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和平 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代代传
吉鸿昌
我的父亲吉鸿昌离开我们已经八十多年了,但我却从未感到他离我们太远,好像常在身边,因为他的高尚品德和民族气节,一直在教育和影响着我们。
父亲1895年出生在河南省扶沟县的一个贫苦农家。1913年入冯玉祥部,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升至军长。1930年,父亲所部被蒋介石改编后,任第22路军总指挥。因对“围剿”红军态度消极,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出国“考察”。“九一八”事变后,父亲心系祖国,沿途多次发表抗日演说,呼吁海外华人团结奋起,抵御外辱,坚决抗日,并呼吁国际社会声援中国。1932年1月,父亲回到祖国,联络发动旧部,为抗击日本侵略奔走呼号,毁家纾难,变卖家产,购置枪械,组织武装抗日。1932年秋,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在中共北方组织的帮助和推动下,以冯玉祥为总司令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建立,父亲任第二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警备司令。随即率部进攻察北日伪军,连克康保、宝昌、沽源等地,同盟军的声威由此大振。7月4日,同盟军分路发动对重镇多伦的进攻,经过两天三夜激战,胜利占领多伦城的外围据点。10日晚,父亲率敢死队连续三次攻城,均未成功。11日夜,父亲选派精兵40人,扮作商贩潜入多伦城内。12日晨1时,父亲利用黑夜做掩护,再次组织强攻,提前潜入城内的士兵鸣枪响应。同盟军从北、西、南三面攻入城内,经过三个小时的激烈巷战,沦陷七十多天的多伦终于光复。这是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首次从侵华日军手中收复被占土地。军心大振,民心大振,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信心。
吉鸿昌故居(今和平区花园路5号)
由于蒋介石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抗日同盟军受到国民党军队和日军的两面夹击。父亲率部战至10月中旬,弹尽粮绝。察哈尔抗战失败后,父亲回到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组织建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并担任主任委员。同时秘密印刷《民族战旗》刊物,积极宣传抗日,联络各方力量,准备重组抗日武装。天津有不少与父亲有关的“地标”,和平区花园路5号就是父亲的故居,这里也因曾是父亲组织抗日宣传活动的秘密联络点而被称为“红楼”。
1934年11月9日,父亲在国民饭店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受伤而被捕。在法庭上,父亲英勇不屈,大义凛然地说:“由于受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转到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头来,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11月24日,是父亲殉难的日子。他写毕遗书,看看站立在门口全副武装的士兵,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从容镇定地披上斗篷,昂首步入刑场。在这生死离别之际,父亲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然后对行刑的刽子手厉声说道:“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他怒视着两腿发抖的刽子手又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吧!我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枪声响了,父亲英勇地牺牲了。但他至死也没有在敌人面前倒下。
父亲用一生的行动诠释着信仰的力量。“我是中国人”的身为中国人之骄傲,“公正纯洁,为做事而做官”的为民情怀,“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死不倒下的英雄气概,“做官即不许发财”的高尚情操,都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崇高信仰。
2016年7月,吉鸿昌外孙女郑吉安在北京军区天津疗养院内接受采访。
为了更好地宣传父亲的事迹,我广泛收集资料,采访父亲生前战友。经过我和我丈夫郑慈云的不懈努力,完成了39万字的作品《华夏忠魂——吉鸿昌传记》。1995年,我参加了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宣讲团,成为第一批宣讲团成员,为青年学生、各界群众宣讲了几十次,约十几万人,接待来访的师生更是无法统计了。随着年纪的增长,行动不便,我就把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搬到家里,家中最大的一个房间便成了陈列室,我父亲的遗照、遗墨都摆放在这里,来访的同学们反映既真实又亲切。
1998年,我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和关工委市级先进工作者,此后,还被全国关工委评为先进个人。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适逢父亲诞辰110周年,天津市委党史办出版《民族英雄吉鸿昌纪念辑》,我把珍藏的八十几张照片捐赠给党史办。2007年在纪念建军80周年举行的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上,我作为模范烈属,参加大会并受到表彰,同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9年10月,我作为“双百”英雄的后代,荣幸地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观礼活动。2015年9月3日,作为英烈子女光荣地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
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宣讲任务交给我的女儿郑吉安。她是个军人,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市政协委员。此前,她早已担任许多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了,现在她成为我的接班人,和我的长子郑吉平、长女郑吉宁一起,代代相传,努力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作者 吉瑞芝 专家支持 章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