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中生“普利策奖”中国揭榜 这位《少年日报》小记者独摘两金
近日,被国际上誉为高中生“普利策奖”的2022国际高中生传媒作品展评的中国展区落下帷幕。《少年日报》小记者袁子涵的摄影作品《告别弄堂》获得新闻专题摄影金奖,纪录片作品《牧场上的她》获得纪录片/个人金奖。
获奖名单截图
15岁的袁子涵,目前是一名初三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她就穿上了《少年日报》小记者红马甲,在9年的时间里,和小记者伙伴、记者编辑一起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各类实践采访活动。
获奖作品诞生背后的故事?
小记者经历对自己媒介素养的提升?
对于热爱影像的小伙伴的建议?
如果你有志于成为小记者
如果你也喜欢拿着相机记录城市
相信一定对此好奇
让我们来看看袁子涵的答案吧!
《告别弄堂》幕后的故事
《告别弄堂》
摄影:袁子涵
2021国际高中生传媒作品展评中国展区新闻专题金奖
说起获奖摄影作品《告别弄堂》,袁子涵表示它的诞生正是源于《少年日报》小记者的一次实践活动。2021年10月,袁子涵和小记者伙伴一起观摩第十三届上海市摄影艺术展(爱摄影?这场凝聚众多摄影人创作智慧的影展别错过),当时,她在影展中采访了一位摄影家徐伯伯。没想到,原本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非常聊得来,在采访结束后就相约了一次拍摄。
当时,徐伯伯带着袁子涵来到了杨浦区即将动迁的上水公房,拍摄那里即将迎来动迁的老上海居民的生活。
“照片里的爷爷奶奶们,几十年都住在这片地方,做了一辈子邻居,就像亲人一样了。当时,这顿动迁前的晚饭,对于他们意义重大,因为他们之后会住进不一样的高楼里,碰面的机会就少了,甚至不会再碰面了,也不会像弄堂邻里之间那么亲密了。我当时就想把这个画面记录下来,于是捕捉了他们吃这顿饭时碰杯的场景。”
社交恐惧症?不存在的
现在不少人有“社交恐惧症”,尤其是一些同学在公众场合会不知道,更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而作为小记者的袁子涵并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她以拍摄《告别弄堂》这组照片为例,当时,自己在拍摄前和拍摄对象,也就是生活在上水公房的老人进行了很好的沟通,最初是提出了拍摄请求,在得到允许后,她和老人们越聊越多,从生活琐事到城市变迁,因此最终得到了一幅幅生动的影像。在袁子涵看来,这些社交上的不怯场,一方面是自己性格所致,一方面是小记者活动对自己的锻炼。
媒介素养能力是小记者锻炼出来的
说到作为小记者所经历的采访实践,袁子涵表示“太多了”。她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去年“上海两会”期间,自己参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连线,和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共同探讨“中小学生急救课程”话题的经历(小记者亮相《直通990·青少年问“两会”》特别节目,为推动健康上海建设建言献策)。
“在《少年日报》小记者实践活动的常年锻炼中,我知道如何去准备采访提纲,怎样在采访过程中与对象交流,写稿时如何去传递受众最需要知道的新闻价值。此外,判断一条信息的真假、为周围的急难愁群体发生、从多个视角和不同立场去看待一件事,都是我在这个集体里经过学习和实践后所掌握的媒介素养能力。”
未来?充满可能
说起对未来的打算,袁子涵表示希望成为一名媒体工作者,或者从事和电影有关的行业。
对于同样喜爱摄影的小记者和同龄人,她的建议是“如果你真的热爱一件事情,放手去做就好了。”她以摄影为例,除了定期扫街,拍摄自己关注的人文题材,她也会同时利用这样的机会放松身心,集中自己的感官,去理解周遭的世界,捕捉那些细小而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如果你也对小记者有向往
如果你也想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那么这本书推荐给你!
想知道新闻是从哪儿来的吗?
想知道如何辨别真假新闻吗?
想知道采访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吗?
想知道……
如何成为一名小小新闻人吗?
由《少年日报》编辑部出版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丛书中的第一册
《新闻的听读说》会告诉你答案!
欢迎扫码进入
上海学友书店官方线上商城购买
此外,也欢迎老师们来玩
“青年教师充电加油站”火热招募中——
这里有
专业的直播录制设备
功能齐全的场地
直播经验丰富的记者、编辑
为中小学青年教师量身定制的活动课程
帮助老师们开阔眼界、自我提升
找到教学过程中的灵感
掌握能提升自己、服务学校的新技能
并在这一过程中
获得更多与行业外同龄人及专家交流的机会
往期回顾
全市中小学科技老师看过来!科学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海市科普条例》今起施行
《少年日报》小记者小作家获聘全市首批“小小普法员”!《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明起施行
“qī林路”还是“xī林路”?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嘉定11岁少年“火眼金睛”,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
40多万人收听!少年日报小记者与人大代表畅谈“孩子们怎么参与和自己有关的立法与修法”
《少年日报》组织“少年代表”走进人大,参与《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
免票儿童进出地铁只能狼狈“钻闸机”?其实有“专用通道” 不用和家长前胸贴后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