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娱乐

尼格买提:做综艺,现场至关重要!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4-08-24


近日,中央广电总台主持人尼格买提来稿,分享他在节目《你好生活》和《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中的心路历程。


从"水手"到"掌舵人",他在探寻生活意义的旅程中,看到了世界的多彩与生动。


我们一同感受。
















我在现场|尼格买提:做综艺,现场至关重要!


本文作者:尼格买提



在人生已过而立、迈向不惑之年时,我萌生了从"水手"变为"掌舵人"的想法。几经波折,由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央视网联合出品的《你好生活》成功跟大家见面,从第一季到第四季,我们走过了成都、杭州、厦门、张家口、伊犁、三亚等多个城市,带着探寻生活哲学、寻找生活意义的初心出发,我看到了这个世界多姿多彩的一面,也读懂了博尔赫斯的那句话:“一个人可以成为别人的仇敌,成为别人一个时期的仇敌,但不能成为一个地区、萤火虫、字句、花园、水流和风的仇敌。”


自然生灵用它的纯粹治愈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城镇村落用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个世界的绚烂与生动远超我们想象,中国这本书,我们还想多翻几页


为了真实地感受世界,我们应该如何“再出发”?



1


筹备:我们要做一档怎样的节目

节目策划之初,我们决定要制作一档“旅行真人秀”。

但当前市场上的综艺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何在垂直细分领域上打造差异化赛道?如何走出《你好生活》的模式,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这些都是我们在前期策划时不断思索的问题。

一开始,节目计划用“我”的视角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地方风土人情。

电影质感,静谧画风,正如在新疆禾木拍的样片,只有呼啸的风、凛冽的溪、飞越的鸟和一望无际的白。

但一个人的视野、一个人的偏好、一个人的故事终究是片面的。


作为一档旅游节目,旅行路线能在多大程度上让观众复刻?旅行故事能否让观众产生共鸣和代入感?曲高和寡是否会陷入自娱自乐的窠臼?阳春白雪的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割裂感该如何弥合?



围绕这些问题,我们不断推倒重建,最终以《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的“新面貌”与观众见面。   


作为制作人兼常驻嘉宾,我对这个节目寄予了很多期望。


我想热烈地与每一个志趣相投的嘉宾交谈,想和每一个萍水相逢的观众问好,想看“青草顶天而生,爬虫昼追日,夜逐月”的奇妙世界,想在与世界交手的过程中打破自己的狭隘、无知和偏见,想让大家看到我的同事们在节目外生活化的可爱面容,更想让观众透过我们的视角再次感受不一样的世界。


这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部作品,虽然我们对地方的注解难以展现城市风采的万分之一,但是,通过独特的行程安排挖掘小众景点与非遗传承,让更多的手艺人、本地事被看见、被知道,也是我们节目存在的意义。


2


出发:世界开始在我面前展开


四月下旬,节目进入正式拍摄阶段。

我们辗转于不同城市,每次都是两天一夜或三天两夜的“特种兵”之旅。

虽然时间紧张,行程繁忙,但对于我们而言,每一次旅行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调剂品。友人在旁,美景无限,每次出发前都期待满满。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12期节目的拍摄,去到延吉、伊犁、三亚、德阳、宜宾、锡林浩特6个城市,“此生要去百地”的目标已经完成了6%。

看到的风景愈多,我们愈加意识到,每一个地方都有其专属气息,有让当地人引以为傲的宝贵文化,有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独特魅力。



“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幸运的是,在每个城市,都有几个刻在我脑海中、可以列入年度时刻的瞬间。

它们,是登上长白山后,天池全貌映入眼帘的那一刻;

是库尔德宁的晚风吹过,听着陆虎的吉他声,眼前的落日不断变换色彩的那一刻;

是坐在三亚的游艇上,看橘黄色的落日洒在大海上,满眼波光粼粼的那一刻;

是夜游三星堆博物馆,在万籁俱寂中与古蜀人创造传奇对话的那一刻;


是走进营造学社旧址,在两三平米的单间宿舍里穿越时空,与建筑大师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信念产生共鸣的那一刻;

是在锡林郭勒的草原上,一边是炙热的篝火,一边是瑟瑟的凉风,抬头看到满天星辰闪烁的那一刻。


当这些画面一幕幕在脑海中闪过,我才恍然意识到——这趟旅程竟在我生命中留下如此多的精彩篇章。   

3

遇见:因为未知,所以充满惊喜和遗憾

如果要说《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与其他节目的最大区别,我想是“敢”。

我们敢现场抽签,说走就走;敢多视角呈现,让幕后人员“现身说法”;导演组敢放手,让嘉宾参与行程的制定;嘉宾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节目内容设计;制作人敢在镜头前暴露所有的负面情绪……无论是在赛里木湖,因为野餐地点和看日落计划与导演组产生分歧,还是三亚溯溪行程突然取消时直抒不满,这些矛盾,都是真实的现场情况。


虽然我们的想法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的——打造一档属于大家的好综艺。冲突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冲突之后继续完善内容。



在“松弛感”成为众人推崇的理想生活状态时,我还在与不时造访的焦虑和压力作斗争。看着眼前美到让人失语的风景、承载着当地人精神内涵的传统文化,我深知我们的节目体量无法完全容纳一个地方的波澜壮阔,即便努力在有限时间内呈现最极致的风景,但节目录制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因此,在无法祛除压力和焦躁时,情绪便以一种狰狞的方式显露了出来。


我看见广阔世界的同时,世界也看到了更多面的我。


感谢镜头记录下我所有不完美但足够真实的样子,我愿意接纳自己的所有不足。正如加缪所言:“如果我能拥抱一切,那拥抱得笨拙又有什么关系。”


在未来的生活中,学会享受所有的不确定性和意外,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课题。



4


思考:何为“在现场”

拍摄过程中,“在现场”意味着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不仅要把控好当下的局面,还要在录制效果未达预期时及时找到补救方案。比如拍摄德阳三星堆时,因为白天拍摄时间有限,我们只能走马观花地打卡。面对这些跨越历史长河的民族瑰宝,一方面,我们参观完仍感意犹未尽;另一方面,我们也十分惭愧没有完全呈现其故事之神秘、历史之厚重、工艺之精美。


因此,完成当天拍摄计划以后,晚上九点我们又折回三星堆博物馆,展开了一场深度夜游。静谧与古朴,历史与文明,我们与古蜀国的繁荣再次相会。夜游一直持续到凌晨才结束,但所有人都觉得不虚此行。


当然,这只是节目现场的冰山一角。



“在现场”不仅要当机立断,为了节目内容增减一些内容,也要张弛有度,允许美好的“意外”发生。身兼嘉宾与制作人的双重身份,我需要沉浸在节目内容中,也必须始终绷紧一根弦,随时把控节目进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在现场才能不断学习,只有扎根其中才会实现突破。


5


幕后:默契的团队是节目强大的后盾

我们的团队由一群有活力、有想法、吃苦耐劳的年轻人组成,从《你好生活》到《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大家不断磨合,精准自身定位,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相互照应、打好配合。


一个好的团队一定要细致分工,每个人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但同时要有团队精神和强大的凝聚力,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扁平化管理的团队,没有上下级关系的束缚,大家都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正因为我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思想的碰撞才激发出灵感的火花。


这一季不仅见证了我们四位嘉宾的成长,也见证了许多幕后小伙伴的蜕变。这份由大家共同谱写的乐章,奏响的是向上生长的旋律。



随着第一季落下帷幕,我也逐渐找寻到了旅行的意义——旅行是认识世界,走出去,会发现平芜尽处是春山;旅行更是三五好友,一起疯狂,去冒险、去感受、去共鸣。正如节目中,尽管大家并不理解我对日出日落的执念,但还是陪我“追”了很多场落日。


远方虽未可知,但因好友相伴,我永远期待下一处的风景!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更多阅读
速看!这些单位正在招人
记者:不是不想救,是不能救……
虚位以待!这是一篇招展帖
三位激动的老外给我们来稿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彭婕妮 林芝瑶 任金蕊  

实习:黎苑婷 叶佳鑫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记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