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这个睡着?不丢人!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4-07-21


2021年,农民日报社创设新媒体栏目《围农夜话》。3年来,他们用真挚的故事和新颖的形式,从传统纸媒“老套路”跳出来,玩转了报网端的深度融合。


今天,农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受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的工作室”栏目邀请发来稿件,分享经验。


请看全文。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的工作室 | 看这个睡着?不丢人!

作者:李芸聪 倪杨金子 靳韫瑜

曾有人说,“往上数三代,谁不是农民?”尽管城镇人口的飞速增长体现在统计数据和趋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上,但一以贯之的农耕文化和乡愁情结,始终流淌在国人的血脉基因里。乡愁,始终是一碗躲不过的“苦酒”。


命运的齿轮拨回2021年。正值媒体融合发展加速期,作为传统纸媒,农民日报社如何在“短平快”的新型传播模式冲击下取己之长,增强“三农”媒体的传播力?又如何在坚持生产优质内容的同时,挖掘更具创新性、有影响力的传播形式?


2021年10月1日,一档名为《围农夜话》的报网端深度融合栏目诞生。近3年来,这档饱含人文性、趣味性的独家原创新媒体专栏,曾受过热烈欢迎,也遇过“疲劳低谷”。


经过不断创新、磨合、探索,如今的《围农夜话》团队正努力突破创作瓶颈,锁定了一批固定受众。有网友留言道,“我要枕着《围农夜话》入眠”“《围农夜话》,你勾起了我的童年,如今读来仍觉得幸福”“听完《围农夜话》,我就去睡觉了”“晚安主播,祝你好梦”……

栏目横版封面图。

1

夜读赛道,也太“卷”了吧?

现代生活,从早到晚忙忙碌碌,总有一些思绪需要托付。


据不完全统计,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澎湃新闻、厦门日报、广东新闻广播等官方新媒体平台都在运营“夜读”类栏目。其中不乏阅读量超百万的爆款,很多文章的点赞、在看、评论数据也普遍高于硬新闻,这也使得这一赛道的产品竞争愈发“卷”。


同样作为一档融合类晚间音频专栏,怎样把栏目打出发展“差异牌”?


在栏目设计之初,报社主要领导给予了方向性的建议——立足本身,介绍农业今昔发展样貌、描绘农村自然风物、讲好农民心中的真实故事,把传统媒体的深厚内力和新媒体的丰富招式结合起来,凸显“农”特色。


经过团队反复讨论,我们将大部分人心底与家、与爱、与情割舍不下的农村情怀作为栏目落点,通过讲述一个个接地气、冒热气的乡土自然故事,“疗愈”都市人的生活:在选题内容上,以纸媒精品栏目《百姓茶坊》版面发表的精品文章与读者投稿作品为主体;在栏目形式上,采取音频、图文、短视频结合的方式,将文字作品充分向视听结合的融合产品拓展。



无论是优美清新的散文、诗歌,还是质朴爽朗的杂感、小小说,亦或温暖人心的哲思小语,皆为作者一笔一画,发自内心抒发出的乡土故事。

我们相信,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真实的故事才是栏目的根基。

2

一个工作室,就是一支“轻骑兵”

“你看这段配乐适配度怎么样”“这段剪辑的节奏气口还得再留长一点”“这张图片换成特写吧”……这是工作室成员在制作栏目产品时最常说的话。


团队不大,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由主播、编辑、设计、编导、监制五种角色,共六位同事组成。每位成员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都有着不少奇思妙想,时常在日常交流中发生灵感与主题的碰撞。


来点四季时令风物分享吧——春日限定款香椿、秋天的第一口螃蟹、巴楚的烤肉、凉州的“三套车”……“深夜食堂”来一碗家乡味道,最能勾起相思。我们相信,食物不仅能填饱胃肠,更是一种舌尖上的记忆、一种心灵寄托,抚慰着无数游子的心。即使是简单的南瓜土豆,也能在特定时节吃出人生百味。


“现炖鸡汤”和各位干杯吧——在生活中遇到了坎坷,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在情感中受到挫折,你不是一个人!在栏目中和大家分享你的、我的、他的人生经历,用一个个充满哲思的短语金句,把内心的褶皱抚平,用一夜好眠换来明天再一次的元气满满。



面对热点话题,直抒胸臆吧——村超、高考、农忙、养老……大家关心关注的各式各样的话题,你都可以在这里看到。


主题抓准了,还要将文字故事恰如其分地转化为视听产品。在短视频浪潮下,想要更贴近读者,就需要更强烈的情感冲击。


音频录制是灵魂。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气质,每句话背后的逻辑与语义都需要主播认真揣度后加入真情实感,进行语言艺术的二次创作,呈现出“夜间档”的温情与治愈。

视觉设计是关键,也是最耗费精力的制作环节。为了在短短几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呈现出置身自然、拥抱田野的感受,视频编导反复筛选最适合的视频画面、设计元素、音频配乐已是栏目制作的常态。

文字编辑是必不可少的“汤底”。做标题、写文案、定基调、核内容,缺了哪一环都少些“精心烹饪”的味道。


一支“轻骑兵”式的六人工作队伍就这样诞生了,工作机制灵活多样,每位成员身兼数职,能在多重任务的情况下相互补位,保持有条不紊的工作节奏,确保节目准时播出,每周一三五和大家不见不散。在产品的审核把关方面,工作室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确保产品内容导向正确、准确无误。


设计图是这样诞生的。


短视频制作页面。


短短20秒7个音轨的节目片头。

《围农夜话》栏目的诞生,也成为报社激活优质纸媒内容,增强新媒体品牌影响力,实现媒体融合进程中的一次重要尝试。视听产品在视频号、中国农网、农民日报客户端、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多平台同步播出,形成了“网、端、微”三位一体的融合传播矩阵。



3

近一些,再近一些!

截至2024年6月21日,《围农夜话》专栏累计更新333期。除极特殊情况外,我们“风雨无阻”。无论栏目的形式与内容如何改变,我们心中总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想和读者做朋友”。


碟片旋转,大幕渐起。伴随着不停旋转的金色麦田,音频开头的一句“你好,我的朋友”,结尾的一句“晚安,好梦”,传达出我们真诚地想同受众交流的心意。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不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务农的还是非务农的、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在手机的方寸空间内,找到了幸福感、归属感。


栏目新版slogan图。

工作室特别开设“投稿邮箱”,刊登读者来信来稿,为读者提供发声渠道,将其中的精品内容制作播出,形成读者与栏目、内容与情感共同成长生发、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我们时常感到幸运,能够见证这么多离乡别土多年的游子,还惦念着自己的家乡;能在飞速变化的传播语态中,找到适合的“破圈”思路,让老栏目不断焕发新气象;能够在寂静漫长的夜,陪你走一小段路,带来几分钟的温暖和慰藉。


今后,《围农夜话》将继续致力于为读者听众带来更新鲜、丰富的阅读感受。同时,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也将始终保持着园丁心态,兢兢业业,期待着这朵“小花苞”,能够在乡恋乡情里,永远绽放下去。


部分读者留言。

征稿启事


媒体融合发展演变出“工作室”形态。作为“融媒轻骑兵”,工作室发挥个性特色、灵活特点、主流特质,推出了一批受众喜爱的作品,成为媒体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行业有哪些知名工作室?它们的工作流程是什么样的?建立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开设“我的工作室”栏目,邀请媒体工作室就创办经验、精品力作、感悟思考等研讨交流。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的工作室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标注【我的工作室】+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更多阅读

老农精准预测,给记者上了一课!

恭喜这些作品,入选!
这位00后“四字姐姐”,让记者想起陈祥榕
新华社记者暗访调查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王宁 任金蕊 林芝瑶 彭婕妮
实习:黎苑婷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