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需要”视角下的“存在”概念——兼析存在论的人生哲学定位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刘清平在《“需要”视角下的“存在”概念——兼析存在论的人生哲学定位》中指出:存在概念的核心语义就是试图在与认知需要和非认知需要的复杂关联中,指认事实本身是怎样的及其对人的价值。只有诉诸需要的中介效应,人们才能从事实中找到价值存在的基础,而不至于让它落入无中生有的境地。
需要构成了人生哲学考察各种理论问题的原初起点。西方哲学率先基于认知需要提出了宇宙万物的存在问题,却又在非认知需要的干扰下,赋予存在概念某些带有神性色彩的神秘魅惑,结果把存在论异化成神学类型的本体论。要走出两千年来西方传统本体论的哲理误区,就必须从源头拨乱反正,区分两类不同需要的途径,清晰界定存在概念的语义内涵。一方面继承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只是为了知识”的洞见,另一方面摈弃他把“作为存在的存在”提升成神性始基的扭曲看法,在人生哲学的语境里赋予存在论(而非本体论)崭新的定位。
存在论与认识论是统一的。人们只有基于认知需要、通过认知行为才能指认事实的存在,在人生哲学中,有关存在的探究与有关认知的探究是直接相关的。存在与认知的直接关联不仅发生在过程和结果的层面,还首先发生在动机或源头层面,没有认知的需要,人们就不会通过认知行为指认事实的存在。存在与经验感知、直觉领悟等认知因素直接相关,囊括了全部事实在所有方面具有的能被任何认知行为指认的存在特征。把存在论、认识论与位于实然性描述维度上的元价值学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哲学这门可以归于人文学科之下的分支学科的实然性整体内容。
在人生哲学的理论体系中,与认识论直接相关的存在论是先于元价值学的。存在论的这种优先地位仅仅意味着人生哲学阐释事实与价值关系的纯认知次序,并不包含任何崇高优越的非认知内涵。作为第一哲学的存在论依然是以需要为原点展开研究的,尤其要注意两类不同需要的分类辨析与联结事实及价值的枢纽效应。存在论针对存在展开的研究本身就包含了针对价值性事实展开的研究,因此也不可能脱离元价值学的研究孤立存在。作为人生哲学的存在论肯定会涉及各种非认知需要,如果人们纯粹地从认知需要出发,就可以如其所是地描述和理解各种价值性事实的存在特征及其意义效应。
关键词:存在;人的需要;认知需要;非认知需要;存在论
作者简介:刘清平,博士,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武汉传媒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刘清平教授
全文阅读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点击图片可放大,左右滑动可翻页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全文阅读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原文出处:
刘清平:《“需要”视角下的“存在”概念——兼析存在论的人生哲学定位》,《阅江学刊》,2020年第4期,第5-15页。
刘清平.“需要”视角下的“存在”概念——兼析存在论的人生哲学定位[J].阅江学刊,2020(4):5-15.
本文责编:李海中
微信编辑:李海中、徐润晗
校 对:来向红、沈 丹
图片提供:刘清平
审 核:渠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