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任务、原则:大数据时代媒介传播对社会记忆的建构
骆正林指出,传媒能够记录、建构、映射、延续社会记忆,通过建构记忆参与社会治理。人类记忆除个体记忆外,还包括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群体成员所产生的趋同性集体记忆,是在社会权力作用下的文化活动,是特定权力构建的一套共同的符号系统。社会记忆与民族历史、国家精神、公共生活等密切联系,反映了权力活动的历史,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自觉的、能动的作用。社会记忆和个体记忆并非完全割裂的,个体经验可以进入集体记忆,为集体记忆提供公共思考的素材;集体记忆需要在个体记忆中得到体现,实现集体记忆的社会认同和价值整合等功能。无论是个体记忆的形成还是集体记忆的建构,现代传媒均有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传媒通过建构记忆能够参与社会治理,例如通过对历史事件、新闻事件的巧妙选择或有意遗忘,帮助公共权力实现托古改制,奠定公共权力的治理权威。西方媒体践行的专业主义精神,为媒体获得了公信力和权威性;而这种公信力和权威性,又暗暗地通过媒体和权力的互动,成为社会治理的坚实基础和记忆要素。大数据时代,全球一体化的浪潮汹涌澎湃,生活空间加速虚拟化,媒体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媒体、职业媒体遭遇社交媒体的巨大挑战。我国传统媒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党的意识形态的发言人,因此,书写、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记忆、国家记忆,唤起国家和社群的价值认同,是大数据时代我国职业化媒体的重要任务。我国媒体应该更加自觉地书写辉煌的中国记忆,铭记苦难的创伤记忆,珍藏鲜活的文化记忆,创造广泛的记忆认同,建构开放的数字记忆,为中华文化传播、民族精神积淀、社会集体认同作出更大的贡献。媒体在书写、传播、延续社会记忆的过程中,还必须遵守一些起码的社会原则,包括坚持客观的事实回忆,拒绝刻意的历史杜撰;摒弃枯燥的宏大叙事,采用鲜活的生活叙事;记录重大的历史事件,倡导非物质文化记忆;周期性唤醒公众记忆,提防出现目标性遗忘。媒体只有遵守这些原则,才能够将个体思想纳入集体氛围中,才能实现神圣记忆与世俗记忆的共振。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媒介传播;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数字记忆
作者简介:骆正林,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全文阅读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全文阅读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点击图片可放大,左右滑动可翻页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原文出处:
骆正林:《作用、任务、原则:大数据时代媒介传播对社会记忆的建构》,《阅江学刊》,2019年第6期,第5-14页。
骆正林.作用、任务、原则:大数据时代媒介传播对社会记忆的建构.阅江学刊[J].2019,(06):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