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头条丨阅江学刊编辑部举办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学术研讨会
3月28日,《阅江学刊》与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联合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协办的“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北京)论坛——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研讨会”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
论坛围绕“碳中和的能源方案与实践路径”展开,聚焦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从科学认知、理性谋划、技术途径、管理创新和产业培育等角度为实现适应气候变化、高质量发展与绿色现代化、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等国家战略目标建言献策。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助理、总会计师李国俊研究员致辞
李国俊研究员对参会嘉宾们表示热烈欢迎,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搭建互学互鉴平台,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江志红教授线上出席并致辞
江志红教授在致辞中对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与感谢,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以及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她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交流研讨中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互相借鉴,为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大业建言献策,贡献智慧。
来自国家发改委、生态与环境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环境交易所等二十多个组织的八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碳中和的能源方案”主题论坛环节由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研究员主持
专家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中,专家们认为,碳中和不再是温室气体减排事务,而是各国间技术和经济的竞争,高可靠性的能源供应体系、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以及终端系统大规模电动化可以成为有序、积极发展路径的有力举措;加速能源转型既是实现碳中和愿景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绿色发展的驱动引擎;我国加速能源转型的战略路径应以电气化为中心,非化石能源为主导,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同时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更多国家提供低碳转型支持;碳中和愿景下,可再生能源发电要逐步成为电量主体,必须持续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并重构我国电力系统。
“碳中和的实践路径”主题论坛上午场由《阅江学刊》名誉主编韩璞庚研究员主持
“碳中和的实践路径”主题论坛下午场由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研究员主持
专家主旨发言
专家主旨发言
在“碳中和的实践路径”主题的主旨发言中,专家们建议加快健全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政策:在行政规制政策方面,完善责任考核、实施统一监督、加强生态减碳协同;在市场经济政策方面,强化结构调整激励,创新运用经济政策;在社会行动政策方面,推进绿色低碳消费,完善信息公开,深化公众参与;以法治保障、能力支撑、试点示范、技术创新作为实施保障,以此体系支撑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同时,专家们还建议,需要根据生态生产力的可再生性、生态承载力和韧性维度确定发展的极限规模与合意规模,需要确立控制总量和增长、注重质量和发展的目标,不断探索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碳市场交易相结合、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优化与碳技术升级相结合、相关领域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优化生态福利再分配机制的发展路径;与我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相适应,实现长江流域城市的碳中和需要不断加强城市间碳中和协同和沟通,强化长江流域城市间的减排和绿化合作,整个长江流域共同推进碳中和,使长江流域成为引领我国碳中和空间组织的先行者和示范区。
会上,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研究员杨富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原司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任树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江志红,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黄全胜,中国华能集团高级经济师张安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室主任娄伟对各位专家的主旨发言逐一点评,并就有关问题进行回应。现场多位青年学者就碳中和实现过程中的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同专家们进行热烈互动。
专家点评
现场互动
最后,潘家华学部委员作了会议总结,他认为本次论坛在诸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参与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并预告下一场围绕碳中和议题的论坛将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现场邀约与会专家届时积极参加。
撰稿:李海中、沈丹、徐倩
供图:阅江学刊编辑部、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微信编辑:李海中
校对:沈丹、来向红
初审:渠红岩、刘伟
终审:周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