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网上评教,你敢给不称职的老师打差评吗?
最随着很多课程已经陆续结课进入考试季,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始要求学生进行网上评教。
不少高校为了方便学生评教,还开发了专门的微信小程序或者APP,让学生用手机也能完成评教。
甚至一些大学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还特别规定不完成评教就没法查询考试成绩。
然而,学生对于评教的顾虑却一直存在,在几乎每所大学的贴吧或者微博上,都能见到有同学询问,自己在评教中给老师打了差评会不会被老师知道。
大学的期末评教真的是匿名的吗?学生在评教时,还能不能说真话了?
高校老师因评教给差评
辱骂学生并威胁给挂科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所有高校给出的答案都是:学生评教是完全匿名的,被评价的老师看不到是谁给的评价,同学们可以放心如实评价。
但实际上,却有来自不同高校的不少同学都反映,自己的评教结果,乃至具体的评价原文及个人信息,都被泄露给被评价的老师,以及导员,院长等其他学校工作人员。
部分敢于给差评的学生,受到了各种形式的打击报复,极少数严重的甚至因此而拿不到毕业证或被迫退学。
(来源:合肥校园)
近日,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一陆姓教师因被学生评教给了差评,公开表示要去办公室电脑登录系部后台,把给他差评的学生揪出来。
通过一条条翻找,他成功地找到了四名给他差评的“贱人”中的一位。
(来源:合肥校园)
“我没有权利剥夺你受教育权,你有权利对我评教,但是我也有权利根据你的课堂表现和你的期末考试决定你挂不挂科,或者补考通不通过。”
这些话语中的戾气和明显的威胁意味,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名高校老师的公开发言。
有同学找出了该校关于学生评教发布的通知,其中明确写到:“测评结果出来后,教师只能看到自己的总评语和总分,不能看到每个学生的打分情况和评语,学生在测评时可以无需顾虑。
(来源:合肥校园)
据该校官方的最新表态,已经知道陆老师的行为,并将严肃处理。
学生评教信息泄露
动摇了高校管理制度的基础
陈大夫认为,这位陆老师的行为性质非常恶劣。这种行为动摇了学生和社会对于高校管理制度信任的基石。
不论是企业,政府还是学校,任何组织都有一套基本的管理和评价体系,而学生的匿名评教,则是高校管理制度的重要部分。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就好像所有正常的商业公司,都无法容忍内部人事部门在KPI考核过程中任何形式的串通和作弊;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无法容忍议会或人大选举中的贿选丑闻一样。
任何一所高校如果表现出对于类似行为的容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其在学生和社会里的公信度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你上课迟到;在课堂上骂人;上课满嘴跑火车毫无营养;课下收学生的礼物贿赂;跟自己的同事各种互相倾轧撕逼;跟女生有不清不楚的关系,
这些事情虽然恶劣,但反映的都是你本人缺乏师德,与学校基本关系不大。哪个群体能没几匹害群之马呢?
某高校的评教系统
(来源:问北京)
如果把高校的声誉传承比喻成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的话,你做这些事就好像往河里面撒尿,能污染的只是你面前和下游的一点水域,只要这条河流还有自净能力,你造成的污染也没法持续很长时间。
而通过干涉学生评教,打击报复给自己差评的学生,这种行为就好像往水源里撒尿,下游所有人面对的河水都会被你的排泄物污染。
如果这种人在高校里能混得下去,其他老师在业绩考核的压力下早晚会有样学样,最终不光学生评教会变成一场闹剧,整个学校管理制度的可信度也会大打折扣。
学生评教制度并不完美
但目前无可替代
显然,目前现行的大学学生评教制度并不完美。
目前大家所熟知的学生匿名评教制度1920年代起源于美国,后来逐渐被推广到全世界大多数高校里,中国大学全面引入评教制度,也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
很多时候学生评教的留言都让人看了很无语
(来源:腾讯新闻)
评教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和老师的合谋,部分教师会公开要求学生对其给好评;
部分学生不尊重自己的评教权利,乱评价甚至恶意给差评;
评分的生成和评价体系不完全科学,让得分较低的老师不服气;
负责组织评教的教务部门各种受夹板气,成了校园里最不受欢迎的人......
这些缺陷都长期存在于学生评教体系当中。
不少高校搞个评教能开一堆会,
“动员会”“委员会”“成立大会”........
(来源:网易教育)
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教育界和教育学界对于学生匿名评教制度的各种批评和反思久而有之。
甚至有些比较激进的学者或教师,会撰文表示“高校评教体系已成中国教育的最大毒瘤”。
然而一个制度有生命力的关键并不在于其完美无瑕,而是在于其完全无可替代。
即使骂得最起劲的论者也不得不无奈地承认:如果彻底推翻现有的评教体系,他们也想不出一套能够代替的更好制度。
既然大学的所有工作都是面向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就一定得有一个由下而上,让学生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的手段。
评教结果无法显示教师真实水平的问题,在美国也存在
(来源:新浪教育)
彻底否定它,高校对老师的管理将会失去依据。
这么多年不论是中国高校还是美国高校,大家吐槽归吐槽但该评还是得评。只能想方设法对制度改造完善而没法推倒重来。
该怎么评怎么评
把“匿名”两字去掉就好
学生之所以敢于在问卷里评价老师,前提条件就在于这种评价是匿名的。
如果被评价的老师能知道你给他了什么评语,而他又握着考试让不让你过的生杀大权,傻子才敢说真话。
正因为如此,所有高校在进行评教时,都会保证老师是看不到你给他打了几分留了什么评语的。
(来源:中青网)
但问题是,虽然老师自己的账号看不到,学校/学院管理员的账号却是能看到的。
反正拿着管理员账号的也是多年的同事,大家一起喝过酒一起吹过牛一起做过大保健,把账号密码要来,登上去看看能有什么大不了的?
用这位陆老师的原话说就是:“在学校混了这么多年,这点本事没有还得了?。”
除了极少数极为在乎学校声誉,校内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学术共同体相互监督制度的一流高校之外,中国绝大多数高校实际上都是处于一种内部人控制的状态。
各种校规在外人看来是富丽堂皇有里有面,在“自己人”看来则全是漏洞,到处都是可以钻的空子。
即使上面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但你想办法就能看到学生评教的具体情况,这在不少高校里已经成了“自己人”都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如果这位陆老师不是做的过于嚣张坑了自己也坑了队友,就是悄悄地拿学院的账号登上去看看,记下是谁给他打得差评,然后悄悄地照死里整你。
你到时候拿不到毕业证,两手空空地离开学校时也不一定能明白,真正原因就在你评教时给老师的一两句评语。
(来源:腾讯教育)
周一我们在“每日资讯”栏目里报道此事时,加了一个简单的投票:“你身边见到过或者听说过学生给老师差评被报复的情况吗?”
调查的结果是:超过20%的同学选择了“有”。
在那些被内部人控制的高校里,一切事情都没有秘密可言,只要这些内部人中有一个人能够接触到评教中,那些你觉得需要“匿名”的信息,你就应该默认这些人都能接触到。
斯洛文尼亚著名社会批评家齐泽克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话:“为什么猫总喜欢舔自己的肛门?”答案是:因为它们能。
为什么学生的评教信息会被泄露出来?答案也很简单:因为他们能看到。
评教结果对于老师晋升职称等有比较大的影响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官网)
正因为如此,虽然我一直鼓励同学们在各种场合讲真话,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但作为一个曾经因为口无遮拦无意中得罪了老师,因此被报复地苦不堪言,还差点没能毕业的亲身经历者(我的故事参见《期末考试题要求列举旷课同学名字,下一个被告密的可能就是你》
我建议你如果对自己的学校的管理水平没信心,评教的时候就可以默认为被你评价的老师能看到你的打分和评价。
评教还是该怎么评怎么评,就在自己心里默默地把“匿名”两个字去掉就好。
大学学生评教应该
交给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完成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评教基本都在自己的学校教务网站,或者学校自己开发的移动平台上进行,这种现状带来了两个突出问题:
一个是评教信息的严重泄密,另一个是评教的过程完全无法标准化。
学生花时间精力填写的问卷,其中包含丰富的信息,本来应该可以反映很多问题,但这些有价值的数据在高校这里,除了教师算出个平均分之外,根本没法有效利用。
Koofers的主页
中国大学的学生评教,完全应该放在一个不同高校通用的平台上来进行。
如果把传统的高校评教系统比喻成饭馆门口的意见箱,而这种信息平台就好像高等教育领域的大众点评网。
人气再旺的餐馆,意见箱里基本都是空空如也。弄得经理只得想出顾客不评价就不上菜这种笨办法,才能刺激学生有动力参与评教。
而同样的食客,到了大众点评网上就永远有槽可吐有话要说。
RateMyProfessor上评分最高的教授之一
学校管理员能够看到的仅仅是平台给出的学生评教分析报告,其中不包含任何学生隐私信息,这样高校内部人串通泄露学生评教结果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就好像饭店的厨师完全没办法得知大众点评网上是谁给自己做的菜打了差评一样,打击报复也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美国有RateMyProfessor或者Koofers这样的跨学校评教平台,不少高校管理者都承认,RateMyProfessor上的评价比学校自己搞的评教结果更加犀利也更真实。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RateMyProfessor所做的事情完全可以更进一步,能够全面体现不同大学教授老师的基本信息,学生评价,以及教师本人针对这些评价的反馈等重要信息。
(来源:360百科)
不同学校同类型的老师采用同一套问卷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得到的数据就可以进行比对,根据结果对于老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评价。
老师用打高分等小恩小惠收买学生,在课堂上公开要求学生给自己打高分导致评教不客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只要让已经毕业几年之内,上过这个老师课的校友也来参与评教,你毕业之后经历了几年的工作,对于当年哪些老师确实是有水平,哪些老师虽然受欢迎但教学水平实际上很水,一定有了新的认识。
国内实际上有大学已经开始这么做了,2016年4月,南开大学就上线了名为“南开时课“的毕业生评教系统,邀请校友结合工作经历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当时在教育圈里还引起了一阵热评。
南开大学推出的“南开时课”APP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样形成的“校友评分”和在校学生的评分之间,能构成直接的比对关系,校友评分和在校生评分之间差距过大的老师,其分数注水的嫌疑就比较大。
同时,还可以加入同行互相评论的分数,整个评价体系就会显得更加客观。
对不同老师得到一到五分的比例进行分别展示,根据形成的图形不同,就能很轻易地看出有没有故意刷分的现象。
这种评分结构一般都是雇了水军刷分数的烂片
(来源:今夕网)
作为一名为了更好地分辨国产烂片,在时光网豆瓣网里混迹多年(众所周知,这两个网站的电影评分区集结了各路水军,斗争激烈程度堪称世所仅见),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的电影圈老兵,这样辨别评价造假的小tips我至少能给你举出一打来。
想要让学生敢于在评教时敢于说真话,就要用各种手段给他们营造能说真话的环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同学们也只能像《论语》中所说的那样,“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了。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学生在评价自己所受教育时不必提心吊胆的教育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