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RY WATERS/GETTY IMAGES
利维坦按:
黑暗三角人格中的三种特质,我个人尤其对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很警惕——虽然二者看起来有重叠的部分,但前者其实更侧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充满心机;而精神病态则偏重冲动、缺乏自我控制。不过,这二者有明显的共同特征:缺乏共情能力/极度冷漠。我对这样的人肯定会避而远之。
当然,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会比较善于伪装自己的真实面目,最起码,在刚开始和你交往的时候,他们由于需要一个更为恢弘的自我实现蓝图,所以会暂时忍受对方和他/她的不同,甚至用出神入化的表演来获得对方的信任。其实想要识别出黑暗三角人格也不难,我个人的经验是,只需假以时日,一旦当你有让自己内心不舒适的感受后,仔细观察对方,在对他人苦难、同理心方面是否和你存在显著的不同?这当然不能判断其就一定是反社会者,但却可以让你保持足够的警惕。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利维坦歌单】,跟上不迷路我们有一个新号【利维坦行星】,可以关注
我们想必都有过这种经历:你遇到一些人,他们刚开始看起来很良善,但后来却让你感觉十分糟糕。他可以是一位迷人的求爱者,也可以是位有魅力的同事,或者是有感召力的新朋友。和他们接触后的最初印象吸引了你,但不久,对方身上的一些行为让你感到些许困惑,可能是对一些事实的歪曲,或者是太过虚荣和自私。他们也经常扮演受害者,把别人的成就归功于自己。或许你对这个人的幻想不是逐渐破灭的,而是通过一次充满戏剧性的、令人极不愉快的事件。可能只需要一点点小的分歧,突然之间,你就会被大声呵斥、受到威胁,或者被告发给人力资源部。这种遭遇理所当然地让你感到受伤和困惑。很可能,这种人就是“黑暗三角人格”(Dark Triad)[1]。该术语是由心理学家德尔洛伊·保尔胡斯(Delroy Paulhus)和凯文·威廉姆斯(Kevin Williams)于2002年创造的[2],用来描述那些具有三个显著人格特征的人: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和可量化的精神病态(Psychopathy)。这些人让你感到困惑和受伤,因为他们的行为似乎毫无道理可言。正如一位学者生动地描述那些明显陷入精神病态的人,他们是“社会掠食者,以迷人的魅力、操控他人和冷酷著称,留下一长串伤心、破碎的期望和空空的钱包”。国际人口样本中[3],约有1/14的人被归类为黑暗三角人格,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经常会在爱情、工作、政治,以及社交媒体上遇到他们。为了我们的幸福、安康和钱包,我们需要了解这类人,学习如何识别,并尽可能避开他们,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更好的伙伴。© Prof. Dr. Kemal Arıkan
自恋是对自我的过分钦佩。马基雅维利主义则是一种双标的、对道德充满漠视的人际交往风格。这些特征本身已经足够糟糕,但精神病态的因素则意味着缺乏共情和悔意,从而形成了“黑暗三角人格”:一切都围绕着我,我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你,而我不在乎你的感受。有时,这样的人会表现出第四个特征,形成“黑暗四角人格”(Dark Tetrad):虐待狂,或享受他人的痛苦[4]。事实上,一些学者认为,所有三角人格实际上都是四角人格,因为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都是施虐倾向的表现。这样的个体是否享受他们的伤害行为并不重要;不论是三种特质还是四种,他们都会让我们其他人的生活变得十分痛苦。心理学家斯科特·巴里·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对黑暗三角人格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指出,这种类型的特征存在于一个连续的谱系中[5],并且每个人都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这种个性特征(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指出心理特征就像旋钮,而不是开关[6])。但是,根据考夫曼的观点,存在黑暗三角人格的一个阈值,超过该阈值,这些特质就会在人格中占据主导地位。他和一组研究人员发现,此类人约占国际人口样本的7%[5]。© Choosing Therapy
人们普遍认为“黑暗三角人格”是邪恶的天才。毫无疑问,有些人的确如此,但精神变态往往与低于平均水平的智力有关[7],据估计,监狱中的犯人群体中符合其标准的男性比例高得不成比例[8]。与这一发现形成部分对比的是,黑暗三角人格的程度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上升趋势,直到获得学士学位(但随后在拥有更高学位的人群中下降)[9]。男性更有可能表现出黑暗三角人格的部分特质,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特征会越来越少[10]。就职场而言,研究人员发现,自恋者倾向于艺术、创意和社交相关职业;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会避免从事涉及到照顾他人的职业。换句话说,需要人际交往、表演和掌声,但很少关注他人的职业领域中,要小心黑暗三角人格的存在。比较明显的例证可能是政界或者演艺界。但黑暗三角人格可以出现在其他许多职业中。在工作中,这样的人往往会夸大自己的价值,对同事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行为冲动且不负责任,违反规则,经常撒谎。© Psychology Today
如果说与黑暗三角人格一起工作是痛苦的,那么爱上一个这种人格的人就更糟糕了。这类人自信且外向,或许极具吸引力,尤其是对女性而言[11]。他们对短期关系表现出强烈的偏好[12],如果他们陷入一段情感关系中,他们往往会不忠诚[13]。当分手不可避免地到来时,情况可能会非常难堪:黑暗三角人格以“成本升级”(他们会让你付出代价)、操控和公开对抗而闻名[14]。从事政治的黑暗三角人格个体会造成很多破坏,因为自恋者的动机是追求自我膨胀而非为公众服务,精神病态者则倾向于在激进社会中采取极端立场[15]。因此,要警惕出现在政治和社会事业边缘的黑暗三角人格(不论其属于右翼还是左翼)。© Paige Vickers
毫不奇怪,这些人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研究表明,社交媒体是黑暗三角人格的天堂。他们通常表现出“社交媒体紊乱”[16],这涉及对互联网平台的滥用,文献综述显示[17],“喷子”——即那些匿名用户,他们喜欢煽动仇恨和挑起争议的行为——也具备黑暗三角人格的特质倾向。
黑暗三角人格通常在生活中并不是特别成功,对此你可能会感到少许的幸灾乐祸。一般来说,他们不是出色的领导者,也没有亲密的朋友,生活满意度也低于平均水平。如果你担心自己是否符合这一类型,出于你自己的幸福考虑,请寻求帮助。经过精心设计的黑暗三角人格测试可以指导你做出决策[18]。对于我们另外93%的人来说,更有用的是如何识别和避免黑暗三角人格的建议。需要寻找的特征是——自以为是、权力感、虚荣心、受害者心态、歪曲事实,甚至公然撒谎的倾向、操控他人、浮夸、缺乏悔恨和同理心。当然,你不能因害怕遇到黑暗三角人格而回避所有社交。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爱人、朋友和同事,因此,简单地回避其他人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现实策略。所以,与其花时间躲避黑暗三角人格,不如寻找他们的反面。幸运的是,考夫曼和一组心理学家也为我们对这一类型进行了描述,他们将其称之为“光明三角人格”(Light Triad)[19]。光明三角人格特质与黑暗三角人格特质的相对比例:上图显示了总样本(N=1,518)中光明三角人格与黑暗三角人格分数的散点图。在各个样本中,所有参与者的平均光明三角人数值为3.8(最小值=1.5,最大值=5.00,标准差=0.64),而所有参与者的平均黑暗三角人格数值为2.5(最小值=1,最大值=4.7,标准差=0.62)。从图中可以看出,极端恶毒的在一般人口中相当罕见。© Scott Barry Kaufman, David Yaden, Elizabeth Hyde and Eli Tsukayama, i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光明三角人格的特点包括对人性的信仰(相信人的本性善良)、人道主义(相信每个人都有其尊严和价值),以及坚守康德的普遍道德法则的理念(拒绝将他人物化或工具化)。与那些黑暗三角人格的人相比,考夫曼发现,在他的国际人口样本中,有50%的人符合光明三角人格的标准,而且普通人的光明人格特质多于黑暗人格特质。在你可能约会、共事或成为朋友的人身上寻找以上这三个特征。测试这一点的有效方法就是,看看你对某个人的感受如何。他们是否激励你成为一个更好、更有爱心的人?这是一种被称为“道德升华”的现象[20],只要接近道德之美,就会让人感到感动、振奋和乐观。一些研究人员甚至报告称,受试者在体验中产生生理上的感受,比如心头暖暖的感觉。感到温暖和幸福,往往是你身边有光明三角人格之人的明显迹象。行文至此,我梳理了黑暗三角人格如何对人们产生负面影响,每个人该如何识别并避开他们,以及如何寻找光明三角人格。但我们还应考虑,我们对社会激励的贡献方式:我们选择如何奖励人们——用金钱、选票和点击——都会影响整个社会。人们常常问,为什么政治和社交媒体等领域被如此多有毒和两极化的人主导。答案不是某种巨大的技术之谜;是我们奖励这些人并赋予了他们更大的知名度。没有一个人能单枪匹马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像没有人能独自清理环境一样。我们努力为环保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比如回收利用、妥善处理垃圾,以及尽可能节约资源。我们可以将这种卫生领域的道德延伸到整个文化中——不再将我们的关注、支持、时间和资源花费在公共生活中的黑暗三角人格,这些人粗鄙化了我们的社会,威胁了公共福祉。参考文献:
[1]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745691616666070[2]psycnet.apa.org/record/2002-11565-008[3]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9188692030310X[4]econtent.hogrefe.com/doi/abs/10.1027/1614-0001/a000179?journalCode=jid[5]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9188692030310X[6]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3/07/anxiety-depression-mental-health-happiness/674728/[7]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sinister-psychology/202203/why-the-dark-triad-has-little-do-being-successful[8]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059069/[9]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423069/[10]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5740218_The_relationship_between_age_gender_and_the_dark_triad_of_personality[11]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91886913012245[12]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91886912001249[13]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91886913012634[14]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1886922005505[15]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9188692100698X[16]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1886921007819[17]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91886919301369[18]openpsychometrics.org/tests/SD3/[19]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9188692030310X[20]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037/gpr0000089文/Arthur C. Brooks
译/tamiya2
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3/10/dark-triads-toxic-personalities/675683/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tamiya2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加星标,不迷路
往期文章: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