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从来不信朋友圈里的“XXX是怎样的体验”| 思想汇
在这个自媒体狂欢的时代,向世人推销体验已经成了这些以码字为生的人的一项吃饭技能。
很早之前就曾听朋友说,现在一看到题为”XXX是怎样的体验“的文章便感到倒胃。当时我还觉得他太极端,但现在我渐渐地明白了他的意思。
在搜狗微信搜索上搜”是怎样的体验“,有25,220条结果;百度搜索是31,600,000条结果。各种提问应有尽有,如:
同时,商业也在讲体验。坊间时兴的互联网思维,有一个核心概念便是用户体验。笔者经常混的模联圈子里,也经常打出给参会代表最佳的、最学术的参会体验之类口号。
体验为什么这么热?
首先想到的便是从初中以来一直被灌的鸡汤,如世界那么大,我要去闯闯;不要学历,要经历云云。以及各种文艺界的浪迹天涯和率性而为。政经青年界的登堂入室。即便再励志、再热血,其核心的逻辑就是两个字,体验。
可是,体验是要成本的哎!
在社交媒体上秀出自己的极致体验是要成本的哎。这个成本可能是经济的,可能是时间上的,但更多的是个人努力上的。
比如你要秀一下大学期末考试的好成绩,你得熬得住期末的一个星期时间去辛苦复习,好好背书才能假期的时候发一条说说秀一把优越,赚取朋友的“赞”啊;
比如你要秀难一下马甲线,鉴于大部分人都不是娘胎自带,所以你总得跑健身房针对性的锻炼几个月,才能一展身形吧;
再比如你要秀男女朋友,你不也得先辛辛苦苦追到手,才能展示一下么?
当然,似乎自从出了美颜相机之后,拍美照成为了唯一不需要辛苦付出就能轻易展示的社交媒体行为。如果真这么想,那就太naïve了!试问,各人长什么样,认识的朋友能不知道?即便不认识的,那是瞒得了初一,瞒不了十五啊。
要我说,这只是聪明的程序员旨在解决人们面对想要展示的心态,以及部分人可能存在的轻易难以改变的劣势之间的矛盾所制造的针对性工具。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大神啊,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熬得住悬梁刺股啊。那怎么办?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分析两点心理:其一,为什么要体验?其二,为什么体验这么重要?
第一个问题,私以为是价值标准体系的多元化。即便我们同在一个学院,甚至同在一个班级,价值标准体系都是多元化的。为什么?
因为即便有一套看似权威的官方评优价值标准体系。但是现在机会这么多,渠道这么多,诸多异能卓越之士根本不认可这一套好不好。而且无数的案例证明,跳出这个池子尝到甜头的人多得很。
那既然没有一套像从前那样的单一的评价体系了,权威崩塌了,就像马克思·韦伯描述的宗教权威崩塌后的世界一样,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尤其是青年人来说,唯一靠得住的就是体验。
第二个问题,私以为是互联网的传播效应。互联网对于人的展示是平面的,你就是撑破了天去,现在的互联网上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还是只能传递二维的人的形象。
但是,人是会脑补的好不好。看到你经常发出入于高端场合,那给你贴一个形象标签;看到你经常发一些游戏图片,那给你另外一个形象标签。所以,You are what you experience you show in the internet.
综上,如果付不起那个努力的成本,那就直接简单粗暴地问咯。英语好是怎样的一种体验诸如此类云云。问到了,想一下,嗯,get到了,体验到了,post的时候就有根有据了。
所以,朋友圈里那些羡慕人家马甲线小锁骨小蛮腰;或者艳羡同学流利的英语法语日语;却又不肯真的像那些成功者那样花时间花精力去学的人们,也就别再费劲去发一堆别人的体验来显示自己的逼格了,体验再好也终归是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