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尚龙:感情跟着记忆走 |作家话静安
——马尚龙
马尚龙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代表作《上海制造》《上海女人》《上海路数》《上海分寸》《为什么是上海》等。
山海关路 摄/金兮敏
美琪大戏院、凯司令、上海展览中心、吴江路、嘉里中心、百乐门、恒隆、中信泰富、梅龙镇、静安寺……构成了上海生活娱乐的中心地带。
稍稍显摆一下,四十多年前,我已经是上海静安人了。静安就是“上只角”,我对静安的了解,对静安的喜欢,始于彼时,算得上资深了吧。
足足有二十多年,我每天进出于巨鹿路爱神花园。当然我不是住在那里,是上班工作于兹——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办公地。当时“爱神花园”这四个字还讳莫如深,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踏入花园时受到的震撼,清晰如昨。
在静安区,老洋房老建筑很多。我曾经这么评价老房子对于上海的重要:看一个城市的热闹,可以看它有多少新房子;看一个城市的历史,可以看它有多少老房子;掂量一个城市的厚重和心胸,可以看它有什么房子。
静安便是有热闹、有历史、有厚重和心胸的地方了。静安,堪称上海之秀。“秀”有两层意思,一是袖珍的秀,二是秀才的秀——是有学问有功底的。
上海展览中心
这并不是简单地将房子来界定城市。想象这些老房子曾经的主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同样是静安的荣耀。以前民间热衷于将上海分为“上只角”和“下只角”,所谓的“上只角”,恰恰是一幢幢洋房、也或者是上好的民居平地而起,而文明、文化、富裕也应运而生。
四明邨,这条上海人司空见惯的新式里弄,在近一个世纪前见证了14位近现代名人的生活起居。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名人邨”。像四明邨这样的文化达人坐落是极致了,至于社会闻达,在静安比比皆是。
四明邨
凡社会闻达居住之处,必是宜居,衣食住行,乃至文化娱乐交通,必是规模有序。美琪大戏院、凯司令、上海展览中心、吴江路、嘉里中心、百乐门、恒隆、中信泰富、梅龙镇、静安寺……构成了上海生活娱乐的中心地带。至今静安文化生活的繁荣,还是透着静安厚重的家底的。
美琪大戏院
静安寺 摄/金兮敏
与原来的闸北区合并之后,如今的静安区不再袖珍了,倒是有了沧桑感。商务印书馆亲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老北站目睹了110万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悲情,曾经的上海两大公墓地广肇山庄和联义山庄呜咽有声,如今的大宁公园则是和静安公园大小迥异,错落有致……
我去过原来的闸北图书馆和芷江西路社区讲座多次。总是会有读者问我对老闸北不熟悉吧?我笑而反问,您在闸北区生活了多少年?我又要显摆我的资深闸北了。我对闸北有着非同寻常的亲切。我爷爷当年从宁波到上海学生意时候,举目无亲,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赤佬”,就是住在闸北,后来依凭着自己的勤奋、诚实和聪慧,在上海立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家业,有了儿女子孙。爷爷家住河南中路,更早是在七浦路,靠近浙江路。听说要拆却未拆,我一直想去探望。终于有一天,我去了,房子没了。
小时候我也常去爷爷家,从前客堂奔到后厢房,从大弄堂窜到小弄堂,出了弄堂就是河南路桥浙江路铁桥……石库门的市井生活不仅了然于目,而且也就是厮混其中。
弄堂记忆 摄/金兮敏
我的童年生活因此更加鲜活。我问原来闸北的朋友,六十年代初,我在闸北石库门弄堂里捣蛋的时候,你们在哪里?闸北朋友们回报我的是掌声。
同样的问题,我也会问原来静安的朋友,四十多年前,我每天上下班踏进爱神花园,彼此真可能常常在同一条路上擦肩而过。
浦江两岸(淡彩画) 庞惠宇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本文作者:马尚龙
本文摄影:金兮敏
文字编辑:施丹妮
图片编辑:王菲
栏目主编:施丹妮
图片来源:除标注外来自图虫创意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上海静安”微信
长按二维码下载
“上海静安”APP
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