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00后“四字姐姐”,让记者想起陈祥榕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4-07-21



近日,陆军边海防学院学员赵雯婧薷的一句“妈妈看到我身上的疤哭了,但我还要写戍边申请书去戍边!”感动很多网友。


这段视频是总台军事节目中心记者王居蔚在陆军边海防学院采访时拍摄的。近日,他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这次采访经历。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这位00后“四字姐姐”,让记者想起陈祥榕

本文作者:王居蔚

2024全国高考落下帷幕,军校招生已开启。这几天,陆军边海防学院学员赵雯婧薷的话引起很多网友共鸣,她说:“妈妈看到我身上的疤哭了,但我还要写戍边申请书去戍边!”


话题迅速破圈,报道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转载。更多网友为这位“四字姐姐”点赞的同时,表示也想投身国防事业。



挖掘到这个故事,我们下了一番苦功夫。


(一)


2024全国高考前夕,总台军事节目中心新闻采访部策划了“军校等你来”系列报道,号召有志报国的年轻人报考军校。我和同事们走进全军各具特色的五所军事院校,有我军医学类高等院校陆军军医大学,有全空军首开无人机操控技术课程的空军预警学院,还有组织学员走进延安开展4天百公里徒步拉练的空军工程大学等等。


而我来到了陆军边海防学院,这里是“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的母校。


作为总台军事节目中心的记者,这些年上高原、走海防,和战士们一起过海岛春节,同走边防的高原巡逻路,我对于边海防一线官兵的生活已有一些了解。高原缺氧、人迹罕至、风高浪急、出行不便……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


央视军事记者王居蔚在西北高原参与官兵巡逻。


那么,年轻人为什么会选择边海防?我踏进学校,想要找到答案。


王居蔚在陆军边海防学院采访无人化装备课程教员。


时间紧任务重,查阅学员的资料后,我发现他们之中,有战士考学来到学院的,有高中毕业走进这里的,有家就在祖国边防的少数民族学员,也有生源地经济和家庭条件优渥的学员,还有看似娇小柔弱的女学员。


在走访完他们训练生活的教室和宿舍,与他们带队的教员沟通后,我们的采访在校园里一个个1:1复原的边防哨所前展开了。


王居蔚在三角山哨所复原景观采访赵雯婧薷。


曾在西藏当兵的学员谭冰告诉我,当他站在边防哨位时的那种心灵震撼让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身后的万家灯火!凯夫拉头盔下那张年轻的面庞,说这句话时却有着无比坚定的神情,当时,在镜头外的我忍不住脱口而出:“好样的!


从浙江的部队考入陆军边海防学院的黄清山说,他想去喀喇昆仑,想成为边防线上的一枚戍边“钢钉”。


王居蔚在陆军边海防学院采访黄清山。


而在三角山哨所的景观地,“四字姐姐”赵雯婧薷分享的故事,则让我更确信自己找到了答案。


(二)


高二时,赵雯婧薷从新闻上了解到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事迹后深受触动,决定报考陆军边海防学院,立志卫国戍边!


看到假期回家的女儿身上因训练留下的伤疤,赵雯婧薷的妈妈心疼地哭了。她就希望女儿找个离家近的工作,平平安安,可是赵雯婧薷却说,她要写戍边申请书,要做有意义的事,去卫国戍边。妈妈虽然不舍,但依旧选择了支持。


赵雯婧薷和她的妈妈(画左)。


这让我想到了陈祥榕和他的妈妈。陈祥榕妈妈在知道儿子牺牲的消息时说:“我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想知道,榕儿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他的连长回答:“祥榕勇冠三军!”


从因敬佩卫国戍边英雄而选择边海防的高中生,到陆军边海防学院的学员,对边海防艰苦的环境有更多了解后,赵雯婧薷是否还能坚定选择最初的梦想?


我问她,对于可能面对的边海防的苦,你会不会担心?


她第一时间坚定地回答我说:“不担心!”


当我追问她理由时,让我意外的是,对面这个瘦瘦小小的姑娘,却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也正是这个回答当场打动了我,后来也打动了无数网友。


她说:“我觉得人的一生就是要干一些有意义的事,而我要做的有意义的事就是卫国戍边!”


赵雯婧薷向“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烈士雕像敬礼。


看着她的笑容,我脑海中恍惚间浮现出那张剥橘子的青涩面庞,耳边回想起千千万万年轻而坚定的誓言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三)


现如今,官兵的训练生活条件早已不是“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巡逻只能靠走”的旧样貌,无人化智能化赋能的“智慧边海防”也正在逐步贴近一线官兵的训练生活。


条件在改变,不变的是一以贯之的战斗精神。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精神被越来越多投身国防的年轻人所继承。


近年来,我在采访报道这些国防军事领域重大成就的过程中,无数次被一个个年轻而坚定的面孔打动,被他们热忱的爱国情感打动。


在全国两会的报道现场,我看到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90后女舰员朱悦萌骄傲地向全世界的媒体记者讲述“中国航母”的成就。


王居蔚在“嫦娥六号”发射现场。


在“嫦娥六号”的发射现场,我采访到攻克多个世界级技术难题,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科学家团队,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过30岁。


在中国航展现场,我看到无数八九岁的孩子在国产武器装备前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对于停机坪上的各型号国产飞机如数家珍。


年轻人为什么会选择边海防?为什么立志将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他们的勇气不仅来自内心对国防事业的热爱,更来源于身后家庭的坚定支持,孕育于全社会尊崇英雄的良好氛围。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更多阅读

上了这艘船,记者懂了重庆人!

土耳其老人登上长城,将这张照片举过头顶……

总台开设《驻站观察》,观察谁,咋观察?
恭喜这些作品,入选!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任金蕊 彭婕妮 林芝瑶

实习:郭玉蓉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