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世纪手抄本的怪(三)诞(俗)旁注

2016-11-27 Oatman 利维坦

利维坦按:哈哈哈,的确,编排旁注的艺术家才是笑到最后的人!



文/Hunter Oatman

译/antusen

校对/dtt

原文/www.collectorsweekly.com/articles/naughty-nuns-flatulent-monks-and-other-surprises-of-sacred-medieval-manuscripts/



《雷诺·德·巴和玛格丽特·德·巴的祷告书》(the Breviary of Renaud and Marguerite de Bar)中打仗的野生动物,梅斯圣斯德望主教座堂,1302-1305年。(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


草草翻阅过13世纪的插图版手抄本后,就算你产生“耶稣也爱放屁”的想法也无可厚非。这是因为那些手工祷告书的页边处满是意象性的图画,从与粪便相关的污秽式幽默到各类神秘的野兽,再到性暗示明显的讽刺,简直是包罗万象。我们虽然可能觉得粪便梗很好笑,但若将其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恐怕没人能接受这种恐怖的视觉冲击,我们当然也不希望圣书附有这类插图。然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在书籍未被大批量生产、阅读未成为平民的日常消遣时,这些精致的手抄本曾风行一时、价值不菲,绝非人人都能消费得起。当时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阶层会雇佣匠人精心制作细腻精美的宗教典籍,典籍的页边处配有各种插图形式的评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旁注。


“B & L罗登伯格珍稀书籍、手抄本网站”(www.rootenbergbooks.com)的合伙人凯特琳·曼宁(Kaitlin Manning)称,在当代社会的映衬下,我们更期盼一个守旧的时代,这正是现代读者如此痴迷于旁注的部分原因。譬如,“蒙提·派森”(Monty Python,英国六人喜剧团体)的粉丝几乎都没有意识到,该喜剧团傻劲儿十足的片子直接引用了插图版手抄本中的艺术作品(简单点儿说,插图版手抄本就是饰有金箔或银箔的本子)。曼宁说:“当你思考中世纪社会会是什么样子时,这些怪诞的图象肯定会令你十分震惊,以至于开始质疑自己原本的设想。”这些杂乱无章、包罗万象的插图,对当代人关于性、宗教、幽默、神话等主题的需求造成了冲击。


持盾人与蜗牛的战斗,《拉特兰诗篇》(the Rutland Psalter),1260年。(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


在伦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Courtauld Institute)学习时,曼宁接触了一些世界上最精美的插图版手抄本典藏集,其中还有英国国家图书馆的藏品,这是她第一次被旁注所吸引。她说:“‘为中世纪社会的一部分,旁注被大大忽视了,二三十年前的学者对它们毫无兴趣,他们认为旁注含义甚微,甚至没有意义’,我喜欢这个观点。”


“书籍页边处是个更能自由发挥想象力的地方;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皆汇聚于此。”


尽管个别图像的含义仍在热烈讨论中,但学者们猜测艺术家使用旁注是为了凸显重要信息(或插入被不小心忽略的文字)、嘲弄宗教机构、或创造中世纪读者能够理解的通俗文化符号。或许我们不可能一一解开所有旁注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但我们可以想象这些荒谬的图像中透露的中世纪社会的哪些信息。


最近,我们就这一奇妙艺术形式的起源及其暗藏的含义和曼宁进行了一番探讨。


《拉特兰诗篇》中某个经典页面上各式各样的装饰性旁注。(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皇家手抄本62925, f. 99v.)


《收藏家周刊》:您认为该如何定义旁注(marginalia)?


凯特琳·曼宁:一般而言,旁注是指任何写于或绘于书籍页边处的内容。在中世纪,旁注是书页正文外围或边缘处的图像。不过该术语有时亦可用于建筑学等其他艺术领域。它能帮助现代人解读看似怪异或荒谬的雕塑细节。比如滴水嘴兽(Gargoyles)也算是一种旁注。



巴黎圣母院的滴水兽


旁注大约在12至14世纪间达到了鼎盛。据说印刷机诞生于1450年,不过那只是一种粗略的判断。15世纪末时,印刷术才开始广泛传播开来,在印刷机尚未投入使用前,书籍全靠手工制作。以前,修道院的抄写员负责精心抄录并装饰每卷书籍,以供教堂或德高望重的赞助人使用。尽管欧洲各地都有旁注的身影,但英国和法国北部才是这种艺术形式的繁荣地。


两个疯狂的无头男,选自《雷诺·德·巴和玛格丽特·德·巴的祷告书·夏季卷》,梅斯大教堂,1302-1305年。(藏于凡尔登市图书馆,手抄本107, f. 99v.)


“在这些手抄本中,怪物、半人半妖的怪物、拟人化的动物和放屁梗都可以成为嘲讽的对象。”


在19至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旁注荒谬、轻佻、渎神,且与正文的神圣图像毫无瓜葛。直到最近,多亏有迈克尔·卡米尔(Michael Camille)和莉莲·兰达尔(Lillian Randall)等学者的关注,它才开始被视作值得研究的艺术题材。卡米尔认为旁注由注释发展而来。注释就是帮助读者理解艰涩文章的解释性注解,不同于脚注;注释出现于页边处,或使用书籍原语,或使用加注人母语。


在中世纪的插图版手抄本中,页边处各式各样的图像往往会让人惊异万分。虽然其中有各类反复出现的主题和象征,但传统的神圣意象似乎并未牢牢束缚艺术家们的想象。比如,正是因为同样的构思和视觉暗示反复出现,《耶稣受难》和《最后的晚餐》才能为一种文化符号。书籍页边处是个更能自由发挥想象力的地方;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皆汇聚于此。在这里,怪物、半人半妖的怪物、拟人化的动物和放屁梗都可以成为嘲讽的对象。


龙的尾巴和断腿,选自《拉特兰诗篇》,1260年。(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皇家手抄本62925, f. 98r. )



如何造出一头骡子,圣大亚尔伯(St. Albert the Great)《论动物》(De animalibus),巴黎,14世纪


《收》:插图版手抄本是否多属于宗教典籍?


曼:是的,12世纪及12世纪前的多是宗教典籍。各阶层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社会世俗化的加深,使得手抄本的内容愈发多样化。那时,骑士传奇、史诗和旅行故事(比如《坎特伯雷故事集》)很流行。但从当时的环境来讲,读和写应该是教会所需要关心的事,修道士和修女更应多加关注,他们不仅需要阅读宗教典籍,为了履行抄写典籍的职责,还得学会写字。不过中世纪后期时,具备读写能力的世俗精英变得更多了。


14和15世纪时,时祷书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祷告书,一般供世俗信徒使用。它起源于圣诗集,后者通常包含诗篇集和其他几种供读者祈祷时使用的宗教材料。圣诗集和时祷书多种多样,有特别普通的,也有极为奢侈华美的。当然,华美的更加有趣,因为在这类更为昂贵的大部头巨著中,我们能看见某些最具纪念意义的旁注。有些旁注可能是专门为赞助人定制的,因此还会包含另一个层面的意义。


一队兔子的葬礼,《麦克尔斯菲尔德诗篇》(Macclesfield Psalter), 1330年


大约在同一时期,也就是13和14世纪,手工书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手工制书因而开始成为工匠、作坊和行会的正当营生。他们喜欢扎堆于城市,因为那里是新的财富聚集地。一部书往往由多人合作完成:甲来写书,甲或乙绘制插图,乙或丙装饰插图或为其涂色、添加金箔并进行装订。修道士仍会制书,只不过制书已变成匠人的工作内容。


许多那个时期的书都成了我们眼中的奢侈品,在电子书和简装本主导的时代,它们似乎有些怪异。其实这些书的制作材料很昂贵,再加上制书耗时耗力,付给匠人的费用也不低。很多时祷书中还有捐赠者的肖像,书的主人也会被编进书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值得指出的是,那时的书籍是很私人的物品。虽说教堂里饰有供公众观看的圣经场景和故事,但阅读还是一种私人体验。


食人魔将弓箭射进另一个生物臀部的怪异画像,选自《拉特兰诗篇》,1260年。(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皇家手抄本62925, f. 87v.)


《收》:当时制书匠人的社会地位如何?


曼:今人看待匠人的角度不同于中世纪的人。匠人干活往往全靠双手,因此社会地位较低。他们通常会加入作坊和他人一起工作,所以很少给作品署名。出于这个缘故,我们难以确定旁注的作者。毕竟想确定手抄本出自哪个作坊已经很难了。


不过我们确实知道某些手抄本的作者是谁。我现在能立刻想起的人是马修·帕里斯(Matthew Paris)。他是圣奥尔本斯修道院(St. Albans monastery)的本笃会修道士,生活在13世纪上半叶。我们有若干他的作品,其中一幅小型画作被认为是他的自画像。不过迄今为止,这种能明确判定作者的情况只是例外,不是常理。和中世纪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样,匠人之间也有等级之分,这通常由他们使用的制书材料决定。比如说,金匠在所有匠人中首屈一指,这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材料十分昂贵。


迈克尔·卡米尔在他的书中指出,文本编排完毕后,匠人才会进一步装饰手抄本并配上插图。尽管这样做可能是为了方便操作,但制书的顺序已揭示出图像地位不如文字的莫名事实。现代人对“页边”一词的理解足以透露这种艺术形式的某些特征。不过,编排旁注的艺术家才是笑到最后的人,毕竟他们可以嘲讽书页内容或任何他们发现的错误。



两只在吃水蛭的猫,《鲁特瑞尔诗篇》(Luttrell Psalter),英国,1325-1340



兔子洞,《鲁特瑞尔诗篇》,英国,1325-1340



打棒球的猴子,选自《诗篇》(Psalter),佛兰德斯,1320-1330


“蒙提·派森”——滑稽短剧中的杀手兔,其实早有原型,它们出自《戈尔斯顿诗篇》(Gorleston Psalter),1310-1324年。(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皇家手抄本49622, f. 13v.)


《收》:旁注中哪些类型的图像比较常见?


曼:图像的类型多种多样,不过通常都很怪异,有的还会让人心神不定——露骨的性行为、排泄物、怪物、半人半妖的怪物和拟人化的动物都曾是图像的主题。旁注里也有举止极其不端的牧师——那种你肯定不希望在圣书页边处看见的牧师。有些主题还会反复出现,其中最先浮现于我脑海的是“骑士大战蜗牛”。有人认为,猴子是反衬人类愚蠢的镜子,很适合拿来和人类作对比,所以旁注中常常也会有猴子的身影。


不过,并非所有旁注都很粗俗。能指出文章趣味所在或插入遗失信息的旁注很有用处。它可以是针对文章的评论,比如帮助读者理解文章或图解文章含义的注释。我认为相当震撼的图像之所以能存在,得益于它们所占据的位置。它们处于页边处,在图像惯常出现的空间之外。在中世纪社会,亟待突破的局限和描绘已知世界至关重要,它们和政治野心一样,都是人们得以生存的原因。位于这些局限之外是神秘的未知事物。在当时的世界地图中,怪物和怪人都处于未知的地域,你可以感受到人们对未知的恐惧。


现代人很难理解圣书中为何会出现低俗的图像,特别是当我们推测彼时的宗教氛围偏向保守时,更是如此。不过,我认为旁注能让我们意识到中世纪社会和现代社会一样复杂。尽管书页上这些看似违和的图像让我们难以确定其背后的意义,但或许在中世纪读者眼中,冲突感并没有那么强烈。



修女正在采摘阳物树上的阳具,选自《玫瑰传奇》(Roman de la Rose),1325-1353年。 (藏于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手抄本. Fr. 25526, f. 106v.)


《收》:你见过的怪异图像都是什么样的?


曼:我最先想到的画面是:一位修女正从树上采摘果实般断裂的阳物,随后又将其放入篮中。另一个我最喜爱的怪异主题是(也可以说是混血怪物主题):长有人腿的生物其生殖器却同狮子嘴一模一样。混血怪物意味着两种或多种生物的混合,比如说长有人头的鸵鸟。它们风格怪异,通常以扭曲或不自然的形象出现于人们眼中。怪物的辨识度很高,但却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不过它们很适合被制成雕像。修道院和教堂就有很多奇异的怪物雕像。另外,插图版手抄本中的许多图像描绘了真实的俗世场景,比如推着货车四处转悠的商人或装饰手抄本的抄写员。旁注蕴含的信息丰富,能真实反映衣着、物品、建筑等事物的本来面貌。


旁注还能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中世纪的平凡场景,比如这幅男人锻造图,选自《戈尔斯顿诗篇》,1310-1324年。(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皇家手抄本49622, f. 193r.)


“这些低俗的玩笑暗示了中世纪社会不仅仅只有祷告和流行病。”


《收》:为何与排泄物有关的图像如此流行?


曼: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吧,这种图像一般会评述某页的主要文章。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些低俗的玩笑暗示了中世纪社会不仅仅只有祷告和流行病。那时的人有幽默感,也有一些低级趣味,就和现在一样。某些学者还指出,在吃、嗅等其他主要的日常生活方面,中世纪的欧洲是个相当追求肉欲的社会。人们充分运用了各类感官,感官体验自然会融入到当时的艺术作品中,其中就包括旁注。


忧郁的猫,时祷书,法国15世纪


《收》:旁注里都暗含哪些信息?


曼:为了解读旁注中的隐藏信息,前人耗费了诸多笔墨。就我而言,我认为通俗文化符号一般来源于文字记录、口头传述或任何能据其画出精美图像的事物。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and Isolde)、《圣杯》(Holy Grail)等流行浪漫故事就会频繁出现。我觉得更常见的可能是以谜语或游戏方式呈现的“民间文化”,旁注借鉴的信息大多与制书地相关。


为了使用“骑士和蜗牛”这个例子,莉莲·兰达尔写了一篇文章探究该图像的文化和历史起源。在书中她提出了若干设想,除了几个比较深奥晦涩的联想外,她认为蜗牛和伦巴第人(生活于中世纪早期且倍受蔑视的群体)的绰号有关系。她不仅提出了与主题意义相关的有趣发现,还认为这幅争议重重的图像有多重含义。我认为她的研究正是解开旁注之谜的钥匙。


骑士正在攻击来势汹汹的蜗牛,选自《戈尔斯顿诗篇》的旁注,1310-1324年。(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皇家手抄本49622, f. 193r.)


某些事物在现代社会和前现代社会的影射含义是不同的,动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大象为例,如果你问现代人大象意味着什么,他们可能会说大象从不忘事儿、它们害怕老鼠、小飞象或许在某处、它们是用来表演马戏的,或它们是象牙的出处。这些都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对大象的联想,但若重回中世纪社会,匠人会创造出截然不同的作品。


首先,大象经常被画得怪模怪样,因为在13世纪中期以前,几乎没有西方人见过它们的真容。看完英国国王动物园里的大象后,艺术家马修·帕里斯画出了人们眼中第一头符合解剖学原理的大象。在中世纪的书里,大象一般都以性冷淡的形象示人,交配时毫无热情。认为大象矜持庄重的想法又致使人们认为象牙是适合雕刻圣像的贞洁之物。这些意义和联系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还有人谣传大象没有膝关节或大象能活数百年。人们将其视为蛇的天敌,有时它们还可能代表着宗教意义下的亚当与夏娃。


大象这个例子证明了解读页边处信息意义的困难性——我们明白他们的某些想法,但却不可能解开所有的联系和文字游戏。因此,美术史学家在工作时总是面临着重重困难,他们不得不多角度探寻可能存在的意义。


马修·帕里斯最初画的大象,选自《马奥娜编年纪(二)》(Chronica Maiora II),1235-1259年。(藏于剑桥大学圣体学院帕克图书馆,手抄本16, f.151v.)


《收》:旁注究竟颠覆了中世纪的等级制度还是巩固了它?


曼:我认为二者兼有。中世纪社会到处都讲等级,绝非仅有我们惯常所听说的三级世界(即教会、贵族和平民)之分。即便在这些群体内部,隔离和社会等级也注定要在残酷和混乱的世界里建立秩序。


短语“颠倒的世界”(Le Monde Renversé)常常会出现在与旁注有关的研究中。旁注里的许多图像也确实颠倒了世界。中世纪社会有头有脸的人物总会言行不当,譬如修女给猩猩喂奶、骑士大战蜗牛等。学者认为,艺术家们想借助这些图像颠覆权势并讽刺、破坏他们眼中沉闷的社会秩序。但我也听过这样的言论:这些图像反映了主体图片或文章的真义,因而巩固了世界秩序。我认为这两个角度都有合理性。


神圣痔疮,《亚历山大传奇》(Roman d' Alexandre),图尔奈,1338-1344


裸体的主教在责骂排便的牧师,选自《戈尔斯顿诗篇》,1310-1324年。(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皇家手抄本49622,f.82r.)


《收》:为何旁注最终消失了呢?


曼:从15世纪开始,古登堡(Gutenberg)和他著名的活字印刷术改变了我们制书和买书的方式。不过卡米尔认为旁注消失的时间甚至更早,是人们品位的改变导致了这一结果。仔细研究文艺复兴运动后,我们会发现,插图版手抄本开始明显倾向于立体图和透视图。错觉画也有市场。与此同时,书籍的留白处被嵌入了页面的主体部分。原本游荡于页面四周的顽皮猴子和下流修女不见了踪影,你会发现精美的图案、透视的设计和有辨识度的静物取代了原先幽默、即兴的意象。这种变化在法国北部和弗兰芒地区(即今天的比利时)尤为明显。它们在透视艺术方面首屈一指,在某些情况下,留白处的艺术作品甚至超越了主体内容。


有魔力的野兽,选自《拉特兰诗篇》,1260年。(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皇家手抄本62925,f.101v.)


优士丁尼法典(Codex Justinianus)中的一处涂鸦。法国13世纪



一只骑在人身上的公羊,《鲁特瑞尔诗篇》,英国,1325-1340



要被砍头的僵尸,《鲁特瑞尔诗篇》,英国,1325-1340



血便,选自约翰·阿德恩(John Arderne)的《身体艺术和外科手术》(De arte phisicali et de cirurgia),英国,1425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微信号 thegoatjo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