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国内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

2017-03-17 提供建议的 大学声



多年以来,国内大学优秀人才的“孔雀东南飞”一直是难以忽视的现实。

 

西部高校培养的优秀硕博士毕业生,青年学者,甚至专家教授,都在更加先进的科研资源,更优厚的待遇,以及更好的城市人文环境吸引下,毅然决然地告别培养他们的母校,而拥抱北上广深的繁华。

 

这种人才流动是否会造成西部高等教育的持续失血,是否应该对于东部高校引进西部人才给予限制,则一直有争议。


教育界对于限制东部高校
挖角西部优秀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


随着国家2016年正式将实行了近20年的985,211工程调整为“双一流”建设,破除了原来的封闭俱乐部,使得国内各高校之间的人才“军备竞赛”骤然升温。

 

随着第一批双一流名单将于2017年上半年公布,高校之间互相人才挖角的力度也空前加大。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 (来源:人民网)


2016年的两会上,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建议,中央要重新审视中西部教育的重要和布局,在师资和财政上给予支持。

 

他解释说,人才不像商品一样卖,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上海毕业的博士不愿到贵州来,国家就需要调控,要么让毕业生到西部来,要么让他们自己生产。


(来源:新华网)

在今年的两会前夕,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教育部召开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他呼吁:“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 “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湘潭大学原校长罗和安(来源:人民网)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原校长罗和安建议,东部地区应补贴中西部地方高校教育经费。

 

他认为,本着缩小差距、兼顾公平的原则,考虑到“孔雀东南飞”为东部所作的人才贡献,东部应从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部分教育经费补贴中西部地方高校,具体标准以流向东部工作的人数作为参考。

 

(来源:苏州大学学生工作部)

而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的建议则更加激进,他建议:要设置高校人才工资“上限”,防止人才因“头衔战”、“价格战”引发恶意流动“

要有几个原则,一个是不同区域不同薪酬体系,中西东地区的成本不一样,薪酬标准也要不一样;第二考虑学术贡献性,聘一个院士和优秀青年不一样;第三要考虑现有团队的基础水平,以标准倍率制决定各级教师薪酬。”

 


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来源:新华网)


而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则建议国内高校之间,引进类似于国外NBA,英超等体育联盟中业已成熟的“工资帽”“工资总额限制”之类的制度,建立科研人员的“运动员转会制度”,即人才流动协商与补偿机制,保障人才流出单位的基本权益。

 

陈部长和几位校长身份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言论和建议,在网上也引起了相当热度的报道和讨论,而对于他们用各种手段限制东西部高校之间人才流动的看法,似乎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各有不少。

 

陈大夫认为,靠限制人才流动的行政手段来解决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状,对于西部高校很可能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来源:新浪财经)


如果不允许中西部高校优秀人才自由向东部高校流动,则带来的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西部及东北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将会面临更大的难度。

 

因为当那些有学术潜力的博士生们了解到,这些地方的大学进去容易出来难,一旦入坑就很难跳出来了,如果发展不顺或科研不顺利,想再去东部沿海高校发展第二春会受到国家政策的阻碍,他们反而会更加明确地对其敬而远之,甚至一开始就绝不考虑落后地区的高校。

 

毕竟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全国人才和资本更加集聚的大趋势不变的大势之下,光靠阻止东部高校从西部挖人,无法真正解决中西部及东北这些发展落后地区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想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应该让东部高校真正背起“KPI”


2016年起,国内高校争相开高薪互相挖角的斗争骤然升温的导火索,就是 “双一流”建设的实施。

 

现在不论东西部,国内没有一个高校不想进“双一流”,双一流背后也代表了无可辩驳的江湖地位及科研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巨大利益。

 

而从全国高等教育布局来看,在中西部与东部的人才争夺中,东部城市的薪酬、晋升机遇和学术氛围,大都拥有绝对优势。


(来源:东莞理工学院官网)

 

东莞理工学院推出100个职位,为优秀青年博士提供一次性26万元安家购房补贴及最高30万元科研启动费。

 

暨南大学为“长江学者”和“千人计划”青年学者分别开出200万和100万“购房补贴和安家费”的条件。

 

放眼东部高校,不乏价码高达年薪百万的例子。而这样的高薪,绝大部分西部高校是出不起的。

 

关注高等教育的南京审计大学教授徐振宇曾举过这样的例子,华东某经济大市的某211院校,近年靠大力挖人,就将全国排名从100名升至前20名。


(来源:光明网)

 

这也就是为何在两会上不少教育界委员会公开表示忧虑的根本原因,这种不可持续的军备竞赛式挖角战,会动摇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根基,加剧东中西部的高等教育资源差异,而且不利于中国高校自身的学术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但“双一流”建设对于西部高校来说,并不一定只是严峻的危机,而也可以成为千载难逢的机遇。

 

将东部高校进双一流和西部高校的建设绑定起来,让东部高校背起援助西部高等教育的KPI,最终就能够从根本上达到这样的目的。


(来源:光明网)

东部高校对中西部高校

的定点帮扶由来已久


事实上,中西部及东北发展落后地区高校面临的人才困境,真正的解决之道并非限制和阻止东西部之间的人才流动,而应该是对其进行促进和加强。

 

作为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能使人才流动的方向和形式,从西部向东部;发展后进地区向较发达地区的单向输送,变成先进带后进,先富带后富,各取所需互惠共利的模式。

 

事实上,为了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从2001年就开始实施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


(来源:教育部网站)

 

当时组织了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一批13所全国一流大学,一对一对口支援13所位于中西部发展后进省份的重点高校。又于2010年公布了“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八项新政”。

 

到目前为止,受援高校已经增长到四十多所,16年来,在支援高校的对口帮扶下,受援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

 

但目前的对口支援方案,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受助高校的人才造血能力与东部高校越差越大的问题,也并没有能够弥合这些年里越来越大的东西部高等教育质量的差距。


(来源:教育部网站)

 

让我们来开开脑洞


打个比方来说,假如一个村子里,一部分村民借助区位优势和自身勤奋努力先富了起来,而另一部分则仍然没有脱贫。而且两部分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这时村委会想组织大家互帮互助,实现共同富裕,这时靠发一篇文件鼓励先进帮后进,再组织一批典型富裕户搞几次运动式的帮扶活动,有可能能起到根本的效果吗?

 

这样的措施可能能起到暂时改善受援贫困家庭处境,让他们吃几顿饱饭过个好年的作用,但基本没可能能够治本。

 

借用葛优葛大爷的名言: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来源:一读edu)

 

虽然东部高校的各方面指标都比西部好一大截,但比起美帝高校还差的远,我们家里还有几十张嘴等着喂,一块肉放在盘子里两秒钟就被抢光,哪能匀出多少资源给外人?

 

但如果村里规定,把帮扶脱贫成果如何和你能否评先进,能不能进村委会,能不能享受村办企业分红相挂钩,

 

这时帮扶关系就变成了施助方天天为了受助方怎么能脱贫殚精竭虑睡不着觉,恨不得把自己最优质的资源拿出来跟对方分享,甚至对方不配合带不动,你还要气的不行的程度。


(来源:财新网)

 

陈大夫有一个好基友,就在他们家乡某局做公务员,他们县里规定,从书记县长到基层公务员,全部和农村里的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帮扶效果不好晋升时一票否决。

 

他就被分了一家几十公里外家里家徒四壁的那种的山区困难户,基本每个月都要带着米面油去看望他的“穷亲戚”一两次,通过自己的关系帮那家里失业的儿子在县城找到了工作,

他还用几个月的业余时间各种找老师查资料,给找到了一个适合山区的养殖蝎子项目。
项目刚开始启动,但如果成功的话,基本这家人就可以告别贫困了。

按他本人的说法,就算是他家叔伯辈的亲戚家,他也不会这样上心的帮忙。


(来源:宏安集团)

 

他也不是真的天生乐于助人,和这家“穷亲戚”本来也毫无瓜葛并没有什么情分,按常理并不会有帮助他们的任何动力。

 

但他为这家人脱贫想秃了脑袋跑细了腿的唯一原因就是:他还想升官,但升官又绕不过这一道坎。

 

如果国家能把东部高校定点帮扶西部高校的政策加强到这样的程度,让东部高校追着西部问寒问暖,想方设法地给西部高校提供各种便利。

 

当石河子大学的学生也能上北大教授开的课,青海大学的同学也能得到清华巨资建设的教务信息化系统的支持时,恐怕相当一部分中西部的学生恐怕就不用背井离乡千里去东部上大学,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越拉越大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


(来源:阿波罗新闻)

 

目前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应该进行根本性调整


陈大夫认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目前的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进行根本性的调整:

 

1 将帮扶模式从目前的多帮多改成排他性的长期稳定一帮一

 

目前像复旦上交这样的东部重点高校,对口支援的高校可能有好几所,而像青海大学这样的西部重点高校也有不少家东部高校的定点帮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这样的好处是大家一起使劲力量大,但缺陷在于功劳责任都没法量化,如果有只挂名不实在出力的南郭先生,也没有什么机制能够对其进行惩罚。

 

而排他性的长期稳定一帮一,则就和目前在不少农村地区实行的“先进省份帮扶西部落后省份”“先进百强县帮扶西部贫困县”以及“乡镇干部定点帮扶农村贫困户”政策一样,不再存在责任划分问题,帮不好就是你的责任。

 

2 对于定点帮扶的力度和效果进行客观量化指标统计

 

比如一对一帮扶中的东部院校向西部院校支援了多少资金,援建了多少教学楼,宿舍楼;

定点倾斜招收了多少博士生硕士生,组织了多少优秀教师及教授去西部高校短期任教;

给西部高校输送了多少师资人才,多少教学科研项目,

这些贡献都应该以各自的合理比例进行量化,并且能够实实在在地以分数来表现出来。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还有受援的西部高校在这5年或10年里,在国内和国际的高校排行榜上排位涨了多少,关键的科研和教学指标有怎样的变化,这些也应该进行量化,最终形成一个分数。


但肯定也会有一些没法量化的方面,比如东部高校利用自己在中央的人脉资源,帮西部高校解决了某个政策瓶颈,这种事情也可以单独申请加分,灵活处理。

 

3 将援助西部高校的力度,纳入“双一流”的评定指标范围

 

你想进一流高校,就要给西部省份也援助出一所一流高校;你想进一流学科,就要给西部高校援助出一个一流学科。

 

指标的设定要注重看长期效果,比如实施5年后,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指标将占相应东部高校评选“双一流”指标的20%;10年之后占40%。


(来源:未来网)

 

这种做法,实际上和两会上湘潭大学原校长罗和安建议的:东部地区应补贴中西部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有异曲同工之感。

 

只不过是把规定强迫东部地区从口袋里拿钱补贴西部,变成了诱导他们争先恐后地主动拿钱拿资源,补贴帮助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我相信这样的指标体系,会有效地调动东部高校援助西部的积极性,比用行政手段禁止西部高校向东部输送人才要有效得多。

 

东西部高校人才流动不应该是零和博弈


目前国内不论东西部,大部分高校的引进人才视角还都聚焦在国内,你从我这挖走一个青年千人,我从你家挖走一个长江学者,这都是零和游戏,最终对于中国整体高等教育发展并没有多少促进。

 

东部高校的引进人才视角应该放宽,大力从海外而非中西部高校挖人。


(来源:中国经济网)

 

当今西方世界的民意整体右倾,川普上台几个月来已经两次试图颁布“禁穆令”,引起本土知识分子阶层的强力反弹,以及中国留学生群体对于签证政策收紧的极大忧虑;

 

而欧洲的情况更加糟糕,数以百万的中东难民在整个欧洲造成了治安秩序的严重混乱和民意的激烈矛盾,恐怖袭击接连不断,甚至不少国家的极右政治党派,诸如法国“国民阵线”,意大利“五星运动”等也趁机上位,在可见的将来,欧盟甚至有分崩离析的危险。

 

而中国虽然也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至少维持了稳定和发展,国内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对于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正在持续增加。


川普政府任命的美国环保署署长普鲁特

本人是一个坚定的反气候变化主义者

(来源:华闻网)

 

据我所知,目前海外留学生中已经有越来越多有回国发展的意愿,甚至不少在国外投身科研或工作多年,在海外已经成家立业的优秀人才,也都开始认真考虑是否应该回国看看。

 

日前,川普上台后公布的第一份预算,就对农业部,环境保护署,甚至NASA的预算大幅开刀,资金拨款削减幅度甚至高达20%以上,使得美国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一片哀鸿遍野。


(来源:扇贝中国)

 

甚至不少非华人/华裔的国外高级知识分子,在川普上台后,面临自己的行业/领域的研究经费大幅缩水的情况下,也为中国对于科学研究提供的大力支持而眼馋。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最近这几年,将是中国从海外吸引人才的最重要时间窗口。


2017年法国大选中,极右翼”国民阵线“领导人

玛琳.勒庞成为最热门候选人之一

(来源:新浪博客)

 

而限制国内高校海外吸引人才的关键瓶颈,并非预算不够,研究条件不好或待遇不足,而是缺乏国际化视野。

 

在国内科研界和国外短期内难以接轨的现状下,国家应该允许并鼓励国内高校,与一部分对于海外人才引进有经验的机构合作。

 

并且应该尽快从国家层面上制定海外人才引进的规划图,对于哪些专业和领域是国内急需引进的,哪些是重要性一般的,哪些是国内已经过剩的进行界定,为国内高校海外挖人提供路线导航。

 

如果国内一流大学都能用目前东部高校从西部挖人的热情和积极性,去国外收割人才,相信几年之内,就能让国内高等教育人才状况和国家化建设水平有相当的改观。


上海发布”人才30条“,海外人才引进更加积极

(来源:新民网)

 

而西部高校也应该对于自己的人才战略进行反思,为什么自己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凤凰,会愿意背井离乡举家迁徙?为什么自己出去挖人没人愿意来?

 

实际上很多时候,促使科研人员做出跳槽搬家去东部决定的,往往并非工资的差距,而是一些诸如子女上学,家属的工作环境,乃至院系里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之类的“小事”。

 

很多苦心钻研愿意为学术奋斗一生的高校青年人才,就是因为这些“小事”被伤了心,才加入“孔雀东南飞”的行列中的。


(来源:中时电子报)

 

西部高校在给不了太高工资待遇的情况下,是不是应该在这些细节问题上多加努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教师扎根科研能够不伤心呢?

 

上面只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和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同学们有什么意见,也可以发表在评论区,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想了解更多有意思大学故事请点击


吉林大学:拿着985的旧船票,还能否登上双一流的新船?


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最有效捷径:英文原版小说


在大学里,你是一只昼伏夜出的夜猫子吗? | 大学声调查



点击 “阅读原文”,了解大学学业生活秘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