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育“饭圈化”?主流媒体发声!

中国记协 2024-02-08


2023年全国跳水锦标赛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陈芋汐夺冠,全红婵获得亚军。


这本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比赛结果,然而互联网上却出现了杂音。


“被压分”“黑幕”……更有甚者,因为所持观点不同,在评论区互相谩骂、指责。


正常的体育比赛演变成满屏戾气的骂战,不仅损害互联网环境,而且会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新华社指出,这“有百害无一利”。北京日报客户端也在追问,谁在推动竞技体育“饭圈化”?


一个人有自己的偶像,本无可厚非。但人不能为了片面展现自己对偶像的喜爱,随意捕风捉影,大肆谩骂攻讦,搞得互联网和体育圈乌烟瘴气。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或是有人因为利益驱使,刻意维系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对这种现象,许多主流媒体发声。


11月29日,新华社发表体育时评《体育“饭圈化”当休矣》。以下为原稿件内容:


体育时评:体育“饭圈化”当休矣


全红婵再次刷屏!在日前进行的2023年全国跳水锦标赛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陈芋汐夺冠,全红婵获得亚军。赛后有观众现场质疑裁判,网上各种版本的“黑幕”更是层出不穷,引发网民关于体育“饭圈化”的热议和抵制。


11月22日,广东海印队选手全红婵(左)和上海队选手陈芋汐在全国跳水锦标赛女子10米台决赛后谈笑风生。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饭圈”现象起源于娱乐圈,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爱豆”必须无往而不利。一旦“爱豆”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期,一些人就会认为,必有“黑幕”,一些非理性的声音会瞬间甚嚣尘上。“饭圈”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则是侵扰他人隐私。


体育“饭圈化”存在已久。此前,樊振东、王楚钦和杨舒予等知名运动员曾公开呼吁抵制这一现象。这一次,作为全红婵的师兄,跳水奥运冠军何冲也批驳“全红婵被压分”的说法,表示“饭圈化的思维和言行十分可怕”。


体育“饭圈化”对体育项目的推广和运动员的成长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首先,公众的关注点发生偏移,对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关注减少,只聚焦场外情况发出莫须有的恶意猜测,不利于运动项目推广和可持续发展。其次,给当事运动员以及相关人员造成困扰,增添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降低自我反省和学习的能力,长此以往不利于提高竞技水平和良性竞争。更深层次的危害则是打击了我国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社会各界努力打造的“公开、公平、公正”以及“道德、风格、干净”的赛事环境被视而不见。


10月29日,樊振东在2023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法兰克福冠军赛中。新华社记者 张帆 摄


当前,刹住体育“饭圈化”之风,为体育事业发展营造风清气爽的舆论环境十分必要。


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就是难以预知结果,拼的就是不到最后一刻决不言弃的坚毅品质。作为看客,我们每个人有支持和喜爱某位运动员的权利,但这种支持和喜爱应该出于理性,且有一定边界,要学会理性看待运动员的表现和输赢。


运动场上没有常胜将军,运动员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成功和挫折考验,不断汲取经验教训,继续前行。我们希望运动员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言论时,能守住初心、保持“人间清醒”。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运动员很难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外界的过度追捧和盲目讨伐,容易让人产生错误认知。一些平台在类似事件中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相关话题的传播和发酵,不能“作壁上观”坐收流量红利。


两年前,中国奥委会曾经发布声明,号召社会各界尊重运动员个人权益,理性追星,避免不当言行,坚决杜绝“饭圈”乱象向体育领域蔓延。


作为体育爱好者,我们应尽可能提供更多正能量的“阳光雨露”,助力运动员“茁壮成长”。


在新华社发声的同时,部分地方主流媒体也就体育“饭圈化”现象推出报道和言论。


北京日报在新媒体平台刊发《谁在推动竞技体育“饭圈化”?》。


文章指出,逐步向体育领域蔓延的“饭圈”陋习背后,有门槛有分工,且以“代拍”运动员、卖“周边”产品等形式牟利。 “饭圈”背后往往是围绕曝光量为导向,一些网站平台、社交媒体的持续推流话题。


要有效管理“饭圈”文化向竞技体育圈蔓延,首先要在有效监管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同时,也要逐步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论评价体系,及时引领相关追星组织团体的价值观。


以下,是北京日报客户端原文:


谁在推动竞技体育“饭圈化”?


近日,“粉丝”无端斥责裁判对跳水冠军全红婵“压分”,冲上热门话题。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发文,抵制“饭圈”乱象向体育领域蔓延渗透。


记者调查发现,逐步向体育领域蔓延的“饭圈”陋习背后,有门槛有分工,且以“代拍”运动员、卖“周边”产品等形式牟利。专家认为,“饭圈”背后往往是围绕曝光量为导向,要在有效监管的基础上引导治理。


乱象

体育“饭圈”陋习屡现

“饭圈”,是粉丝圈子的简称。原本指的是由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群体,后来逐渐变味为有组织、专业化的利益圈层。在正向的“饭圈”文化中,粉丝们可以一起做公益,捐款捐物等。但在畸形有害的“饭圈”文化中,粉丝则通常分不清边界和底线,盲目打榜、谩骂对立、互相拉踩等。也正因为如此,连日来抵制饭圈陋习向体育领域蔓延,才成为各界关注话题。

“真是不明白,难道裁判真会故意打低分不成?”看到近期有关全红婵比赛的新闻后,在体育迷金大伟看来,体育比赛是很专业的事情,所谓“内幕”“压分”的论断太过偏激,“一个裁判走上赛场之前,有很多年的实践积累和专业判断。”金大伟说,他看到网上有一个视频片段,赛后全红婵略显拘束地接受采访,肢体动作示意周围人群淡定冷静,但画面外还是传来一阵阵尖锐的“(分)打低了”“就要说!我就要说!”

记者检索发现,在微博、社交媒体、网页论坛以及短视频平台上,有大量与这场比赛和裁判相关的信息。有的平台连日来话题热度不减,也产生了一些辱骂或情绪对立的内容。数据显示,在微博平台上,“全红婵粉丝怒斥裁判压分”话题阅读量已1.8亿、互动量13万,在热搜榜最高位置第5位,在榜时长12.5小时。而在当事运动员的“超话”社区中,有网友举报多个语言人身攻击运动员的账号内容截图,认为其“多次试图引导粉丝互撕谩骂,多次造谣拉踩……”

“饭圈”陋习向体育领域蔓延的背后,一些网站平台、社交媒体的持续推流话题,也更引起人们的担忧。记者调查发现,发生在全红婵身上的“饭圈”乱象,不是个例。此前,在体育圈已经有多位运动员不堪其扰,且明确拒绝“代拍”、长时间跟拍以及其他侵犯个人隐私的“饭圈”陋习。

就在一个多月前,国乒运动员王楚钦对“饭圈”陋习发出声明。“在赛场外,我也是普通人,希望大家能尊重彼此的隐私,保持距离,给我一些喘息的私人空间。”王楚钦通过官方球迷会发布声明,呼吁尊重其个人隐私,希望抵制“代拍”和长时间跟拍等行为。

记者注意到,此前,羽毛球世界冠军陈雨菲的生活信息和航班行程也被粉丝发到网上。她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提醒“饭圈”不要有越界行为。中国女篮球员杨舒予也曾明确表示,“不要接机,不喜欢,球场见,谢谢。”

运作

“粉丝”有门槛有分工

这些盲目叫嚣、骚扰运动员的人是谁?是如何聚集起来的?调查发现,背后有门槛、有分工。

“微博上有日常交流的粉丝群,有些运动员参加大赛时还会有观赛群。但是要求都挺高,我就没有加。”体育爱好者小陈说,微博上的群组大多设有严格的进群审核标准,入群后也有很多规则需遵守。有群组提出,系统显示超过30天未打开群,或者长期未更新、加入较多超话群等,就会被群组“清退”。

记者梳理发现,一些粉丝群明确要求,微博连续三个月发布过该运动员相关内容,或者“超话”等级不低于8级。所谓“超话”,就是微博超级话题的简称,是拥有共同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形成的圈子。在“超话”中,可通过签到、评论、转发等方式获得经验值,签到1次可以获得4经验值,达到8级需要500经验值。

此外,很多运动员个人粉丝群都强调,申请入群者必须得是“唯粉”,也就是只喜欢这一个人,在竞技体育中时常被视作“无论对手是谁,均支持该运动员胜出”。有粉丝提问,为何申请进群没有被通过,一位有经验的粉丝在评论中解释称,在该领域中只能关注这一位运动员,“如果你还关注了别的运动员的话,估计就不行。”

群组或者“组织”有门槛,日常的具体“工作”内容也有分工。记者发现,在微博、贴吧、短视频等平台上,都有相关账号和群组。其中一些账号粉丝数高达几十万、上百万。这些账号有的是由个人粉丝运营、管理,被称为“大粉”,也有的是一个团体运营的“粉丝站子”。从某站子账号招聘信息可以看出,其拥有清晰的组织架构,按照管理组、运营组、文案组、美工组、视频剪辑组、活动策划组等部门进行分工。

一名行业人士介绍,“饭圈”是新的明星制度、新的明星文化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文化产品形态。无论哪种“饭圈”,其运作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一切围绕曝光量。其分工也是以曝光量为导向的分工。比如,机场接机、剧组或运动场探班等可看作是直接曝光;而衍生的“周边”产品包括“卡牌”、签名照等,则可看作是间接曝光。

链条

做数据卖周边成惯例


“数据女工出动啦”“转赞评走起”……随着大粉号召,粉丝们点进运动员新发的微博,开始“做数据”。除了日常的转发微博,有时“大粉”还会组织“轮博”活动,也就是短时间内大量转发运动员的微博。“在体(育)圈一提到数据总会有很多人觉得,运动员不需要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可是真的不需要吗?”有粉丝解释称,运动员的代言需要数据维护,相关博文也需要把控舆论风向。

除了粉丝的自发行为,平台也为了获得更多流量,在背后推波助澜。一位被20余万人关注的粉丝,发布了一张投票页面的截图,并问道:“这又是啥?怎么三天两头有投票?”记者搜索发现,仅在体育领域,今年的投票就有“年度最受欢迎运动员”“亚运会运动员加油榜”“超话大赏年度竞技”等。由于每天都可以投票,要想让喜欢的运动员排名靠前,就得天天来“打投”。尽管如此,还是有粉丝对此乐此不疲,有人称通过投票“给平台看看人气”。

这些粉丝账号,每天整理发布各类信息,组织线上线下应援,真的完全是“为爱发电”吗?有粉丝透露,部分收获了不少关注的粉丝打开了微博“共享计划”,博文、视频被浏览后可以获得一定收益。但她也提到,由于一些“大粉”和站子会向其他粉丝赠送应援用品,从共享计划“拿到的那点钱还不够做应援的”。不过,记者在多个相关账号搜索,具体收支情况都并未公开。


同时,一些商家也盯上了运动员粉丝的这碗羹,通过售卖周边产品等方式来赚取利润。在购物平台上,有商家出售着利用运动员形象的金属徽章、挂件吊饰等商品,在这些店铺里,往往也在出售影视明星、游戏角色等人物的相关产品。此外,也有粉丝与商家合作,制作各类运动员“周边”产品出售。

靠运动员粉丝盈利的触角,也延伸至线下。“出某某运动员机场到达图”“接某某比赛代拍”……如今一些职业“代拍”将镜头对准了运动员,蹲守在机场、比赛场馆等地拍照,以此获利。“你要谁的?”记者随机说了一位运动员的名字,“代拍”回复“到达的已经卖了,出发的可以给你拍”。据他介绍,“代拍”拍的人物照片只卖给一个人,打包价格是250元,包括200至300张照片、1至2段视频。

一名行业人士表示,要有效管理“饭圈”文化向竞技体育圈蔓延,首先要在有效监管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价值观引导。比如,有关部门应对一系列新的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监管,如粉丝追星的组织团体等。同时,也要逐步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论评价体系,及时引领相关追星组织团体的价值观。只有与新的明星制度、新的明星文化下的新的市场主体,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关联和约束机制,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和积极的价值观引领。













媒体朋友们,欢迎长按二维码,加入“记者之家”媒体交流群

本群致力于增进中国记协新媒体专委会和媒体朋友们的沟通交流。

往期推荐

如果,张桂梅是一部电影......
“人民网评”评什么?凭什么?
这家单位,批准入会
“60多名记者死亡......”战地记者有多危险?
图片视频来了


新华社记者:郑明鸿 周欣

北京日报记者:冯立民 蔡昕 美编 宋溪

本期编辑:李永锡 吕彩虹 陈果静 问欣

实习:陈祖明

本文转自新华社、北京日报客户端,转发请注明来源。


点击“在看”,和新闻人分享热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体育“饭圈化”?主流媒体发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