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领导发来微信:还没跟上队伍吗?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4-07-21




7月1日,湖南平江遭遇特大暴雨。晚22时许,武警湖南总队某部数百名官兵驰援平江,分赴受灾最严重的6个乡镇抢险救灾。


湖南日报记者郭宸给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发来稿件,分享他们在“无信号”状态下跟踪报道武警救援部队的经历。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 | 领导发来微信:还没跟上队伍吗?

本文作者:郭宸


7月1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汨罗江水位猛涨,出现1954年以来最高水位。截至1日19时许,全县共计190座水库溢洪,多地出现山体滑坡、道路中断、房屋垮塌等情况,36万余人受灾,情况危急。


1日22时许,武警湖南总队某部数百名官兵星夜驰援,分赴受灾最严重的6个乡镇抢险救灾。


2日一早,我和摄影老兵罗新国、车队司机彭志辉接到任务,跟踪报道该部官兵。本以为赶到现场就能抓到“活鱼”,没想到这次经历十分坎坷。


(一)


出发前,我们和武警湖南总队取得联系,得到前线宣传干事的电话,然而却一直没打通。


“可能是正在忙着救灾吧。”我们也没在意,紧张地思考着拍摄计划、采访问题。


7月2日,高速出口匝道旁的滑坡和碎石。


“再打个电话吧。”快下高速时,罗老师掏出手机。此时的他却发现,所有运营商的电话卡都没了信号。


一路上,塌方、淤泥给行车增添了不少障碍。每隔一段距离,都有挖掘机在紧张地清理着道路上的杂物。到了平江县伍市镇大滩村,当地自然资源部门正在进行“回头看”工作,确保转移人员未返回家中居住。


在大滩村指挥部,突然有了一点信号,罗老师收到了后方武警发来的位置——平江县苏家塘学校。


可当我们拿起手机回拨,电话又打不出去了。这里没有网络,导航无法加载。我们人生地不熟,信息全无。


怎么办?


望着依旧汹涌的汨罗江水,我们先拿出手机拍了些画面。定定神后大家决定:“高速上应该有信号,我们先上高速!”


7月2日,罗新国在大滩村拍摄汨罗江洪水。


(二)


车行至平洞高速浯口收费站前的大桥上,我们接到了报社岳阳分社同事的电话:县城已经恢复部分电力和通信,先到县城碰头。


路上,武警部队依旧没有消息。各种新闻消息如雪片般袭来:平江县城的水位正迅速下降;多方力量正在平江参与抢险救灾;受灾群众得到妥善转移安置……


再不到现场,可能就赶不上了。


7月2日,平江县城的路边,一艘冲锋舟摆在皮卡车上。


到达县城已是中午,这里的生产生活秩序正逐步恢复,上午还能在各种报道中看到的冲锋舟,现在多已躺在拖挂车上。


汇合后,我们得到情报:有一支武警队伍上午在童市镇芭蕉村执行任务。


“走,去芭蕉村!”


在导航指引下,车子疾驰而去。


7月2日,在导航指引的小路上艰难前行。


一路上,涉水、避障,甚至行过一处危桥,我们心想:武警战士们打的可真是硬仗。


7月2日,赶到芭蕉村时,只见到两台挖掘机。


抵达芭蕉村后,倒塌的房屋、散落的家电触目惊心,可见该村受灾之严重。


走到道路尽头,只见两台挖掘机静静停放。询问驾驶员后得知:1日晚间,童市镇连夜将该村108户共303名群众安全转移。而支援的武警官兵2日上午已经完成任务,赶赴下个作业点去了。


7月2日,罗新国在芭蕉村拍摄受灾情况。


扑空了,曾参加过“98”抗洪的罗老师激动地说:“作为一名老兵,找不到部队真是丢人!”


接下来去哪?既然武警上午还在,说不定去镇政府会有收获。我们决定,先到镇政府碰碰运气。


(三)


快到镇政府时,我收到了领导一个小时前发来的消息,指示当天最好能出一篇稿子。我回复:还没找到武警。


记者和领导的聊天记录截图。


焦虑,再次裹挟着我们。


到镇政府时,一辆武警运兵车正停在政府院内。我兴奋地绕车一周,却发现车内空无一人,遍寻政府大院,也没找到一名武警战士。


镇干部告诉我们,部队下午往北去了,可能在三墩乡某村,但手机没信号,不知道具体位置。


7月2日,罗新国在寻找武警部队途中拍摄沿途受灾情况。


我们请来一位当地向导,带路往三墩乡去。路上,向导用信号不稳定的手机联系着当地村干部,可武警部队的信息依旧没有准确答复。


迷茫的情绪在车内蔓延。


在一个平平无奇的转弯处,突然出现武警部队的车辆,和上山的我们迎面相遇。


大家拿起设备就冲下车,准备大干一场。结果武警战士的话又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山上的工作即将结束,不用再去了。”悻悻而归,我们只得跟随武警先行返回童市镇。


白天即将结束,什么“鱼”都没抓到。我硬着头皮向武警官兵询问一天来的工作进展。


交谈中,一句话重新燃起了我们的希望——还有一队武警官兵奋战在平江县长寿镇堤坝修复一线!


(四)


当晚,我们又开启了赶路的状态。


“这次可千万不能再扑空了。”


晚上8点多,长寿镇砂岩水库,天黢黑,探照灯下闪烁着忙碌的身影,武警战士们的呐喊声透过夜幕传入我们耳中。


“终于找着了!”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兴奋地往坝上冲。


7月2日晚,罗新国在坝上拍摄武警战士填补塌方。


我们了解到,7月1日,该堤坝出现塌方。这支队伍从2日凌晨1点多冒雨展开作业,已经连续奋战近20小时。他们大部分是年轻战士,每一名战士都污泥满身,面庞上满是汗水,令人动容。


那天晚上,战士们结束工作下山修整时,当地一名5岁男孩送上父亲教自己做的粥和小饼干,向官兵们表达感谢。


3日凌晨1点19分,我们的第一条视频报道终于发布,搭上了当天新闻的“末班车”。


7月2日晚,记者用井水冲洗鞋上泥土。


第二天,我们再次来到堤坝上,战士更多了。当天,该部就只剩长寿镇这一处作业点尚在工作,其余各处任务均已完成,这处塌方随后也在当天完成了填补。想挖掘其他动人瞬间,只能听当事人讲述,再不会有现场了。


7月3日,记者回到塌方填补现场继续采访。


“还好昨天最终找到了部队,不然我们的跟踪报道就只剩下‘跟踪’了。”我们感叹道。


真是兵贵神速,护得百姓安澜。



更多阅读
同行:进不去 记者:得进去
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地位作用,十分明确!
速看!这些单位正在招人
编辑部心急如焚:联系不上记者了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任金蕊 彭婕妮 林芝瑶

实习:彭曼依


致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