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振兴的大本大源——从青年乡村振兴峰会到国仁乡村振兴论坛
为了探索乡村振兴的大本大源,这两个月有选择性的参加了一些乡村振兴相关论坛。从在耶鲁北京中心举办的青年乡村振兴峰会到世界创客大会·归极讲坛、古秾乡村创客研习营、抚仙湖乡村创客论坛、“教授与市民下乡与农民共度丰收节”、美丽家乡·零污染村庄建设论坛,再到小毛驴市民农园十周年庆典活动暨国仁乡村振兴论坛。这其中有我们主办和联合主办的活动,更多的则只是参与。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非常密集地接触了一些乡村振兴的热心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们,学习了各种乡村振兴模式、故事和思想,回顾起来,真是一大笔财富。这些论坛、培训在各自的维度里都有自己的卓越之处,我写此文,便是希望将这些闪光的珠子串连起来。刚好我都在现场,且又有些思考,我不去写,谁去写?这个事情我不去做,谁去做?
先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那就是:乡村不止是中国最大的创客空间,更是中国最大的社会创新创业空间。
按时间顺序,先回顾8月18日在耶鲁北京中心举办的青年乡村振兴峰会。
一、耶鲁北京中心·青年乡村振兴峰会
8月18日,我满怀期待地去耶鲁北京中心参加了“首届青年乡村振兴峰会”,由黍苗公益,北大青年智库学会,耶鲁北京中心共同举办。主题选得很好:“回归乡土,找回自己”。一天的论坛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首先是专家、大咖们的热心鼓舞与支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主题发言中表示,如今是年轻人的时代,应该把社会创新和乡村振兴的“宝”押在年轻人身上。
农禾之家创始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老师说:“农村公益将是一代人甚至两代人最大的公益”,怎么样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怎样形成集群的力量。这在乡村振兴中非常重要”。接下来她重点推荐了农禾之家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发起的“百乡工程”项目,以平台方式集聚社会各界力量支持乡村振兴,杨团老师的激情与大愿深深打动了我。
中国扶贫基金会刘文奎秘书长的分享则侧重“怎样下乡村”,他说:“年轻人去乡村服务是好事,但一定要讲究方法,中国扶贫基金会用了十多年试错才找到一种好方法,青年去乡村应该和已有的好模式结合起来,不要让这种无谓的试错成本消耗了自己。”找到好方法,好模式,以道驭术,以术显道,乡村振兴才会有更大的效能。但可惜的是,当下各种讨论都没有深入到我们应该走怎样的一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去。所以我觉得刘文奎老师的分享别有新意,在会场上还特意给他发微信表示赞同。
青年人认知的提升非常重要,不能让他们走太多重复的路,不是非得要自己新创一个机构,一个模式,一个平台出来,先得把已有的存量用好。大家应求同尊异,应全方位共享各自探索出来的乡村振兴的认知和经验。另一方面还得虚心学习,少走别人已经做过的重复的路。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治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锡锌做了精彩的总结分享,他忆起与黍苗公益创始人辜家齐相识的过程,年轻人对乡村振兴事业的热忱让他感动,他对年青人的热心支持也让我们感动。他总结说:“我希望我们所有怀抱理想的青年,脚踏实地来到这里,参与到我们共同事业,要有仰望星辰的理想,也有脚踏实地的决心。”
其次是峰会发起人、黍苗公益理事长辜家齐充满激情的演讲,他讲的题目很有意思《20岁,不妨做一个“愤怒”的建设者》。他分享成立黍苗公益的愿景和使命就是:“希望更多和他们一样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可以回到乡村,和乡土青年一起生活、工作,优势互补,共同成长。”
谈到“愤怒”,他说“愤怒是我们和所有的不相信,不接受,不妥协对峙的方式,是一种根源的生命力量。”
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听一位二十多位的青年谈建设一个更美好世界的热望,我内心是相当充满敬畏的。想想自己也是这么一路过来,便有一种深深的共鸣。因而也无比清楚,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多么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与引导。
家齐演讲的结尾,背出了鲁迅《热风》中的一段话:“愿中国的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这段话让我内心为之一震。
主办方代表除了辜家齐的分享,还有北大青年智库学会理事长张玺的分享,他介绍了北大青年智库学会的缘起,和正在做的首届全国青年案例大赛,“希望能给更多希望把个人命运和乡村发展结合起来的青年人提供实现抱负的舞台。”
整个论坛除了大咖们、主办方的分享,还有一个环节是我预期最低,但确实我认为最精彩的环节。正反双方共六名背景迥异的青年就“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驻村工作是否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首先我一看这个辩论赛形式,恍然有种回到大学辩论赛的感觉,所不同者,双方都是国家级辩手。
起初,我心里小看了这个环节,认为论坛主要号召类似“青年下乡去!”现在可好了,我们要再倒退一步,先辩一辩,到底去还是不去?没想到,辩得是那样精彩。
我印象最深的是正方队长、北大学生张雨欣的一段总结:“当他们在乡村与城市间摇摆的时候,我们要对他们说,这是更好的选择,请来吧。还是对他们说,这不是更好的选择,不要来了?我方为什么仍然倡导他们来呢?因为题设的这几个字‘青年大学生’,青年大学生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整个国家可见的未来。所以,如果青年大学生忠于现实,不愿改变,害怕挫折,那么这个国家会怎样?这个国家也会停滞不前!而只有这些青年大学生也能为自己的理想付出行动与热血,我们这个国家才会实现她对于城乡一体化不把乡村落下的承诺!也许我们的方法需要试错,经验需要讨论,但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在这里的意义。所以,请来吧,只有你们来了,我们关于乡村振兴的种种期待才会变为之百的现实。”
当天论坛的分享嘉宾还有零点集团袁岳老师,分享收获农场创始人石嫣、北京农夫市集发起人常天乐、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副总裁汪天凡、关坝村返乡带头人李芯锐,朴新教育创始合伙人罗溪等。
这个论坛原本有一个乡村振兴青年人才联盟的启动仪式,因为组委会可能觉得没有准备好而放弃了。论坛结束,我找到辜家齐简单聊了些自己的想法,建议他可以发起成立一个“青年乡村振兴百人会”,挑选一百人共创一个平台,成本可控,操作起来更简易些。家齐很有兴趣,但当天实在太忙,便没有详细展开,我们相约再找一个时间深度讨论,可惜到现在也还未到机缘。
晚上和从湖南来的老朋友、乡村创客贺晓淳及农禾之家的几位朋友聚餐时,继续聊了“青年乡村振兴百人会”这个构想,我当时的想法是:这一百人可以有50个驻村青年代表,其中含15-20名大学生村官,其他为返乡创业青年;50个常驻城市的为乡村振兴服务的青年,包含15-20名研究者、传播者、乡创公益平台创始人,其余为乡村创客、社会企业家。这一百人都要求是创始人,集齐这一百人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股重要带头力量,共享资源、经验、智慧,引领乡村振兴发展。
为了能更好的呼朋引伴,我还将这个想法发到了朋友圈,还补充了一句:“这个事情我觉得真的可以做!”有几个朋友出谋划策,但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精力做这件事情,但又觉得乡村振兴领域需要一个这样的青年众创协作平台。
二、世界创客大会·归极讲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去做“青年乡村振兴百人会”而寄望于更合适的人去做呢?我手里还有好几件迫切需要去做却还没有做好的事情。首当其冲,便是“世界创客大会”。
我们从2015年在长沙县举办首届世界创客大会·开慧论坛,主题为:“创客,让乡村更美好!”发起国内首个“乡村创客奖”,三年来在长沙、深圳、北京、佛山、曲阜、怀化等地举办大大小小近百场活动。
现在看来,所有走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没有世界创客大会,我便很难进入乡村振兴领域,很难有现在的认知,因而也很难有机会来到北京创业。三年多过去,虽然做好它并不容易,但在我心里,“世界创客大会”一直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伟大的事业。世界创客大会是一个通过改变自我而改变世界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从内心出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018年的世界创客大会怎么做?做什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8月中旬,《归极:科学社会主义大道之行》一书作者、润泽德乐乡村模式创始人、世界创客大会联合发起人韩秉欣老师及其夫人雷红霞老师来北京拜访其中央党校的老师。因这个机会,我们做了很多次深度的探讨。
我与两位老师因世界创客大会结缘,这三年来,不管是理论上给予我的指导,还是在实践上给我的榜样,给我的影响应当说是脱胎换骨式的。
今年6月份,我花12天时间写了一篇一万八千余字的《归极:科学社会主义大道之行》的读后感,边读边写的时候,对一些理论的思考也就更加清晰了些。我深深觉得《归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便与两位老师商量,可否做一个《归极》的读书交流会?后来又将读书交流会的名字定为了“世界创客大会·归极讲坛”,并决定同时成立“归极智库”。因为世界创客大会的理论基础都来自于《归极》,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也为世界创客大会的后续发展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归极智库”的成立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是从润泽德乐乡村模式的实践中,从世界创客大会发展的理论需求中,从《归极—科学社会主义大道之行》一书的出版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归极智库”为科学社会主义大道之行的乡村振兴实践服务,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服务,为原典东方文化的返本开新服务。
我在主持“世界创客大会·归极讲坛”的开场分享中,提到了最近的“秦玥飞事件”。我细读了《七问秦玥飞》等相关文章,从一些黑土麦田乡村创客们的反思中,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想不止是表面上看到的秦玥飞的一些个人因素。从更深层次来说,是黑麦没有抓住乡村振兴的大本大源,连方向都没有摸清楚就一头扎进乡村的汪洋大海中了。
《问秦玥飞,也是问我们自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作为前创客一直在试图用自己的努力工作回报公众对黑土麦田项目的信任与褒奖。但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所经历到的种种事实最终告诉我们,我们的工作是配不上外界的赞誉的,我们的自身能力与条件也无法撑起扶贫这样的重任。
然而,能力不足不可怕,资源匮乏也不可怕,甚至造成了不良的后果都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仍不愿自省,仍沉迷于不匹配的光环之下,非理性地做下去,于是做的越多,错的越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光环越大、势能越大,“非理性地做下去,于是做的越多,错的越多”。像黑土麦田这样不明本源的参与乡村振兴的机构还有多少呢?所以未来真的很有必要发起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大本大源的思考与探讨。各家带上自己的“看家本领”来次“华山论剑”。
从另一个方面说,“秦玥飞事件”的出现也是一件好事。让更多乡村创客明白正本清源、谋定后动的重要性,减少资源、精力、情怀的浪费。
韩老师在“归极讲坛”里回答了大家关心的乡村振兴实践问题。他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手心手背的一体关系讲起。第一步先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然后进行生产力的布局。生产关系调整的根本要义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但要将农民组织起来,就必须有生产力发展的规划。而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的实现,就需要生产关系的调整作为保障,两者互为依归。
目前乡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与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农户个体张力和农村共同体组织张力之间的矛盾;大市场的需求和一家一户供给之间的矛盾;专业化、规模化大生产和小作坊作业之间的矛盾等。要解决这些矛盾,光发展生产力是不够的。在乡村振兴的实践里生产关系的调整是本源。
为什么会做出“城乡一体农村科学社会主义细胞(经济细胞、政治细胞、文化细胞、教育细胞)构建工程”的润泽德乐乡村模式,为什么选择生产关系的调整作为根本切入点、下手处?
因为我们参与乡村振兴,要实现的是共同富裕,而这个又是由“立场”决定的。关于立场、观点、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韩老师说:“首先是立场!然后再有观点,然后才有方法!立场确立了,观点明确了,方法八万四千。”
但可惜现在的乡村振兴各路人马,多从具象的生产力布局出发去谈乡村振兴,有八万四千种方法,却不从大本大源出发,不思考大本大源。这样的乡村振兴往往没有找到杠杆,甚至不少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归极智库”和“世界创客大会”要做的事情。正是要从大本大源出发,向大本大源处探讨。
2017年,我和合伙人龙艳林等新创立小蛙田园共享农场平台,发起国际共享农场联盟,也正是以这个理论为基础。两个多月过去,我至今觉得《科学社会主义大道之行的乡村振兴》是我目前写过的最重要的一篇文章。
三、云南古秾乡村创客研习营
举办完世界创客大会·归极讲坛,我便从北京飞往昆明,在光崀村与古秾工坊团队会师。世界创客大会虽然与云南古秾、社创之星同作为联合主办方,但具体的承担工作都是由古秾团队完成的。与古秾工坊邹长斌老师初次相见,因志趣相投,便觉一见如故。
这期研习营的学员来自北京、河北、湖南、湖北、福建、重庆、云南等多个省市,共28名乡村创客参加。他们的项目涵盖了生态农场、非遗、农村合作社、有机农产品种植、传统手工艺、青少年农耕教育、农村养老、文化下乡、农村妇女帮扶、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
邹老师说,他为这个项目的诞生精心策划和准备了一年,其用心之诚真是这样的。
整个培训的成功之处在于让学员们深度参与了进来。只有认真参与才能产生真情,如果没有精心设计,很难有这样好的效果。
8月29日是报道、破冰,8月30日由我主讲了第一天的课。这是我今年以来讲的最难忘的整天的课。
上午我讲的题目是《社会企业与乡村振兴》,从“乡村振兴为什么要聊社会企业?”这个问题开始破题,结合社会企业与乡建的最新资讯来讲,我得出来的结论是:“乡村是社会企业创业的最广阔天地,有着最大的机遇”。
然后再讲什么是社会企业?从Dees的社会企业光谱图,讲到我最近思考的社会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社会企业1.0:公益组织转型成为社会企业;社会企业2.0:企业转型成为社会企业;社会企业3.0:从社会企业到中国特色社会企业:科学社会主义企业。
重点谈的是社会企业3.0:科学社会主义企业。这部分的基本观点来自《归极:科学社会主义大道之行》一书。具体细谈了五点:何为科学社会主义?、何为“社会共同占有”和“劳动者个人所有”、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调整的再认识、“恶资本”与“善资本”的区别、科学社会主义企业家等。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我们在张家界慈利县的细毛村实践。
在备课的时候,我深深知道在乡村创客研习营讲这些内容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这些内容对于大多数乡村创客来说,理论的思考过于艰涩难懂,会不会讲得大家云里雾里?但我决心要用最通俗、最现代、最接地气的话语来表达,也是做一次实验。没想到引起了大家极有益的思考与讨论,有好几位学员给我反馈说这部分的内容给了他非常大的启发与思考,这是我最感欣慰之处。
下午我讲的主题是《乡村振兴的共享农场发展之道》,基本上是将我正在写的同名文章与大家分享:
1、何为共享农场以及共享农场平台?
2、共享农场的发展概况
3、共享农场与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等周边概念
4、共享农场1.0:CSA农场+PGS
5、共享农场2.0:共享农场平台
6、共享农场3.0:区块链+共享农场平台
7、共享农场案例分享
《乡村振兴的共享农场发展之道》这篇文章原计划在8月份要写出来,后来事情多起来,又痴迷于读《资本论》第三卷,有些难产。继7月底在唐人智库文旅沙龙微信群里做了一次线上分享之后,这次又再讲了一遍。所不同者,这次系统分享了“微农场”共享农场平台的模式,而且基本让大家都听明白了。这也开始让我将“微农场”品牌的启用提上日程。
研习营第二天的课由邹长斌老师主讲,他和学员们分享了农产品的商业设计,从农业产品(服务)如何找到市场痛点,产品的设计到产品的商业设计,并以猪窝咖啡馆为例从创意萌发到产品打造与各位学员进行了探讨。最出彩的是,引导学员以村子为单位设计出了柠檬君·眷村、正定南楼村、香格里拉.尼丁 珍.爱之城、海边村·高原渔业抚仙谷等四个项目。
晚上的课在来自台湾的吴重民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自编自导自演了与农村、创业相关的短剧,并思考乡村的文艺如何与乡村经济进行连接和融合。整个课程的安排真是丰富多彩。
第三天的课程以演讲为核心,学员们在袁智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演讲的基本的理论知识,并从关于农村、关于创业、关于自己进行选题演讲。经过几轮实战路演演练之后,最后在露天举办了“大地演讲会”。
乡村创客们置身于草木天地间,以最本真的状态,以最真实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故事。
大地演讲课程结束后,大家边学习边实践,又一起创造了诗意美好的“田园的餐桌”,这个项目既是乡创营的重要一环,也是可以复制到更多乡村的好项目。
“田园的餐桌”以乡创营海报为大背景,以天地为舞台,以花草为装点,有节目、有美食、还有志趣相投的乡创伙伴们,大家喝着红酒,共享着创造的美好成果,感恩乡创营带来的美好相遇。许多学员都准备了节目,我也唱了一首许巍的《时光》,致敬这美好的时光。
在古秾工坊的重要推动下,乡创研习营的所有伙伴们一起发起了“全国乡村创客联盟”。“乡村创客联盟”的宗旨是:“探索乡创正道,协力乡村振兴”,通过联合所有有社会责任心的乡村创客,互助互惠,共创中国乡村的美好未来。
乡创营的第四天,学员杨喜邀请大家去她创办的在抚仙湖畔的晶喜庄园。我们在晶喜庄园一起策划举办了“抚仙湖乡村创客论坛”。以这个项目实操,我和邹长斌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如何在乡村举办类似的活动。
“抚仙湖论坛”还邀请了所在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参加并致辞,十多位乡村创客分享了自己的项目。于乡创营而言,又是一次非常好的成果总结。相信这次活动举办完之后,抚仙湖畔的晶喜庄园也成了一个乡村创客的汇聚中心了。
云南古秾乡村创客研习营结束之后,我在回京路上发了一段微信朋友圈:“从昆明光崀村到玉溪抚仙湖,从古秾工坊到晶喜庄园,从全国乡村创客联盟到抚仙湖·乡村创客论坛,大家一起众创,一路充满惊喜。如何汇聚更多乡村创客协力乡村振兴,如何抓住乡村振兴的大本大源,如何城乡联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这个时代的大课题!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
四、教授与市民下乡与农民共度丰收节
9月22日晚上读到“乡村建设研究”的一篇关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推文。正想着这个重要日子该怎样度过,看了下活动安排,非常吸引人。所以尽管已过了报名时间,我还是打破常规的打了个电话报名。因此,我应该是这个活动的最后一个报名者,也是一位幸运儿。
2018年9月23日是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为了庆祝这一专门为“农民”设立的全国性节日,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农禾之家、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乡村振兴服务工作室、顺义区农学会等单位的教授和学者联合发起了“教授和市民下乡与农民共度丰收节”活动。
上午有一个“专家论坛”环节,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分享了此次活动的初衷。
他希望在丰收节上倾听到农民的心声,了解农业、乡村发展最迫切的需求,帮助农民出谋划策,呼吁他们的需要,更希望能帮助农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让市民了解农业,体验农事,实现城乡互动。
他说:“考虑到农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应该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特别注意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形成全社会尊重农民的生活氛围。”他认为,“任何排斥农民的农业都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的农民丰收节,要引导更多人关注乡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
朱启臻教授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农民问题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代农业与家庭农场、农村价值与新农村建设等。他著作等身,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有关“三农”研究课题30多项,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100余篇,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40多部。
我在百科词条上看到朱老师出版的著作的名字,就佩服不已。但更可贵的是他的研究与实践合一,他对农民问题深切关注,对农民是真关心,真关爱。之前见过几次朱老师,但从未深度聊过,这一次相见又增进了些了解。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何慧丽教授也是一位传奇老师,她力倡“用行动作学问”,曾挂职河南省兰考副县长,开封市禹王台区副区长。因为她曾经帮农民卖过米,又被媒体称为“卖米教授”。
何老师想尽办法帮助农民,服务农民的初心让我感动。有一篇采访她的文章写道:
“自从去兰考县挂职,萦绕在何慧丽脑子中的问题只有一个:我能为乡村做些什么?两年下来,她没有结论,但学会了方法:知识分子如果不与国情和基层常识相结合,就是’黑板上养猪,实验室里种庄稼’。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她在兰考县六个乡镇的6个村进行了’新乡村建设’的实验,包括成立老人协会、文艺队、村民互助基金、经济合作社等,而帮南马庄农民卖大米,不过是这些繁杂工作中的一种。这些年来,她没怎么考虑成功或失败,一切都是’先干起来再说’。她给基层参与实践的干部和村民一句名言:’热爱丢脸,欢迎挫折,享受痛苦。’
做这些工作的目标,是简单而纯粹的。’把乡村的精英分子团结起来,组建成自助合作组织,往小处说可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益,增收节支,让农村经济的增量留在农村,而不是随着市场的吸血管流向城市;往大处说就是提高乡村的文化氛围,增强乡村的凝聚力,为生活在乡村的人提供一个符合乡村自己的文化系统和价值系统。’
何慧丽心目中的’新农村’非常具体:在农村,人会想我们虽然没有钱,但是有青山绿水,有很融洽的人际关系,总之与城市相比各有好处,让大家感觉到这是自己的社会,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不是麻木感、疏离感。”
读了何老师的故事,感觉她和朱启臻老师都是属于那种为农民而生的老师,为农民服务的立场非常坚定,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这场发自真心的和农民一起过丰收节的活动。
除了教授们的分享,北京硕丰磊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北京海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顺义区学会会长薛新颖也做了主题分享。
薛新颖是被农业部评定的的“全国种粮大户”,目前自主经营粮田3000亩,提供农机服务的农田接近3万亩,带动社员155户,服务范围涉及密云、平谷等区县。其个人及合作社的事迹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农民日报、京郊日报等媒体报道。
她在分享中提出了从事农业生产面临的几个问题:
1、土地承包费高,租期短。
2、人口成本高,老龄化问题严重;
3、人才缺失,如报项目,写材料,会计等;
为回答这个问题,专家们当场提出诸如“走合作社道路,稳定承包关系”,“办公在城市,内容在乡村”等新点子、新思路。
分享嘉宾还有北京农职院教授朱启酒,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高瑞琴,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国人大的老师和博士们。
在互动交流环节,我也争取了一个发言机会。我倡议大家从乡村振兴的大本大源问题入手,继而谈到“生产关系调整的问题”,涉及农民之间的生产关系,城乡人民之间的关系。我分享完后,朱启臻老师在论坛休息时间走到我身旁,说我讲得很好,并加了我的微信,这让我非常感动。
专家论坛结束的时候,大家一起合唱了《在希望的田野上》。丰盛的午餐之后,大家一起到田间地头挖红薯,刨花生,装小麦,真正体验到了农民的丰收。这些农事体验将活动推向高潮,个个兴高采烈玩得不亦乐乎。
其中有一个是细节是本不在活动计划之内的“装小麦”劳动。大家在参观的时候看到有农民在忙,就自发去帮忙了。市民们,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们, 力气小的撑袋子、扫麦粒、捆麦袋,力气大的铲小麦、装小麦、挪麦袋,连小朋友们都积极参与,都加入了帮农民干活的行列。大家分工合作,很快就完成了工作。
“我们两个人原本要干一天才能完成,现在就可以休息了。还是第一次有教授、学生和市民自发来给我们干活,我们算是真的过节啦!”一旁的农民伯伯喜笑颜开。
薛新颖会长家的农场产品定价非常厚道,以自己挖的红薯为例,才10元8斤,很多市民纷纷买了些红薯、花生带回家。我简直想把自己车后备箱装满,不禁感慨到,“红薯有价,体验无价啊”。
在农事体验环节,我找到薛会长和她聊共享农场的模式,抓住了一些要点给她农场做了简单的规划建议,她挺有兴趣,也愿与我们合作,这可能会成为我们在北京的又一块试验田,我们相约国庆假期后再找个时间深度探讨。
这一天我最大的丰收还不止于此。上午何慧丽老师在回应如何解决薛会长提出的问题时,说今天因为是丰收节,以过节为主,就不深度展开讨论。坐在下面的我想,我已经参加了不少的乡村振兴的论坛,但好像大家都没有对本源问题进行过深度探讨。
既然经济领域里可以有“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平台,乡村振兴领域是不是也可以有一个类似的平台呢?比如说“中国乡村振兴50人论坛”,但这个平台应该有明确的人民的立场。
当下乡村振兴门派林立,各有各的绝招,各有各的法门,但好像都是在自己圈里探索,各干各的居多,缺少横向的连接,缺少一个类似“华山论剑”的乡村振兴切磋平台。
大家各自带上自己的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模式,深度探讨个几天几夜,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就是希望深度的促进整体行业的进化,从乡村振兴的大本大源入手,形成跨部门、跨门派、跨系统的合力协作。
现在轰轰烈烈的规模大的活动、论坛很多,而乡村振兴当下恰恰最需要的是少而精,深度而有影响力。于当下国家和时代的需求而言,“中国乡村振兴50人论坛”的价值甚至要远超“中国经济50人论坛”。
五、美丽家乡·零污染村庄(社区)建设论坛暨生态文明与垃圾治理研讨会
从9月23日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之后,我参加乡村振兴相关论坛时便有了更清晰的诉求。学习和了解更多乡村振兴的流派、要素,打通诸家所长,一起进化。
2018年9月29日至30日,“美丽家乡·零污染村庄(社区)建设论坛暨生态文明与垃圾治理研讨会”在北京昌平圆满举行。我因为在辛庄村住过一年,与净公益创始人杨婧也是好友,早在好几个月前就听她与我分享了这个论坛构想,算是一个看着这个论坛变成现实的见证者。必须得去捧场,何况跟乡村振兴相关。乡村振兴的生态文明与垃圾治理方面,辛庄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本。我用心写过一篇《辛庄这个社创小镇》的长文,提起辛庄便如同自己的家乡一样,感到非常自豪。
因为各种原因,我很遗憾没有听完全场,只听了第一天下午的论坛。看论坛的总结文章,上午有中央党校张孝德教授做的主旨发言。
张教授说:“环境危机是工业文明带来的,在它的背后,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出了问题。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要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来治理,这是东方的智慧。生态文明最容易实现的、成本最低的,在农村而不在城市。以辛庄为例子,这个村子做到的这些,是谁在做呢?不是单纯的农民,也不是单纯的市民,而是农民与市民的结合。要改变农民只耕不读、市民只读不耕的状况,将二者结合起来,这种城乡结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力、新模式。辛庄的案例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要建设多元化、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一百个乡村就有一百个样式。乡村要引领未来,到乡村去,共创我们自己生活与未来。建设乡村要先读懂乡村,如果读不懂,就先从拣垃圾开始吧。”
下午主要是垃圾分类和生态乡村建设的实践案例分享。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发珍老师分享的《平顶山村民自治收费式垃圾分类》和舍文老师的《三生谷生态模式》。
李发珍老师受辛庄村的“七仙女”影响,发起了净乡村项目。在解决村里日益严重的垃圾处理问题时,她从最开始的自己干到带动了村里6个姐妹一起干,与村民们充分协商,创造出自治收费式垃圾处理模式。她的体会是要想他助,一定先自助。
她有几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自给自足的乡村生活,时间不是成本,是发酵剂。”她还补充说:“时间是酝酿所有美好生活的发酵剂。”
第一次听舍文老师分享《三生谷:致力于实践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企业》,感觉是相当惊艳的,理论与实践具足。舍老师介绍说三生是指:生活,生态,生命。为什么没有生产,是因为他们认为生产是包含在生活里面的。
介绍三生谷的时候,他强调了三生谷是全球生态村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合作伙伴,中国生态村联盟主发起单位。
愿景是:以可持续发展与国民幸福指数为目标,探索一种晴耕雨读天人合一的新生活方式,和国际生态村理念相结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传承。
使命是:为乡村振兴提供系统性、本地化解决方案,培养乡村活化的生态村构建师,推动建设100个生态村。以教育推动中国生态文明转型。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舍老师开篇回顾了百年乡建的代表人物梁漱溟、晏阳初,再到当代的乡村振兴。他跟大家普及了生态村的概念,介绍了全球生态村联盟(GEN)和中国生态村联盟(CEN),我因为刚好前几天与合作伙伴吴道源老师、许义兴老师去参观了张家口前孤山生态村,所以已经对生态村有了一定的认识。
GEN对生态村的定义为:一种依托在地资源,采用有意识的参与式设计,整合可持续的生态、经济、社群和文化4个维度,通过全系统路径使社会和自然环境走向可再生的未来的社区。
生态村以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信奉“简单奢华”的理念,重现和推广低影响的生活方式,散播关爱、责任和幸福感。是从下往上的社会转型活动。GEN认为生态村和传统村落的区别是人的觉醒。
让我深有体会的一句话是:“生态村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我想没有一定的哲学思考功力,便不会有这样的主张,这些生态村的推动者们确实是一群高手。
接下来,舍老师分享了三生谷国际生态村的1234系统。
1是指1个目标:系统化整体打造或活化一个国际生态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生产方式,村民村集体增收,乡村振兴样板;
2个组织:一个乡建公司(经济构建),一个社工组织(新老村民社群构建);
3方共建:上级政府,村委村民,三生谷三方组成共建委员会。
4个维度:生态、社群、经济、文化和世界观,系统性的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多赢和谐的社区典范。
三生谷的经济模式是“政府+管理公司+私营公司+农户”,三生谷与村集体共同组建“三生谷乡建管理公司”,将村集体公司化,村民变股东,兼取村集体经济增收和私营经济活力的优点。三生谷和村集体双方股份比例51:49,负责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盘活乡村现有资源,争取上级政府,社会资金投入。
下设的私营公司则多种多样,有民宿分公司、农业合作社、旅游分公司、森林疗愈、有机餐厅、瑜伽太极中心、培训公司等。有序高质量的引进外来和培养内生经济体,每家年收益的10%及以上上交管理公司。
某些操作层面的设计与我们在细毛村做的“润泽德乐乡村模式”有些共通之处,但二者的根本方法、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并不一样。
三生谷认为最具吸引力的乡村是好山好水+好人,人以群分,他们认为吸引人回到一个乡村定居的最大因素往往是社群,所以三生谷特别注重社群的营造。
一方面乡村越来越凋敝,缺人,一方面是城市精英想回归田园奉献自己的人力、时间和资源,然后三生谷就做这两者之间的桥梁。
三生谷激活驻村新老村民,将其当作乡村振兴运营主体,内生动力,内容生产者,视为土壤。而途径就是:“以文化活动,生活方式展现,完善的资源配置接口和服务等吸引城市精英返乡。以新村民带动老村民挖掘在地资源,形成在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一句话总结得好:“三生谷是社群,是平台,是引领,是运营”。
三生谷在浙江胥岭村试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践成果。胥岭村因伍子胥停留,故名胥岭,是一个自然村。原有人口600人,190多户,现30余人,均为50岁以上老人。有土地500亩,山林4000余亩,行政隶属邵家村,距离镇上半小时。胥岭没有常驻村干部,基本没有村民的组织和基层管理,村民日常也没有组织活动,文化活动空白,这是三生谷进驻前胥岭村的状况。
往生态村方向转型之后,三生谷发动村委流转可种植田地三百亩到村集体,发动镇政府补贴农民,其中有机种植的每亩400元。发动村民15户种植油菜,签署协议,多轮沟通培训观影。免费提供酵素给农民喷洒改良土壤,采购2吨菜籽饼肥免费提供农民替代化肥使用。联系外来人榨油,设计菜油包装,镇政府采购包装,帮助农户以20元一斤包销生态菜油。购买900多棵珍贵果树赠与村民栽种,还策划举办了梯田音乐节。
有一页PPT展示了4月份的活动安排表,光这一个月就有14个活动。除了PPT中分享的一些实践成果,我还浏览了三生谷公众号的一些文章,发现很多活动都已经项目化、品牌化、常态化,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地方。
夏冬令营、自然音乐会、中医健康营、弓射营、食育戏剧营、止语正念训练营、EDE工作坊、中国乡村振兴与国际生态村研讨会、三生谷生态村国际论坛等,项目扎实精彩,活动丰富多样,影响力越来越大。
三生谷自2015年成立,三年时间,从无到有,从0到1,这些成果确实是卓有成效,应当算是乡建领域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探索幸福乡村新生活方式,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实践乡村振兴,这些成绩都非常让人赞叹。
舍老师在结束分享前,引用了晏阳初的一句话:“在乡村办教育若不去开展建设工作,是没有用的。不谋建设的教育,是会落空的,是无补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我们乡村改造的目的不单是使人们摆脱困境,主要的是在摆脱困境的过程中,真正开发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与创造能力。”
光听这一次分享很难建立起对三生谷模式的清晰了解,我想还是有机会去胥岭三生谷看看,有机会去和三生谷的创始人深度聊聊才好。
下午论坛结束,我追上张孝德老师,终于将《归极:科学社会主义大道之行》一书交到了他手中,完成了韩秉欣老师交给我的任务。
与张孝德老师见过很多次了,每次相见特别的亲切。去年我们在山西长治市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上相识,那次还有幸和韩秉欣老师、雷红霞老师、赵良老师、吕不白老师等一起去了他老家做客,那次聊得非常投入。后来虽有在“2018乐和仙谷年会”上相见,在“生态村与生态餐论坛”相见,但很难再有深度交流的机会。
我甚至有时会担心,张老师那么忙,会不会连我们曾去过他老家的事情都忘了。所以我跟张老师打招呼的时候,一开口就提起去年去他家做客的事,他连忙回答,记得记得记得。
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再次长谈。一年多过去,我从研究与实践中得来的思考又增进了不少。最近要再找个机会与张孝德老师一起更深入的探讨。
因为时间精力有限,零污染村庄建设论坛我只听了四分之一,但收获已经非常大了。有了净公益、净乡村等这些致力于零污染村庄建设等探索者们,垃圾治理的问题已经找到解。跳出垃圾治理看生态乡村建设,张孝德老师和舍文老师都已有一些很好的思考与实践。目前虽还只是星星之火,大家一起添油加柴,终可以燎原的。
六、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十周年庆
国庆长假期间,我除了陪伴家人就是在北大读书学习,参加的最重要活动便是10月3日的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十周年庆典活动及10月4日的国仁乡村振兴论坛。
单从这两天的活动安排就可以知道小毛驴的十周年不知生发出了多少类似这样的故事,多少人在这里流下汗水,受到启迪,改变生命。十周年的主题定为:“青年的丰收”,真的是非常的贴切。
10月3日以小毛驴十周年庆典活动为主。开场有民俗表演,有两头小驴亮相,小毛驴果树认养仪式等活动。
然后接着是“希望的田野——社会生态农业(CSA)回顾与展望”圆桌论坛,主持人是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办公室主任谷莘老师。
第一位讲者是小毛驴市民农园总经理黄志友,他做了《小毛驴市民农园十年回顾》的分享,我印象最深的是两页谈收获的PPT。
对内的收获有:
小毛驴市民农园创始团队成员温铁军、谷莘、袁小仙、潘家恩等20余人;
以王宁、程存旺为代表的127位小毛驴市民农园历届实习生及100多名暑期大学生志愿者;
以刘树利等为代表的近100后沙涧、柳林村本地农人及协作者;
以孙斌为代表的20余位后勤人员;
以钟声为代表的小毛驴市民农园2000户配送份额市民家庭;
以张军为代表的小毛驴市民农园1000户劳动份额市民家庭;
对外的收获有:
475位自然农业和CSA培训班学员;
5000多个CSA大会的发言嘉宾和参会代表;
100批次高校师生现场调研,产生直接学术论文100多篇,硕士、博士论文20余部,引发CSA研究论文约2600余篇;
100视察指导工作的地方政府领导干部;
450家海内外采访媒体;
100家洽谈与合作的企业;
数十万来参访的老师和农友;
光看这些数据,可知小毛驴的丰收何止“青年的丰收”,简直是全面开花,全面结果,全面的丰收。这些过往的成绩很鼓舞人,但大家的期望也更大了。
谈到小毛驴的下一步发展,黄志友老师讲了四点:
第一、更深地把农业植入都市空间,推动真正的农业城市:核心业务海淀化、管理团队社会化;由CSA生产型农场转型为示范园、教育型农场,实现平台化综合功能,成为中华农耕文化城乡交流、国际交流的窗口。定位为“城市农夫的田园,孩子们的乐园,新农人的学员,爱故乡的家园”。(看完这个定位,我觉得是不是忽视了老农民呢)
第二、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通过技术展示、人才培养、项目孵化、生产服务、产品流通等方式,建立全国有机农产品展销、食育中心。网格化:小毛驴市民农园指数、分园、品牌输出;
第三、大乡建北京办事处、社会生态农业(CSA)文化展示馆;
第四、经营城乡共赢的可持续生活乡建:依托“CSA联盟”、“爱故乡”和“国仁乡建社企联盟”等平台和网络,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大力发展社会企业等战略,将市民农业试验项目转型为乡建社会企业孵化基地,让更多的“小毛驴”走出去,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可持续生活乡建;
点面结合、公益和商业结合:CSA联盟+爱故乡·小毛驴市民农园·国仁乡建社企联盟。
听完他的分享,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要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这些乡建创客们致敬。其次就是确实是有不少的想法,时机成熟找个合适的时间去找黄老师深度探讨。小毛驴已不止是CSA运动的“小毛驴”,应该可以成为成为全体乡村创客的“小毛驴”,成为乡村振兴所有参与者的“小毛驴”。
圆桌论坛的上半场还有原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总经理袁小仙老师的发言,还有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副教授薛翠分享“江西万载有机百合的扶贫探索”,社区伙伴北京代表处城市团队项目官员贾丽杰老师分享“CSA在大陆的传播与实践”,中国农业大学何慧丽老师分享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和小毛驴创建之初的故事。
何慧丽老师非常用心的翻出来小毛驴早期的一些策划案,还有当时的财务数据,有一则是为即将产生的数千元利润欢呼雀跃,十年后的我们听了哈哈大笑。当时的人们一定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小毛驴”竟会有这么多出人意料的产出。“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
圆桌论坛的下半场由重庆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家恩老师主持,他也是小毛驴的创始成员之一。他开场说“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我们正在参与历史,也在创造历史。”
他还与我们分享了一部厚厚的由温铁军老师和他共同主编的《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当这部沉甸甸的书传到我手里之后,我细细的翻了乡建的当代实践,从231页读到第380页。重点看了温铁军老师成为当代乡建领军人物的经历。
(2017年任职安否常务副总裁期间与温铁军老师合影)
温铁军老师人大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工作,后又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等单位,1998年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后又担任《中国改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2002年联合多家机构共同推动大学生回乡支农调研项目。
为什么会选择从大学生支农调研入手?我注意到这和温老师的大学经历相关。他学的是新闻,却最终选择了研究“三农”问题。也许是新闻专业的熏陶,使得他一向注重社会调查,注重“用事实说话”。
这和我听过几次温老师讲座的感受是一致,非常多且详实的调查数据。读到这些经历,我觉得温老师的乡建实践起点应该至少可以追溯到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
到现在这个行动“已经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份的200余所高校,涉及300多个支农社团,先后有数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这一行动深刻的影响了一批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文化走向,推动着新的时代精神,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肯定与支持”。
同时“以大学生支农运动为起点,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乡村建设运动”。单凭推动这一件事情就足以写在乡建运动史上了,但温老师的成就远不止此。
再到后来,温铁军老师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兼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兼任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建学院执行院长。
他走到田间地头调研与试验,推动社会生态农业(CSA)发展,培养青年乡村建设人才,“把心贴向百姓,把脚踏在大地。”所以今天听到诸位老师的分享,不管是谈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还是小毛驴,还是CSA大会、国仁乡建社企联盟,都绕不开温铁军老师。
读《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 除更加深入的了解温老师的经历,还重点都了几个专题。包括专题四: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农民培训,专题五:中国社会生态农业的本土化探索,专题六: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发展历程,专题七:“爱故乡”的足迹。
翻到第380页,是两位中国乡建运动先驱的题字。梁漱溟先生的“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卢作孚先生的“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
下半场还有的内容还有:天福园张志敏老师分享自己做农业的热情和使命感,常天乐老师分享北京农夫市集的创建故事,高文老师推介了即将要举办的“第十届全国CSA大会”,广东四季分享CSA农场发起人张和平分享“CSA农场的活法”,中国社科院食品安全课题组负责人邢东田老师分享“CSA 与生态消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陈卫平老师分享“CSA的学术研究”,最后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老师总结分享“CSA与乡村振兴”。
这里重点提一下邢东田老师的分享,他吐槽了CSA这个洋名称。他说:“CSA,先后被译为’社区支持农业’、’社区互助农业’和’社会生态农业’。但在实际交流与推广中用得最多的还是’CSA’。很显然,’CSA’这个洋名称,老百姓听不懂,看不明白,感觉生疏,需要详细解释。与做学术不同,如何让中国文化背景的广大群众,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感到亲切,是CSA如何从小众走向大众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提得真是好,非常赞同。
周立老师在总结中说,“十年前,将CSA引入到国内很不容易,反思和回顾中需要注意这些:要把C做实了。在城乡中国时代,需要城市和乡村社区,向生命共同体的方向努力。如果把C扩大成为全国性的平台,未来十年应该做出来。S,涵义从支持到互助到社会生态,三个阶段各有其作用,需要支持互助和生态内涵。A,人们要吃饭都离不开农业。四个生,要生态、生活、生产、生命。未来要把CSA涵义所包含的方面做出来,期待还有这种回顾的机会。未来十年一起相伴走过。”
下午的活动是“青年的丰收·返乡创业故事会”,由十位小毛驴市民农园历届实习生带来了精彩分享。被誉为新农人“黄埔军校”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在社区伙伴(PCD)的支持下,从2008年创园伊始,就启动了“小毛驴CSA实习生项目”,每年面向全社会招募约10位青年,开展为期8个月(3-11月)的“半耕半读”式的田野训练,完成读书、劳动、培训和体验结合的完整实战学习,至今已经培养了11期总计127位新农人。
实习生“毕业”后,有的选择回乡创业,有的留在在小毛驴或其他农场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据2017年小毛驴CSA实习生项目评估统计,目前还留在农业领域的大概占四分之一左右,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成绩斐然,成为当地发展CSA的带头人和返乡农业创业的重要力量,推动了生态农业和CSA在中国的发展。
这十位历届实习生是河南登封归朴农园创始人王宁、福建福州故乡七号发起人刘记虎、浙江桐乡梅和鱼发起人于建刚、四川成都亮亮家庭农场创始人唐亮、重庆永川区生态小农高万琴、河北唐山张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人张振、四川安岳青莲谷合作社发起人唐文苹、广东乡野学堂发起人张彬先、北京农特有限公司农特新零售负责人李福标、中国乡建院内置金融项目助理张克强等。
这一天还欣喜的见到了工友之家、大地民谣发起人孙恒老师,晚上的“闪亮的日子——小毛驴十周年晚会暨爱故乡大地民谣音乐会”,有他和其团队的精彩演出。扎根大地,为劳动者歌唱!连接城乡,青年有为!共同庆祝小毛驴市民农园十周年。
七、国仁乡村振兴论坛
本来国仁乡村振兴论坛和小毛驴十周年活动应该是合在一起写的,但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不好减删。就只好将“国仁乡村振兴论坛”单列一篇。这样也好,因为这个论坛主要提出了一个温铁军老师指导的新组织—“国仁乡建社会企业联盟”,这里应当是有温老师团队对未来的思考。理事长由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理事长严晓辉老师兼任,秘书长为三农服务圈群主陈晶晶老师。
论坛的主题是:“生活乡建的经营与未来”,这题目我觉得很有陈晶晶老师的风格,引言大概也是出自他之手,如下:
农村不只是种地,乡建是一种生活,我们和村子是在一起的。乡村振兴不过是生活样式的更新。农民、企业家、工人、学生、返乡的游子、外乡的旅客,都能过出自己的滋味来,并不把北京或者纽约仰望。这样,人能落到新的生活当中。旧的村子自然就能在城乡之间找到自己新的生命力。
乡村振兴需要构建新的机制,让政府与社会,企业与社团,资本、土地和人民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成立于2008年,前身是2003年创建的河北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致力于推动社会改良和可持续发展。2018年,在“三农”专家温铁军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以此中心为主体,发起成立了“国仁乡建社会企业联盟”,以聚合城乡社企之力量,培育乡村永续之生命。在城乡并进的新时代,相信联盟可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安身立命,和乡村共同成长。
论坛由陈晶晶老师主持,开场前播放了一段温铁军老师的致辞。我拿笔记下了温老师说的一句话:“农村中的创新创业多是社会创新、社会企业创业”。这句话便道出了做“国仁乡建社会企业联盟”重要原因。
接下来是陈晶晶的开场白,他第二天写了一篇《乡村振兴不能只是随缘,我们要造缘》发在其公众号上。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谈国仁乡建社企联盟的方向,他忆起在重庆巴南调研走过一些手机柜台,说:“什么时候我们乡建的产品或者服务,能像线上线下卖的这么多手机一样,大家都挣着抢着买,还能不断推陈出新,有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款式,每家打的款式都各有特色,有各自的竞争力,还有很多的资金往这个领域投资。要是能做到这样,乡建应该就不用愁了。”这个比方挺有意思。
他提的第二个方向是:“怎么能够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村民作为集体成员集体持有的土地、山林、房产、好的空气这些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变化资产,资产能有收益,换得了资金。这得有制度支持,又和村庄、集体、人的转型密切相关,是在市场条件下,村庄再组织的一个过程。资本的这个工具是拿来用的。”
谈到未来的畅想,他说:“如果我们能有100个村子,村子的资源都是资本化的。每个村子都有工作、经营的团队。我们和村民一块生活(不一定只生活在村里)。这样100个村子,和村里村外的这些人形成一个乡建的集团。如果还能够交易,让资本的富余者都来买我们集团的股票。股票可以持有,可以买,可以卖。这样子我们做工作是不是就不太会缺钱了呢?听上去有点天方夜谈。不过,这样的一个事情也是有可能做成的嘛。”
对于乡村建设,敢想敢创是非常重要的,陈晶晶正是一个这样的人。我常常觉得想象力是特别重要的,先得有战略上的方向达成共识,至于怎么去,大家可以一起商量着想办法。
开场白之后是国仁乡建社企联盟理事长严晓辉老师的分享,他分享了国仁乡建社企联盟的运营模式,“通过整体乡建方案、系统生态设计、联合创投经营等方式,联合地方,推动和运营乡村振兴试验区。”“整体乡建方案”板块的关键词是:“文化自信、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系统生态设计”的关键词是:“村落营造、乡居改创、生态体系”;“联合创投经营”的关键词是:“党政引导、乡创带头、社会融投。”
其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如下:
乡村振兴智库:政策解读,战略规划,专家咨询,研究出版
乡土文化复兴:爱故乡计划,大地民谣巡演,农耕文化博览
乡创人才培养:一懂两爱,委托培养,在地培训,专题论坛
生态产业融合:六产融合,乡村旅游,合作金融,集体经济
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技术,村落规划,建筑设计,转型城镇
严晓辉老师还介绍了国仁的业务流程。第一步是调研摸底,先了解地方需求和政府规划,确立合作关系,以前期调研,形成总体方案。第二步是设计服务,包括新农村建设生态村综合规划、生态养殖技术及产业落地服务、污水处理美丽乡村项目、民俗设计改造及实施、生态农产品产业规划、全域旅游规划等。第三步是乡创运营,包括成立生态村综合开发公司,引入青年创业团队,组织各种专业培训,承接政府新农村开发项目,融合产业持续运营。
“聚合社企力量,培养永续乡村”。国仁乡建社企联盟的优势还在于已经构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社企矩阵,其联合运营的品牌有:小毛驴市民农园、爱故乡计划、大地民谣、滋农游学、沃土工坊、城市微田园、社会生态农业联盟、分享收获农场、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乡建润村、弘农书院、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农智大学、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等。
这些国仁系的品牌在各自细分领域都很有影响力,毫无疑问,这已经是全国最大的乡建社企生态。但下一步如何更深入的打通,形成合力,并开放给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们,从小众的乡村建设走向大众的乡村振兴。不断裂变,从1个村子到100个村子,再到56万个村子,集合所有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服务。值得大家一起共同探讨。
城乡是阴阳互抱的一体关系,乡村是阴,城市是阳,乡村振兴了,城市也会更加繁荣。这是新时代给我们的一个最大的课题,我们的理论和实践都要以回应好这个时代课题为归依。
严老师分享完后,还有原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院第三分院院长、规划总监闫斌老师分享《行若农夫——回归农业传统经验的设计实践》;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规划设计中心主任马军山老师分享《经济发达地区乡建问题与破解——以德清三林村为例》;庶人营造(广州) 主持建筑师聂晨老师分享《乡村振兴中建筑师的作为》;三生谷生态村秘书长舍文老师分享《三生谷生态村模式》;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推广部主任张海燕老师分享《滋根“乡村绿色生态文明学校”计划》;上海城市微田园发起人袁清华老师分享《城市中的微田园生活》。
我对袁清华老师分享的“城市微田园”项目非常有兴趣,据称已经在上海做了50多个社区,包括能力建设(从绿植养护入手,养花到种菜,食品、营养和卫生教育);制度建设(居民开会成立小组,条条框框上墙,低成本运作);空间建设(城市陌生化是因为私人空间丰富却缺少公共空间和公共话题,做小菜园进行改观)。从社区建设作为抓手,居民都成为“社区园丁”。针对孩子们,还有都市小花匠,都市小鲁班,都市彩绘等品牌项目,“让孩子关心粮食和蔬菜”。
“城市微田园”公众号里有一段文字写得非常好,如下:
我们或许总逃不出这样一个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总是走得太快的我们,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清楚,或者去思考的。
因为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关心蔬菜和粮食,变得对那喂养我们身心的一日三餐一无所知。
时常问孩子,西红柿哪里来?孩子会说,从冰箱里长出来的。
它并不是个笑话。
知道蔬菜粮食怎么长或许并不能让你变成世俗里认为的成功的人,甚至不知道食物怎么来,也不会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
只是如果我们,我们的孩子都是如此,认为西红柿从冰箱里长出来的,这样的世界真的好的吗?
城市微田园一直在努力,希望能为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特别是孩子,提供一个空间或者机会,可以触摸泥土的柔软,看看西红柿如何结果,豆子怎么冒牙,蚯蚓在泥土里做什么,虫子又是怎样吃掉青菜的叶子的……
这些自然而然的事情,多么希望我们的孩子能看到,能得知,能得到自然万物里的给予生命的滋养。
希望公益像这些应季的果蔬,花草一样,自然而然地生长,开花,结果实。也愿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为我们想要的世界而有踏实的努力。
城市里已有“城市微田园”,而我们在乡村探索“微农场”共享农场平台,刚好是一阴一阳。我们在做共享农场之初就清楚的明白,光在乡村不行,当然光在城市也不行,必须是“连接城乡,共享田园”。我想“微农场”与“微田园”未来是有机会会师的。
参加完国仁乡村振兴论坛,我又再次想起“中国乡村振兴50人论坛”的价值。过去两个月集中参加了这么多的论坛、培训,也产生了一些思考,那还需不需要做“中国乡村振兴50人论坛”?我的答案是“更加需要”。
各种乡村振兴模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都是由若干实践者们艰辛探索、一步一步创造出来的。我无比的尊敬本文提到的所有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们。依文章出场先后次序,向徐永光、杨团、刘文奎、王锡锌、辜家齐、张玺、张雨欣、韩秉欣、雷红霞、龙艳林、邹长斌、吴重民、袁智、杨喜、朱启臻、何慧丽、薛新颖、朱启酒、高瑞琴、杨婧、张孝德、李发珍、舍文、吴道源、许义兴、黄志友、谷莘、孙恒、温铁军、潘家恩、常天乐、邢东田、周立、严晓辉、陈晶晶、袁清华等同仁们致敬!
“所已知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我所看到的只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小角。而我毕竟已经投身乡村振兴领域已有3年,更多人可能看到的只会更少。大家各自沉浸在自己创造的模式和生态里,更喜欢讲述自己的故事,而缺少听其他故事、模式的机制,都想协同更多力量,但结果往往又都是在自己的小圈子内协同。
对于乡村振兴,共识未成,最广泛的合力也没有成,所以当下最需要的是最广泛的乡村振兴统一战线。希望能促成“中国乡村振兴50人论坛”的实现,从乡村振兴的大本大源入手,“但得一万事毕,不得一流散无穷”。德乐大同,万法归极;共同富裕,城乡和谐。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相互学习,共同奋进。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联合起来。为更美好的乡村而努力,为更美好的国家而努力,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
刘玄奇
2018年10月7日于北京大学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