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阿忠:夏至,荷风已然
入夏了,荷叶田田,荷花绽放,又到了观赏荷花的季节。正是荷花让画家笔下化作一片片纯净清幽的笔墨,通往一个审美的灿烂。
文|黄阿忠
夏至,荷风已然
出淤泥而不染(国画)黄阿忠
关于荷花,历代文人骚客抒写了许许多多诗篇、美文;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影响了一代代喜爱荷花的人们。他的文章中所描写荷花的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等赞美之词,不知道摇曳了多少人的心旌。
每当夏至荷风至,荷塘里的荷花竞相开放,吸引了众多的观赏游客。那大片大片的荷花,衍生了荷花节,荷花池塘也成了一个个旅游的景点。
中国人喜欢“节”,除了荷花节以外,还有牡丹节、桃花节、樱花节、梨花节、油菜花节等等,还有各种类型、各式各样的节,应有尽有。我想,外国差不多也一样,他们也会想出花头,搞上一个什么什么“节”的。有一年去法国的阿维尼翁,正赶上他们每年一度的戏剧节。在街上碰到有人化妆成莎士比亚、汤显祖,真有点意思。
人是群居类的,在生命的过程中,总是会找出许多由头而相聚,所谓的这个“节”、那个“节”的,仅是借此在一起嗨一下罢了。那些招揽游客的荷花节,也只是一个旅游节目,尽管游人如织,亦不过是借赏花的名头,召集大家到荷塘前聚一聚,在荷花、绿叶前摆个pose,拍个照,朋友圈发个九宫格而已。
从古到今,人们早就开始了对荷花的观赏和赞美。然而,赏荷亦要有道,在遍地荷花开放中品出味道,并非易事。好在荷花自有清气在,荷的品格凝集成了一种象征意义,荷的高洁也成了精神的向往。其实,古人已经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赏荷的审美之道。
密密匝匝的荷叶田田,一片碧绿,如同诗文“接天荷叶无穷碧”;叶隙间夹着点点粉色,莲花骨朵如薄翼飘逸,又应对了诗句“映日荷花别样红”。又或闲来无事,手执折扇,泡一壶茶,坐池塘边,假装文人雅士一般;躺在柳荫下听鸣蝉、沐荷风,想苏东坡曲港跳鱼、圆荷泻露的诗文轶事,这才是高士之做派。
赏荷宜细看,荷花是局部看才有味。晨曦中看荷,于荷塘局部抽出几根枝杆,撑起大小不一的圆荷叶,叶中聚几颗剔透的露珠,风摇曳,珠滚动,折射出光斑闪来闪去;荷风飘缈,虚蒙中见绽开的粉色花朵,花骨朵间嫩绿的莲蓬、莲子精巧地嵌在其中,犹如精灵般的玲珑,甚是可爱。此等景象,此等诗性,非荷花而不得。
那一片片荷塘,那一朵朵盛开的荷花深受历代画家的青睐,成为绘画的题材,是因为其优雅高洁的品格,象征的意义。画荷有寄托,出淤泥而不染,取其精神;凌风摇叶田田,取其飘逸;梦入芙蓉浦,取其意境。那荷不过是几片叶子,几根杆子,几朵花骨,几个莲蓬,画家却能从中取出清雅、幽静、逸气。
荷·霜降(水彩)黄阿忠
于荷而言,我以为画出其诗性、意境为上。然要出诗、境,必先至荷塘细观大小荷叶布局,而后在纸上合理安排其位置,经营章法;仔细研究荷花枝、莲蓬杆的交错,而后在纸上进行点、线之重构。
荷·深秋(水彩)黄阿忠
历代文人墨客赏荷、观荷、画荷,无不如此;或更有观赏新招,从而演绎各种画法,创造的意境亦各有千秋。
荷·立冬(水彩)黄阿忠
崔白之双勾花、叶,画出了俊秀;赵子昂、管道昇画荷之隽永;恽南田没骨荷花之润玉;八大山人朱耷那寥寥几笔的冷峻;清湘大滌子我用我法之洒逸;缶翁吴昌硕线条之磅礴等,乃传承千古。他们都以荷为范本,此所谓师造化,我想,一定是因荷花这个清逸、高雅、幽洁之“本”,而后才有他们自己的创造。元代末年的诗人、画家王冕,小时候贫穷替人家放牛,常常看到雷雨后荷花的那种清润之气息,或许是荷花的品格造就了他。
夏至,荷花已然。正是荷花让画家笔下化作一片片纯净清幽的笔墨,通往一个审美的灿烂。
作者介绍
黄阿忠
195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原上海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长宁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市崇明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湖六月(手札)黄阿忠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黄阿忠
图片:黄阿忠
编辑:施丹妮
栏目主编:施丹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