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交通学科中国顶级学府,同济大学110岁生日快乐!

2017-05-19 杜爱萍 中国交通报




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双世纪;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百拾载。

2017年5月20日,

同济大学喜迎110周年华诞!

110年来,学校发扬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之校风,

主学术,化人文,聚群贤,畅交融,

求索大学可持续发展之道。

110年来,学校恪守“同舟共济”之校训,

与祖国同行,弦歌不辍,

以科教济世,桃李芬芳。

站在百拾发展新起点上,

同济大学将勇担大任、砥砺奋发,

继续为推动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勠力前行!



学科篇


工科百年 交通弦歌

世纪长流,同舟共济,高山景行。同济大学工程教育历经110载发展历久弥新,同济工科人秉持“厚国聚民先乎工”的抱负,为我国现代化和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树立了典范。在同济大学“百年工科”的历史长河中,30多个学科熠熠生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其中璀璨的一颗。

 “双学”共济 继往开来

抚今追昔,同济大学工程教育的百拾载,是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110年,也是继往开来、蓬勃壮大的110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与同济“百年工科”传统一脉相承,注重基础教育和实践教育,坚持国际标准,密切结合产业,服务社会发展。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简称同济交通学院)伴随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发展而壮大,办学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初。

190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创办,1912年“德文工学堂”正式开学,开启同济“百年工科”育人之路。1914年,同济大学设立土木科时即下设道路、铁路施工专业,开启了培养德国式道路、铁道工程师之门。上世纪50年代初,又融合苏联模式进行专业强化,1952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院校相关专业并入,1953年建立了铁路系和公路系。1954年,清华大学土木系公路专业并入,公路系更名为道路与桥梁工程系,由此建立我国最早的道路工程和铁道工程学科。1959年,交通部在同济大学成立“交通部同济大学公路研究所”。改革开放后,学科吸纳美国大学理念,探索综合型、跨学科的发展途径。1979年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1982年成立道路与交通工程系。2000年,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了今天的同济交通学院。


大师铸就大学。以陈本端、李秉成、童大勋、朱照宏、林绣贤、杨佩昆、姚祖康、张树京等教授为代表的先驱,缔造了同济交通坚实璀璨的历史。今天,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已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内研究面最为综合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涵盖铁道、道路、机场及其交通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智能化以及城市交通等所有领域。同济交通学院亦成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领域学科最为完整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体系完备 优势独特

作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和上海市高峰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覆盖四个二级学科,即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长期以来,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具有传统优势,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近年来发展迅猛,成为新的学科发展增长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引领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中低速磁浮等新兴研究方向。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拥有众多“第一”头衔:我国第一个“道路与铁道工程”和第一批“交通工程”博士点,第一批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和第一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等。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设有道路与机场工程、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运输管理工程、综合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5个系科。人才培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与实践并重,强化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了院士、勘察设计大师、重大工程设计总体和建设指挥、大学校长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和行业精英。

目前,学院拥有国家工程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中心、“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同济大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20多个高层次平台。近年来,承担完成国家级项目200余项,取得了重交通路面设计理论与技术、高速重载路基变形分析理论与控制技术、轨道交通土木结构设计施工一体化理论与方法、网络交通流基础理论、交通管理与控制智能化关键技术等方面标志性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近10项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输系统仿真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济交通学院院长陆键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学院将继续秉承“思行合一、交融成艺”理念,立足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任务,着力打造“高频重载交通基础设施耐久与安全”以及“信息环境下大都市综合交通系统协同优化”两大学科高峰,进一步强化“综合性、国际化”学科特色和“全息化、大数据、可持续”学术特色,努力将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打造成为国际一流学科。


理念篇


融合创新 卓尔不群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同济交通学院始终把创新型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基于“综合性、卓越性、引领性”的人才培养专业特色,着力培养专业、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拔尖人才,使其成为国内外交通运输领域的主要力量。

培养综合能力 提升综合素质

同济交通学院一直秉承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理念,追求综合素质的提升,传授综合交通范畴内的综合知识与技能训练。

交通学科的演变和发展历程表明,交通学科既有工程学科特征,也有经济学、社会人文学科特性;中国交通的发展既有与国外相似的方面,也有独特的方面。为此,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努力遵循交通学科发展基本规律,紧密结合交通学科发展实际,直面交通问题。

据同济交通学院党委书记吴兵介绍,学院努力拓宽学生知识面,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交叉,不仅突破传统的土木学科,甚至突破工程学学科的知识界面,将交通学科向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车辆工程技术等领域延伸,还拓展到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培养学生不仅具备精细化处理微观问题的工匠精神,还要具备宏观思维能力,做到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和谐融合,使思想有价值、行动有成果,真正做到符合社会需要,研究成果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思维禀赋、持续的学习能力和领导力以及宽厚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为此,学院大力推广通识教育,更多地强调“育”而不仅是“教”,强调对“人”的塑造和因材施教。

这其中,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尤为重要。学院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主任周顺华认为,大学培养学生最为重要的素质就是社会责任心,敢于担当,这种教育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历史发展脉络的剖析。成才的高度取决于思想的高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是教育实践所要探索的问题,既不可封闭,也不可空洞说教。如何直面社会问题、精神压力,是当前教育要破解的难题。只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才能思考,才能调整教学方法。

彰显创新能力 打造卓越人才

同济交通学院在教学全过程,始终围绕“卓越”二字,进行人才培养内涵的理解和人才培养途径外延的拓展,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行业的技术骨干、政务和管理层精英,并把这个目标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紧紧相扣。

在教学实践中,除了目前达成的加强工科学生课外实习、社会实践的共识外,让创新思维传授变成知识和技能授受双方的一种信念追求,已经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塑造创新的氛围和文化,关注学生如何结合社会实际思考,如对创新质量和价值的追求,而不是鼓励学生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或者闭门造车。

据学院交通工程专业负责人杨晓光教授介绍,近年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建立了以土木工程、城市科学、信息工程交叉融合的基础平台,以交通系统工程、综合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等为主线的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体系,以及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城市与交通数据和信息分析、交通社会学、交通安全工程、公共交通、物流工程等能力拓展培养体系,还有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同济大学“同路人”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建立了创新力培养平台;实施了我国最早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同济大学国家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与业界导师联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系统解决问题的卓越能力。如此完整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为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挥引领作用 勇当精锐之师

同济交通学院作为国家首屈一指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基地,肩负着创建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重大责任和使命,肩负着引领国际前沿技术和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责任和使命。

随着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发展,催生出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控制、维护等技术的新需求,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新产业也相继出现。新的生产制造模式以及依附于新模式的生产组织模式,将迫使人才完成从掌握技能到理解流程再造和改良制造环境的转变。

同济交通学院教授张轮认为,伴随历史形势的改变,新技术及学科交叉“混血儿”不断涌现,传统授课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工科人才的培养需求。作为国内最早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实践者,学院将在社会发展新阶段和技术进步背景下,持续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行业技术的进步。

据悉,2010年和2014年,学院分别首次在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专业进行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试水,并分别首批通过“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实施,工科人才培养将承担更重的责任。同济交通学院将彰显综合实力,在学科综合、跨界培养、人文社科、理念创新、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引领人才在祖国建设和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成为骨干和精英;引领科研水平走在国际前列,发挥社会服务的巨大功能;引领学科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引领现代公路、铁路、民航、物流系统的建设,勇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锐之师。

如今,同济交通学院培养的拔尖人才,已成长为企业领袖人才、党政杰出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蜚声海内外。他们中既有投身于交通教育事业的教授学者,如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道路工程专业的陈本端教授、开创了我国交通工程学科的杨佩昆教授、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理论的奠基人姚祖康教授、我国道路工程领域第一位博士孙立军教授等;也有在交通运输领域前沿攻坚克难的科技大师,如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梁文灏院士、朱兆芳教授,全国劳动模范、青藏铁路项目总工程师李金城,原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海涛等;还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英才,如詹天佑铁道科技奖获得者、中铁建大桥局三公司总工程师周冠南,国务院生命防护技术工程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唐琤琤等。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终身教授张红军、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沃尔基分校终身教授刘玥等一批同济学子,则在国际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实践篇


百年树人 国家栋梁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签署联合培养本科硕士项目。


同济交通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立足自身特色,注重知识与思维的综合性、方法与视野的国际化、可持续的专业技术价值观等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名师教学、建设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丰富完善“小班化”“模块化”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评测对课程的设计、进度与内容提出建议与意见,学院据此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或内容提出相关建议,及时调整设置不合理的课程内容,使培养计划更完善合理,学生学习更深入精细。

近年来,同济交通学院教学成果斐然,多项成果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交通管理与控制”和“交通设计”课程分别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在课堂教学之外,学院围绕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构筑了学术论坛、国际交流、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思政引领五大平台,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完善人格塑造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术论坛碰撞思维

从2010年10月起,同济交通学院结合学科特色开展文化建设,加强学院、学科文化的交叉融合,启动“同路人”学术论坛建设,每周举办1—2次,至今已举办近300期。论坛内容丰富多彩,主讲者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参与者自由提问、发表评论,不同学科的人相互启发学习,为师生营造了思维碰撞的氛围。

“真正的大学,需要的是兼容并包、开放和谐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启发思维,让各种思想自由交流,促进进步,使大学成为真正的文化殿堂。”同济交通学院副院长叶霞飞说,“同路人”学术论坛举办7年来,充分发挥文化导向引领、文化环境培育、文化载体支撑和文化影响传播的作用,在学院乃至同济大学形成了一定知名度,塑造了品牌效应。

记者了解到,论坛主讲人既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大咖”,也有校内外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为同学们树立了严谨、求实的榜样。他们介绍前沿研究成果和最新科研动态、发展方向,拓宽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和学术思路与领域。论题则包罗万象,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激情。科普教育论坛涉及学术规范、信息检索、专利申请等,提高了师生的科学素养,营造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环境。每学期初举办的学术道德教育讲座,则为新生们培养诚信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际交流拓展视野

长期以来,同济交通学院十分重视国际交流合作,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学生交流合作关系,采用双边联合授予学位、联合课程设计、学分互换、短期访学、暑期学校、学生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

自2001年与法国国立路桥大学设立合作双学位至今,学院已经与美国、新加坡、法国、西班牙、瑞士以及港澳台地区等近20个国家的20多所知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联合学位授予和学分互换的学生联合培养模式。学生们每年有各种机会到海外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既有与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国国立路桥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举行的双边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也有“卓越工程师法国行”、新加坡基础设施建设的参观和大学的参访,以及与港澳台地区有关大学的交流互访。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表现非常活跃,据美国交通研究年会(TRB)统计结果,同济大学近三年国际合作论文发表数位居国际前十。

为进一步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走出去”的同时,学院非常注重“请进来,每年都邀请接待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来访交流。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德国、法国、亚洲各国以及港台地区的学生,来校进行短期或长期学习交流。学院近五年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近70次,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世界交通大会(WCTR2016)。学院还与10余所国际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构建了中外结合、研用并重的学术交流共享平台。

第十四届世界交通大会(WCTR2016)在同济大学举行,参会代表1000多名,来自世界80余个国家。


实习实践全程递进

近年来,同济交通学院以交通运输工程为教育背景、以技能培养为主线,跟踪前沿理论,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构建并实施了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训练和创新实践训练三个层次,贯穿本科教育的不同阶段。

在毕业设计环节,学院结合国家级工程教育中心和校企实践基地,根据交通运输行业需求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和毕业设计潜在的薄弱环节,据此确定毕业设计训练项目;对实践基地开展信息采集,为确定联合培养模式提供依据;多措并举,形成校企联合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证机制。

在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工程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为核心的60多个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含与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建立的海外实习基地),构建了良好的交通运输工程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实验与实践教学,并借助开放性自助实验服务系统,全天候满足学生实验需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与工程实践能力。

在生产实习环节,学院针对专业特点制定了渐进式生产实习方案,并在全校率先落实企业专业实习。本科生自2010级起,每年分别进入50余家单位,完成为期6周的企业专业实习。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技能、思维等方面得到锻炼,也提升了社会实践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

▲晨读。


创新创业思行合一

同济交通学院拥有浓郁的科研氛围和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的传统。据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主任徐瑞华介绍,近年来通过构建“基础—训练—交流—竞技”四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和各类科技竞赛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

学院自2001年起发起举办了“同路人”交通科技大赛,面向全校学生开展,至今已举办15届。2003年,学院成立了大学生交通科技创新基地,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驱动力,以多元组合化教学力量为保障,服务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2006年,同济交通学院发起了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现已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科技大赛。在已举办的11届大赛中,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促进了全国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的交流。今年5月28日—29日,第12届大赛将在同济大学举行。届时,来自全国120所高校的学生选手将汇聚一堂,一决高下。

近年来,同济交通学院在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年均获奖项目超过100项,获奖人数超过300人次,奖项涉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赛、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学生土木竞赛及各类基础学科竞赛。

在创业方面,学院提供实验室、资金等支持,安排教师开展专项指导,鼓励学生开展创业项目,并利用学院校友会资源,为创业学生推荐创业项目。在2016年5月举办的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学院参赛作品分别获得创业计划赛金奖和银奖,创学院在该赛事中的最佳成绩。

思政引领春风化雨

同济交通学院历来注重文化建设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从思想政治引领到关爱身心健康,从助学平台帮扶到校友心系母校,点点滴滴,凝心聚力,春风化雨。

学院党委书记吴兵说,学院的中心工作就是培养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技术骨干和领军人才。多年来,学院培养了大批行业和社会的优秀人才,与学院思政工作的常抓不懈分不开。每年新生入学,学院都会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教育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和理论,还要将个人的发展同祖国的命运与前途结合起来。学院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思政工作,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自2006年起,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前往龙华烈士陵园开展祭扫和参观活动。去年10月,学院组织学生开展“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重温“长征”精神,重走“红色之旅”路线。学生党员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型支部”创建工作,整体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

在同济交通学院,每年秋季都会对本科新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对学生进行跟踪辅导,鼓励有困难的新生参与“新生成长学校”项目,并对研究生新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重点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帮助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学院还针对学生发展不同时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训练和教学,本科生辅导员与学生交流覆盖率达100%。

为解决少数民族同学、偏远山区同学、家中突发变故同学的实际困难,学院会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确保每位同学能够安心学习。除了国家和校级助学金,学院还设有岭南校友助学金和畅联物流助学金等多项社会助学金,各类助学金每年度达100余万元。

▲为上海世博会重大基坑开挖提供技术支撑。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济人济世,薪火相传”贵州赤水暑期社会实践等项目先后获得上海市级社会实践奖励,在上海世博会、F1方程式赛车现场、社区“文明交通”科普活动中,也留下了学院学生志愿者的身影。

2015年12月19日,同济大学交通校友会正式成立,来自国内外的校友们重归母校,济济一堂。交通校友会会长、学院院长陆键号召校友们积极献言、献策、献力,使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向世界一流学科水平不断迈进。校友们纷纷表示,今后将持续不断关注学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助教育兴盛,促英才辈出。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凭借历久深厚的积淀和济世为民的情怀,同济交通人勇立潮头、持续创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服务社会现实需要,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战略力量。

百拾同济,历经风雨,卓然自立。110周年华诞,既是聚首欢歌之日,更是扬帆远航之期。今天的同济交通学院,传承历史,瞄准前沿,突出特色,以高峰学科建设为契机,抓住交通运输发展黄金时期,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依托国际化,面向国家建设需要,培养更多的企业领袖人才、党政杰出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不断引领交通运输行业创新发展,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朝着“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图片由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提供


大家都在看


中国又一“超级工程”震惊老外:这东西占了一条河!


江西:下个月底,全省超限超载率将控制在1% !


快递企业下月集体上调“派件费”,你的快递会涨价吗?

咱中国的交通经验已成功复制到这些国家!



责编/吴倩           审核/田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