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河湾边的天后宫

上海静安 上海静安 2023-06-03


从1884年建成到21世纪的今天,天后宫历经了三个世纪、三个时代的沧海桑田。


2022年,历经了十六年的辗转、等待,天后宫迁址复建到了苏河湾中心绿地南侧,包括门楼、戏台和东西看楼,那些清朝老构件一点也不浪费,全部被用于复建建筑上,海上记忆得以保留、传承并焕新。见证风雨沧桑的古建筑,依然汲取苏河之灵气,引发人们追忆往昔的逝水年华。




 文|鱼丽 



苏河湾边的天后宫






▲复建后的天后宫


仲春之日,随着一群上海作家对静安区苏河水岸进行了一场探秘,从上海总商会旧址出发,沿曲折蜿蜒的苏州河,来到复建后的天后宫新址。在这样一个下午,谜一样的天后宫被层层剥笋般地展开,拼图一样地复原,重新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建筑景观。



天后也叫妈祖,俗称海神娘娘,是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在当时以海神为主民的民间信仰,妈祖泽被群生、光照四海,也寄寓了人们平安顺遂、商贸获利的美好愿景。而关于上海妈祖的传奇,袁祖志的《海上竹枝词》对船家祭祀妈祖的情形曾有生动的描述:“天后娘娘小像前,中堂虔供一炉香。相风旗出高檐外,知是伊家放海船。”既绘人,又绘景,妈祖、炉香、旗杆斗、庙檐,活画当时人们出海祭祀,以相风旗测试风向,并祈求妈祖护佑顺风顺水的情形。每一个天后宫都承载着一段自己的中国航海史,上海的天后宫也不例外。



天后宫联结着申城老城厢的一段厚重历史。历史上老城厢附近的黄歇浦,可谓气象万千,从远处遥望,烟水苍茫。最引人处是“浦滨一带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缥缈云外,飞甍画栋,碧槛珠帘”。这一胜景,后来被清代学者王韬随手记在《漫游随录图记》中,名为“黄浦帆樯”,成为史料珍存。


导览人向我们讲解沪城八景,有一处为“凤楼远眺”,可谓八景翘楚,对应的是丹凤楼,曾是上海城墙巍峨的一耸。城墙上被有识之士称为“殿、台、楼、阁”。我曾受邀访过大境阁中的“关帝殿”,而在近小东门处的城楼上,据万军台改建的“丹凤楼”,楼高三层,曾供奉有“天妃娘娘”。以此可知,天后宫的一段历史即镶嵌在丹凤楼中。


清人秦荣光有一首海上竹枝词,颇能看出当年丹凤楼的盛景: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


▲丹凤楼胜景图

在上海开埠前绘制的《丹凤楼胜景图》,也可以见到上海港内舟楫鳞次栉比的胜景,黑白影像贯穿着老上海的厚重历史。据说当年的丹凤楼“窗临黄浦,可以观涛”,故而游人登高望远,兴致颇高。还有丁宜福《申江棹歌》所赞天后宫胜景与来往海云之中的妈祖:雕甍绣闼敞灵宫,镇日香烟袅碧空。风转相乌潮欲上,神妃来往海云中。


天后宫被赞为“灵宫”,妈祖被誉为“神妃”,可见诗人对其喜爱之情。吟咏竹枝词,可以窥见当年胜景,以词证史,其中所蕴孕着历史学、民俗学价值,浓郁而有格调,沉淀着厚重的历史之迹。


▲天后宫藻井


岁月的长河中,女神的宫殿曾几经损毁,历经风霜。略述上海天后宫的发展简史,可知天后宫几经更迭的历史:同古代其他海边城市一样,宋朝初期繁荣的海运贸易,带动了海洋文化妈祖文化的发展。古称顺济庙的上海天后宫,于宋咸淳七年(1271)创建,时有文昌阁、关帝祠、雷祖殿等建筑;到了明代,由于上海豪绅及众人资助,时有兴建,遂具规模。清嘉庆十一年(1806),巡道钟琦倡捐资重建。同治元年(1862)重建,咸丰三年(1853),小刀会踞城,毁损大半,后又得住持凤朝阳募修,经三载而粗缮,后大部分建筑被毁。几乎见证了上海丰厚历史的天后宫,倒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引发时人深深的忧虑与思索。


1860年的上海已是对外贸易、对外交流的重要城市,中国派驻外国的大使等官吏日益增多,而且大多从上海乘海轮出发,官员出国办理洋务时,也以取道上海为首选,一处舒适安全的落脚点尤显迫切。1884年,在清朝大臣崇厚奏请下,苏州河河南路桥的北堍进入清廷视野,这里离出海口较近,又地块宽敞,于是特地择此建造了“外交部招待所”,作为出使行辕,方便那些出国考察的大臣们。就在这烟火驳杂的苏州河边,来来往往的清臣,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的出使大戏。


建于1884年的“天后宫”,香火繁盛,当时的女神宫殿建有高敞门楼、华丽戏台、东西看楼,中央大殿、富丽寝殿,两边还有钟亭、鼓亭,传达着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意象,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这座江南殿堂式古建筑,“规模之大,可称全沪之冠”。


1896年,李鸿章受命出使欧美六国;之后,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大臣分赴欧美日本各国考察宪政,也都在出发前先驻留出使行辕,并在天后宫向神妃像拜祭一番,以求出使顺遂,平安归来。以此可见,它也是近代上海对外交流史上的一处重要之地。妈祖也从民间供奉走向官方护佑,文化信仰的弘扬与传播,深度与广度,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一座天后宫,一部古代海上交通史。天后宫临河之所虽不及海,但苏州河却是通往大海的纽带,成为与黄浦江交流的一个出发点。因此,天后宫依然为远涉重洋的海船祈求信风、护海普航的神殿。


▲苏州河蜿蜒流淌 陈志民 摄


历经岁月磨砺,天后宫整体建筑逐渐淡出历史。首先是寝宫楼,然后是东看楼、钟楼,消失在历史的沧桑之中。20世纪70年代,为保存古迹,肃穆宏伟的天后宫大殿被迁建至松江方塔园。曾经的女神大殿,入住其中,为该园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天妃宫”的匾额,是由陈佩秋所书,遒劲笔力书写一代天后的凛凛神威。从护佑爱民的妈祖神像被升格为天后,而后天妃。从中可见上海人对妈祖深深的崇拜之情。


▲复建后的天后宫建筑细节


海上旧梦影痕总是惹人追述。从1884年建成到21世纪的今天,天后宫历经了三个世纪、三个时代的沧海桑田。2022年,历经了十六年的辗转、等待,天后宫迁址复建到了苏河湾中心绿地南侧,包括门楼、戏台和东西看楼,那些清朝老构件一点也不浪费地全部被用于复建建筑上,海上记忆得以保留、传承并焕新。见证风雨沧桑的古建筑,依然汲取苏河之灵气,引发人们追忆往昔的逝水年华。



重修后的天后宫戏台,庭堂宽敞,舒适宜人。大家站在戏台的后台,想象着演员曾在这里做种种幕后准备,化妆、容装、候场、赶场、谢幕等。还有东西看楼,可以把窗户打开,悠闲地坐在那里喝茶看戏,既感受戏剧之美,也感知戏台之魅。


旧影寻踪,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见证天后宫的历史变迁,七十二家房客的悲喜剧也曾在这里上演。自九十年代求学沪上起,在我的记忆里,那时代的上海已开始进入大规模城市更新历程,许多有心的摄影师为了保存历史,用独特的镜头捕捉这其中的历史变迁。


▲神庙里的少女(摄影)郑宪章

20多年前,摄影家郑宪章为保存天后宫的一段历史,无意间拍了一户住在戏台上的人家。在他的镜头下,显然是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景。其中有一幅“神庙里的少女”深深吸引了我。这位少女,穿浅色家居服,怡然自得地打着电话。神奇的是,她的闺房竟然占据了戏台这个位置,而戏台藻井被密封在天花板内,精致与华丽被密实的市井生活给生生遮蔽了。如今回想,尤觉魔幻,那少女的平淡生活却增添了别样的浪漫。


下了看楼,穿过草坪,登临到邻近的天桥上,向后方回望去,可以看到草坪处留有数块石桩,勾勒出一大片宏伟殿宇,可以想见当初带抱厦大殿的风采。现在的天后宫并不完整,被移走的大殿,是通过在绿地广场中央以安装柱础的景观形式重现,以提示原有大殿的位置,保留住城市的记忆。



在戏台与大殿之间,原是一大庭院,院中置有大香炉。能够看出东钟亭、西鼓亭的位置,以示“晨钟暮鼓”的古代礼仪,也让人想象当初钟声浑厚悠扬、威震四方的庄严场景。


微风轻吹,河水似依旧,波光中映现着的是过去的一段往事。时光如梭,回到2004年,我在临苏州河的厦门路编书,在那间临河的办公室里,工作累了,会望一望河边郁郁葱葱的夹竹桃树。当时的领导,是一位老上海,有一天进来提起“附近有一座天后宫要搬迁了”。初听此事,未免有些兴奋。年轻的新上海人初留在上海,对老上海的历史,尤其是繁华里带点古旧的特别感兴趣。第一次听说了天后宫的事情,在华洋杂处的租界历史内,竟然会存留着这样一座江南殿堂式古建筑,且与自己工作之所仅一河之隔,最初的反应当然是欢欣而神往,也很想见识一下海派天后宫是怎样的富丽堂皇。



从厦门路的后弄堂出去,就是南苏州河路,再往西面一弯,是浙江路桥。当时,我与一位年轻女编辑还曾相约要去探访那片神秘之迹一番。可惜因忙于工作琐事,那时没有深入追究自己所近在咫尺的这个地方的历史。后来才知,那时的天后宫仅剩门楼、戏台和西看楼,随着河南路的拓宽以及建设地铁等原因,这些部分也被临时拆卸保存起来,天后宫消失在影影绰绰之中,转眼就是数年。


新上海人初留上海,以为上海是一个居变不移的城市,就像外滩,稳固了一百年,身处其中才知道,许多细部每过一段时间,都会迥然不同。原先的老弄堂、亭子间、菜市场、旧厂房,都在旧貌换新颜。城市规模也是。历史的细部景观,总是随着时间而渐渐消泯。时过境迁,如今的苏河湾景象已截然不同,重新展现它的风情长卷。复建的女神宫殿,也书写着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交融。


新与旧,摩登与传统,过去与未来,如此妥贴地混合在一起,天后宫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千帆过尽,焕彩重生。苏河湾边女神的宫殿,与附近细长高耸的高楼既映衬又对比,抚今也追昔,让人唏嘘感慨。虽然历史的帷幕隔了数百年,但妈祖所蕴孕着热爱和平、进取包容的精神,依然荡漾在苏河湾边,古老的女神宫殿叠印了一代又一代前来拜祭的痕迹,投射出的文化底蕴,隔着悠悠岁月,折服了一批批的探寻者。



作者介绍


鱼丽


鱼丽,原名鲍广丽,复旦大学古典文学硕士,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会员。现为文汇出版社副编审,策划。出版有《闺秀笔记》(全三册)、《茶经:煎茶滋味长》《上海:海上风情录》《胭脂聊斋》《风神谋士张良传》《情蒸水浒》《最美的服饰》等作品。




曾经被改建为民居的天后宫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鱼丽图片:来源静安文旅编辑:施丹妮

栏目主编:施丹妮

资料来源:静安区作家协会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还想看

“5·20”怎么过?静安周历已经为你安排好啦→

彭浦镇生活服务中心建成启用、彭浦镇史馆正式开馆,小镇居民迎来“双喜临门”!

围绕企业所思所想所需做好服务工作!区领导走访调研企业

第四届环球美食节启动!周末到安义夜巷逛吃逛喝,开启环球美食之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