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中国大学生英语总是学不好? | 答题侠
不少同学的亲身体会就是:花了不少时间,看了不少资料,背了不少单词,但就是学不好。
即使能过四六级,但遇到要和外国人交流时照样抓瞎。
为何中国的大学生学英语总保持着事倍功半的状态,多数人的学习费时费力而又收效甚微?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呢?
确实,在我身边不少同学都表示,自己大学四年的实际英语水平比大一刚入学的时候还要差,这其中还包括好几位考研或者保研成功,同学们眼里的“学霸”。
原因在哪里呢?是因为我们身边缺乏说英语听英语的语言环境吗?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毒害吗?是因为四六级考试制度落后吗?
我觉得上面几条原因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完全没有说到点子上。
实际上,中国学生英语学不好,和他们的学习环境好不好基本没多大关系。
举个例子,你去上海董家渡的裁缝店,或者北京秀水街的旅游纪念品一条街看看,那些四五十岁的摊主大哥大姐,大爷大妈们,个顶个的英语都倍流利。虽然不一定发音非常标准,经常会带些东北大碴子味或者胶东腔,河南腔,但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交流起来毫无障碍。连咋呼带比划,一会一笔生意就谈成了。英语水平完爆90%的大学毕业生。
你抱怨自己的学习环境不好,抱怨学英语太难,抱怨自己父母没在几岁时就开始给自己打下英语基础。但你学英语再难,难道还能比这些基本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年轻时根本没听过英语,到中年精力记忆力都减退了以后,才开始从ABC开始学的小老板们难?
他们可没有什么专业老师来给他们上课答疑解惑;他们也不会用什么功能强大的英语学习APP来帮他们规划学习;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意要去打理,只能用小段的闲暇没事的时间来学习英语,而不像你一样可以有大把的时间来上自习,背单词。
那为什么这些大爷大妈能把英语学的这么流利而你不能呢?
因为人家的店铺就在外国游客的聚集地方,来来回回的顾客一大半是老外,人家开门做生意是要养家糊口的啊!
英语不灵光,那就没生意就要亏本。所以生存的压力逼着他们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操练自己的英文,本来不流利的,天天跟老外们讨价还价推销商品,时间长了就慢慢流利了。
而你呢?天天抱着那本单词书或者习题集在那啃,靠死记硬背,学到猴年马月不还是不会用吗?
生存的压力是最好的老师,当你掌握某项技能才能活下去时,你学它的速度和效果总会出现奇迹般的提升。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的主角,同学们可能不少都听说过。就是去年在美国和国内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小留学生绑架虐待同学被判刑”案件的三名主犯:杨玉菡、章鑫磊和翟云瑶。
小留学生绑架案三名主犯,左起:杨玉菡、章鑫磊和翟云瑶
熟悉美国留学的同学可能知道,在这几个小留学生呆的加州大LA地区,到处是华人聚居区,在不少街区,路边餐馆商店都有中文标识,中餐馆,中文电视节目,中文报纸,华人服务员,在这里基本一应俱全。
像他们这些中国官二代富二代的小留学生中,不少就拉帮结伙,在这里无法无天。平常接触的也基本都是中国人,一个星期也说不了几句英语。
于是,虽然这几个小留学生虽然在美国呆了三四年了,但还不会说英文,犯了案子以后,也没法跟警察和律师直接顺利交流,在第一次见律师时还需要请人帮忙翻译。
但在监狱呆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以后,他们几个的英语水平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都能顺利地和律师交流讨论案情,并且其中有的还养成了读英文书的习惯。
这三位小留学生在国内花几十万上贵族语言学校没能学会讲英文,在美国的语言预科呆了一两年也水平毫无进展,但到了监狱里几个月就马上学会了流利的英语,难道加州的监狱里有什么世外高人,能比国内神奇的新东方老师功力还要高深吗?
当然不可能,老美才不会费心给这帮他们眼里的社会渣滓花钱请什么语言老师。
实际上是因为美国犯罪率非常高,加州监狱里人满为患,基本全是大通铺上下三层,五六百个人挤在一个监室里,居住条件比国内监狱还差。里面有黑人,有白人,也有拉丁裔和亚裔,真真正正是个种族大熔炉。
在这里可没有人会将就你,你听不懂英语,看守高喊:“开饭啦!”,你没反应,本来就不够吃的面包和香肠,可能就会被墨西哥老兄一口咽了;
和你同屋的身高两米体重200公斤老黑狱友,晚上趁着夜色溜到你床边,伸手摸你的屁股的时候,你要是不会用英文向别人求救,那你今晚就真的菊花朵朵开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了。
生存才是最好的老师,求生的需要胜过一切心灵鸡汤和心理建设。
我相信我身边的同学们,既然能通过高考的门槛进入大学学习,就说明肯定是不聋不哑,不疯不傻。如果你被逼到了不能用英文交流就活不下去的程度,就肯定能学好英文。
所以,我觉得国内的英语教育机构可以和美国监狱合作,把想学英文的孩子送到美国,在监狱里呆上半年时间,效果绝对比神马新东方新航道的封闭训练营都强一百倍。
当然这是说玩笑话,毕竟美国监狱那种无法无天的样子,国内的这些温室花朵去了估计一半会被吓傻,一半会被掰弯,反正三观会被毁的再也修复不回来了。
但这个例子能很好地说明,如果你想摆脱英语怎么学都学不会的怪圈,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动PUSH自己去做那种要么掌握英文,要么就活不下去的事情。
现在这样的事情实际上很多,比如出国穷游,比如向一些国际志愿者组织申请去非洲做义工,比如去一些涉外的餐馆或者服务企业打工,具体形式当然要按你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找,但核心的指导思想是不变的:
把自己逼到不学好英文就活不下去的地步,你的英文自然就学好了。
之前在网上关注过 @ 马广泰 同学提到的这个小留学生的案件,我也来就这件事做一下延展性的分析。
我认为这三名同学的英语水平提高,是在人的自身需求和外界环境双重的影响下实现的。
既然说三年不会英语,那就可以判断这名学生肯定是没有认真学英语,加上身边都是中国人,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并没有觉得英语是重要的,因为他并不需要。
这是自身原因。监狱呆了半年英语就流利了,这是环境。所以我把前几天了解到的 “马斯洛的五种基本需求理论“,试着用到这个案例上。
1. 生理需求
无外乎对食物和水以及任何能让自己存活下来的一切需求。
当这个学生在监狱的时候,他需要生存,那生存需要什么?没错,食物和水还有一些其他基本物品。
那他就必须用英文去了解身边一切能和让他生存下来的东西。做到这一步他活下来是没有问题了。这时候他对英语也算是有一个入门。
2. 安全需求
但是单单活下来肯定是不够的,这时候就上升到安全需求。
监狱这种地方从来不怕坏人多,这个学生想要生存下来并不能就靠吃饱饭。这里也正好和楼上的说的一样,他需要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他必须强迫自己用英文应付在监狱里发生的许多状况。
在这个前提他才能保证自己安全的在监狱里度过这半年。这个时候这名留学生的英语应该又提升了不少。
3. 社交需求
这里其实这名学生并不需要所以可以基本忽略。但是可以把这个归到生理需求,因为他需要在监狱里某些特定情况下与人交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来保障人生安全。
在这个阶段,留学生的基本交流问题已经解决了。这也是很多学习英语的人的目标,做到和外国人的基本交流。
到这个时候其实还是不够的,我们学习英语并不是仅仅止步于与人交流。父母很多时候会问归国回来的留学生说“现在和外国人说话都没问题了吧?”
作为留学生更需要注意和学习的是如何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用英语向外国人无障碍的输出。(这是个人想法)
4. 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
剩下两个放在一起说,因为在监狱里的人包括这个留学生是没有达到这个层面的人,所以这里就没有什么可以继续深挖的了。
他们并不懂得尊重别人和实现自己才会犯下种种罪行。试想如果尊重身边的人并理解他们,又有什么理由去犯罪呢?(这也是自己对于犯罪的理解)
所以总的来说我认为这名留学生只是达到了基本的用英语和人外国人沟通的能力。那说的好不好就另当别论了。
学习语言是一条漫长的路并且没有捷径可言,它需要通过时间的积累和日常的运用才能学好,所谓慢工出细活就是这个意思。
希望大家都能学好英语,但不是用这三个留学生的方法。
大学四年下来,很明显的感受到自己的英语水平在走下坡路,这和英语课堂的教学有关,老师们都采用放养式教学,毕竟期末也只是一纸试卷,过于不过和老师并没有什么关系,成绩好坏也是在老师的笔下决定的生死。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你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睡觉看剧撒欢,期末能够60分万岁也是一句不太难的事情,毕竟你有高中的英语老本呀。
可是这么做未免对自己也太不负责任了吧。
大学的学习已经是自己的事情了。而英语的学习终究不会只是为应试这么简单。
工作需要英语能力、深造需要英语成绩、出国更需要英语水平。那么这个时候,如果还想着靠着高中的老本就已经完全不够了。
大学里还有英语四六级考试,说一句大实话~四级考试靠着吃老本还能应付,六级考试虽然不是本科生所必须的,但是也是十分重要的英语能力证明,这也已经不是老本能够完成的考试了。
所以大学里的英语,还是需要认真面对。
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如果给你无法学到新知识的感觉,你可以考虑选择英语专业的选修课,到外教的课堂上进行学习;或是参加学校的英语角活动,认识一些外国友人,和他们日常的英语交流,对你的口语能力,表达、听力等多方面水平都能有很大的帮助。
再者,如果你希望毕业之后出国留学,那就更需要英语雅思或是托福的学习,这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尽早整理好自己的时间~开始努力吧!
看到这个问题表示确实感同身受,也是一直令我困扰已久。中国的孩子真的都在很努力的学英语,从小就开始,而且有呈现越来越重要的趋势。
每个孩子提到英语都有各自想说的,或许是艰难,或许是痛苦,或许是乐趣,也或许是无感。就楼主个人感受而言还是艰难多一点点...
但即使是在很努力很努力的情况下,我们过了一次又一次考试,拿了一张又一张证书,但真正到了外国人面前,敢于开口交谈的,真正到了异国他乡,能够用英文流畅自如交流的,真的只有寥寥一些。我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第一,个人认为语言环境是最大的障碍。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来家长以及学校都愈发重视外教的存在。
英文作为一种语言,是有感情有历史有它的本土性的,我们学的是什么?字母音标语法单词组成句子,这就像外国人学习中文你告诉他“早上”是一个时间,“好”既可以用作动词也可以用作形容词,你让他背的滚瓜烂熟,他依然不理解为什么早上好是对人的一种问候一样,更不用说胡同里遛鸟的老大爷互相道一句“吃了吗您内”的那种魅力所在了。
反观也是一样,我们每天都在跟随老师的步伐读读读背背背,但有几个人能够有条件有资源真的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能够有机会和外国友人进行交流,听他们说带着感情的英文的?
这种语言环境的限制导致英语被我们学成了一种知识,而非一种文化,这与语言学科的设立本来就是背道而驰的,更何况当你要应用这门语言的时候,与人打交道终归不能靠一加一等于二的公式模式。
第二,中国孩子的学习始终停留在应试阶段。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们诸多学科教育的弊端,但在语言学科上会尤为凸显。
语言是什么?是工具,是一项技能,它的用处绝不在于试卷上的一道题,不在于考试中的三五分,但我们的教育途径却要求我们不得不以这三五分教会孩子一个知识点,告诉他们对或错却不告诉他们为什么,告诉他们选择技巧却不告诉他们一句话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才是适时适当合理运用的。
当我们跳出考试这个怪圈以后,脑海中的知识只会慢慢的被格式化,一个单词,你只知道在考试中他会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却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他如何变换词意用在什么情况下,这是不行的,也是会让你感到痛苦的——就像我们常常说,我似乎见过这个单词但我就是想不起来。
英语学习的问题,其实真的不仅仅暴露出这一个学科教育上的薄弱,更多的会反映出中国整体教育上的盲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顾此失彼,因小失大的现状。
想要改变,还是要从基本的教育模式方向做起,就像中高考已经采取的新的英语考试形式,其实真的就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中国目前的教育,不只是英语教育,其方式大多依旧是填鸭式的教育。
尽管已经在努力做出改变,但依旧收效甚微。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又或者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办法。
从小学到大学,中国学生普遍都处于一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很少自己主动去思考问题,挖掘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形成一种定性的思维,即等着老师来喂食,这样不仅失去了日常思考的能力,还在学习英语的路上渐行渐远。
这样并不是完全否定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确实应该作为引导者,不过这种引导还是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挖掘问题上。多数人的学习费时费力而又收效甚微,那么他们应该认真静下心来想想过去这么多年的学习方法是否奏效。
就拿精读文章来举例子,精读英文文章确实很耗时,而且词汇量很重要,但是如何查单词也是大考究。在这里推荐几个词典:①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②oxford dictionaries③merriam-webster's learner's dictionary.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查阅英英词典是很必要的,将词典给出的含义根据上下文逐个匹配、排除,并推导出可能存在的词根以及其他词性的形式。
最后一步,完整地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并将其翻译出来的时候要注意用词的精炼,不要小看这些细小的细节,避免“词到用时方恨少”。
真正地学习英语,应该是一个锻炼自我思维的过程,每一步思考都要经得起推敲,这是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平日里还应补充定量的阅读,关注一些推送英语时文的公众号(例如外刊时文双语精析)。
我们在电影里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国外的学生和谁约去干嘛了,约去练习语言,约去学习乐器,约去敬老院孤儿院,或者是别的什么事,这些事情大部分在中国是没有的,相信大家都没见过说谁家孩子和同学约出去,是出去练习口语了吧,也没见过哪家孩子和同学在一起为了学习英语而选择用英语交流的方式说话,但是在国外是有这种现象的。
高三毕业那一年我去了斯里兰卡,导游是斯里兰卡本地人,是一个大学生,在中国武汉大学上大学,带我们是他暑假的一个工作,带着我们这一群中国人,他全程用中文和我们说话,给我们介绍斯里兰卡的景点也是用中文,因为年龄相仿所以我和他成了朋友,茶余饭后会在一起聊天。
后来他问我是不是中国学生的英语都不太好,他在中国没有发现大家都会说英文,然后我们就聊起了中国人学英文的故事,他要我和他用英文交流,但是真的很难开口,感觉从小到大学的英文在那一刻灰飞烟灭。
尽管我的英语成绩不错,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和他说话,我们沉默了很久,我一直尴尬的笑,后来他告诉我他学中文的时候,遇到同学就拉着同学说中文,和同学之间聊天能用中文尽量用中文,不停地说不停地学,有时候说的牛头不对马嘴,但是还是不停的说。
然而这种情况在中国是很少见的,大家因为不会说,怕出丑就不说,不停地背语法通过考试,不停地背单词,学考试技巧,看似很高的分数背后并没有多大的含金量,不会的还是不会。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会用,而不是用来进行研究,在中国有各种各样学习英语的方法,但是大家还是很难开口说英语,在我所在的大学有国外的交换生,长得特别好看,走到哪都会引起围观,但是能够和他们说话的人并不多。
现在大学生都尚且如此,那么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呢,现在学习英语好像成为了考试的要求,拿各种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英语成绩,对于开口说英语还是比较少,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1. 就是没有语言环境!为什么说阳朔西街买东西的阿姨英语都比普通人说的溜,就是因为人家天天对着一帮老外,要做生意没办法逼着自己学吖~
只是哑巴英语,张口就跪,无法实际运用,只能靠死记硬背到最后还是不会用啊。实练永远是进步最有效的方法!!!
2. 大家脸皮薄。。。不敢张口。大部分的中国学生并不像外国学生那般敢说所以英语水平很难提高
3. 教育制度重点在应试考试,大家追求的只是分数,在实际运用上并没有很重视,特别是没有对口语有相关的要求。
4. 教材的使用问题,个人认为外国的英语考试和中国的考试试题差别还是挺大的,出题方向,答题思路,特别是写作思路都是非常不一样的。
考过雅思或者SAT的童鞋就会明显感受出和大学四六级完全是不一样的出题和答题模式。
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擅长之处,当然也会有自己的短板。
就像现在我们在上英语课的时候,经常会和老师讨论起一些词的用法和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就算我们的老师毕业于名校,在美国读完博士,又有很多的教学经验,还是会有不确定的地方。我们只学了一点儿皮毛,当然会觉得自己英语学得不够好。
对于我自身来说,我觉得我英语掌握的不够好的原因是缺少频繁的应用和练习,以及还没有练成英语式思维。
可能你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就算我们可能会认识很多的单词,可以分析很多种不同的语法,在老师让我们即兴演讲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候,我们能够说出来的,都是最简单的词汇和语句。
在我们嘴边的、可以不加思索就运用的词汇太匮乏了,我想,这就是我们和英语擅长者不同之一吧。
我们都知道,一个高级口译员就具备丰富的词汇储备,而且,他们的词汇储备,不仅仅是他们认识这个词,知道这个词语怎么用,还要做到这些词汇就在嘴边,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马上说出来。所以,我们不仅要多背单词,更要注意对单词的运用练习。
另外,培养自己的英语式思维也是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像native speaker 一样思考,练习流利的表达,这样坚持下去,我们也会像native speaker一样,不用费力地锤炼语法,就能说出丰富生动的地道英语。
你对在大学里学英语有什么样的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跟同学们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