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这座以“交通”命名的大学120岁了!

2016-09-09 杜爱萍 袁芳 中国交通报


以交通之名载大学之道



北交大思源楼全景


  百廿交大,艰难玉成。120年前,交通大学于兴学图强中肇始,筑起中国铁路管理事业的坚固长城。


  改天换地,古校新生。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交通大学坚守“严谨治学、知行合一”的为学治学之道,为我国铁路事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爱路报国”情怀内化为交大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和铿锵前行的动力。


  改革春风,华章再谱。1978年以来,北京交通大学首批跻身“211工程”高校和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行列,获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批进入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正在努力建设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近10年来,北京交通大学坚持内涵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学校办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坚持协同创新,聚焦国家战略,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坚持开放办学,优化合作布局,国际化战略迈出重要步伐。


  回首120年发展历程,北京交通大学参与和见证了中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大历史进程,在高原铁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智能交通等领域形成了创新集群优势,为推动国家、行业和区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三世纪;历久弥新,弦歌不辍百廿年!120周年华诞,既是聚首欢歌之日,更是扬帆远航之期。面向未来,北京交通大学将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人类文明传承中发出“交大声音”,在助推国家战略中展示“交大力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打下“交大烙印”,在学科谋篇布局中体现“交大特色”。


  120周年华诞到来之际,北京交通大学热忱欢迎所有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界同仁、海内外校友欢聚一堂,铭史志、谋发展、话成就、飨学术、叙情谊,共襄盛举,同筑伟业。




北交大主持完成的“标识网络体系及关键技术”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

爱路报国 名扬四海



  有着120年办学历史的北京交通大学,人才辈出,声誉远扬;校友精英,熠熠生辉。


  12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握国家建设脉搏,培养优秀人才,服务铁路发展。一代代学子扎根铁路事业,一批批人才成为领军人物,为共和国铁路事业辉煌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输送各类英才


  矢志不渝献身铁路发展


  从建校时的“收回路权”、“民族复兴”,到烽火年代的爱国进步运动;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专家学者纷纷归国返校、献计出力,到在青藏铁路、重载运输、高铁建设等重大工程中屡建功勋,北京交通大学(简称北交大)如今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立校之初,北交大就以“造就铁路管理人才”为办学宗旨,为中国铁路事业初创输送了2600多名管理和技术人才。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铁道信号事业的始创者汪禧成……一位位杰出校友蜚声中外、名垂史册。


  新中国成立后,北交大隶属铁道部管理,适应改革开放后铁路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快发展成为一所服务于铁路事业的多科性大学。毕业生服从国家分配,纷纷到全国铁路系统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就业。十余万北交大学子秉承“爱路报国”的优良传统,长期奋战在铁路建设各条战线,从北国边疆到西部边陲,从塞外大漠到青藏高原,有铁路建设的地方,就有北交大人的闪光足迹。


  进入新世纪,北交大鼎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以学科专业发展带动人才培养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理念,“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重个性、有特色”的培养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光通讯、下一代互联网与光电材料等学科前沿,在青藏铁路科研一线、高速列车研发团队、综合交通建设现场,都有北交大师生的身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交大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推进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一体化培养和教学、科研、实践的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从培养专门化高级人才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级人才转变,为国家“一带一路”、高铁“走出去”等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与耕耘。



北交大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五四”科技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成为学生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交流展示平台



  培养拔尖人才


  服务轨道交通新发展


  近年来,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轨道交通行业呈现“关键技术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系统集成化水平越来越高、技术与管理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同时,国家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对轨道交通人才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融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具有“高水平、高集成、高复合”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



北交大与轨道交通等行业企业开展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工作


  “针对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领军型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学校顶层设计了研究型、工程型和复合型三类拔尖创新人才体系,为学生开辟了各具特色的成长通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爱好、意愿选择发展方向。”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星臣说,学校根据这三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教学科研融合、学校企业联合和学科专业交叉的建设思路,开设了“思源班”、“知行班”等一系列特色班级,为学生个性发展和专业兴趣提供不同的培养模式和途径,为各类优秀人脱颖而出创造了广阔空间。


  记者了解到,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侧重培养具有学术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侧重培养具有引领轨道交通科技发展潜质的卓越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侧重培养具有轨道交通系统集成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精英人才。


  每年9月新学期伊始,学校会选拔一批优秀新生进入“思源班”,培养理工融合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入学前两年,采取强化数理知识的“厚基础”教育,第3年起实施“宽口径”特色专业教育。学生们加入导师团队、参与科研项目,接受从科学思维训练、研究性教与学到科研创新实践的系统培养,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不断提升,为后续深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班为载体,借力校企合作,培养“强实践、重能力”的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大三下学期,有意向到轨道交通企业工作的优秀学生经选拔获得保研资格,学校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开展“3+1+2”产学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合作企业纷纷表示,企业提前介入,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不仅缩短了培养周期,还招聘到认可企业文化、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轨道交通复合人才试点班”注重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在大三学期末,学校从轨道交通特色专业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试点班,实现本硕连读;大四系统学习组合性课程,实现技术专业与运输专业知识体系的复合;在研究生阶段,深化培养交通运输学科,加强运输规划与运营组织的理论和实践。目前,这一培养模式为行业输送了160名高端技术管理人才。


  力推专业改革


  同步对接行业发展前沿


  “以往的学习几乎停留在理论上,这次在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做实验,提高了动手能力,磨练了意志力,找到了不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也有长进。”北交大电信学院2012届学生舒晓萌说。


  近年来,北交大大力推动专业综合改革,推动师资平台、课程平台、实践平台和科研训练体系的内涵建设,实现了教育体系与行业发展前沿同步对接。在北交大教务处处长戴胜华看来,此举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为全校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戴胜华介绍,学校通过教学科研一体化、产学之间科研合作,把现场问题、前沿理论、先进技术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促进了校内教师的工程背景,提升了企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实现了对学生理论和工程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指导。目前,参与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的校内教师有150多名,聘任的企业教师超过90名。学校还与铁路运营、装备制造等企业合作,共同实施课程和教材建设工作,在交通运输、铁道信号等领域形成了理论性、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系列教材和特色课程群。


  舒晓萌同学提到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是学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成果之一,学生在这里可以完成行业整体认知、操作演练、能力培训、创新性实践。在产学双方共建的企业实践教学平台,学生能够亲历现场生产过程、直观体验行业氛围、感受企业文化熏陶,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科研与实践提供了安全、稳定、优质的条件。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训练体系建设,开设了研究方法论课程群,开展了主干课程研究型教学等,促进了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进课堂、进实验、进教材、进毕业设计;设计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自主式科研训练体系,固化到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企业,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启迪了学生的科研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机电学院姚燕安教授长期指导几何机器人系列学生创新项目,提出了MSEA教育理念,即以几何机器人为载体,将数学(Mathematics)、科学(Science)、工程(Engineering)和艺术(Art)相结合,三年来共指导22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其中仅国家级就有7项。


  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北交大人才培养工作屡创佳绩,近三届共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学校将更加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更加努力提供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科技创新

头顶蓝天 脚踏实地



  翻开北京交通大学的历史长卷,追溯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历程,其发展与国家命运、铁路建设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科学发展的春天,北交大科技创新蓬勃发展,做到了既头顶蓝天,又脚踏实地。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校明确了提高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水平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提高了科学研究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学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北交大的科学技术研究也取得了辉煌业绩。


  彰显特色高校实力与风采


  今年7月31日,当成都地铁3号线开通的喜讯传来,北交大紧跟这一项目的科研人员击掌庆贺。“这是我们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在国内地铁线路上又一次成功应用。”北交大副校长孙守光说。


  这项前沿技术是北交大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的一个缩影。在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北交大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问题,承担了众多关键技术研发的重要任务。


  “尤其在‘十二五’期间,学校的科研体量显著提高,收获了系列原创性成果,构建了体系完备的创新平台,涌现出各层次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谈起近5年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北交大科技处处长荆涛如数家珍:学校承担了“973”及“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1.1万余项,科研经费达37.9亿元,发表SCIE检索论文3087篇、EI检索论文5194篇,申请专利2108项,获授权专利1360项。



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


  学校创新平台取得突破,牵头申报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批复建设,新增“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平台,标志着学校成为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依托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建设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54个。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突出,6个创新团队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建设,3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对接国家重大需求能力明显提高,新增两项国家“973”计划主持项目。获批了“移动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等 3项课题,实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主持课题零的突破。累计主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3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3项。


  “不仅如此,学校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都有显著提升。”荆涛说,北交大“十二五”期间承担的铁路科技开发项目经费近2亿元,在高原铁路、重载铁路、高速铁路、城轨交通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彰显了北交大交通运输行业特色高校的风采和实力。


  铁路建设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在我国铁路现代化进程中,北交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青藏铁路、高速铁路、重载运输、六次大提速、客运专线建设中,凝结着北交大科技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北交大师生现场体验高铁发展,将课堂搬进时速300公里的高铁车厢


  为京沪高铁提供全面技术支持


  2011年6月30日,时速300公里的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为中国铁路史添上厚重的一笔。北交大科研人员为京沪高铁建设提供了基础理论、技术攻关等多方面支持。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



  值得一提的是,宁滨教授主持的“CTCS-3级列控系统测试评估认证平台及评估测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开展了面向系统评估认证的测试技术研究,形成了完整可信的测试案例库和测试规范,完成了故障测试技术研究及系统安全测试的故障注入系统研发。


  孙守光教授带领团队承担的“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测力构架标定试验台”“高速列车关键材料及部件可靠性研究”等课题,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


  京沪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梁端锚固结构攻关的时候,面对国外专家的技术垄断和阻挠,高亮教授团队针对桥上纵连板式无砟轨道的特点,通过大量理论分析及现场大型综合试验,创新性地提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梁端锚固体系,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仅应用于京沪高速铁路徐州至上海段,就节约建造成本约2亿元。高亮教授也被评为“京沪高速铁路十大技术创新人物”。


  破解高原铁路建设若干难题


  青藏铁路项目正式确立后,北交大交通运输学院杨浩教授及其科研团队与青藏铁路公司有关专家,共同承担了建设初期运能资源配置及运营时运输组织和经营管理的研究。


  专门从事冻土研究的刘建坤教授,为我国破解冻土难题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庆朝教授及其团队对站场路基、加筋路基进行监测和研究,取得的观测数据不仅为路基沉降变形提供了可靠资料,而且对该路段的工后沉降值预测等类似路段的路基设计提供了依据。


  钟章队教授和他的团队十年磨一剑,为GSM-R(铁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特别是青藏铁路通信信号建设奠定了基础,使青藏铁路成为我国第一条也是亚洲首条采用该项技术的高原铁路。


  承担“青藏线列车卫星定位技术与信息传输系统”实验、“GPS数据处理和验证”项目的蔡伯根教授和他的团队,前后7次沿青藏铁路全线“跑点”,相当于为青藏铁路安装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贾利民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国内首次实现对交通运营、安全保障、应急救援的全过程可视化集中统一管理,最终实现“数字青藏铁路”运营精确、高效、安全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青藏铁路这一伟大工程,包含了北交大师生秉承“知行”校训、践行“挑战极限、勇创一流”青藏铁路精神,在“世界屋脊”创造的不朽业绩。


  重载铁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在重载铁路领域,北交大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在大秦线等铁路上得到广泛应用。


  杨世武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的“重载条件下信号电缆和轨道电路防护大牵引电流干扰技术”研究,有效解决了重载铁路信号电缆和轨道电路抗大牵引电流干扰问题,保证了设备可靠工作和运行畅通,完善了重载运输技术体系。该项成果获得2014年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北交大科研团队还在世界重载铁路领域,首创了机车同步操控技术与GSM-R无线通信技术结合。针对山区铁路的通信可靠性、长大下坡道周期循环制动、长大列车纵向冲动三大技术难题,研制了安全数据传输成套设备,实现了重载组合列车多个机车同步操作,提高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且运行更加平稳。


  此外,北交大科研团队还完成了27吨轴重重载铁路关键技术、提速重载机车车辆关键部件可靠性评估体系等研究。前者从多方面构建了27吨轴重货车运用的组织模式,建立了相应评价方法,在相应运力资源配置和运输组织技术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后者已全面应用于国内各型铁道机车车辆及高速动车组结构可靠性试验和安全性评估工作,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并获得广泛认可。


  自主创新CBTC国际领先


  2010年12月30日,北京地铁亦庄示范线开通运营,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CBTC核心技术并开通运营的第四个国家。这一核心技术是北交大科研人员40年厚积薄发的杰作。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为轨道交通系统的‘大脑与神经’,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确保行车安全和高效运营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分布在每列列车、每个车站,覆盖整条线路,从而实现列车运行全过程的安全间隔、速度控制、精确停车。”北交大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团队技术与学科带头人唐涛教授说,CBTC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列控技术。然而在2010年以前,我国采用的CBTC技术都是从法国和德国进口的。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北交大汪希时教授提出的移动闭塞基础理论指导下,宁滨教授担任总负责人,率领CBTC研究团队,研发出CBTC整套装备并实现工程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彻底改变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技术和装备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这一自主创新成果2012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从北京的14号线、7号线,到成都3号线、长沙1号线,再到深圳、天津、乌鲁木齐、石家庄……这一成果打破了国外垄断,目前已在十余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上应用,运营里程约600公里,占全国1/3新线市场份额,形成了一个高新技术产业。2016年,这项技术还走出国门,运用到越南地铁建设中。



服务社会

勇担重任 建功立勋



  作为我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北京交通大学建校120年来,在众多国家重大工程中屡建功勋。近年来,学校抓住国家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以及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机遇,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举世瞩目工程刻下历史印记


  作为一所因铁路而诞生、由铁路而发展的高校,“爱路报国”的梦想早已融入北交大师生的思想,并内化成责任感与动力,令一批批师生投身于一项项举世瞩目的工程,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京沪高铁建设中,在技术引进谈判组、新线安全评估专家组等各类技术攻关组中,都活跃着北交大人的身影。学校参与科技部、铁道部“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项目”5个、铁道部重大科研课题55项,“CTCS-3级列控系统测试评估认证平台及评估测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课题为京沪高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青藏铁路建设中,北交大科研人员破解高原冻土及隧道施工难题,我国多年冻土隧道建设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采纳GPS信号系统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青藏铁路列车的控制和管理。在国内第一次实现交通运营、安全保障、应急救援全过程可视化集中统一管理,为“数字青藏铁路”建设奠定了基础。


  重载铁路建设中,学校开展的多项研究成果在大秦、侯月和朔黄等线应用,为缓解西煤东运能力紧张局面提供了有力保障。自主研发的重载可控列尾装置在大秦铁路应用,年运量由2002年的1亿吨增长到2013年的4.5亿吨,创造了重载铁路运输世界纪录和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北交大在城轨交通领域的建树同样赫赫有名,自主创新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CBTC,彻底打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技术和装备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迫使进口CBTC降价30%,可谓扬眉吐气。


  经过多年积累,北交大合理布局了一批直接服务铁路科研的高水平平台。依托这些平台,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承担了大量铁路建设和运营的重大科研攻关课题。


  学校不断加强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强化了铁道通信信号、运输管理等5个铁路特色专业,开办了“詹天佑班”、“茅以升班”等特色班。学校招生的37个专业中,铁路相关专业19个,每年招生1000余人。


  发挥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其核心是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近年来,中国高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中国制造2025”将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列为重点领域,并作出建立世界先进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的重大部署。


  这些国家战略的实施,使轨道交通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交通运输领域重点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新景象。


  科研先行官助力政府决策


  前不久,以北交大经济管理学院为依托的“‘一带一路’产业联盟研究院”正式成立,其定位是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国家智库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的重大需求。


  据宁滨校长介绍,学校近年来发挥学科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进行科研合作,成立科学研究中心,利用多学科交叉研究,开展“一带一路”政策研究和咨询,尤其是加强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智库建设,发挥引领与主导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


  荷兰作为欧亚铁路的重要节点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5年,北交大和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成立“全球供应链和物流研究所”。该机构瞄准国际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研究前沿,为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互通共荣、互惠共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样在2015年,北交大成立“丝绸之路研究中心”,把“建设国内一流的丝绸之路新型智库”作为目标,力争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丝绸之路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团队,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长期跟踪研究,为各级政府、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提供智力支撑和发展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钟章队教授带领团队从2015年开始,联合国外多家单位,共同举办“无线丝绸之路”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信息科学、轨道交通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的领域展开学术研讨,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俄罗斯在高寒铁路运营、集装箱运输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2016年,北交大与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携手共建的“中俄高铁研究中心”正式揭牌。通过加强两国高校高铁技术合作,建立常态化人员交流机制和学术交流机制,促进共建科研项目、共享科研成果,推进协同创新和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联合培养,进一步提升中俄高铁建设的综合实力。


  此外,北交大还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共建了“中英高铁研究中心”,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共建了“中美高速铁路安全运营与服役国际联合实验室”等。这3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已先后纳入中俄、中英、中美三大人文交流机制成果。


  国际化人才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今年8月,作为第九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重要活动,北交大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牵头主办了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高峰论坛暨成果展。会上成立了“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东盟国家副总理级政要共同为联盟揭牌。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曹国永


  在北交大党委书记曹国永看来,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既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任务,也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尽快启动多层次人才交流与培养,有利于我国学者了解相关国家国情,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一带一路”理念的认识。


  一直以来,北交大将责任在先、担当在先、奉献在先的风采,印染在服务国家战略的旗帜上,尤其在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北交大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均是轨道交通领域特色高校。2015年,两校联合在俄罗斯建立“中俄交通学院”, 成为中国轨道交通第一个“走出去”的境外办学机构。当年9月已招收第一批200名学生。


  中俄交通学院建成后,北交大与俄罗斯联邦铁道交通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签署了两国轨道交通类图书出版与版权交易方面的合作协议,为中俄合作办学的深入开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学校还以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目前共建立2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个国际化示范学院、 4个国际化试点班。


  涉外培训是国家间传播友谊的重要使者。北交大最早承担了国内外超过万人次的高铁资格类培训,为坦赞铁路、肯尼亚铁路培养留学生,为印度、蒙古和泰国等东盟国家以及非洲共26个国家开展高铁储备人才培训,是国别最多、人数最多、层次最高的涉外培训项目。


  几轮迁徙,不坠学子之志;几度沉浮,始立学府风范。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那些深深植根于北交大师生校友心中的传统和文化,已凝练升华为学校独有的精神特质。“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是交大精神的核心,“严谨治学、知行合一”是交大精神的精髓,“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是交大精神的品格。


  在跨越三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推动学校事业改革发展,还是开展重大科研攻关,北交大人始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知难而进,锐意创新,开启了百年名校争创一流的新征程。





校领导寄语


  巍巍交大,栉风沐雨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期待着,盼望着


  北京交通大学


  这座饱经岁月风霜的百年名校


  终于迎来一百二十周年华诞


  一百二十载流金岁月


  虽历经风雨却壮志弥坚


  伴随国家与民族振兴的脚步


  愈加彰显蓬勃的朝气与昂扬的锐气


  站在双甲子新的起点


  北京交通大学肩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以培养综合交通运输优秀人才为不懈追求


  秉承“知行”校训,继往开来,勇攀高峰


  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前行

  


(图片由 北京交通大学 提供)



大家都在看


自行车版滴滴横空出世,进京的“共享自行车”能走多远?


避免网约车市场垄断,专家提了这么一招!


钟志华担任同济大学校长,系汽车学界传奇院士!


交通出行APP,这些功能撩到你了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