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动交通 | 水下蛟龙!他的身影遍布我国渤海南海东海黄海

2017-04-06 姜秋华 中国交通报


“最近更能吃了,也有点发福了,这样在水下更能抗住寒气了。”眼前的李浩翀,一边用手拍一拍鼓起的肚子,一边用带着山东兖州口音的普通话,向记者调侃说。1米73的他,160多斤,看上去,略胖的身材,显得特别敦实健壮,他的皮肤发黑,有一种久经风雨洗礼之后的烙印,他的两只胳膊,比常人粗壮很多,感觉总有使不完的劲。聊天过程中,李浩翀时不时理一理有些长的头发,说起话来,憨直爽快,朴素大方。

他2007年毕业于广州潜水学校,成为烟台打捞局的一名潜水员。十年磨一剑。而今,三十而立的他,凭借顽强的意志、精湛的技术和“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成长为一条水下蛟龙,游走于惊涛骇浪之中,在四川广元白龙湖沉船救援行动、渤海湾“碧海行动”打捞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福清核电安保等重大应急抢险救捞行动、国家重特大工程建设及核电安保工程中表现出色,被授予2016年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救捞功臣”称号。


李浩翀正在进行下水作业准备。陈朋 供图



01


勤学苦干

“这个活,怎么是这样?!”刚刚死里逃生后,李浩翀惊出一身冷汗。

2007年年底,初出茅庐不久的李浩翀在船坞对万吨船进行水下探摸任务时,遭遇险情。由于现场嘈杂,给他供气的空压机出现故障,气体突然中断,他一用力吸气,面罩贴到了脸上,再吸气,就吸不动了。他赶紧打开旁通阀,但是气体却从头盔中泄漏。他一边报告,一边回撤,手忙脚乱的他开始喝水,腿开始抽筋。“我感觉都快休克了,以前的生活片段在脑子里快速闪过。”随着空压机故障修复,供气快速供应,李浩翀转危为安,躲过一劫。

在领略这“当头一棒”后,一直感觉潜水新奇、好玩的李浩翀切实体会到潜水工作的风险和特点,认知变得更加深刻。他说:“下水前,一定要考虑安全。准备认真一点,风险就会少一点。”

十年弹指一挥间。李浩翀的身影遍布了我国渤海、南海、东海和黄海,“品尝”过不同海域水质的味道,成为很多重大工程的中流砥柱,也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和酸甜苦辣的感受。

2014年在深圳桂山岛锚地,有一艘拖轮缆绳绕到螺旋桨的尾轴上,为了割掉尾轴上的缆绳,李浩翀连续干了5个多小时,换了3把刀,割掉了80多米的缆绳。上岸后,累到虚脱,手一直抖,连筷子都拿不动。他笑着说:“这只是体力活里的小活。”

2016年8月,李浩翀参与渤海湾“碧海行动”,打捞“通惠”轮时,从早上4点多下水一直到晚上10点多结束,连续干了一个半月。本来水下二三十米温度很低,但是李浩翀经常大汗淋漓,直到干不动被拖上去为止。“在水下拖钢丝的活最苦最累。每次带头干的都是他,干起活来,最卖力气。”潜水员张朋为李浩翀点赞。他说,李浩翀不喜欢推卸责任,有时宁愿超时,也要“活赶活”干利索为止,干不完他都不好意思。

同样为李浩翀吃苦能力点赞的还有他的师傅张广竹。今年49岁的张广竹与李浩翀愉快合作10年了。他说:“李浩翀是一个认真、执着、有拼劲的孩子。”有一次,对南海石油平台检验,清理海生物的作业中,李浩翀先干了3个小时,出水休息。然而,由于涌浪很大,后面的潜水员很快被转吐了。张广竹问能不能再下,李浩翀二话不说,又下水干了两个小时。


02


突破极限

作为水下蛟龙,李浩翀技术精湛,思路清晰,随机应变能力特别强。“他水下思维特别清晰,体能和技能突出,所以经常能够突破潜水极限,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一名特别适合大深度潜水的优秀潜水员。”烟台打捞局潜水医疗保障中心主任纪培浩如是说。

水下寻物是他的强项,在2016年救捞系统技能比武中,李浩翀获得了二等奖。“水下的状况千奇百怪,每一次都不一样,每一次下水都是第一次。”李浩翀表示,作为潜水员,头脑要清晰,有立体感,能快速适应水下的实际情况,比如,船舶是正态、侧翻还是倒扣等各种复杂情况。

在“通惠”轮打捞工程中,他的强项发挥得淋漓尽致。“通惠”轮是一艘船舶结构复杂的滚装船,沉船共装载9辆车,其中6辆液化气罐车。由于船舶倒扣,装有丙烷的直径2.7米,长14米的液化气罐“顶”在船的甲板上,按照工程要求,需要穿引8根直径110毫米粗的过底钢丝。考虑到该船结构复杂,沉船海域流速较大,李浩翀根据船舶倒扣状态,锁定位置,凭借经验,一边探摸,一边拖带钢丝。他在船底找准吊点以后,没想到吊点砰地一声断裂了,钢丝被甩出20多米远。当时,环境复杂,要再次确定吊点才能继续干活。李浩翀全凭感觉,一下子就摸到了吊点的位置。

在四川广元白龙湖沉船救援行动中,作业深度达到70米,已经远远超过了60米常规潜水的极限。李浩翀再次挑战自我,突破极限,凭借精湛技术,成为中流砥柱。下水前,李浩翀提前对遇难船舶的构造和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当他和同伴高萌首次乘坐吊笼到达沉船位置后,李浩翀的大脑非常清醒,他迅速地在距离驾驶台两米左右的位置发现一具男孩遗体。在认真绑扎好男孩遗体带回吊笼后,他又返回船舱并发现了一位女性遇难者。而此时,李浩翀的头盔一直在慢慢渗水,在如此大的水深情况下,他知道,如果头盔进水严重,后果将无法想象。中控电话也在此刻通知李浩翀规定的潜水时间已到,马上返回吊笼。顶住压力和恐惧,李浩翀打开旁通阀进行排水,做好遗体绑扎后,抱着遇难者全力打脚蹼游回吊笼……等回到水面,李浩翀已经累得浑身虚脱、说不出话来。

在此次救援行动中,李浩翀共搜寻出3名遇难者,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03


铁骨柔情

“工地是家,回家是出差。”李浩翀感慨地说,由于平时工作太忙,他感觉亏欠最多的就是家人。他大女儿今年4岁了,但是他在家的时间还不到两个月。在女儿一岁多时,他满怀期待地回到家时,爱人对女儿说:“看,爸爸回来啦。”然而,女儿却指着墙上的照片说:“爸爸在这里呢。”说到动情处,铮铮铁骨的李浩翀眼圈不禁泛红。

己所欲,施于人。虽然他很难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回家之旅,但是凭借他的顽强意志,在四川广元白龙湖沉船救援行动中,他成功地将遇难者送“回家”。

“我是第三班下水,看到先下水的同事带上来的遇难者遗体,尤其是一名四五岁的孩子,她皮肤白净,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睡着了一般。当时我内心特别难过,下决心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搜救遇难者,带他们回家。”李浩翀说。

当10名遇难者被打捞出水后,最后一名遇难者船长的下落,成为后期搜救工作的焦点和难点。沉船的大舱已经仔细搜索了两遍,两侧大部分区域也进行了仔细摸查,难度陡然上升。在以往的打捞中,能够将遇难者全部找到的几乎没有,当地政府也做好了不能全部打捞的心理准备。

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下,李浩翀开始下水。到达沉船后,他从左舷到船尾到右舷,看了机舱、厨房以及厕所。最后又去二层甲板和客舱找了一遍还是没有。此时,电话通知出水时间快到了,李浩翀非常着急。

水下的每一分钟都很宝贵,李浩翀的体力已经消耗很多,整条船都找了一遍,大舱找了3遍,他的心里在默念“船长,你会在哪里?”“想到我带上去的那个小男孩,他是船长的儿子,我希望他们父子团聚。”李浩翀说。

李浩翀冷静下来,仔细分析疑点位置。会不会在船外?他决定去船外找。这时,中控电话通知时间已经超过30分钟。不抛弃、不放弃,他抱着一定要带船长出水的信念,顺着船板向船底探摸,在离船头两三米,入泥30厘米左右的地方,他的手突然卡到了东西。等摸到脚的时候,心里终于激动起来,大声地告诉中控室:“我找到了。”

由于遇难者整个身体都在泥里,大半身子还在船底,李浩翀把泥扒松了,用力拖了出来。整个搜救过程用了将近50分钟,回到吊笼后,他在心里默默地念叨:“船长,现在我带你回家。”


大家都在看


最后4天!2016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火热投票ing


判决出人意料,专家四问济南“专车第一案”!


感动交通 | 9年拯救500多条生命!它是“救助旗舰”生命之舟


感动交通 | 13年护送22万次上学路,他们是孩子们的保护神!



责编/吴倩           审核/田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