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大不同
微光成炬,向光而行。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上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其中不乏交通院校的师生,他们以优质的服务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奉献有温度的志愿服务,展示最美中国形象。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与志愿者亲切交流。
“我的微信运动步数排名稳居前十”
服务岗位:国家体育馆权益保护志愿者
人物名片: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 李锐思
“权益保护是北京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所负责的业务领域,我对权益保护业务领域有很大的好奇心,所以选择了它,这可能是我最难忘的一次志愿服务经历。”李锐思说。
李锐思在志愿服务工作现场。
据了解,权益保护就是保护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的权益以及各层级赞助企业的权益,需要进行制定清洁场馆政策与程序、统筹协调各业务领域及时处理违规行为等工作。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权益保护工作在场馆的重要内容是“清洁场馆”。
“‘清洁场馆’不是望文生义理解的打扫场馆的环境卫生。”李锐思解释说,“清洁场馆”要求对场馆出现的商业标志进行禁止和限制,与其他业务领域交叉比较多,在岗工作时间也比较长,自进入闭环以来几乎每天都全天在岗。
据李锐思介绍,需要遮盖或者移除的商业标志五花八门,大到比赛场地周边不能有商业标志,小到监控器、手消液等物品上可能落入摄像机镜头的商业标志也需要遮盖。担任志愿者以来,她已经协助权益保护经理与相关业务领域和国际奥委会法务部工作人员、奥林匹克转播公司等外方沟通30余次,遮盖商业标识600余处。
“这个工作对体力和脑力的要求都很高,我的微信运动步数排名一直稳居前十。”李锐思说,她每天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巡视巡查,还要重点关注比赛场地、媒体区等区域。对于商业标志用什么物料贴、怎么贴、有哪些流程等,都需要提前计划好,并要随时调整工作计划。
在李锐思看来,每个业务领域的志愿者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坚定值守、默默付出,都是为了让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办赛更精彩,让奥林匹克精神点燃的冬奥火苗在神州大地上跳跃。
“我志愿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祖国争光,为冬奥添彩!”北京交通大学志愿者在志愿者出征动员大会上作出响亮承诺。
将对女儿的爱播撒给志愿者学生
服务岗位:延庆赛区停保中心交通设施志愿者
人物名片: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团委负责人 吕漫池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冬奥志愿者的一天。
“2008年暑假,正读大二的我在北京奥运会媒体村做志愿服务,担任住宿服务团队语言助理志愿者。14年后,我作为学院冬奥志愿服务带队教师及交通设施业务领域延庆赛区主管,负责学院38名志愿者日常管理及延庆赛区92名交通设施志愿者的管理工作。作为亲历双奥赛事的志愿者,我深感荣幸。”吕漫池回忆说。
14年传承与相守,浓浓的奥运情怀和志愿情结让她再次踏上服务征程。在吕漫池看来,志愿工作让自己有了更多成长,也影响着职业选择。她进入学院团委任职后,主要负责志愿服务方面的工作,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情怀让她更加热爱这个岗位。
吕漫池(左一)同带队教师沟通志愿者日常管理工作。
吕漫池这次志愿服务主要是配合停保中心工作人员完成党建宣传及志愿者日常管理工作。她介绍说,长时间的闭环管理,志愿者们可能会出现倦怠和想家情绪,如何帮助他们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建设,做好防疫防护,协调好工作与生活安排,是一个挑战。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组织志愿者学生开展“青年与爱国——冬奥充盈爱国底色”主题团课。
为此,吕漫池和同事们组织开展每周一期的“青力冬奥,团团开讲”主题团课,让志愿者们将爱国情、报国志与志愿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作之余,开展跳绳比赛、棋类对抗赛、乒乓球比赛、歌曲接龙等活动,提高志愿者团队的默契度。
“从1月23日到4月7日,我都会坚守在志愿服务岗位。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每当任务结束回到驻地与女儿视频聊天时,她问我怎么还没回家,我都会心有愧疚,告诉她妈妈在做一件光荣的事。”吕漫池有个4岁的女儿,长时间视频也让女儿慢慢懂得妈妈在完成重要任务。怀着对女儿的思念,她将母亲对孩子的关怀与爱,播撒给驻地的志愿者学生。
“女儿的幼儿园在寒假前举办了冬奥专题教学,女儿特别喜欢冰墩墩和雪容融,做了好几个奥运手工,也作为幼儿园的冬奥小火炬手表演节目,我和女儿约定冬奥会结束后,身着志愿者服装走进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讲述冬奥故事。”吕漫池笑着说。
双腿酸疼也要灿烂微笑
服务岗位:张家口赛区桥东区工业文化主题公园点位城市志愿者
人物名片: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 贾占磊
“小伙子,这健康码怎么出示呢?我不会找,儿子也不在家,你能帮我看看吗?”
“行,您别急,我帮您找一下。现在啊,到哪都得有健康码,没有的话去哪都不方便。行啦,有了这个码,您去哪都方便。”
这样的对话,多次在张家口赛区桥东区工业文化主题公园门口上演,构成了贾占磊每天志愿工作的一大部分。自2月4日起,该公园正式开启,贾占磊的主要志愿服务工作是在公园门口查验游客健康码,组织游客有序进入公园,并在公园内部流动,对过往游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贾占磊在张家口赛区桥东区工业文化主题公园点位。
“在正式上岗一周前,我们进行了岗前集中培训和实操训练,了解上岗注意事项及其他应急情况处理等。在实操环节,大家还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可能遇到的问题,讨论应该如何处理。”贾占磊说,培训学习让他受益匪浅,也提升了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工业文化主题公园,贾占磊每天8时30分正式上岗,在这个时间段来公园的大都是晨练的大爷大妈,健康码对于他们而言成了一道难题。每次遇到健康码出示问题,贾占磊总是热情上前,主动帮助解决。遇到忘记戴口罩出门而不能进园的居民,他还会帮忙从服务站领取口罩。
“通过志愿服务,我体会到了志愿者对市民的意义。”贾占磊说,他深刻感到自己的责任与肩上的担子,这促使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高质量完成志愿服务工作。虽然天气寒冷,一上午站两个多小时也会双腿酸疼,但他始终以灿烂的笑容面对每一位入园的市民。
“看见你就想起我闺女了,我闺女也是志愿者,在崇礼进行志愿服务呢!”一位阿姨的话,让贾占磊心里暖暖的。
志愿者中的“志愿者”
服务岗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志愿者工作助理
人物名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 王广琛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们身穿蓝白相间的羽绒服,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以优质服务诠释着志愿精神。这群人中,有一类特殊的志愿者——为志愿者服务的志愿者。王广琛便是其中一员。
王广琛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志愿者之家与志愿者讨论工作安排。
王广琛的奥运情结始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7岁的他带着对奥林匹克的懵懂认识,听着大街小巷播放《北京欢迎你》,沉浸于奥运的氛围中。“更高、更快、更强的精彩竞技使我振奋,电视屏幕中志愿者的蓝色身影刻印在我的脑海中。”14年后,他如愿成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
王广琛服务于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这里有高海拔带来的低温和大风,体感温度低于零下30摄氏度,长时间在室外戴口罩会结冰,眼镜起雾结霜更是常见。对志愿者们来说,适应艰苦的自然环境是一大挑战。
从1月24日至今,王广琛上岗近一个月,已经适应了严寒天气。他的工作是志愿者工作助理,负责对志愿者们进行激励保障。
“我们为志愿者准备了吃、穿、用等多维度全方位的物资,大到行军床、报刊架,小到零食大礼包、床上书桌,能想到、能用到的我们都会准备好。”王广琛说,我们努力为志愿者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让他们在志愿工作之余得到更好的休息。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来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奥林匹克大家庭休息室,与志愿者热情地交流。交流过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志愿者代表向他赠送了兼具中国特色和冬奥文化的剪纸作品。
志愿者们以心交心的温情让王广琛最为难忘。冬奥会期间,他们为每位过生日的志愿者精心设计了专属生日祝福,并准备了生日礼物,几乎每位过完生日的志愿者都发了朋友圈,记录这个难忘的生日。除夕夜,他们策划了“创作春联”“互写贺卡”“游戏生福”等活动,大年初一设计了“别样拜年”“打卡集福”等活动,开幕式当天推出了“节气连连看”等活动……
“让每位志愿者感受到,在远离家人和朋友的地方,有一群新朋友念着你、祝福你,志愿者的笑脸就是最好的回应。”王广琛说。
志愿者说
有一次轮岗的时候,我看见有几名外国运动员滞留,询问回冬奥村的方法。根据当天的班车时刻表,已经没有回冬奥村的班车了。我第一时间把情况上报给交通服务人员,他们紧急调派车辆,把运动员们安全送达冬奥村。当运动员们对我的工作表示认可时,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志愿者的重要价值,荣誉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丁博阳的服务岗位是国家体育馆上下车引导员,他用微笑把温暖带给每一名乘车的运动员。
为了更好地与外国友人交流,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练习口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志愿服务,口语水平突飞猛进。我的工作岗位在室外,虽然天气寒冷,但与志愿者们一起服务,内心感到无比温暖,我也想把这些温暖带给每一名乘车的运动员。
——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学院2020级本科生 丁博阳
我的志愿者服务岗位在住宿领域,主要工作是统筹安排闭环内所有类别人员的住宿。早在1月18日,我就来到国家体育馆并进入工作状态了。这期间,我参与了闭环内工作人员住宿工作对接会、闭环内人员住宿安排、与场馆餐饮领域和酒店进行数据对接等多项工作。住宿领域志愿服务看起来相对轻松,实际上是赛会前后最繁忙的领域之一,其他领域通过前期的两次测试赛积攒了很多经验,而我们在比赛期间所接触的都是全新的住宿环境和规模,因此所协调的内容也大有不同,很有挑战。
——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
苏禹嘉
作为一名车辆工程专业博士生,我参与了科技助力北京冬奥会的科研项目,还有幸成为冬奥会志愿者,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从事赛事服务工作,在运行支持板块承担对志愿者的宣传激励任务。我经常穿梭在场馆的各个角落,用镜头捕捉赛场和志愿者工作的瞬间,把大家的故事记录下来。我深深感到,每一名志愿者都精神饱满、孜孜不倦,传递着热情、阳光和友善,努力成为燃烧的雪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周绍栋
我曾在2021年做过高山滑雪测试赛的志愿者,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开始招募后,我认为高山滑雪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而延庆赛区阪泉综合服务区是新建的非竞赛场馆,在这里一定有新的挑战,因此我选择来到这里担任交通领域环内志愿者,与大家一起服务好保障好北京冬奥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 安康
我和哥哥刘凯是双胞胎兄弟。2008年我们8岁,在电视上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被美轮美奂的场景震撼了。“我们长大了也去现场!”哥哥对我说。从那时起,我就许下了当一名奥运志愿者的愿望。
14年后梦想成真。这次我和哥哥都作为交通设施志愿者,服务于延庆赛区停保中心。我协助工作人员检查司机驾驶情况以及车辆是否存在异常行驶等,哥哥协助工作人员每天填写车辆的输氢量等。有一次,哥哥脚崴了无法动弹,心里焦急万分,为了不影响物资搬运,我和同岗位志愿者齐心协力帮哥哥分担重物。在延庆赛区停保中心,我们互帮互助,有时我帮他检饭票、发车牌,有时他帮我录入电脑信息数据。
参与志愿工作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们收获了成长和自信,我们要像那些优秀的运动员学习,在今后所从事的领域用职业技能报效祖国。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2018级学生 刘洋
作者丨本报记者 袁帅 杜爱萍 特约记者 袁芳 高剑桥 卢慧 王鑫 通讯员 关天洋
图片丨各校提供
编辑丨袁帅 陈雪飞
审核丨连萌
监制丨孙英利
商务:010-6529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