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是真正的专家!

2017-09-01 中国交通报 中国交通报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交通青年科技英才、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领军团队、交通运输行业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6年,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公路院)一批专家和团队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他们突破核心技术、倾心成果推广、编制行业规范、培养高端人才,为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日,记者来到部公路院对优秀专家和团队代表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了他们取得的成绩、对研究领域的理解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追求。



1



桥梁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万恒



成就感来自旧桥焕新生 

挤出午休时间接受采访的李万恒,用5分钟匆匆吃完了盒饭。谈起那些跨山川越江河的桥梁,他滔滔不绝:“建新桥有建新桥的成就感,而我的成就感,更多来自让旧桥焕新生。”

近年来,我国的桥梁陆续进入加固维修期,桥梁安全关系到百姓出行安全。从业整整20年的李万恒,始终致力于公路桥梁检测评定与维修加固技术研究和技术咨询工作,如今已经成为业内知名专家。在他的主持或参与下,一系列公路桥梁技术规范和标准先后出台,一批关于公路桥梁损伤评估、安全可靠性评价、耐久性关键技术、旧桥加固技术的研究项目成果喜人,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多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二等奖。

见证旧桥养护水平质的飞跃

“桥梁不像汽车,开10年可以再换一辆。作为百年大计工程,一座桥建好了,至少要服务一代人。”李万恒说,公路桥梁正在由集中建设期向养护加固期过渡,这是大势所趋。

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公路桥梁超过80万座,其中有大量的危旧桥梁需要维修改造或技术提升。哪些桥梁存在安全隐患,如何检测评定和维修加固,一直是行业关注和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近20年来,我国公路桥梁养护方面的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实现了由相对落后到国际领先的质的飞跃。《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等现行的公路桥梁标准规范,李万恒基本都参与制定。混凝土梁式桥梁损伤评估与安全可靠性评价技术研究、多塔连跨悬索结构及工程示范、桥梁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公路旧桥检测评定与加固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等研究项目,李万恒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用李万恒的话说,他赶上了好时候。国家和交通运输部对公路桥梁养护的高度重视和大量投入,成就了他的事业。

技术储备让他总是“被需要”

人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新桥建成通车,但旧桥的检测加固却鲜见报端。做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更要有扎实的技术储备。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万恒所在的课题组随交通运输部工作组第一时间抵达震区,扛起桥梁评估加固的重担,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能否及时进入震中。“评定桥梁能否过车,不能过车的话应该怎样紧急加固,我们必须当场拿出意见,这完全考验技术储备。”李万恒说。

近些年国内发生的重大灾害,李万恒所在的技术团队常会出现在第一现场。哪里的旧桥加固遇到棘手的问题,李万恒所在的部公路院桥梁技术研究中心也会接到求助。“被人信任,被人需要,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认可。”李万恒说,这不仅需要丰富的工程经验和扎实的技术储备,更需要团队的支撑。

桥梁技术研究中心的工作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也就是“能做多少项目就做多少”。研究中心的很多科研人员,每年出差都在300天以上,即使李万恒作为“一把手”要处理很多事务性工作,一年中也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全国各地跑。

目前,李万恒正带领桥梁技术研究中心参与5个新的公路桥梁相关标准的制定,还有多个现行规范的修订工作和一批新建桥梁的施工控制工程正在同时推进。

做国内顶尖的交通检测认证企业

李万恒目前兼任中路高科交通检测检验认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再过不久,他将全职领导该公司的业务。谈到愿景,他希望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公司打造成国内顶尖、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的交通检测检验认证企业。

一流的平台、一流的队伍、一流的设备,让长期在“体制内”工作的李万恒对公司的发展满怀信心,他认为企业最重要的是做好服务,而服务的基础就是能力建设。

“将来,我们要更多地参与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工作。”新的平台让李万恒充满动力,他正铆足干劲,准备在公路桥梁等领域再上新的台阶。(孙英利)



2



公路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曹东伟



用材料创新推动道路技术升级与革命


“平安交通、绿色交通和品质工程,是交通运输行业提升服务质量、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的机会。”部公路院公路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曹东伟告诉记者,行业转型升级和公众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对路面功能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技术的研发将为路面的安全、绿色、耐久带来更大的提升。2016年,曹东伟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他说:“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如何将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从传统科研模式向真正的科技创新转变,是所有科技工作者需要思考的紧迫命题。”

新材料铺筑长寿化、绿色化和功能化路面

沥青路面是道路建设中铺筑面积最多的一种高级路面,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技术在应对重载、环保等更多的服务功能新需求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如何革新路面技术以满足需求,成了行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们发现研发新材料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曹东伟解释说,“在各个领域中,新材料处于核心位置,新的材料可以带来新的结构、新的工艺。”

围绕长寿化、绿色化和功能化,曹东伟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一系列路面新材料,如环烯烃沥青混凝土,具有高强高韧、抗老化、高性价比等特点,较普通沥青材料的综合性能提高十几倍,路面预期寿命可达20年;用废旧高分子材料制备的TPE改性沥青,可以大大减少废轮胎、废塑料和废纤维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还有冷拌沥青、玉米秸秆热解制备的生物质沥青等。

科研成果与产业、行业紧密结合

“科技成果必须要转化,进行产业化,这项工作如同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从一颗青苗长成参天大树乃至一片森林,需要许多艰辛的努力。科技成果转化有自己的科学客观规律,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的技术创新活动。”一直以来,曹东伟坚持着科研创新必须服务市场和行业的信念。据了解,曹东伟团队的路面科研成果推广效果良好,在全国25个省(市)、4000多公里、100多个高等级公路或城市道路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高模量沥青材料应用于埃塞俄比亚高速公路等国际项目中。

近两年,国家和交通运输行业的科研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相继发布,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新动力。曹东伟表示:“我们的科研人员不仅要懂专业,也要懂产业和行业,把科研成果造福社会作为大家共同的事业追求。”对于国家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曹东伟深有共鸣,认为只有从专业走向产业,科研才能真正做到为社会服务,实现社会价值。(孟庆丰 栾玉博)



3



公路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田波



钻研20载 钟情“熊猫路”


“黑的要有,白的也不能少。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3万公里,而这其中只有3700多公里是白色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其余都是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是名副其实的‘熊猫路’。”部公路院公路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田波20年如一日地从事公路水泥路面研究,在“少有人走的路”上不懈求索。

水泥混凝土路面40年不衰老

田波与水泥路的不解之缘,要追溯到20年前。1998年田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跟随导师姚祖康教授进行山西重载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研究,并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来到部公路院后,同事中十之八九都在研究沥青路面,作为“少数派”的田波并不感到孤独,反而很享受“小众”的乐趣。

“毕业后至少要默默无闻积淀10年,才能有所成就。”2008年,田波成为国际水泥混凝土协会七人理事会成员之一,这也意味着中国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世界舞台上有了一个角色。从理论到实践,厚积薄发,田波指导修建的严寒重载公路——内蒙古白霍(白音华至霍林郭勒段)一级公路首次在路面结构中引入沥青混凝土功能层,铺设碎石缓冲层,混凝土板厚也突破到32厘米。该工程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为之后我国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建设提供了一个样板工程。

水泥路使用寿命长,在德国三五十年的水泥路面性能还很好,车行其上感觉不出是水泥路还是沥青路。但在中国,人们对水泥路的体验不佳,坑坑洼洼不够平整,噪声也大,被戏称为“格登”路。对此,田波十分痛心:“技术上水泥路面的品质不比沥青路面差,问题出在材料配合比、施工精细程度等具体环节。在水泥混凝土中选择‘减水’还是‘引气’技术,如果思路错了,路面质量可能一二十年都没有进步。”

以前施工中大多采用“降低水胶比”的方法来提高混凝土强度,但这种混凝土对环境敏感度高,且不适于滑模施工方式。早在1993年我国就引进滑模摊铺机,但一直受大坍落度就塌边、小坍落度就麻面的矛盾困扰。田波研究提出的组合引气技术,可以在零坍落度情况下,进行液化振捣。“在振捣过程中加入引气剂,形成微小气泡群,改善振捣时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能,使其密实度得到保证。”田波解释说,“就如同搭建出一座虚拟的气泡桥,过了振捣密实这条‘河’后就拆桥。振捣后的水泥近乎固态,滑模机器离开后不再产生塑性变形,塌边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要保持水泥路面的耐久性,除了精细化施工,还要重视养护,尤其是预防性养护。“小毛病没人管,得了‘癌症’再治病就晚了。”田波倡导量化养护,如定期巡检、强制更换嵌缝材料等。

田波还针对高寒、高海拔,干燥、大温差、低气压的气候环境特点,在青藏高原开展高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耐久性研究。

“不能应用的技术就不是好技术”

“不能应用的技术就不是好技术。”这是田波的座右铭。从理论研究转向工程实施、材料设备研发,田波说自己越来越“接地气”。让研究成果服务行业发展,让新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事。

田波将热门的“互联网+”引入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加强过程控制,数字化管理路面、桥梁和隧道的作业。“一车料运到什么位置、摊铺时的温度条件等关键信息被全过程跟踪,保证施工质量,防止造假,也方便进行溯源。”田波说。

下一步,田波团队还将深入研究3D打印水泥预制件技术,提升施工效率和品质。(林芬 李安琪)


大家都在看


交通部:斩断向企业乱伸的手!


聚焦 | 《2016年中国高速公路运行大数据分析报告》(三)


扩散 | 网安法执法大检查来了!各单位要做好这4件事


前7月全国公路建设投资大增27.8%!


千方杯·创业大赛 | 报名啦!带上商业计划,亿万融资10万奖金在等你



责编/吴倩      审核/田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