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您说:这位老师,该回去吗?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4-05-27



九派新闻记者乔彦杰给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一位几辞县城发展机会,回到乡村孤岛给孩子摆渡教书的老师王值军的故事。


这则故事引发了编辑部的讨论。有人说,王值军应该留在县城,那里也可教书育人,还能适当照顾自己的家庭;还有人说,他应该留在乡村,如果他走了,一些孩子可能就真的没希望了。


正是因为文章里鲜活的细节,我们才能读懂一个真实的王值军:他也有奔赴更好生活愿望,也纠结过要不要开启新的人生,但孩子们的期盼让他坚定自己的选择,回到乡村继续做“摆渡人”。


请看全文。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 | 您说:这位老师,该回去吗?


作者:乔彦杰


今年3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向中外记者分享了“摆渡老师”王值军的故事。


王值军扎根在湖北崇阳一个库区的“孤岛”教学点,以校为家,风雨无阻,摇着小船,接送学生上学、放学20多年。


那个只有800多村民的小山村,在他的培养下,走出了46名大学生。


视频制作,九派新闻记者:乔彦杰 刘蓓 赵宴


(一)


我们决定去寻找这位“登上”
全国两会的老师。


从湖北咸宁崇阳县城开车近一个小时,穿过蜿蜒曲折的山路,我终于到达王值军老师所在的义源小学。再往前走几公里,就是江西省的地界。


“为什么来这里?”这是我见到王老师后的第一个问题。


王老师说,这个地方很偏,很多老师来了又走,这次调动到义源小学或许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站。


在此前的学校,王老师是校长和负责人,而在义源小学,他只是一位普通老师。


“我不管在哪里,只要能让我教书,这就是最好的。”王老师说。


王值军在课堂上教学。


1995年,楠木坑教学点;1998年,盘山教学点;2018年,尺冲教学点;2024年,义源小学。29年,王值军换了四个地方,但他始终没有离开山村。


楠木坑教学点是他工作的第一站,这里位于水库深处,一面傍山,三面临水。当时同一批分到乡镇的8名老师里,没有一人愿意去楠木坑教学点,王值军接下了这个任务。


当时的教室是借的村民房子,土坯房上的裂缝有两个巴掌宽。现在回忆起来,王老师笑着说,“没有吃饭的地方,没有睡觉的地方,简直是原始生活。”


但孩子们对教育和知识的渴求打动了他,“老师你来教我们,我们可听话了。”


1998年,教学点的土坯房因为下大雨而垮塌。村民把学校转移到一座孤岛上,成立了盘山教学点,这是他大规模接送孩子的开始。


废弃的盘山教学点,王值军常过来看看。


王老师这样形容水库深处孩子上学的不易,“要花一个半小时摇船到有路的地方,还要花半小时到一小时走到有书读的地方。”孩子们在水库深处根本走不出来,只能派人摇船接送。


他用自己的工资做了条船,每天接送孩子们上学,船桨一摇就是22年……


(二)


有的孩子是王值军带着吃带着睡的,“上课时我是老师,下课以后,我就是他们的爸爸妈妈。”


王值军在食堂和学生一起吃午饭。


在盘山教学点,王值军几次被调进县城教书,“我一到外面去,这里就没人来了。”孩子不舍,他也不舍。


几个孩子说,“老师你不能去,你去了我们就没老师了,我们很听话的。”他一听,眼泪就流了下来。


事实上,王老师曾有过三次短暂的离开,短暂到只有半天。


2004年,随着与外界学校交流越来越频繁,他发现自己的教学形式已经有些落伍。毕业十年,他连电脑都没摸过,而那个时候,电脑教学已经兴起。他出去讲公开课,别的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学生有兴趣,但教学不够先进”。


于是,王老师决定出去深造。经过协调,他和水库外面的一个老师交换,可是,外面的老师上午来,下午就走了,原因是:这里没电、没手机信号,“洗澡还是用水壶烧水”。


2009年夏天,县领导到王老师所在的盘山教学点调研,在此住过一晚。下午放学后,王老师撑船一趟又一趟,把二十几名学生送回家。回来之后,和几个住校的孩子一起挑水、做饭、洗衣,俨然一个大家庭。


那时,王老师的头发已经白了一半。


县领导看到这种情况后,决定让他去县城交流一段时间。暑假开学前,他在县城的课程表已经排好。开学后,周一至周三,他上了三天课。周四上午,突然来了三个女孩子,他一看,原来是他在盘山教学点的六年级学生。


“王老师,我们很听话的,你为什么不教我们了?”三个学生拉着王老师不停地说道。


当天下午,王老师就跟她们回去了。


王值军家访。


13年后的一天,王老师开车去黄冈的路上,途经一个收费站。正当他低头拿钱准备交费时,收费员却说:“王老师,您去哪里?我给您交费。”


原来,收费员就是当年的三个女孩之一,王老师完全没有认出她来。时隔十多年,谈起往事,她和同学们非常感激王老师当年能回去,让她们能继续读书。


2015年,王老师的儿子开始读高中,想让他在县城陪读。小学四年级到初中毕业,儿子一直在老家,王老师长期在盘山教学点,几乎没有陪过他,这次,他决定陪儿子读完高中。


当时,各个学校开始实行一体机教学,王老师就利用暑假时间来到县城,找到一家电脑店。他跟老板说不用开工资,也不用管饭,只需要教他电脑知识。他想利用这段时间,学好电脑知识,学会一体机教学,这样既可以在县城教学,还可以陪儿子。


在电脑店上班没多久,几个村民走进店内:“王老师,您在我们那里教了好几年,那么苦的日子都过来了,现在条件也改善了,您为什么要离开呢?”


原来,盘山教学点的村民听说后,过来请他回去。王老师答应了,去做儿子的思想工作,最终,儿子一个人在县城读书,他又回到盘山教学点。


(三)


今年,撤点并校,教师分流,48岁的王值军放弃回城机会,自愿来到距离县城最远的义源小学,这里处于湖北、湖南、江西的边界。

王老师的老家在崇阳县桃花村,距离义源小学有三四公里的路程。事实上,他来这里任教,也有一部分“私心”,“父母年龄大了,年轻的时候几乎没有陪过他们,现在该陪陪他们了。”王老师说。


我跟王老师回到他的老家,刚到村口,王老师笑着说:“我们家很好找,村里最差的房子就是。”原来,他们家还住着63年前盖的老房子,“老房子有人住就不会垮”。王老师的母亲从老房子里走出来,当记者问她是否舍得让儿子到那么苦的地方教学,她笑着回答:“五个手指头有长有短,有条件好的,有条件差的,条件差的地方也要有人去。”


王值军家的老房子。


因为房子不够住,2009年,他们也开始盖了新房,没想到盖完第一层就没钱了,直到2014年才把二层建完。二楼房间最醒目的一面墙上,挂满了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荆楚楷模、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中国好人……


王老师也常在课堂上教导学生,“在我们班可以学习成绩不好,但一定要有‘德’。”教育不仅仅是教书面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教导他们怎么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四)


盘山教学点,王老师摆渡接送了孩子20多年,这里,留下了他的青春。


2004年,王老师结婚,婚房是盘山教学点一间十多平米的“办公室”,嫁妆是五大件:一张床、一台风扇、一台洗衣机、一个衣柜、一个茶几。他们甚至没有举办婚礼,所有的仪式就是请亲戚朋友吃了一顿饭。


婚后,他们住在学校,王老师教学,妻子照顾家务,他们是这个学校的大家长。


然而,好景不长,2007年,妻子因病去世,王老师陷入巨大的悲痛。现在回想起来,王老师说,是学生的陪伴让他度过那段最难的时光。


直到现在,他们的婚房还保持着最初的样子。虽然盘山教学点已经废弃,但每隔一段时间,王老师都会来到这里,在他们的房子里住上一两晚。老家的房间里,挂着他们的婚纱照,笑容依旧。


刚搬到盘山教学点时,王老师在教学楼前栽下两棵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我还想培养后备人才。”


盘山教学点王值军20多年前亲手栽下的两棵树。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更多阅读

师父走4年了,她从未忘记

“你看,人才济济啊!”

这两个字,真是极好!

稚子问核,问何,为何,如何?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