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收获广南县高峰牛和静安对口帮扶助力广南实现脱贫的故事‖携手奔小康
↑↑↑点击上方“上海静安”关注我们
“之前这位养殖户收入不高,如今在高峰牛产业带动下,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已经盖起了四层楼的大房子”。
援滇干部、广南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海翔去年来到广南,和这里的干部群众一起投入到脱贫攻坚冲刺工作中,而这里的变化也让他欣喜不已。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
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
面积7810平方公里,
比整个上海
还要大出一千多平方公里。
然而,
这里却是国家级贫困县、
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也是整个文山州
唯一尚未脱贫摘帽的县。
作为静安对口帮扶地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去年,援滇干部张海翔、王亮从静安来到广南,接下静安对口帮扶的接力棒,本着“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工作方针,以“真拼实干,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任务落实,持续奋战在“攻坚战”的主战场,让扶贫工作也像“绣花”般精细。
从“家门口”到“厂门口”,
就业稳了收入高了
湛蓝的天空下,几千头牛在山坡上悠闲地吃着草,在广南县珠琳镇的一处养殖基地,这样田园牧歌的画面呈现在记者面前。
“这些牛都是高峰牛,你们可以看,都是生态养殖。这些牛背上凸起的部分就是高峰牛的肩峰,像骆驼一样它里面也有大量脂肪。肩峰肉的‘雪花’非常好,现在都能卖到上海去了!”
作为珠琳镇阿卡黑村的建档立卡户,前些年,老张的日子并不好过。一间土房、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了让自己收入高一些,张国华也想过做点小生意,虽然赚得比务农稍多一些,但是照顾老人和孩子又成了他头疼的事,忙活一年下来,全家六口的收入也只有两万多。
为了解决县里农户尤其是建档立卡户在脱贫摘帽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难题,来自静安的援滇干部们深入走访、考察、调研,2016年建成并启用了广南高峰牛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并于2018年、2020年,在珠琳镇先后投入沪滇扶贫协作计划内财政资金开展项目二期、三期建设,新建标准化牛舍、青贮池、干草棚、饲料加工车间、辅助生产区及配套建设水电路、污水处理、围墙等设施。
“在沪滇扶贫资金和援滇干部们的支持下,我们从2018年的100多头牛发展到现在的2400多头,三期建好后存栏量将达到一万头,会成为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牛场。”
基地负责人、云南牛旭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毅介绍说,在沪滇扶贫资金和静安援滇干部们的帮助下,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效益也越来越好,他们也在通过向当地农户收牛、收青储玉米、提供务工机会、土地流转等方式“反哺”当地,带动农民增收,其中光租赁当地牧草场一项,就能让基地周边三四个村寨增收600万元。
采访中,老张高兴地说他的年收入比之前翻了一番,家里今年盖的四层新房子也正在装修。现如今,不少像张国华一样的农户都会到基地来务工,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户也回到了村里,大家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
帮扶要为致富之路打好地基
高峰牛一直以来都是广南的“特产”,但是养殖零散,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张海翔表示,上海援滇干部努力引入上海企业,做大高峰牛产业,同时帮助打开上海市场。
“现在高峰牛已经上了上海市民的餐桌,做到了早上屠宰、当天就在上海销售。”
帮扶产业发展不仅助力脱贫,也为之后广南致富之路找准了方向。
除了发展畜牧业,绿色生态蔬菜种植也是广南县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通过沪滇扶贫协作机制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帮助当地蔬菜种植龙头企业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品品质,不断做大做强广南绿色生态蔬菜产业;另一方面,沪滇扶贫协作资金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属阿卡黑村集体,由村集体与企业签订租赁协议,租赁给龙头企业使用,带动村小组及档卡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提供农家肥等途径获益,通过获取租金壮大村集体经济。2020年,在珠琳镇阿卡黑村,建成并投用了2200立方米的冷库库房以及一套蔬菜预冷真空包装设备,惠及当地村民1096户5384人。
援滇干部、广南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王亮表示,建设冷库是要为这里蔬菜产业发展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没有冷库,蔬菜卖不远,只能本地销售,产值非常低。现在有了冷库,各类蔬菜后续产业都可以慢慢发展起来。
“我们针对广南县历史欠账大、缺口资金大,创新‘产业+就业’脱贫路径,探索形成独具实践特色的‘增收提质’扶贫模式,不断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王亮介绍说。
村寨“变形记”,
美丽乡村未来可期
广南县曙光乡牛泥塘村委会毛家寨村距村委会所在地13公里,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4公里,地处曙光乡较为偏远的角落。全村共有苗族农户56户,农业人口3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110人,贫困发生率高。过去村庄基础设施落后,进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内道路泥泞破旧,牲畜、家禽管理混乱,粪污横流,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成本高。
然而,当天中午时分,当记者来到毛家寨村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刚刚吃过午饭的村民坐在新建好的凉亭中聊天放松,孩子们在新建的活动室和活动广场上嬉戏;放眼望去,宽敞平整的主干道一路延伸,民族风造型的路灯一字排开,沟渠里看不见丁点垃圾和污水,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记者在这个苗寨里和村民们聊天时,多次被这样简单却充满自信的话语感染。2019年,在上海市静安区的大力帮扶下,曙光乡积极实施毛家寨功能提升建设项目,持续推进毛家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
▶改扩建进村及村内薄弱路段,硬化面积6637平方米,道路挡墙建设850立方米;
▶实现村内亮化,安装路灯30盏;新建活动室及活动广场,购置活动室配套设施;
▶消除村内危房;
▶配齐公共区域卫生设施如卫生公厕、垃圾焚烧池、垃圾桶等;
▶改建村内供水管网,提升群众生活用水质量;
▶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宣传栏、文化墙等,提升村内文化发展基础;
▶充分利用村内拆旧废弃瓦片、酒瓶等废弃物件和石磨、石槽、蜂箱、蜂桶等生产资源,在突出苗家元素和苗家文化的基础上,制作村内装饰,凸显村庄特色,实现村内美化;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成制度上墙,充分发挥村内干部、公益岗位作用,丰富村庄文化内涵,不断强化群众及村庄精神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和群众生活条件,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我们的工作不仅要着眼当下,还要与‘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美丽乡村建设相衔接,综合考虑当地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着重在乡村的公共部位和基础部位上发力。通过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改造,调动居民的内生动力,再通过其他帮扶政策的叠加引导,让小资金产生大能量,使大家在小康路上行稳致远。”张海翔说。
跑出“摘帽”最后一公里的加速度
多年来,静安在对口帮扶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把“富口袋”和“富脑袋”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选派了一批批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来到广南,驻点帮扶,将静安的教育、医疗优质资源传递到这里,通过带教的方式,帮助当地打造重点学科、科室,不断提升当地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为广南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此外,在社会力量帮扶方面,静安区委、区政府也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动,今年以来,区域内25个企业、9个社会组织在短时间内迅速募集资金共958.39万元(含捐物折资),对口帮扶全县25个挂牌督战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将静安爱心从千里之外传递至广南热土,通过物质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组合拳”,积极助力挂牌督战贫困村早日脱贫摘帽。
“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五帮三带两转’这一工作方针开展工作,即在智力支持上帮,在劳务就业上帮,在扶弱济困上帮,在消费扶贫上帮,在设施建设上帮;此外,还要带人、带物、带产业;转变群众观念和乡村面貌。”
谈及未来援滇工作的开展,张海翔介绍说,脱贫攻坚是广南今年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完成的硬任务。具体来说,在产业发展方面,要继续聚焦重点产业打造,从具备广南发展优势的产业入手谋划新一轮发展,不拘泥于单个产业,而是要形成上下游互动联通的产业链,让龙头企业带动更多小企业、合作社和种养殖户共同发展。在基础设施提升上,要把“补短板”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抓,有针对性地解决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筑牢脱贫攻坚基底。
接下来,援滇干部们将严格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和文山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在上海市静安区的关心和支持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靶心不变、焦点不散、力度不减、措施不松,以更大力度、更强措施,集结一切力量、整合一切资源,以“真拼实干,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在各方的关心和帮助下,广南一定能够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张海翔说道。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上海静安”微信
长按二维码下载
“上海静安”APP
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