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解锁心门” 这本学生“日记”让教育工作者们热议
“当我第一次翻开《我想尖叫》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悠悠姐姐的日记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我真是太激动太兴奋了。”
“书里讲述的故事,每一桩、每一件都好像在我家里、我身边也发生过,她的每一句思考、每一点感悟也好像说出了我想说的。所以,我盼着要在看到悠悠姐姐的时候第一时间告诉她:‘悠悠姐姐懂我!悠悠姐姐最懂我们!’”
“翻看这本书的同时,能让我产生共鸣,这本书生动表达出我们小孩的苦恼,甚至我也好想尖叫!”
……
近日,有这样一本书在小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共鸣。
书里的这位悠悠姐姐到底是谁呢?昨天(1月13日)下午,《我想尖叫——悠悠日记》的作者悠悠——刘月珥和悠悠爷爷——刘云耕祖孙二人来到了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一场“倾听孩子的心声,解锁独特的心门”的新书研讨会在寒冬里火热开启。《少年日报》小记者也受邀参与其中。
这本书是对生活的“无意记录”
刘月珥小名悠悠,今年读初一,书中主要集中了她小学三至五年级的日记和作文,在小作者每篇日记的后面,还有爷爷智慧、理性的点评。
《我想尖叫——悠悠日记》也是一本少年儿童吐露自己真实内心、记录自己真实行为的书,它不是一本成人写的儿童心理学,而是一本少年儿童用自己的心写出来的“心理学”。读者可以从中探寻儿童的心理秘密,了解到他们与成人不一样的观察眼光和思维方式,他们眼中的爸爸、妈妈、老师和各式各样的事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以《我想尖叫——悠悠日记》这本书为契机进行研讨,也是对该法更好的贯彻落实和实施。
“希望爸爸妈妈能跟我们换位思考”
说到这本书的出版,小作者刘月珥也有些意外,“我从三年级开始写日记,期间也有不想写的时候,但奶奶每天晚上会叮嘱我,不管内容多少,坚持把每天发生的事情和心情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后才有了这本书。”
她表示,这本书中写的都是自己的心里话,记录在学校里或在家里发生的事情。五年级因为新冠疫情居家上课,有了较多的空余的时间,写的内容也比之前多,“书中很多篇目想要表达的是,希望大人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大人觉得做小朋友非常轻松,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也会有压力、也不是那么轻松,希望家长能换位思考。”
《少年日报》小记者杨诣萱恰好与刘月珥上同一个老师的钢琴课,这样的巧合让她在看完书后有了更深的感触,“悠悠姐姐的日记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在家上课那段时间不能出去吃好吃的、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我也特别想要尖叫。这本书里记录的一个又一个同龄人小故事,让我觉得像和悠悠姐姐聊天一样的亲切。”
“我想尖叫”并非哗众取宠
自称“阳光老头”的刘云耕先生对孙女的“想要尖叫”进行了解释,“取这个书名并非哗众取宠,‘我想尖叫’契合了书中第一章节的内容。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后,她不得不终日待在家里。她在日记里郁闷地写道——肚子里有股无处发泄的气,此刻我只想尖叫:新冠病毒,我受够了。”他表示,在自己与同龄人的交流中发现,在与第三代的相处中有很多相似的矛盾和冲突,如果家庭中发生的事情有一定普遍性,有必要把它整理出来编成一本书,给大家做参考;另外,一些青少年儿童因为家庭教育不当或者学校教育中某一个小小的闪失,结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或者让人痛心的事件,也增加了他的紧迫感,将孙女的日记进行整理,以此来研究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共性问题。
丰富的校园生活提供了很多写作素材
刘月珥书中还记录了不少小学校园里的活动,她告诉记者,自己毕业后也曾回到母校——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这段小学生活留给了她难忘的记忆。
小学语文老师郁俊提起刘月珥也是印象深刻,“我是四、五年级教她语文的,她的语文一直不错,写作是强项,阅读面也很广。每次校园活动给大家布置写作要求,她的文章感情真挚,灵动有趣。校园活动类的文章她驾轻就熟,写得尤其好。”郁老师透露,世外的校园活动非常丰富,校本课程丰富多彩——STEM、云厨房、DT、空中花园……几乎每周都有主题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我记得我带教她的时候,她的家长也非常支持学校工作,对刘月珥的学习教育非常重视,家校共育也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很重要的一点。”
这本书引发了“大人”的思考
本次新书研讨会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总编辑仲立新主持。
会上,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研究员袁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首席专家、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雄,青浦区教育局原副局长、家庭教育专家、“朱家学堂”创办人朱良俊等参加研讨会并做专家点评。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时代楷模”、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学生媒体发展中心总编辑赵玉平以及《少年日报》小记者代表等对新书内容进行了分享交流。
读完《我想尖叫》后,我的第一感想是这是一本充满了正能量和爱的书。尽管小作者在日记中写到了她的苦闷,和家长的矛盾,但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故事却往往伴随着家庭成员的和解和彼此包容。学会去爱每一个家庭成员,尊重并理解他们,这是如今的家庭教育很需要的。
其次我想说做好家庭教育不光需要爱,更需要理性,我在去年两会时有一篇提案,内容是帮助家长成为孩子第一任优秀的老师。我想,家长不是天生就是一名合格的家长,他们也需要接受专业的家长教育,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学会正确、适切的家庭教育方法。
相信在座的各位教育专家在看完这本书后会和我有一个同样的期望:我们希望《我想尖叫》这本书能够有续篇,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悠悠”能够大胆说出你们的心里话。
——袁雯
《我想尖叫》这本书代表了00后一代真实的一面,在国家生活物质相对比较丰富的情况下,他们健康、自信、阳光、礼貌,但是悠悠的这本《我想尖叫》向我们展示了00后的心中也同样有着烦恼和压力,他们也时刻在思考着如何让父母更好地理解自己,如何更好地与父母相处。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认真、细致地阅读这本书,平等、耐心地与孩子们对话。
——杨雄
和大家分享一个自己的例子,我从2002年开始,坚持每天给我的女儿写一封信,至今已经写信7064封、总字数1140万。但看完书后,我觉得自己并未像书中写的“像关注孩子感冒那样来关注孩子细微的动态和情绪表现。”的确,只有孩子好好学习是不够的,我们家长也需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能够真正成为孩子终生的老师。
——朱良俊
看过刘月珥日记的素材后,我被日记的精彩内容、工整的字迹、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吸引,并决定出版这本书。
我们当时提出能否有一位专家来对日记进行点评,扩大这本书的受众,悠悠的爷爷作为整个日记内容的亲历者,主动愿意承担这部分内容的写作。小作者的童言无忌与长者的智慧点评相结合,有了这本书的精彩呈现。
——冯杰
将书看完后,我还推荐给了我们的老校长程华,我当年做语文老师的时候,也对孩子的作文进行过点评。这本书中悠悠爷爷的点评既能够由点及面,又给出了正向的引导,分寸把握得非常精准,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吴蓉瑾
这本书不但将长期放在我的案头,也会推荐给我正在读初中的女儿阅读,这是一本冒着热腾腾的生活气息的书,小作者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生活,这本书值得父母、教育研究者看,真正从儿童的视角进行反思,用鲜活的案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抽象概念进行解读。
——郁琴芳
这本日记不加修饰地展示了真实的儿童视角,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少儿媒体人传播语境中缺乏的;而始终冷静的爷爷在五十多段睿智的点评中展示了对孩子成长中细节的关注,也包含着对孙女深沉的爱。希望更多家长、老师能够听到孩子的“尖叫”,从而让更多孩子拥有这份“幸运”。
——赵玉平
记者、编辑|袁思源 金浩文 杨善钰
就在专辑里等你哦!
有赞商城购买链接
◢ 猜你想看↓↓
2022上海两会召开在即!《少年日报》向全市青少年征集“两会”采访问题暖冬里的这场爱心回响,跨越两千三百公里@全国中小学生家长!寒假将至 教育部建议关注孩子这三个方面
主题公布!第三十二届长三角小学生作文大赛 听你讲述“照片里的故事”从“金点子”到“金果子” 11岁少先队员建言 助力城市更新
点赞!徐汇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首次收到“10”后“金点子”上海首个少儿新闻媒体少先队组织成立从说话的艺术到媒介素养能力的打造 这本书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