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村不是你认为的“奇特”村,它原来是这个意思‖援疆•缘疆
↑↑↑点击上方“上海静安”关注我们
冷知识
▼
“奇特”
不是你以为的“奇怪”。
在维吾尔语里,
“奇特”意为篱笆。
奇特村也就是篱笆村,
指的是用篱笆围起来的地方。
奇特村是数十年前
因守护胡杨林而自然形成的村落,
几代林场人在此聚居。
它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胡杨林带中,是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夏马勒乡最偏远的村庄,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点乡村。由于叶尔羌河将村子与城镇阻隔,直到2019年,奇特村刚刚通了桥梁、公路、自来水和电网。
目前奇特村正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民们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养殖正宗的巴尔楚克羊,采摘珍贵的巴楚蘑菇,并发展特色旅游,在各方的努力和关心下,已经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我们奇特村的农民,以前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种植业和畜牧业,今年以来随着我们村里旅游业的发展,外面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了,现在农民的经济收入越来越高了。
在静安区对口支援的新疆喀什地区的巴楚县夏马勒乡奇特村,党总支书记阿不力孜在村民开起的农家乐里,高兴地向记者介绍着村里的变化。
这个金秋十月,
村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他们品尝着地道的新疆美食,
欣赏着奇特村村民
带来的歌舞表演,
感受着南疆的胡杨林美景,
体验着这里的风土人情。
我这次是和三个朋友一起参加援疆包机游的活动,第一次来到南疆,来到奇特村。这里不仅羊肉好吃,还可以感受当地人的生活,很新鲜、很有意思。
从上海来奇特村旅游的丁先生表示,在农家乐里,游客还可以亲自采摘葡萄、有机蔬菜,体验闲适的生活,作为奇特村里一种新兴旅游项目,让游客们有了回归自然、身心放松的感觉。
让阿不力孜欣喜的是,
由于2019年村里通上了水电,
修了桥梁、公路,
村里的旅游业正蓬勃兴起和发展,
这也带动了村民们
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
如今村民对于改善生活的愿望和行动,
也发生着切切实实的改变。
留在村里的村民,一部分种地,一部分养羊,多的农户家里有三四百只羊,有接近30来户种植大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在阿不力孜看来,如今,很多村民不再只专注于自己的几亩地了,“脱贫之后,村民居住环境有很大的变化。我们还主动给他们推荐岗位,贫困户只要有劳动力的就推荐岗位,比如推荐到环卫工、村里的保安等岗位,这样一来,他们的收入也提高了。”
居民木合塔尔今年50多岁,是一位贫困户。就在三年前,他家里只养了10只羊,经过努力现在已经有了80多只羊。经过村委和扶贫干部们的工作,木合塔尔的女儿也开始外出务工,一个月能拿到三千块左右的收入。如今,他们一家四口人在种植、养羊、外出务工几部分收入加起来,人均年收入达到了万元以上。
30平方米的一套房间,
客厅、卧室一应俱全。
清晨起床,
或是吃完饭消食,
还能在院子中央的葡萄架下走走。
在静安的对口支援下,
这里的老人们
住上了新改造的敬老院。
改造前的敬老院环境
原先村里利用现有房屋集中赡养老人,但存在房屋简陋、设施陈旧,且有安全隐患的问题。静安区第十批援疆干部来到奇特村后了解到,村里有进一步完善老人生活条件的愿望,但苦于资金短缺无法实施。
为此,静安区充分发挥区内优秀社会组织多、优质社会资源强、社会治理经验丰富的特点,整合各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上海援疆巴楚分指第一时间联系后方,最终,由第一批静安青年英才和静安青基金共同捐款10万元,帮助完成奇特村敬老院的升级改造。
外墙、屋内粉刷,
室内硬化,
搭建铁凉棚、葡萄架,
改造厨房、卫生间……
奇特村敬老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院内配套设施全面升级,敬老院建设管理和集中供养整体水平也显著提高,特困供养对象有了一个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
巴楚县夏马勒乡奇特村党总支书记阿不力孜说:
以前敬老院好多人不愿意去,现在很多老人都在问,‘我能不能去’。
据了解,村内符合条件的老人即能申请入住,且无需支付费用。改建后的奇特村敬老院内设有12间房,最多可住12名老人,足以满足村内现有老人入住需求。
阿不力孜说:“援疆干部来了以后,学校的硬件条件好了,也有了全新的敬老院,居民们也在他们的帮助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我们的奇特村,建设着我们的美好生活。”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上海静安”微信
长按二维码下载
“上海静安”APP
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