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动交通 | 十数载苦寒考验,万丈盐桥见证他们的坚守!

2017-04-10 刘布阳 中国交通报



他们在青藏高原北部的昆仑山下、柴达木盆地核心区察尔汗盐湖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双手和双脚丈量着万丈盐桥的长度和深度,开展盐渍土地区公路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

他们从来都比工程建设队伍早入场、晚离场,幕天席地的野外作业比公路建设工人更加苦、更加累、更加孤寂,甚至更加危险。在苦寒、干旱、沙尘暴和无处不在的盐蚀考验中,他们把对科研的热爱转化为坚守在盐湖上的强大意志,在盐渍土科研领域积累了丰硕成果,践行着科技创新对交通建设的引领作用。

他们10余年、几千个日日夜夜泡在卤水里务实研究、刻苦攻关、跳出传统思维进行大胆创新,有力支撑了重盐渍土地区修建的3011国道察尔汗至格尔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他们破解了一项项关键性技术难题,保障了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如期保质完工,并建成了占地3万平方米的盐渍土地区公路路用建筑材料耐久性暴露实验研究基地,规模为国内乃至世界最大。

他们无数次吞咽下对家人愧疚的泪水,一次次在攻坚克难中坚定了科学探索的决心与信心,形成了盐渍土分布规律、腐蚀机理、对工程构造物的危害,以及防治技术等重大科研成果,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际空白,或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他们不计得失、坚守一线、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不仅为盐渍土地区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也为民用建筑、采矿、电力、光缆、输油气管线等领域的工程构造物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成为建设单位离不开的“左膀右臂”,相关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为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科技进步,促进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作出了重大贡献。


▲试验断面监测。



01


在盐湖上一步步丈量出成千上万组宝贵数据

每10天,他们就要把察格高速公路沿线埋设的17个观测断面上几百个监测点近万个数据一一采集下来,一轮作业来回120多公里,至少要用10天,若天气恶劣,将花费更多时日。他们一步步丈量式地积累了成万上亿组宝贵的盐渍土监测第一手基础数据。

3月31日,记者跟随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简称青海交科院)盐渍土科研团队的技术人员去了位于格尔木市以北60公里外的察尔汗至格尔木高速公路(简称察格高速公路)沿线,在盐湖中心地带采集盐渍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监测数据。

这里距离西宁市800多公里,海拔2800多米,眺望远处,巍巍昆仑被冰雪覆盖。此时内地已经春意盎然,而这里不见半丝绿意。正午骄阳似火,紫外线格外强烈,风起时,空气中弥漫着盐的味道,研究人员戏称:“这是盐渍土给我们的特殊待遇。”

盐渍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总称,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中国盐渍土面积约有20多万平方公里,在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分布较为集中。青海柴达木盆地分布有大小盐湖5000多个,是我国高海拔盐渍土连续分布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中心区域含盐量最高达到90%以上。

“这里的一切都是咸的。”技术人员薛兆锋告诉记者。他是盐渍土科研团队中负责一线基础数据采集分析工作的中层骨干,“80后”。

同行的陈军、李永成、张伟信是也都是“80后”甚至“90后”,是盐渍土科研团队中年轻一代的技术人员,他们将对察格高速公路沿线埋设的17个观测断面的数据一一进行采集。

每一个观测断面上布设有11个监测点,监测点设在公路两侧的路基、路面和路面中心上,每个观测点埋设了至少5类监测设备:土压力、地下水位、路基分层沉降值、路基侧向位移值。各种设备的数据接口用标准化的金属小箱子加锁保护起来。技术人员打开监测箱锁,或对接设备下载,或人工记录每个数据……每个精心采集的数据带回基地后,当晚再进行核对和分析,若误差较大,第二天还要重新采集一次。

青海交科院副院长徐安花告诉记者,这样的监测是察格高速公路完工后开展的,已经做了整整五年,并将长期做下去,目标是30年,为的是持续观测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和桥涵构造物的稳定性,验证在这条路上创新采用的多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可靠性。截至目前,采集的数据已经达到几百万组。

技术人员介绍说:“现在我们到公路沿线工作,可以坐车来去,再恶劣的天气也能相对顺利地完成一天的工作任务。而路修成之前很多年,以及修路过程中,我们科研人员在这里开展野外观测和现场实验,条件之艰苦是一般人无法想像的。”

▲相关专家到盐渍土科研一线考察。


02


浸泡在盐的世界里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它

在茫茫盐湖区过夜,科研人员有一肚子故事。有几次夜里刮沙尘暴,差点把他们的帐篷刮跑。还有一次半夜,突然感觉到外边有巨大的野兽抓挠帐篷,就赶紧点起火,用火光把动物吓跑。他们隐隐看到那动物像是狼,又像是熊,后怕不已。这些惊险甚至是危险的经历,他们如今说起来像在说别人的趣事。

科研人员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身处青藏高原盐湖中心区、万丈盐桥边的感受。那里四野空旷、寸草不生,似乎没有任何生机。脚下的“土”,其实是含盐量极高的卤水表面薄薄的一层土样硬壳,用力一踩就会脆脆地塌陷,脚陷下去再拔出来,可能就不见了鞋子。2001年,盐渍土科研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正式开始的。

青海交科院院长房建宏是盐渍土科研奠基者之一,他介绍,万丈盐桥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215国道连接青海格尔木至甘肃敦煌的重要路段,纵跨察尔汗盐湖高含盐量区域,路基全部是就地取材,用岩盐(就是盐湖表面的盐盖)填筑而成,因此被称为万丈盐桥。这条路对青藏公路建设,西藏、青海、甘肃、新疆的物资运输、人员往来以及国家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

多年来,万丈盐桥在气候环境条件的变换过程中,因腐蚀、盐胀、淋溶、溶蚀等影响,特别是发生了几次洪水之后,路基基底出现了“空洞”,路基也出现了不均匀沉陷病害,已严重影响到车辆的安全行车。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随着盐湖地区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带动了万丈盐桥的交通流量快速增加,而这条路等级低、病害多,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研究盐湖地区的道路修筑技术,掌握岩盐材料的路用性质及其稳定性,改善和提高盐湖地区道路使用性能,防止和减少病害的发生,全面提升万丈盐桥的公路等级,成为亟待解决的科研问题。为此,原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管理中心及时立项开展了“青海万丈盐桥处治技术研究”和“重盐碱地区公路翻浆处治技术、材料及工艺研究”两个重要科研课题。

自此,青海交科院盐渍土科研团队便与万丈盐桥结下了不解之缘。两个西部科研项目一立项,科研人员就带着简单的生活用品和工作设备奔赴察尔汗盐湖中心区域试验路建设工地开展研究工作,两条试验路分别位于盐湖区域和盐渍土区域,都是盐渍土科研团队设计的。

科研人员借住在距离格尔木60公里的施工单位帐篷里,每天早上七点多出工,晚上九点回到帐篷,除了详细记录试验路段路基的压实度、弯沉值等数据外,还要进行针对试验路的一些特殊试验,也要采集盐渍土特有的含水量、含盐量,以及气象资料等,所有的试验和监测频率和标准都比内地公路高。晚上收工回来,还要整理和核对白天采集的数据并作出分析,回传给西宁的团队负责人。

▲在施工现场连续20多天只能吃方便面。


当时运输条件差,物资补给不给力,科研人员只能和施工人员同吃同住,曾连续吃了两个月的萝卜、白菜,中午回不来时,就带点干饼子和清水在野地里对付一下。那段时间,科研人员在野外作业最长时连续80多天。

盐湖地区四季干旱,夏季的似火骄阳能把人晒干,常常一到下午就开始刮风,野外作业一段时间,每个技术人员都变得脸庞黑红、嘴唇干裂、满身是土,还被一种特别毒的大蚊子叮得浑身都是疙瘩,痛痒难耐,谁都无法保持白净清爽的仪容了。

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科研,盐渍土科研团队依托万丈盐桥处治技术研究,在万丈盐桥的地质勘探、溶洞发育调查及评价,岩盐路基动态稳定性,盐渍土区域车辆对公路路基应力的影响、起源路其水侵蚀防治技术、盐湖路基处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创新性成果。

不仅如此,团队还实现了首次利用计算机层面扫描技术(CT)对岩盐的微观形态进行研究,首次对含溶洞岩盐路基的危险性进行了理论评价,并建立了模型,首次对盐湖路基进行了斜孔灌注技术处理,得出了适用于岩盐中期的加固方法等七项创新技术,为日后在重盐渍土地区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储备了技术。

而通过重盐碱地区公路翻浆处治技术、材料及工艺的研究,团队针对公路工程的分区特性对全国盐渍土地区作了全面的划分,并提出了盐渍土路基翻浆机理与影响因素,以及盐渍土工程性质与改善研究,并开展了盐渍土的微观分析、盐渍土工程性质改善研究,以及盐渍土地区路面结构设计技术、防水技术、施工技术等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为盐渍土地区公路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研究成果可治理盐渍土地区公路翻浆病害,减少养护投资,减轻养护工人劳动强度,保障公路畅通,提高公路使用效率,提高出行舒适度和安全性,使公路运输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群众出行服务。

后来,盐渍土科研团队又增加了几位年轻的小伙子,他们在户外作业就更“率性”了。作业点离得远,他们就背着设备、干粮、淡水和小帐篷,走到哪,天一黑就地在哪扎帐篷过夜。

房建宏作为盐渍土科研负责人,同时身负其他繁重的科研业务,但他每天晚上都要和前方的科研人员电话沟通当天的数据分析情况,指导一线科研人员开展工作,分析现场存在的问题,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会坐火车到格尔木,然后去盐湖现场查看科研进展。逢重大攻关结点,也会和其他人一样驻扎在工地日夜忙碌。

与盐打交道时间长了,科研人员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了一份独特的情感:“我们要乐享大自然的赏赐,只有浸泡在盐的世界里,才能真正认识它、了解它、融入它。基础研究的初始阶段,会很枯燥,但长期做下去,我们积累的数据就会显现出其科研价值,科学研究一定要长期坚持。”

▲路面沉降观测。


03


科研是永无止境的追求 在苦日子里品出成就感

盐渍土科研团队的人员一去工地至少十天半个月,察格高速公路建设时甚至一年才回一次家。每次从工地回到家,他们灰头土脸的形象都令家人难过和心疼,有的科研人员年幼的孩子好几次差点认不出爸爸。但他们最大的快乐却仍来自于驻守盐湖的那些苦日子。

连续很多年,盐渍土科研团队都超负荷投入工作,大家的工作时间几乎都是“五加二,白加黑”。虽然这有些不合情理,但团队成员都表示理解,他们一致的心愿都是盐渍土科研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

薛兆锋在察格高速公路工地驻扎搞科研时孩子刚刚两岁,头一次上工地一待就是八九个月,家里发生的事全然顾不上。特别是孩子一病,妻子就着急上火地打电话抱怨,但那时他负责的好几台试验设备正运转,一时也不能离开人,只能忍着心疼默默守在工地上。盐湖里的一切他都非常熟悉,然而,当他回到西宁参加孩子家长会时,老师才吃惊地首次见到从未露过面的这位陌生的学生家长。

年轻的科研人员加入团队后,很快也成为能够吃苦耐劳、坚守一线的好手,他们说:“看到我们院长和前辈那么拼命地工作,我们还能偷懒吗?”

团队负责人也很注重培养年轻人,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多让他们接手科研项目,让年轻人尽快历练成为独挡一面的科研人员,这样团队就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为行业服务。

“不是我们喜欢当‘工作狂’,实在是工作太需要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交通运输行业大发展,如今都进入了黄金时期,科研工作必须跟得上。像这种应用性研究领域,不埋头苦干,是无法出科研成果的,也不能满足行业发展和工程建设的需要。”房建宏说。

盐渍土科研人员说:“我们的科研确实辛苦,而且没有止境,但每次乘车行驶在平坦舒适的察格高速穿越盐湖时,都会觉得之前艰苦付出的一切都转化成了甜蜜的成就感,令人倍感欣慰,这大概也是我们能够继续坚守盐渍土研究的最大动力吧!”

▲察格高速公路是我国修建在高海拔超高含盐量地区的第一条标准化高速公路。


04


鏖战察格高速公路 攻艰克难敢为人先

在察格高速公路建设的三年里,科研人员与施工人员一样吃住在工地,每天一起出工,却不能一起下班。由于现场试验经常是48小时不间断、每半个小时采集一次数据,任务非常繁重,因此科研人员个个都睡眠不足。工地的淡水是从远处买来的,为了节约用水,他们只好连续好多天都不洗脸,更谈不上洗澡。施工单位的很多人都说:“科研人员比我们施工队的农民工还要苦得多。”

万丈盐桥,其实是漂浮在巨大的卤水池上的一座“浮桥”。盐湖区域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美如镜面的盐湖,而那像戈壁大漠般的地面,其实下面也是沼泽或卤水层。

2008年12月25日,举世瞩目的察尔汗至格尔木高速公路工程开工建设。这条公路是青海省“两横、三纵、四射线”公路主骨架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路段处于察尔汗盐湖区,是我国真正意义上修建在盐湖地区超高含盐量地质条件下的第一条标准化高速公路。盐渍土几乎遍及整个路线的90%以上。

察格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并不一帆风顺。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刚开工时,施工人员将一辆挖掘机开进了工地,然后去吃午饭。饭后回来发现车竟然整个陷进地里,只剩下车头露在外面,这才意识到脚下看似坚硬平整的地面,是危险的盐沼泽湿地,而且具有高盐度、高腐蚀性。

盐湖对混凝土的腐蚀非常可怕。记者看到一处不久前埋设的混凝土界桩,接近地面的部分因被卤水反复浸泡,已经腐蚀得不到原来的一半粗,而上半部分也被含盐的空气和渗入的卤水侵蚀,即将成为粉末状,很快就会完全损毁。

公路建设大量使用混凝土,如何解决桥涵构造物的耐盐碱腐蚀性,保证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成为察格高速公路建设中最关键最核心最难的问题。

刚开工时,施工单位就遇到极为棘手的问题,让施工一度停工无法进行,主要是路基的铺筑设计是用从远处运来的不含盐的普通土体进行填筑的,这也是现行的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规范规定的,但在这样大面积的盐渍土区域施工,这一方法却达不到要求了。基于青海交科院盐渍土科研团队在当地开展相关科研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业主单位邀请团队技术人员入驻工地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盐渍土科研团队开始了漫漫察格高速公路的科技攻关之路。

科研团队基于前期的科研成果大胆提出了就地用盐渍土填筑路基,并用卤水进行洒水的路基施工新方法。

▲所有的混凝土构件都要经过特殊的防腐蚀处理。


“卤水怎么能用在路基上?”起初,这一大胆创新的施工方法受到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严重质疑,但工程又不能无限期停工,经盐渍土科研团队向相关单位深入讲解科研依据,并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试验路段才得以开始建设,并很快证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

事实证明,就地取用卤水、盐渍土应用于路基填筑,反而比采用淡水更加有利于路基的稳定,并避免了淡水对盐渍土路基的次生盐化,无法满足施工压实度的要求的问题,还能大大节约工程建设成本,利于生态环保。

工程遇到的第二个棘手问题,是在盐湖地区施工,混凝土灌桩按传统的施工工艺使用淡水拌和做成的构造物很快就被腐蚀得不成样子,根本无法满足工程标准的要求。强卤水对工程构造物的强腐蚀又给施工单位一个“下马威”,工期又耽误了将近一年。

解决不了问题,施工单位人吃马喂地一天天消耗资金,也是把人要急疯了。这时,青海交科院盐渍土科研团队配合业主、施工单位通过连续几个月的试验,在既往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给施工单位再次大胆提出解决混凝土构件防腐蚀的方案:使用大直径“布袋桩”施工工法,让混凝土灌注桩基础穿上“靴子”,再“站”进卤水里,彻底隔离卤水与工程构造物,实现耐盐碱腐蚀、防卤水渗透的目的,保障工程耐久安全。

此方案提出后,科研人员迅速协同施工单位一起开展了“布袋桩”工法试验,又研究了配套的保障设备。徐安花、薛兆锋、陈军、董振宇、王磊、王雷等8名科研人员,在工地上每天守着做实验的八组试验设备采集数据、分析结果、汇总结论,向团队带头人房建宏和业主单位汇报试验结果,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技术人员每天分两班日夜值守,最终在2010年5月22日,布袋混凝土灌注桩试桩试验取得成功,这一技术可以应用于工程建设了。

沉寂了很久的工地马上热火朝天地运转了起来,248根穿上特制“靴子”的混凝土桩基稳稳地“站”进盐湖地区深达四五十米的卤水和盐渍土里,为察格高速公路建设进度的胜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这样,从工程一开始,盐渍土科研团队就因为及时协助施工单位破解各种各样关键技术问题,并派科研人员长期驻扎在工地做试验、搞研究、想办法、出主意,不断提出具有创新思维又可靠实用的技术方案,渐渐地,这支盐渍土科研团队成了工地上各个单位都离不开的“香饽饽”,而他们也做到了施工单位随叫随到。

盐渍土科研团队成员在察格高速公路工程实施的三年里,几乎所有双休日和节假日都在工地上度过。技术人员在工地一待就将近一年时间,团队负责人则周一至周五在西宁正常工作,周五晚上坐火车到格尔木赶赴工地现场协助建设单位解决问题,周日晚上坐火车赶回西宁,保证周一正常上班。

科研人员往返于工地和西宁,都是坐夕发朝至的火车,为的就是节约时间,大家戏称这班火车为“盐渍土科研团队的专列”。

察格高速公路工程最终按期顺利完工,当工程建设单位庆功撤离后,盐渍土科研团队还继续默默坚守在公路沿线,他们并没有将心思停留在工程完工的喜悦中,而是将眼光放在更加长远的科研目标上。

“我们计划再用30年的时间来研究盐渍土对公路工程的影响。”房建宏介绍说,早在察格高速公路建设的过程中,盐渍土科研团队基于科研和今后继续建设重大工程的技术需要,在业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科研人员在繁重的现场试验工作之余,还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建设完成了3个、共3万平方米的大型公路材料耐久性暴露试验场和1个国家标准气象站,分别位于察格高速公路沿线的硫酸盐高含盐量地段、硫酸盐和氯盐过渡地段、氯盐地段,三个试验场选择不同的路用混凝土材料,预制成了6万多块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试件,分别以全埋、半埋、全暴露方式对混凝土材料做耐久性试验,试验内容包括抗压强度、抗压弹模、动弹模、徐变、弯拉强度、弯拉弹模、收缩、抗渗圆台、钢筋混凝土等。

盐渍土科研团队成员的双手至今布满老茧,那是在建设暴露试验场搬运试件时留下的。他们说:“民工搬运,我们不放心,怕他们因为不懂这些混凝土试件的重要性而不爱惜。对我们来说,每一块都是宝。”

在高原上搬运试件可是很繁重的力气活,因为最大的试件高达上百斤,每搬运完一块试件,技术人员都会累得喘半天气,而6万多块试件,全是他们几个人一块一块亲手搬到试验场,又一块一块亲手摆放进划定位置的。

现在每个月,盐渍土科研团队的科研人员都要到暴露试验场和气象站采集试验数据、认真分析总结。盐渍土科研团队成员深知,未来中国盐渍土地区还有大量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要上马,因此,必须及时梳理提炼已经取得的成果,促进转化应用,同时,他们期待着在未来能够为盐渍土地区交通建设提供更加丰富的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盐渍土科研团队彻夜研究问题。



各方评价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马吉孝:勤奋 坚守 创新 团结

我们这支盐渍土科研团队首先特别踏实勤奋,他们通过长期深入最艰苦的地区开展盐渍土科研,才取得了现在的成就;其次是坚守自己的科研选择,能持之以恒地在盐渍土科研领域开展研究;第三是勇于创新,他们善于在不断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另外,这是一支团结的队伍,他们齐心协力、不分你我,以强大的团队向心力,发挥出科研的凝聚力,才能取得可喜的成果。

这支科研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交通运输行业的核心价值观。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陆宁安:积累了科研成果 培养了优秀人才

这支团队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察格高速公路建设,并且首创了世界领先水平的多项施工工法,为西部盐渍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科研人才队伍。他们不计个人得失、长期坚持在一线搞科研的奉献精神,值得全行业科技工作者学习。我们要大力宣传好这支队伍,引导交通运输行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建功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李积胜:让全社会分享宝贵科研成果

这个团队善于学习,特别能吃苦,还具有创新精神,在盐渍土科研中敢于提出全新的设计方法、工程措施。他们还坚持对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开展长期跟踪监测,体现了盐渍土科研的立项初衷。

他们取得的科研成果值得在更大范围推广。希望他们通过进一步研究,形成更加系统的盐渍土地区筑路技术和运营管理成套技术,从而指导盐渍土地区的公路工程设计、施工、运营和养护,而且也可以为同区域的铁路、房屋、电力等基础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使交通运输行业创新成果让全社会共享,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长安大学教授王秉纲:他们是盐渍土科研的中坚力量

盐渍土有着复杂的工程特性,常导致公路桥梁的诸多病害,严重影响公路交通的服务水平和使用寿命。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建成了我国唯一的盐渍土地区公路研究实验基地。

盐渍土科研成果丰硕,获得重要奖项,已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实验基地建设和相关科学研究,培养了一批科技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房建宏、徐安花已成为我国盐渍土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


察格高速公路总监张海水:他们和建设单位同甘共苦

这支团队为破解察格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难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难得的是他们能够始终与我们同甘苦、共患难。他们提供的技术支持充分体现了研究成果的独创性。

通过这条高速公路的施工,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公路工程建设的支撑保障作用有多大,因此我们至今还经常向他们请教其他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察格高速公路副总监王双成:科研成果解决了实际问题

记得察格高速公路建设时,参建的20多个单位,每天都有各种问题需要解决,每天晚上都要开会研讨,每次会议都必须请盐渍土科研团队参加。

察格高速公路建设,改变了以前科研人员找项目建设单位寻求依托工程的局面,现在是各个项目建设单位主动找青海交科院开展技术研究。

这个变化充分说明了,他们这支队伍通过自己的实干和成果赢得了项目建设单位的青睐和信任。


大家都在看


陈健任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综合规划司司长


徐成光任交通运输部办公厅主任


河南交通执法体制改革公布成绩单:投诉减95%,超限超载率降19%!


震惊!修一条路审批上千个,10多年办不完?!



责编/吴倩           审核/田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