路撒冷上空拍摄的以色列“铁穹”防空系统启动拦截的画面。新华社发(贾马尔·阿瓦德摄)这是4月14日凌晨在耶路撒冷上空拍摄的以色列“铁穹”防空系统启动拦截的画面。新华社发(贾马尔·阿瓦德摄)相机快门声、爆炸声、警报声……不知道耶路撒冷的警报响了多久,但以色列防空系统如此密集的拦截让我始料未及。几个小时前,我坐在以色列国防部对面的天桥上,等待着这场袭击时,和三个人闲聊。我问一名参加游行的以色列世俗青年:难道不怕伊朗的报复行动吗?他说,相信以色列的盟友和以色列防空系统会确保万无一失。我问一名来特拉维夫游玩的以色列阿拉伯人,他说一切由安拉决定,安拉保佑。我问一名犹太教人士,他说不怕,他不相信伊朗会对以色列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害,他又说有上帝保佑。我说,刚刚在这里有个阿拉伯人也那么说。他说,是的,其实我们的上帝是同一个。声势浩大的游行人群中,我在一个摊位看到一件文化衫,上面用英文、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三种语言写着:我们所有人生而平等。来源:新华视界微信公众号本期编辑:李永锡
4月15日 下午 10:05
其他

我的代表作,第二期来了!

同志们“我的代表作”栏目上周收到作品60件今天我们展示第二期入选作品“我的代表作”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点击《同志们,请拿代表作说话!》可查看活动详情主题报道央视新闻:《收到总书记回信!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作者:李浙
4月15日 下午 1:22
其他

中国记者现场直击!

当地时间14日凌晨,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对以色列目标发动大规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新华社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耶路撒冷记者一夜未眠,第一时间在现场发出报道。致敬!愿平安!韩国记者对中国记者说:“没见过这样的韩国人吧?”“你依然年轻,我却老了”
4月14日 下午 1:15
其他

耶路撒冷正无眠

据新华社援引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的报道,当地时间14日凌晨,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开始对以色列目标发动大规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当地时间凌晨1点45分,耶路撒冷传来巨大爆炸声。3点,新华社驻耶路撒冷记者王卓伦给中国记协微信编辑部传来文字,讲述现场故事。耶路撒冷正经历无眠之夜,恐慌在蔓延,飞机轰鸣声、炸弹爆炸声、防空警报、婴儿啼哭划破长空。我在现场,为你讲述。本文作者:王卓伦自4月1号以色列对伊朗驻叙利亚的使馆发动袭击造成伤亡以来,伊朗方面就一直扬言报复。整个以色列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尤其是近几天,以色列和美国都在不断提醒民众,会有比较强烈的来自伊朗方面的袭击。13日晚间,以色列密集向民众发出一系列提醒。学校关闭、活动取消,海滩关闭、领空关闭。恐慌在民众之间蔓延,人们在祈祷中严阵以待。13日晚将近11点,有消息传来:伊朗已经动手了,有几十架无人机正向以色列方面发射。我和同事们紧急向总社传回中英文快讯。这是一个不眠之夜。凌晨1点左右,我想稍微躺一会儿,设了个3点的闹钟。刚眯一会儿,我突然惊醒,过了一会儿,就听见了爆炸声。久处战争状态,对战争有了预设。我赶紧查手机,想看看有没有什么确切消息。突然,刺耳的防空警报划破夜空,我像以往多次火箭弹来袭时一样拿起手机赶忙跑向阳台、一边试图摄像,想记录下炮火来袭的画面,但也许因为刚刚惊醒、太过紧张,后来才发现竟然没顾上按下摄像键。去楼道躲避时,我匆匆拍下这张照片。空中不断有火光,以色列的防御系统正在紧张应对袭击,爆炸声接连响起,感觉比之前哈马斯发射来的火箭弹要更大。记录下这些画面后,我赶紧跑到楼道,因为我所住的地方已有60多年历史,没有防空洞,相对安全的做法就是跑到楼道。邻居们穿戴都比较整齐,几个小时前,以色列官方已经不断提醒民众要严阵以待,相信他们都没有睡好,随时做好了避险的准备。“很多很多,很多很多”“伊朗武器先进,有核武器”“强度很大”……我听见有邻居在交流,还有婴儿撕心裂肺的哭声。为了提醒民众及时避险,以色列有个预警APP。此刻布满了红色。耶路撒冷正无眠,每个人都在经历创伤。我也会持续关注最新情况。征稿启事“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4月14日 上午 9:19
其他

网红反思完了,还有谁要反思?

网红“Thurman猫一杯”认错了,从全网认识“丢作业的秦朗”到全网认识“造新闻的网红”,当时的流量有多大,现在的流量也有多大。以后她说的话人们会打个问号,也会时不时被翻出来当“反面教材”。这是她应该付出的代价。为了上热搜,不惜虚构闹剧,被转引成刷屏的“虚假新闻”也不及时澄清,反而继续“表演”。在互联网舆论空间,这件事极大地扰乱舆论生态,应该严厉打击。为何会诞生这么一条“刷屏的假新闻”?博主制造流量,很有一套——她本身有上千万的粉丝,掌握着“流量密码”,精心策划一出闹剧,稳定发挥了“造流量的水平”;算法不加甄别,助长狂欢——面对互联网发一次火一次的“老梗”,内容俗套、打开率高、互动多,平台推流、送上热搜是常规操作;媒体把持不住,贸然下场——一些主流媒体不加甄别制作标题后进行二创、加话题,让事件看上去“真实可信”,进一步扩大了传播。类似事件不是这一期,出现问题也不是第一次。网红反思完了,还有谁要反思?平台该反思:算法服务商业价值无可厚非,承担社会责任则是基本要求。“什么火就推什么”“什么火就往热搜上放”不利于打造一个清朗安全的公共空间。对于热点信息,因其关注度高、占据大众注意力多,更应加以甄别,与创作者进行核实,及时发现造假攫取流量的行为。对于破坏舆论生态、干扰公众视听的内容及账号,平台应果断出手,运用各种方式加以限制和处罚。媒体要反思:为何把虚构的闹剧变成了全网刷屏的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显然杜撰的剧情不是事实。一些新闻工作者反映,这次事件中的博主本身惯于靠搞笑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动作博出位吸眼球,编辑可以从账号往期推送、网红浮夸打扮等许多角度发现“不是新闻是剧本”的端倪,进一步核实判断。但许多媒体没有守住底线,“别家发了、流量不错”成为转引的标准。做新闻,必须守住报道真实性底线,对事实认真核查,对疑问多问几遍。如若不然,容易在追求流量过程中,落入“虚假新闻”陷阱,发出格调不高的稿件,损害自身公信力。最后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面对网络舆论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舆论场公共空间集工作、生活、娱乐、休闲等各种信息为一体,应叫人“舒适”,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许多平台应运而生。它们创新传播形式、渠道,极大提高了人们在信息公共空间的“舒适度”。但在其中,不能一味迎合人的低级趣味。一些博主靠造谣传谣、编造“闹剧”、卖惨、断章取义、捕风捉影、传递有害信息博取流量。这些“新黄色新闻”格调不高、真假难辨,欺骗大众感情、损害舆论生态,甚至败坏社会风气,必须引起警惕。事实上,公共空间不乏有格调的好作品,它们展现文化之美,分享珍贵画面,记录一刻感动,饱含哲理、蕴藏知识、荡涤心灵。一个健康的公共空间,应通过传递和生产好的、有价值的作品,陶冶大众情操,满足审美需求,将流量引向辛勤耕耘的优质内容创作者,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营造良好氛围,凝聚精神力量。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本期编辑:李永锡
4月13日 上午 9:14
其他

“你依然年轻,我却老了” 记者泪奔

今年清明,新华社有一篇报道《爸爸28岁,妈妈46岁,女儿20岁……》,记者哭着做完,感动了许多人。跟踪一个线索,挖掘其中故事,用好不同平台特点进行传播。记者有哪些心得?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邀请主创张紫赟、陈诺、屈彦、周畅、李梦婷,为我们讲述。请看全文。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
4月12日 上午 9:26
其他

咋就火了,又火了?

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今天收到总台央视新闻蹲点访谈栏目《相对论》栏目制片人、记者庄胜春的一篇稿件。他讲述团队在重庆“背篓专线”报道中的蹲点过程。小编读完有几个感触:媒体和受众怎样互动?如何才算“蹲下去”?报道咋就出圈了?这篇稿件很鲜活,答案都能找到。与大家分享,也期待更多的“蹲点心得”。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4月11日 下午 4:11
其他

兵分三路,这些记者要干什么?

同志们不知最近你们是否在视频号、微信公众号上刷到过这些精彩瞬间?↓↓↓记者们的动人讲述得到大家一致好评有些稿件在中国记协微信视频号中已有超过700万人观看这是什么活动?为什么要办这个活动?活动有哪些精彩瞬间?活动的效果如何?(一)3月26日至4月2日中国记协和全国三教办组织了24名“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记者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兵分三路举办39场报告会和座谈会分享采访经历和所思所悟并与现场听众座谈交流左右滑动查看(二)我们为什么要办这个活动?一直以来“新闻专业值得读吗?”“我们还有新闻理想吗?”“记者在今天还能做什么?”这些问题被广泛讨论需要记协发声回应让大家更进一步地了解记者了解他们的工作何为记者?巡讲中记者们的发言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记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记者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挖掘真相、接近现场记录时代、反映诉求使命光荣艰巨角色不可或缺(三)我们摘取一些巡讲活动的精彩瞬间和您分享↓↓↓经济参考报
4月11日 下午 1:33
其他

新华社这个栏目,有看头!

打开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映入眼帘的第一个栏目就是“新华社经济随笔”。该栏目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中国经济故事,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痛点、难点,生动鲜活,被读者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微电影”。如此“硬核”的经济报道,用如此“柔软”的笔触表达,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新华社经济随笔”的诞生有哪些思考?带来哪些启示?今天,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文有新风”栏目为大家讲述。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新华社经济随笔”:经济故事可以这样讲!你去过北京800多米长的西单商业街吗?你能否想象那里展现出怎样的经济文化巨变?你喝过热气腾腾的陕北小米粥吗?你能否想象这个小杂粮正不断创新成为陕北农民增收的“拳头产品”?你了解中国制造“新三样”吗?你是否知道它们曾经历怎样天翻地覆的逆袭?这些来自企业车间、街巷商铺、田间地头的观察与感悟,都在“新华社经济随笔”里。今年2月,新华社开设“新华社经济随笔”专栏,通过短小精悍、生动鲜活的文章,将新华社记者采访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传递给读者,在娓娓道来中讲清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截至今天,共播发稿件25篇,新华社客户端总浏览量超1亿,新华社官方微信号以“新华社经济随笔”为话题标签的稿件浏览量突破10万。当经济故事与随笔相遇,将带来怎样的新意和变化?“新华社经济随笔”展开了探索。1聚焦小切口,由时刻发生的经济故事荡开去一条空中快线、一项新兴业务、一份用水“账单”……“新华社经济随笔”讲述的,正是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经济故事。小切口,也能讲述高立意、大主题。新华社记者深入一线,采写有温度、接地气的经济报道,感悟发展的温度和脉动,讲述对经济社会现象的感悟。例如——《在车间里触摸新质生产力脉动》从“一个车间”的故事写起,将新产业的萌芽和生长、老产业的更新和巩固、发挥人才的作用等娓娓道来,探讨保持制造业活力的密码;《800米的经济文化巨变》以“一条街”为切入点,说明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提升,更要推动城市生活的复兴,面向城市的未来;《义乌老板娘的新本领》从“一间店铺”写起,讲述了义乌老板娘依靠科技新平台实现多种语言销售的故事,笔触自然,夹叙夹议,点出“义乌虽小,可观世事”,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创新永不停步的一个例证……这些独特的小切口以低落点反映增进民生福祉、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等大主题、高立意,用平实风格、独家视角充分抓取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点,中国经济的时与势更加生动地跃然纸上。2答好思考题,从所见所闻中发掘深意“新华社经济随笔”栏目稿件常常是记者深入调研后的所思所悟,蕴含独特的思考,深入浅出、由表及里,落笔看似随性却处处有深意。例如——《一口“高原锅”带来的欣喜》是记者在今年全国两会现场“抓活鱼”采访到的故事,有感而发,从雪域高原掀起的一场“炊具革命”,写出“从群众期盼中寻找切入点,做好民生小事,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启示;《在“市面”中见世面》沿着“市面”讲“消费”、探“市场”、看“时代”,将中国经济一路危中求变、难中破局的力量娓娓道来;《中国春节,为世界经济注入暖意》立足中国看世界,通过中国春节为世界经济带来的积极因素,折射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凸显中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新华社经济随笔”栏目稿件不仅有数据、故事,还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共情个体的成败得失、酸甜苦辣等软感受。如稿件《拆开中小企业的数字化“锦囊”》客观理性地分析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多重压力,直击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展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和效果,展现出说服力和信服度。媒体用户认为,栏目以随笔的形式,鲜活讲述经济故事,解读中国经济现象,剖析内在经济逻辑,辩证看待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体两面,见解独到感染力强。3弥合温差,使经济报道文风“活”起来随笔随笔,“随”是关键。不同于传统经济报道,“新华社经济随笔”风格灵活自由,文风清新,千字篇幅言简意赅、直截了当,上接“天气”、下接“地气”。记者们突破新闻报道的常规思维、路径依赖,在表达上采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通俗化语言。通过平实的叙述风格,努力弥合受众感受与经济数据之间的“温差”,力争实现直抵人心、共鸣共情。栏目稿件中常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作者的见解和情感以愈加新颖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例如——《“新三样”逆袭的启示》,引用岑参的诗句“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将“产业升级”比作“长安”,“创新驱动”拟为“马蹄”,“新三样”逆袭背后的重要原因跃然纸上;《经济的韧性在时间里》中,“既要做时间的对手,争分夺秒先发制人;也要做时间的朋友,保持耐力久久为功”等表述,既形象生动、贴切自然,又富有思辨性。媒体用户评价栏目稿件“标题新颖吸睛,语言简洁灵动”。网友评价栏目稿件“通过实际案例解析经济现象,让理论知识更加接地气”。还有网友留言:“喜欢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去解读复杂的经济现象,让大众都能理解和接受。”4讲清硬道理,让中国经济光明论唱得响“新华社经济随笔”优化内容供给、强化热点导向,聚焦“强信心”主题,进一步提高“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实效性。读起栏目稿件,无论是企业车间、田间地头,还是世界经济、跨境贸易,都能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如稿件《中国车市“开门红”,汽车产业能否驶上快车道?》《共赴中国经济更好“风景”》《从新能源汽车畅销欧洲说起》展现中国经济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积极成果和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与中国战胜多重困难挑战、顶住下行压力相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强大活力,提升对经济发展的期待。很多媒体用户评价,“新华社经济随笔”以记者第一手采访调研为素材,多维度、多情境、多视角阐释中国经济,坚定信心,系列稿件踩准节点、生动鲜活,犹如一部中国经济发展的微电影,无论是推进镜头到企业车间田间地头,还是后拉镜头放眼世界经济跨境贸易,都可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下一步,栏目将继续聚焦强信心主题,既围绕“账面”“人面”“市面”“基本面”,广泛开展实地调研、倾听百姓声音,也突出问题导向展开辩证思考,客观分析问题,充分展现中国经济的基础、潜力和回旋余地,真实生动讲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故事,以唱响对抗唱衰,不断夯实光明和信心的基础。征稿启事“文有新风”是中国记协微信改版后设置的栏目,聚焦媒体话语创新。编辑部长期关注新闻界转作风、改文风的努力和尝试。如果您有这方面的作品,可向我们投稿讲述创作过程、心得体会及背后故事。更多稿件可参考文末
4月10日 下午 2:31
其他

李贵富被查!几点思考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及河北日报客户端消息: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委书记李贵富被查。整起事件被人们所关注,源于经济观察报的一则舆论监督报道。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几度关注该事件进展。过程中,经济观察报记者李微敖曾给中国记协“舆论监督系列谈”栏目来稿。根据通报内容,结合记者给我们的来稿,我们再次体会到,舆论监督具有监督机关所不具有的特点,对于维护社会健康发展和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也注意到,经济观察报的相关报道体现出较高的专业度。一是对马树山举报的事实,记者没有过多置评,采取了平衡报道。二是记者的关注焦点在司法程序和履职合规上,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三是记者的报道客观平衡、留有余地,有效助推了相关人员其他违纪违法问题事实的查清。请看通报及相关报道。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时30分发文:《河北省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迁西县委书记李贵富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据河北省纪委监委消息:河北省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迁西县委书记李贵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河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河北日报客户端20时32分发文:《马树山举报县委领导被逮捕公诉事件中相关责任人员被问责》
4月9日 下午 11:25
其他

这篇文章,戳到你了吗?

小编今晚又被一篇文章戳中了。大多数人的文学启蒙,是从语文课本开始的。如今,你或许刚步入社会,又或许已走出半生,那篇最喜欢的语文课文,你还记得多少?初见不知文中意,再阅已是文中人。看完这篇,投个票,早点休息。课本里的浙江,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浙江山水风光明秀,浙江文学源远流长。数不尽的风流人物,读不完的华美篇章。寻常巷陌、绿水青山,都有诗情画意。我们的语文课本里,“谁家新燕啄新泥”,写的是西湖;“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的是富春江……关于浙江,我们读过张志和的西塞山,苏轼的望湖楼,张岱的湖心亭……图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公众号哪一篇课文是你对浙江印象的“起点”?哪一篇直击你心,展示浙江的无穷魅力?欢迎可爱的你参与投票,或者在评论区表达出来。投票结果将呈现在浙江文学馆数字体验厅的展项中。评论区点赞数最高的前10位读者,将获得由新华智云定制的数字文创产品一份。游客翻看数字展项“从这本书说起”2023年10月,浙江文学馆正式对外开放,首次用数字构筑起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界。由新华智云承建的浙江文学馆文学数字体验厅,是全国首个文学类的数字体验厅,它以文学大数据平台为基底,以与游客共创为特点,可以做到常看常新,因时而变,是一座与时俱进的活态展馆。2023年8月,在浙江文学馆开馆前夕,新华智云发起了《说吧,出走半生的你,还记得哪篇语文课文?》的投票评选活动,为期3天的投票一共吸引了345位读者参与,其中有10位读者还获得了首发版“浙江文学历史卷轴”(正在寄送中)。通过投票,我们遴选出了最受欢迎的前10篇语文课文,并将其展示在新华智云承建的浙江文学馆智慧场馆和文学数字体验厅中。馆内的数字展项“从这本书说起”,呈现的就是这些最受欢迎的语文课文。错过投票的读者,还可以前往浙江文学馆,在现场通过扫码参与投票。游客翻阅课本,即可查看不同的文学名篇。“从这本书说起”可以根据游客对语文课文的投票结果,自动调整篇目和顺序。自浙江文学馆开馆以来,最受欢迎的语文课文(Top1)经历了三次变化,数字展项“从这本书说起”的首篇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开馆当天朱自清的《背影》,到开馆一个月苏轼的《赤壁赋》,再变化到最近王勃的《滕王阁序》……浙江文学馆数字体验厅因游客的参与,越发有趣、鲜活起来。快投出你宝贵的一票,一起见证浙江文学的生长吧!投票活动来源:新华智云编辑:李永锡
4月9日 下午 7:55
其他

我的代表作,第一期来了!

同志们“我的代表作”栏目上周一共收到作品67件今天我们展示第一期入选作品“我的代表作”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点击《同志们,请拿代表作说话!》可查看活动详情1重大主题报道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国潮涌起是中华:总书记的“两创”让文化强起来!》作者:胡安冉作品围绕总书记关于“两创”的重要论述,深挖国潮在文化文艺领域的起源、表现、影响力,文章视角独到,立足时代,有感染力。点击此处阅读原文2人物报道央视新闻《找到了!跨越18年,他们在央视新闻留言区相认》作者:于子敬记者跟踪采访新闻事件后续,用新媒体语言娓娓道来动人故事,情感真挚,引发读者共情共鸣。点击此处阅读原文农民日报《田野诗班》作者:欧阳靖雯作者用感人的笔触,讲述一位教孩子写诗的乡村教师的故事。挖掘深入、文笔细腻、画面感强。点击此处阅读原文中工网《以“新”制“芯”!从一枚芯片的成长历程看产业工人的进阶之路》作者:李新媛采访扎实,数据严谨,从“小切口”挖出“大道理”。点击此处阅读原文文汇报《一家评弹团的春天》作者:苏展作品以一家评弹团为切入点,生动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切口小、立意深、影响广。点击此处阅读原文3融合报道新华社微信《爸爸28岁,妈妈46岁,女儿20岁……》作者:张紫赟、陈诺、屈彦、周畅、李梦婷采访扎实深入、视频制作精良,现场感、画面感强,传播效果显著。点击此处阅读原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媒体中心《凉水河上新“鹅二代”!看它们花样“晒娃”→》作者:齐美娟这一篇“生态趣闻”以小见大、画面鲜活、细节饱满,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点击此处阅读原文检察日报《上万张假证危机四伏,检察官真人版“扫雷”|特别节目独家首发》作者:胡玉菡作品以真实案件为切口,综合运用多种报道手段,创新性强,剖析精准、论述有力,取得良好社会反响。点击此处阅读原文4国际传播新华社罗马分社《我是马可》作者:彭卓作者深入意大利8个城市,独家采访4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却都名为“马可(Marco)”的外国人,角度新颖、寓意深刻、制作精美,被多家境外媒体采用。点击此处阅读原文上海日报《Argentinian
4月9日 上午 10:58
其他

你会“词穷”吗?

你会“词穷”吗?小编今天看到一条澎湃新闻的评论,有许多感慨。“在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很多人只剩下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如果你也常觉得“词穷”,可以看看这篇文章。词穷,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文字失语”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拜年信息要复制粘贴……在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很多人只剩下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近日,中国青年报公布的一份社会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1333名受访青年中,53.3%的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过半受访青年认为阅读量少和依赖网络语言及表情包是“词穷”的主要原因。“词穷”,不是一个现在才出现的新现象,也不只是年轻人才有。但“词穷”者越来越多、演进越来越快,却是一个新问题。对造成“词穷”的原因,很多人总结为“看书没有上网多”,这道出了某种真相,但还不是全部。诚如专家所言,“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下降,反映出互联网时代‘文字失语’的现实问题。”1短视频“杀死”了太多时间早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当然这里的“图”,是指广义的图像,包括图片、视频等。以短视频为例,《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已达10.12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间超过2.5小时。这个数字有多庞大,不妨和文字阅读对比一下。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合计8.11本。且不说阅读质量,就从绝对数字上换算一下:如果把人均2.5小时看短视频的时间,变成看书,按照“一小时看一万字”的速度来计算,平均每天可以看2.5万字。按照一本书10万字算,4天就可以看完一本书。按这个速度,一个人的月均阅读量就应该有七八本了,一年就是七八十本,应该远超现在的8.11本。这个换算或许不见得完全科学,但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一种明显的落差:且不说其他的网络娱乐形式,单就说短视频一项,在大多数人耗费的时间是远高过阅读时间的。在没有短视频的时代,文字阅读是主要的信息获取和娱乐方式。但今天,文字阅读的份额已经大幅度让给“读图”了,久而久之,人们对文字的熟悉程度必然会下降。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社交、娱乐占据了我们生活的主体。除了在校学习期间,很多人进入社会后很难再有用笔写字的机会,保持长期阅读纸质书习惯的群体也在减少,提笔忘字、开口忘词的出现,也不奇怪了。2网络传播对语言的宰制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很多人对文字虽然不太熟悉,很难流利写出“诘屈聱牙”“沆瀣一气”等词汇,但却对网络梗非常熟悉,各种流行语的更新换代很快。这说明,很多人不是不会文字表达,而是学会了另一种表达。就像此前有媒体报道,身为网络原住民的这届小学生,会在作文里使用大量流行网络梗,诸如“你个老六”“我真的会谢”“芭比Q”。将网络语言熟练运用于线下生活场景,乃至严肃的教育教学语境中,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日常。这其实是一种传播生态的演变,一种娱乐化、轻松化,往往也是某种肤浅化的环境,成了当前很多人人习得文字习惯的主要培养皿。不要小看这种传播生态对语言能力的影响。比如著名的“洛阳纸贵”故事,左思写完《三都赋》后被争相传写,导致洛阳的纸都涨价了。苏辙在出使辽国时也发现自己“每被行人问大苏”,被人追着问苏轼的情况。这些不只是文学轶事,而是说明了前图像时代的信息传播语境——文字阅读是最主流的方式,《三都赋》就是热搜,苏轼就是顶流。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语言习惯自然也会被这些作品和人物所塑造。正如梦境研究领域的一个经典话题:在电视机发明以前,人的梦都是黑白的,传播形态的变化会对人们的大脑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语言也类似,当社会最重要的信息空间变成了网络,洛阳纸贵的故事就会被铺天盖地的网络烂梗取代。于是,人们感到兴奋也说不出完整的句子,只能来一句“666”;“顺颂时祺,秋绥冬禧”的礼貌,被一个个小猫小狗的表情包取代。和过去的典雅语言相比,我们确实在经历语言表达的退化。当然,这并非完全是坏事,表情包在某些时候,甚至可以起到提高沟通效率的作用。繁忙的日常,人们也没必要一本正经、字斟句酌地交流,一个会心一笑的表情包能表情达意,也不错。但这一切不是没有代价的。浸淫在这种语言空间里,不知不觉间,人们就会滑向“不会说话”的一端。3语言文字表达依然是最核心的能力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字惜纸的传统,文字、语言被赋予了一种神圣色彩。“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文章太守,挥毫万字”等说法,都透露出古人的价值观:能言会写不仅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更与其品格、修养、职业等深度关联。这也是很多人对提笔忘字、不会准确口头表达感到焦虑的原因。人们担心千百年传承的语言文字会就此式微,也担心自己会丧失语言文字这种最显著的身份标识。如何重塑语言文字能力,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比如202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要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汉字书写、经典诗文和书法赏析能力培养,促进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并且强调高校要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也明确,学校应当将提高学生网络素养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上网习惯。而在更早的2013年,教育部还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书法课正式纳入中小学日常的教学体系。相关部门的努力,和来自普通人的反思和呼吁,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和合力:在互联网时代,拯救我们的书写和语言能力。而且,这种共识和合力,并非只是一种“复古”风尚,而是有着深沉厚重的现实意义: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最基础的智力活动和思维习惯,依然是人们最核心的能力之一。但同时,它的生存发展又高度依赖人们的实践,它的生命力是强韧的,但受损也是潜移默化的。比如随着AI时代的到来,图片和视频都可以一键生成了。早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我们最需要就是“会提问的人才”,是能够用语言描述清楚、让机器能够理解的人。这或许也是个意想不到的趋势。我们自以为进入了读图时代,但没想到兜兜转转仿佛回到了原点,“好好说话”依然那么重要。这也说明,人们不能轻易“放弃”语言文字。文明的繁衍、文化的传承,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元素。这不只是对历史的经验总结,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同样如此。来源:澎湃新闻评论作者:柳早本期编辑:李永锡
4月8日 下午 2:21
其他

这就是我们的想法!

新闻战线微信公众号今天发文《改版半年“圈粉”40万,“中国记协”公众号怎么做到的?》,邀请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编辑部介绍改版相关情况。以下是《新闻战线》全文:改版半年“圈粉”40万,“中国记协”公众号怎么做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的贺信中表示,希望中国记协“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好把广大新闻工作者凝聚起来,真正建设成为‘记者之家’。”中国记协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以中央要求、媒体需求、记协优势为着力点,适应网络发展实际和媒体格局变化,建设“记者之家”大学堂网络培训平台,改版“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中国记协”),以“双轮驱动”建设“网上记者之家”,展现新气象,体现新作为。2023年下半年起,在中国记协党组直接推动下,“中国记协”优化团队、再造流程、更新栏目、创意互动,短时间内将粉丝量从10万提升至50万,多篇文章点击量突破10万+,其中,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在河北燕郊采访受阻,为新闻记者发声的稿件《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等文章阅读量突破百万,引起新闻界广泛关注和共鸣。“中国记协”编辑部将“中国记协”改版之道概括为三个关键词,供交流讨论。第一个关键词:引领加强引领,需要担当也需要能力。“中国记协”如何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首先要做观察者。充分观察是引领的前提,若不洞悉行业现状,知晓媒体情况,了解新闻人饥渴冷暖,便无法扎根新闻实际,切不中关切、找不准痛点、挖不出活水。“活鱼”是新闻实践中产生的一个术语,指记者沉下去挖掘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新闻报道像新鲜的活鱼一样。记者到现场采访,能够加深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提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采写出更加生动感人的新闻作品。为了推动记者到现场去,“中国记协”多次使用“活鱼”这一概念,在标题、导语等重要位置体现。专业新闻人一看就懂,接触到这个题目,会思考“别家是怎么抓‘活鱼’的?”“什么样鲜活的稿件,能被记协点名?”“原来新闻还可以这样做!”……几条提到“活鱼”的微信稿件传播数据均较理想,评论区也很活跃。不少新闻单位通过各种渠道主动投稿,交流抓“活鱼”的经验。“活鱼”是“中国记协”敏锐观察行业动态,及时捕捉的行业“活鱼”。“中国记协”编辑部时刻关注行业内影响力较大的媒体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等,通过中国记协与各家央媒、各省级记协之间的沟通渠道,全面及时掌握行业动态、重要举措、创新创意、亮点作品等。其次要做表扬者。新闻记者是船头的“瞭望者”。作为“媒体的媒体”,关注“新闻背后的新闻”,“中国记协”对相关单位的典型做法进行表扬,树立“标杆”,推动新闻单位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例如,“中国记协”近期上线了“我的代表作”栏目,面向新闻工作者征集近期播发的优秀作品,通过专业评委评选,结合网络投票,一周评选一次展示作品,一月评选一次“月度十佳”。“月度十佳”作品将获证书。“我的代表作”栏目意在发掘好作品和好记者,搭建一个常态化“好稿展示”平台,鼓励新闻工作者采写更多精品力作。最后要做推动者。仅观察和表扬还不足以起到引领作用。作为中国记协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要想真正“立言”“立身”,取得新闻界认可,就要直面问题,推动解决。过去十年,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中国记协”连续推出《十年》《今天,记者向何方》两篇“钟记平”文章,直面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在《今天,记者向何方》中,这样写道:“亲爱的朋友,没有一个传奇一蹴而就,但新闻行业永远呼唤下一个传奇!”“有信仰、有情义、有担当、有本事,你就是传奇!”给新闻工作者加油打气。有新闻工作者留言:“感谢中国记协,让我再一次燃起新闻理想的火炬。”舆论监督是我们党开展和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新闻界的重点难点。针对这一新闻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中国记协”旗帜鲜明地转引文章,树立导向。同时开设“舆论监督系列谈”栏目,聚焦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报道中的实践与思考,阐明开展舆论监督报道的意义。一些新闻工作者反映,“中国记协”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行业现状、学习先进做法、汲取能量动力。中国记协在团结服务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出“引领”的作用。第二个关键词:沟通加强沟通,就是既要到台前下场互动,也要到幕后搭建舞台,既要有“打开窗户让新风吹进”的勇气,也要有“包容讨论让是非明辨”的姿态。畅通与新闻界充分沟通的渠道。互联网时代,与读者沟通的渠道很多,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方式。“中国记协”改版后,编辑部采取很多办法开放运营评论留言区。一是用奖品鼓励互动,例如,妇女节推出《这篇文章献与妳,祝妳、愿妳、盼妳……》一文,在文末为女记者们准备采访包,邀请女记者们讲述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体悟和故事,收到近百条感人评论。二是精心回复评论区,充分体现让“记者之家”更有温度、更有活力、更有影响力的要求。2023年底,“中国记协”播发《谁说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小媒体”?》,讲述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的奋斗故事。文章在短时间内突破8万阅读,留言近百条。一条留言说:“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生态很差,领导瞎指挥,工作分工不合理,肯干的人疲于应付日常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创作作品。这种状况也希望被大家看到和了解。”这条尖锐的留言,反映出部分基层工作者的苦闷。“中国记协”回复:“县融已经全国覆盖,‘有’的问题解决了,‘强’的问题必然提上日程!”还有一条留言说:“我已四十,怀揣新闻理想,坐了十几年冷板凳,本单位不用,跳槽没人要,甚至因为得罪小人被打压报复,把十多年的记者证都剥夺了。”“中国记协”回复:“得罪小人,你就躺平,你也太太太太……有诉求,向中国记协国内部权益保障处反映吧。”并附上维权的邮箱和电话。什么样的距离是“中国记协”和新闻界沟通的舒适距离?编辑部经过讨论,认为“一个邮箱”的距离最合适:一方面,邮箱可以收集大量新闻界的来稿,附件功能可以接收高清原素材,并在一定时期内保存。一方面,又可以通过邮件留下的联系方式与作者进一步沟通。编辑部注册申请了专属“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发稿的投稿邮箱,一有来稿,编辑部相关人员的手机便会弹窗提醒,保证重要稿件的时效。媒体融合发展衍生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编辑部探索开创“亲爱的粉丝”栏目,用俏皮活泼的文案吸引读者驻足,用抽奖的方式给新闻界“送福利”。截至目前,已多次发放包括视频会员卡、加油卡、新闻书籍等福利奖品。畅通新闻界之间沟通的渠道。退居幕后,搭建舞台,这是“记者之家”的角色决定的。但是,如何打通各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之间的沟通渠道?编辑部决定,打造重点栏目,让新闻界“以文会友”,“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记协”开设“我在现场”栏目,推动记者去一线采访、增强四力,重点写作“新闻背后的新闻”,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编辑部正将50余期精品稿件集纳成册,公开出版发行。同时,重点打造“全媒记者炼成记”栏目,聚焦记者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亲身经历、思考收获,讲经验、说体会、谈认识。这个栏目既展示大报央媒的骨干记者如何跟上全媒转型之路,也邀请地方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央企融媒体中心记者分享向全媒记者转型的收获。“中国记协”还打造了“全媒体时代的热点引导”“舆论监督系列谈”“中国新闻奖秘笈”“文有新风”“我的团队”“招聘信息”等栏目,每个栏目都有阅读量高、社会反响热烈的好作品。通过搭建栏目,“中国记协”畅通了各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得到新闻界广泛认可。第三个关键词:破壁破壁,意味着“中国记协”不仅要在新闻界产生影响,还要以新闻界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扩大影响,探索行之有效的国际传播方式,积极做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故事。开放办报。“中国记协”面向社会长期征稿,无论是新闻工作者还是公众,都可以向编辑部提供优质稿件,讲述亲身经历、行业观察、观点评论。编辑部会将征稿启事附在每期稿件的文末,鼓励更多读者踊跃投稿。2024年春节期间,编辑部策划“我的春节大片”新春征集活动,设置奖品、公布投稿邮箱,欢迎新闻工作者、新闻学子、自媒体作者和公众踊跃参与,每天集纳精选展示。“我的春节大片”共展示10期,收到投稿作品700余件,展示精选作品100余件,为编辑部“开放办报”提供借鉴,拓展思路。下一步,编辑部将在创新项目运营、寻找培养“文章高手”、重大节点共同策划等方面,遵循“开放办报”原则,与新闻界合作办好“中国记协”。注重效果。“中国记协”高度重视传播效果,采取一系列办法,制作融媒精品、增强时效性、增加可读性、增添互动性。推出精品力作。给新闻界做新闻,仍需坚持内容为王。2023年中国记者节,“中国记协”策划制作了一系列融媒精品:《我的名字》中国记者推广曲、《百姓喜欢·坏人害怕》中国记者推广短剧、《今天,记者向何方?》钟记平文章,文章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稿件与各大平台相匹配,充分体现全媒体传播思路,实现情绪化传播。相关产品全网播放量过亿,且仍在持续增长。融媒精品是一个微信公众号的龙头和内核,为微信公众号团队提供了标杆。集中力气打造一批精品作品,可以极大地增强传播效果。关注内容时效。每天,编辑部都会讨论选题:尽量选取时效性强、安全可操作、对新闻界有益有启迪的选题。确定选题后迅速和记者联系约稿,热策划选题反馈时间一般不超过6小时。例如,202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编辑部发现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记者张歆在采访过程中体现了较强的突破能力,通过随机应变、灵活运用采访技巧,采访到不少外国重量级嘉宾。编辑部与她迅速联系,记者本人连夜写稿,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闭幕第二天,就推送稿件《谁说采访一定要提前约好?》,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引发新闻界的讨论和共鸣。确保趣味可读。从标题开始,编辑部建立一整套征集机制。如,一篇文章怎么起标题?全体编辑都会参与讨论,贡献自己想法。编辑部将所有标题集纳,经集体投票后,选出大家认为最好的标题。这种办法让文章标题的趣味性大幅提升。云南广播电视台曾就一篇两会稿件给“中国记协”编辑部投稿,文章趣味性十足,但是标题难以准确概括。编辑们集思广益,贡献了《我没看错吧?云南广电“下凡”了?》《破圈!原来还可以这样报道两会》《两会报道怎么创新?00后出手了》《你们00后就是这样报道两会的?》等标题,在投票环节《你们00后就是这样报道两会的?》脱颖而出。这篇稿件播发后,迅速突破10万+,许多读者留言:“对两会报道,很有启发意义。”除了标题外,编辑们还会在文中采取“对话”“微信聊天截图”“同志们!”“谁说……”等多种沟通感强的表达方式,吸引读者。沟通感强的稿件,写起来不累,受众读起来也不累。这是增强可读性的重要办法。注重交互体验。以技术创新实现与读者的交互,增强读者的交互体验,是“中国记协”一直在探索的路径。2024年春节,“中国记协”推出专属中国记者的红包封面,面向新闻工作者、新闻学子抽奖发放,受到欢迎,随后,推出SVG交互产品《愿你!》,运用技术手段,将对新闻工作者的新年祝福娓娓道来。正如文中所说:“愿你的倔强都能开花结果,愿你的坚持变成前行的底子……”不少新闻工作者评价:“这期产品让人‘如沐春风’。”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切入点,是讲述人类共通的美好故事。编辑部积极探索“国际传播”途径,努力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中国记协联合国际体育记协于春分当日推出“我的马拉松”全球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意在通过公众热爱的体育运动,讲述拼搏、奋斗的故事,引起海外受众共情。主题征集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邀请世界各地热爱马拉松运动的内容生产传播者一道,共享体育的魅力。随着社交渠道的增加,微信公众号活跃度有所下降,但“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逆势而上”,体现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平台,做新闻传播工作都应遵循“内容为王、渠道并重”的原则,洞悉读者心理、打造精品力作、注重反馈体验、讲好精彩故事。“中国记协”将始终与新闻界站在一起,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建好新时代“网上记者之家”,最广泛凝聚新闻舆论力量。来源:新闻战线作者:李永锡编辑:樊杨实习:陈祖明星标🌟“中国记协”及时接收最新推文点击“在看”,和新闻人分享热点👇
4月7日 下午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