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动交通 | 他,修的是飞机,救的是人命!

2017-03-20 金校宇 中国交通报


3月的上海春寒料峭,他从直升机上下来,刚完成试飞检查,额头上还泛着汗珠,干燥的双手被风刮得通红。他话不多,介绍起直升机结构和设备来却如数家珍。他就是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飞行保障部电子放行师——张本。



 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小故障


机务维护工作是保障飞行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一项精细化程度极高的系统工程。救助直升机往往要在恶劣的天气情况下出动,并需要完成悬停、收放救生员和遇险者等各种操作,因此对机务工作的要求也更高。“不能有一点马虎,更不能放过任何故障缺陷。”张本坚定地说,一个故障现象出现,即使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不影响飞行的,但背后一定是有个地方工作不正常了,如果放任它,它就可能慢慢“长大”,变成影响飞行的大故障,甚至会在某一次飞行中突然爆发引发致命的危险。


有一次,张本刚去外基地值班,一到那里便发现救助直升机自动驾驶系统的一个指示灯异常亮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只是觉得也没影响系统功能,就一直没报修。”基地飞行员解释道。


根据手册上的排故流程,张本实验了几次,却仍未排除故障。按照规定流程找不到答案,查明原因的过程便仿佛大海捞针一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张本只好连着几个晚上在机库里“折腾”:查流程、翻资料、做测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找到了故障点位置。


“当时刚成为放行师,第一次去外基地值班,压力特别大,但是机务就要对飞机适航负责,更要对机组兄弟和被救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所以即使再小的故障也要及时做处理去排故,要让自己对放行的飞机有信心,更要让飞行员飞得有信心。”张本笑着说。

每进一次机舱  工作服就被汗浸透一遍


张本所在的飞行保障部多以室外工作为主,在偌大的机库里,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有些检修工作还需要在机坪上进行。


上海的酷暑常常在38摄氏度以上,机舱里的温度就飚得更高,好像“炼丹炉”。每进一次飞机设备舱,张本的工作服就被汗水浸透一遍,一天下来衣服上总能显出一片盐渍。


冬天,直升机旋翼刮起的强风像刀割一样划在脸上,但机务维护人员必须保持位置,迎风作战。


不仅如此,发动机和旋翼产生的噪声可以达到100分贝以上,而张本要天天伴随着这些声音工作。


除了在东一飞本部工作,张本还经常到杨泰机场、温州飞行救助基地等外站参与训练保障和救助值班任务,由于在人员、工具设备、航材配备上与上海基地相比还有较大差别,在外基地工作需要克服的困难就更多了。受限于飞机数量及任务时间等因素,如何安排检修工作就是外基地工作面临的首要难题。


白天直升机需要执行飞行训练或救助任务,为了保证直升机处于适航状态,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等工作就只能安排在晚上,干到大半夜是经常的事情。


从25分钟到18分钟的跨越


张本自进入飞行保障部以来,先后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培训中心和外场车间等科室工作,编流程、写手册、做审核、搞培训都难不倒他。在科室工作期间,他总能为提高科室工作效率、改进管理方式建言献策。


在工程技术室,一套完善的技术文件查收、评估、存档软件已运行多年,电子化管理已经替代了纸质记录管理的旧模式。“电子化管理比较高效便捷,所以我就用办公软件做了个技术文件管理系统,现在我的同事已经把它做得更完善更软件化了,我做的那个算是个雏形吧。”张本打开文件管理软件笑着说,以前每天都会收到3至4份文件,评估文件的同事又要兼顾维修工作,容易出现遗漏或评估不及时的问题,通过文件管理系统可以登记所有文件的状态,设置评估到期提醒等,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除了想尽办法优化工作流程,张本还时常琢磨出一些方便工作的“小工具”。走进电子工作间,一侧的柜子里有序地摆放着多种测试设备,另一面的墙上则整齐地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负责人裘宇拿出其中一个说:“这是我和张本最近做的应急电瓶测试线,有了它测试起来就方便多了,还不容易犯错。”


在张本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救助直升机航行前检查时间已由25分钟压缩到了18分钟,以前需要停场1个月才能完成的大型定检工作,现在则只需要十几天。作为民用航空器维修单位(CCAR145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救助飞机适航维修能力不断提高。


每分钟甚至每一秒救援准备时间的压缩意味着什么?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回答。


大家都在看


重磅!国家36部门联合惩戒,今后严重超载的代价真大了!


99%的人不知道这些交通人是干啥的!


决定了!就这样把雾霾干掉……


上海交通委无故躺枪!这条假消息被频频转发



责编/张靖翊          审核/田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