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致幻剂:真假难辨的反乌托邦
利维坦按:集体被洗脑、催眠,重新做人——这应该是很多反乌托邦作品的核心现象之一。诗人米沃什在《被禁锢的头脑》一书中提到了一种叫“穆尔提-丙”的药丸,如果说很多人之前还在思考严肃的人生意义和诸多形而上问题,服药之后,就对周围任何人都报以微笑和宽容,再也不思考形而上的问题了,“会突然变得肤浅和不再重要”……
好在这种药只是出现在了维特凯维奇的小说《永不餍足》中,否则这个世界估计也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了。不过,今天文章的主角,其真实的童年经历显然更接近一种末世(冷战的背景)的梦魇和恐惧。
文/Hunter Oatman-Stanford
译/antusen
校对/果然多多、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www.collectorsweekly.com/articles/visiting-scarfolk/
回首青葱岁月,成人往往愿颂其为天真烂漫的时光,与之相比,童年则显得有些可怖。孩子们暗中接触到的种种世间险恶,远超成人的想象。即便只匆匆瞥了几眼,晚间新闻里的战场或反酒驾影片中的残肢已足以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永久的创伤。
“我时常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噩梦。”
理查德·利特尔(Richard Littler)也经历过毛骨悚然的童年。20世纪70年代,他曾住在英国郊区,后来,成为设计师和电影编剧的他,将这段回忆写进了以伤民镇(Scarfolk,一个反乌托邦式的虚构小镇)为主题的博客(littler-design.blogspot.com)和书里。他的文字滑稽风趣,读毕只觉恰如“余音绕梁,三月不绝”。利特尔挖掘出了童年的阴暗面,并创作出了带有70年代色彩的作品:宣传册、海报、图书封面、专辑封面、音频片段和电视短片,无不透露着森冷之气。在那个偏执成性、极权主义盛行的时代,连婴儿都是不可信的。
最初,他只是做了一小叠充当朋友生日贺卡的做旧图片,后来他渐渐创造了仿旧纪念品的世界。他的作品如此完美,以至于某英国电视台最近还将伤民镇的故事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汲取了70年代的设计精华后,利特尔巧妙创作出了做旧图片,其以假乱真的程度令人乍看之下分不清那是真品还是仿旧品。
利特尔最近接受了我们的访谈,在访谈中,他讲述了伤民镇在现实中的灵感来源及其可怖文字中的意义。
伤民镇旧式旅游宣传册中的一页
《收藏者周刊》:伤民镇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理查德·利特尔:最初我创作伤民镇是想抓住,更确切的说法是,我想追寻70年代至80年代初留在英国的童年记忆,它们正在渐渐消逝。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夜夜深陷于梦魇之中,回顾往事,那时我时常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真实的噩梦。
我还记得孩子们在铁道上玩闹的场景:进入黑暗隧道的孩子要么被高速列车撞伤,要么被撞死,而路堤之上正有军乐队在演奏。听起来是不是挺像布努艾尔拍摄的电影情节?多年以来,我一直说服自己那只是我的幻想,特别是我向他人提起此事而他们视我为疯子时,我更加怀疑自己的记忆。
几年前,我终于发现自己没有记错——1977年有部名为“死亡铁道”的政府宣传片,它旨在告诫小孩儿不要在铁道边玩耍。该影片在我们初中或美国二、三年级左右的学生中放映了。美国的小学为了不让学生玩儿烟花,还给他们看了烧伤患者的幻灯片。 虽然一度激起争议的“死亡铁道”最终下映了,但另一个饱含暴力色彩的宣传片却上线了,片中名叫罗比(Robbie)的男孩因为铁路事故失去了双腿。
1977年的“死亡铁道”宣传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311oo8fee&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说到外界灵感来源,伤民镇深受蒙蒂·派斯昂喜剧团(Monty Python)和导演特里·吉列姆(Terry Gilliam)的影响,此外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和叶夫根尼·扎米亚京(Yevgeny Zamyatin)的反乌托邦作品、政治漫画家杰拉德·斯卡夫(Gerald Scarfe)和拉尔夫·斯特德曼(Ralph Steadman)、加拿大板乐队和披头士的音乐(我认为他们1967年后的作品是“幽灵乐”的开端)乃至彼得·盖布瑞尔(Peter Gabriel)《创世纪秀》上介绍的超现实主义歌曲,都是我的灵感来源。
世界上其他地方都跟随着时代变化的脚步,而想象中的伤民镇永远不会脱离20世纪70年代。或许伤民镇就在另外一个平行世界,谁说的准呢?实际上,平行世界意味着现代偶尔会与70年代相互交融。我们可以借此对比当今社会态度及思潮与四五十年前的变化差异。
伤民镇的两本儿童书籍
《收》:伤民镇是不是你童年生活的翻版?
利特尔:其实伤民镇更像真实世界与回忆的混合物。这意味着某些70年代流行或典型的意像都被忽略了,伤民镇没有熔岩灯、迪斯科或花哨的时装及室内设计。它唤醒的往往是早已遗忘之物在潜意识中残存的记忆,市政设计、家用产品、电视台标志、音乐资料库等物一旦脱离70年代便失去了生气,或者说,它们的存在曾是理所当然的事。
越模糊的记忆越好,因为它能激发出微弱的认同感。当你试图重组这些记忆碎片时,伤民镇会赋予你另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当然是虚构的,有时它还带有荒谬、阴暗和反乌托邦的色彩。
左图是1977年的反狂犬病海报,利特尔以此为灵感,创作了告诫人们小心婴儿的伤民镇海报(右图)。
伤民镇另一本图书的封面:和上面那本书一样,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它们都给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解决方法。
《收》:70年代社会的反乌托邦色彩真有那么浓重吗?
利特尔:我不清楚我的记忆中掺杂了多少后知之明,但回首过去,它无疑是有黑暗之感的。有时我甚至可以说它黑暗到了极点:我成长于经济动荡的年代,那时英国正在推行定时供电与定量配给制度。有关英国境内骚乱和爱尔兰共和军恐怖主义活动的报道频见报端,其中有些动乱就发生在我家附近。我认为这些随机事件破坏了人的安全感。
经济失控还影响了另一个文化领域,那就是对超自然和神秘主义的执迷。有关UFO、鬼魂、心灵遥感和巫术的书比比皆是,然而却无人加以质疑。人们将它们视作事实并不断地传播;或许那是一个更具欺骗性的年代,它仿若真实世界的一条不稳定脉络,在那里,鬼魂和UFO随时都可能现身。
魂在论(Hauntology)是伤民镇中经常出现的术语,然而在我动笔之前,我并未听说过它。魂在论是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该术语出自卡尔·马克思)思想理论的一部分,他在形容“共产主义在欧洲覆灭后仍‘阴魂不散’”时,使用了魂在论一词,但在通俗文学中,该词的含义略有不同。魂在论不仅重塑了审美形式,还展现了20世纪60至80年代时我们幻想的未来与我们现今生活的冲突。不过和70年代的文化一样,它也会将触角伸及更久远的事物,比如基督教诞生以前的异教徒和维多利亚时期的文物。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3114ozjbu&width=500&height=375&auto=0
《收》:作为一名设计师,你最推崇哪个时期的美学?
利特尔:我喜欢现代主义简洁的线条和简单的字体,也欣赏粗野主义建筑的美学风格。但我不单单只推崇某个时期的设计,我还对前数字时代和“该时代的物体正在消逝”的观点很感兴趣。
即便历经多年,留在窗台上的数码相片也不会褪色;它们不会崩碎破裂。让我来举个例子:如病毒般在网上传播的图片,不管被复制了多少次,都不会有所改变。在前数字时代,两个人可能拥有相同的书或密纹唱片,但这两个实物一定各有与众不同之处。大多数我仿造的作品都能引起我的共鸣,而其他人的感受都和我差不多,这让我倍感幸运。
利特尔为伤民镇创作的两张专辑封面
《收》:创作伤民镇的图片时,你最常用什么方法?
利特尔:我会采用两种做法。一、在网上或我的书中搜寻感兴趣的图片,然后再围绕它即兴构思一个想法。我会收集相关时期的图片以作参考——我用于储存70年代图像的文件夹里约有2万张素材。至于实物素材——虽然我有很多70年代的出版物(特别是是漫画和书籍),但其实我不会主动收藏任何物品。
二、先构思一个想法,然后再寻找与其相配的图片。这个过程虽然更难,但很适合用来做一些针砭时事的海报。
企鹅出版社的书籍封面多走现代主义美学风,而伤民镇的作品时常暗藏调侃它们的梗,上面三幅图像就是调侃之作。
《收》:是否有人错将你的设计当作真正存在的作品?
利特尔:不少人发邮件告诉我,他们曾联系企鹅出版社,询问是否可以买到伤民镇虚拟书籍的副本,比如“儿童与致幻剂”的副本。很多人都认为伤民镇的海报是真的,特别是他们本能的情绪反应被激发出来时更是如此。海报通常与种族、性别或儿童治疗等社会问题相关,人们没有充分领会它们的含义,因而也就意识不到那其实是一种滑稽模仿或讽刺。伤民镇的读者十分爱开玩笑,在不用负责任的前提下,他们喜欢牵着别人的鼻子走。
我对“儿童与致幻剂”以及“不要”怀有特殊感情,因为在我初开博客之时,是它们替我宣传了伤民镇。如今,它们已成为浏览量最高的两张图片。总的来说,我偏爱模仿知名品牌的设计,比如模仿瓢虫社或企鹅出版社的书籍封面。
两本令人毛骨悚然的伤民镇“指南型”书籍
《收》:伤民镇是如何体现现代文化的?
利特尔:伤民镇是猜疑嘲讽之作,它所触及的主题多为监控和民权丧失等。在某种程度上,伤民镇也能惹人深思。因为它要么嘲弄了最近的政治发展,要么颠覆了它们,要么将其夸张到了可笑的程度,尽管对于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这样的人和现任英国政府而言,这样做可不招他们喜欢。仿若出自讽刺家之手的官方行动和声明越来越多,想让作品胜过现实素材也越来越难!
某些伤民镇的图片相当逼真,因而真假难辨。
上图那种融入了70年代恐惧感的海报,今天看起来也同样骇人。
从荒谬中透出的幽默。
为追求每一个细节的真实感,利特尔给书贴上了做旧价签。
“污染”的游戏机盒反复借用了“大白鲨”这一经典形象。
伤民镇的孩子们不是受害者而是罪犯。
除了深信现代威胁论,伤民镇的镇民还很沉迷于超自然事物。
只用一个词就抓住伤民镇精神实质的可怖海报。
欲知更多恐怖乐趣,可以阅读他的《伤民镇之旅》(www.amazon.com/Discovering-Scarfolk/dp/0091958482?ie=UTF8&tag=colleweekl-20)
或在推特和脸谱上关注“伤民镇”(Scarfolk)
理查德·利特尔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QQ1575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