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厌童”了?

雷斯林&小涂 雷叔写故事 2023-08-01


昨天刷到条评论,看了挺心酸的:

暑假到了,带孩子出行的家长多了。
天气热了,大家的火气也跟着变大了。

高铁作为“事故高发地”,每天都能看到网友分享自己的崩溃瞬间:

这边有小朋友在火车上玩玩具车吵闹,女子忍无可忍出大大吼一声。
         

那边有男子怒不可遏爆发出一阵怒吼,还连着孩子家长一起骂了。


网友纷纷向他致敬,说是自己的嘴替,希望下次坐车能遇上这种大哥。


不止是高铁里,其他地方矛盾也不少。

地铁里看到小孩玩“单杠”,网友恨不得把他打到连亲妈都不认识。


飞机上遇到调皮捣蛋的小孩,网友直言:简直就是恶魔。

         
前段时间还有个家长带小孩去景区玩,小孩忍不住想上厕所妈妈就给他垫了纸。
         
         
结果被网友拍下来不打码发到网上。网友一起批判,里行间一个观点:如果控制不住小孩,那为啥还要带出门。

         
可能是类似的事情发生太多了,为了避免冲突,好多地方都想了应对的办法。
         
比如网友表示,太原高铁段会反复播放广播让婴幼儿哭闹去车厢连接处。孩子只要有哼唧声,没有大声哭闹、尖叫,也会被立马拉去车厢连接处,连座位都不给回。

最后甚至10个小时时间里,家长绝大多数时间都抱着孩子在车厢连接处度过。
         

可能工作人员觉得自己找到了个完美的解决办法吧,但我却觉得太过了。

等等等等。
         
总觉得现在讨厌孩子的事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极端了。
         
我本来还不怎么相信,去网上搜了下一些关键词,颇有种“少了孩子全天下就能太平了”的感觉,许多人露骨地表现出对儿童的厌烦。
         
微博上,大家说这体现了“人之初,性本恶”。
         
         
因为“自己小时候从来没有无理由哭闹过”,所以“讨厌现在的童是理所当然的”。


小红书上,也常常有人吐槽:讨厌小孩是不需要理由的。


到了能匿名的知乎上就更恐怖了。扬言要直接掐死的,一拳打死4个的比比皆是。


也难怪有人总结:中国现在已经从上到下,彻底进入了一个“厌童”的社会。



之前看澎湃新闻的一个问卷调查,说在高铁上遇到孩童吵闹,你最无法接受的是什么。
         
         
有百分之八十的网友都选择了:家长忽视,不进行管教。
         
大家的观点其实就是真正令人讨厌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些未尽到足够管教责任,放任孩子在公共空间影响他人的父母。
         
确实,明明孩子在那上蹿下跳,家长却熟视无睹,让人恼火。
甚至还有家长,仗着自己带孩子,就理直气壮要求种种特权。大有种“大仗小势”的感觉,更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不是孩子管不住,而是家长压根不想管。
         
这种熊家长实在难以获得他人的尊重。
         
         
很多时候,事情矛盾的爆发都不全在孩子身上,如果家长愿意诚恳道歉,并努力管好孩子,我想大多数人都应该会比较包容,都不会斤斤计较。
         
但如果家长本身态度高傲,自以为“我带孩子我有理”,甚至说话带刺故意激怒对面,也怪不得大家都厌烦小孩了。
         
不过,另一方面,家长的管教也确实不是万能的。
         
更多时候,不是家长不加以管教,而是根本管不住。
         
只要你养过一次小孩,应该能理解了,小孩的哭闹并不是一制止就会停下来了。教育并不是万能的。
         
更何况是有可能连人话都听不懂的婴儿。
         
孩子的哭闹声是在表达一种情绪,是他们对外表达的一个过程,有时候就是不可避免的。婴儿是通过来向身边的妈妈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与父母交流的方式和对内外环境刺激与要求的特殊语言,也是婴儿主要的活动和锻炼。
         
婴儿哭闹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还要求小孩像机器一样,一按遥控器就安静下来根本不现实。
         
至于为什么大家听到小孩哭声容易让其他人烦躁。
         
英国《儿童学学报》上有篇论文说:婴儿哭声对成人是一种特殊的刺激,许多人都有听见婴儿哭声就骤然紧张的经历,是因为婴儿哭声会引发成人心率和血压的波动。
         

婴儿的声音刺激成年人大脑的,促使父母一定要照顾婴儿。
         
但对于不是父母的人而言,被这种声音影响的同时又会意识到这不是自己的责任,也就不用浪费精力照顾,这种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冲突,就会带来远超别的噪音所带来的焦虑。
         
孩子哭闹是不受控的,但旁人对带小孩加站观点呵斥却是清醒自发的。
到头来,两者之间到底谁更没有素质,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了。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回答特别有意思。
         
有人问婴儿哭声算不是扰民:


答主列举了德国人的一个条例:

作为居民,必须接受正常的社会环境。

同样的,“居民必须接受婴儿在夜间啼哭的声音”。


Müssen(必须)这个词在德语里是比sollen语气更严重的一个词,一旦成年人对成年人用了这个词,那就意味着绝无第二种选择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在德国人眼里,婴儿的哭声就不该被视为噪音。

都说生了孩子不懂管教的父母是巨婴,我反而觉得硬是要让心智不成熟的小孩做出他们那个年纪无法做出的让步的人才更加巨婴。

说到底,理解和包容都是相互的。

社会应该对儿童有所包容,不该对着正常的生理现象输出情绪。
但同时,家长也不能放任年纪稍大一点的小孩肆意妄为,如果还是能听懂话,至少也应该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社会规则。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当代互联网的魔幻,在多少次网暴都是打着保护弱者执行正义的旗号说的,真到了要体谅一下本身就是“弱者”的小孩之时,却又巴不得重拳出击。

有段时间,总是有各种骂孩子的新闻出来。朋友圈的媒体人也纷纷跟进。

但我朋友圈有位妈妈非常不服,在一片骂声中逆流而上,发了条朋友圈表示:
“你们就算没孩子也做过孩子吧,孩子有时候就是会哭闹,我很尽力安抚了,而且孩子的声音可能还没大人大。
         
久而久之,那些正常带小孩出门的父母也变得有了负罪感,总觉得自己做了亏心事。


也算是如今带孩子家长的一种无奈吧。

一个很诡异的现状是,成年人在公共交通上大声打电话刷短视频,甚至做出一个更加出格的行为,极少有人去劝阻。


但是碰到幼童大家却突然之间“公德心”暴涨,恨不得把他们发上网审判。

想来想去,那些无理取闹的人说白了就一个逻辑:
遇到比我强的人,那你就该让着我,因为我是弱势群体。
如果遇到比我还弱的,就像带小孩的家长,那就赶快给我闭嘴吧。

果然,“双标”才是如今互联网最普遍的价值观。
         
在这样一种魔怔的大环境下,也难怪小女孩会问出:“凭什么大人就可以那么大声,凭什么小孩子大声就要挨骂”。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网上最恨小孩的,还得是年轻人。
         
有人说,在如今,只要有手机,人人都是“媒体”,在高铁上随手一拍就是一则新闻。
往往越偏激越能输出情绪的文案就越有讨论度,于是乎,厌童的情绪也逐渐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
         
你不得不承认的是,大部分进行舆论霸凌的人是那些坚信自己不婚不育的年轻人。

以前小孩多,大家看熊孩子或许都习惯了。
但这些年有孩子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对孩子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了。
孩子越少,社会对孩子的同理心就越少,也就越“厌童”。

社会越“厌童”,对孩子越不友好,孩子也就越少。
这也算是自证预言了吧。

但我想,无论是因为自己接受的教育、经历还是现状才决定生不生小孩的人,都是自己的决定。

不能因为觉得自己不会有后代了,就开始指责其他生了孩子的人占用了社会资源,就认为这些在合理范围内育儿的人是侵害了自己的权利。

有人会说,你无法控制孩子就不要带孩子出门啊。
         

这话也属于典型的“何不食肉糜”。

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把孩子留在家里的条件。也不是每个家长,都有人帮他们带孩子。
事实上这些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往往发生在火车二等座、飞机经济舱、公交上、地铁上。
那些条件好的家庭,一方面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单独的空间,不被外界打扰。另一方面他们小孩从小就接受最专业的教育,也确实更能控制自己一点。
  
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难道家庭条件一般的人就不配生孩子,那些孩子就不配出门吗?

确实有相当多的网友,是这么想的。乃至于“穷人不配生娃”的词条,一度登上热搜。

         
这其实算是最大的可悲吧。
         
思来想去,或许不是这个社会越来越厌童了,而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难以互相理解了。

-END-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20年过去,没人读成功学了

富婆朋友立遗嘱说要死在这

网上杠精多的原因找到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