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TA在居民间发起了这个项目,“后劲”太大了……
安源小区,
这个位于长安路上的老社区,
已经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这里的居民,多数都是退休的教职工,为小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而安源小区3号楼新建的党群服务站,更是居民心中的“文化阵地”。大家时常相聚在这里,一起读书看报,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
这一切,
都源于一个简单却暖心的举动。
2017年,骨干志愿者陈家华在他所居住的2号楼发起了“爱心书报廊”项目,他捐赠了百余本自家闲置的书籍,并与爱人一同负责整理。这个小小的书报廊,不仅让书香浸润了楼组,更将爱心传递给了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包括外卖小哥等新业态就业群体。
陈家华和他的爱人赵老师都是教育行业的退休职工,家中藏书丰富,每每收拾起来都要费一番功夫。陈家华心想,这么多书如果只是摆在自己家里或是处理掉实在太可惜,如果能和大家分享,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价值,那该有多好。于是,他积极与当时的楼组长、骨干志愿者杨忠卿、李妹龙等人商量,最终决定在自家所在的11层设立一个“爱心书报廊”。
杨忠卿,这位曾在区少年宫担任绘画老师的热心人,更是和爱人一起制作了精美的宣传海报,呼吁大家捐出家中闲置的书籍。在他们的带动下,邻居们纷纷响应,将自家的书籍、报刊捐出。这些书籍被整齐地摆放在书报廊的窗台上,供大家自由取阅,陈家华更是一次性捐出了数百本藏书。居委会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特意搬来了一座四层书架,让书报廊变得更加宽敞和整洁。
随着时间的推移,
“爱心书报廊”
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漂流书屋”。
有人取阅书籍,
也有人放入新的书籍,
知识和情感在这里不断流转。
“养生健康类的书籍最受大家欢迎,每当有新的书籍,我都会及时更新,书籍流动起来才有意义呀。”陈家华的爱人赵阿姨告诉记者,“虽然发起人是老陈,但大部分的整理工作都是我做的,书最多的时候,我甚至需要花上两三个小时来整理。我喜欢养花,所以在书架旁也摆放了一些,给大家养养眼。”
原本楼里的居民中
就有许多热爱阅读的人,
如今有了这个新的阅读角,
大家更愿意走出家门,
来到这里享受阅读的乐趣。
渐渐地,手捧一本书、倚窗阅读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新习惯。在这里,居民们找到了共同的兴趣和话题,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亲密。
甚至外卖小哥也会在这个“漂流书屋”里找到他们需要的书籍。有一次,一位小哥提到他家里的孩子即将参加高考,希望能再拿几本教辅书籍。赵阿姨听闻后,立即在邻里间发起号召,大家一起筹集了五六本教辅书送给他,这让小哥十分感动。
“爱心书报廊”深受居民们的喜爱,这也让居民区党总支开始深思:大家阅读的热情很高,是否也能在小区内为居民们打造一个专门读书、看报的空间呢?
2018年,居民区党总支借着改造党群服务站的契机,将安源小区3号楼原来的居委会办公室,一个近50平方米的空间,精心打造成新的“文化阵地”。他们不仅将原本“爱心书报廊”的藏书悉数搬入,还在征求居民意见后,增设了党建学习角和儿童读物区,以满足居民们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在腾挪的过程中,陈家华再次捐赠了一批图书。对于部分过于老旧的图书,居委会工作人员帮忙进行了变卖,所得的90余元,陈家华坚持不收。于是,这笔钱由杨忠卿、李妹龙、王书楼代为保管,并留下了一张大家共同签名的记录单。
不久前,陈家华因身体不适而卧病在床。得知这一消息后,邻居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带着当初售卖陈家华旧书所得的90余元购买的慰问品,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上门探望陈家华。至此,这份流转近7年的记录单,兜兜转转又回到了“爱心发起人”的身边,成为社区里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
陈家华表示,虽然自己因身体原因,未能亲自前往新的党群服务站,但得知自己捐赠的书籍得到了大家的珍惜和流转,他感到无比欣慰。他说:“温暖人人,人人温暖,我衷心希望我们的社区能够越来越好。”
从一座小小的书架
到一间宽敞明亮的党群服务站,
丰富的不仅是书籍,
更是居民区为民服务的初心。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夏祎告诉记者:“未来,我们计划将这里作为便民服务点,让安源小区的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我们要让爱心继续传递,让社区成为一个人人建设、人人受益、人人温暖的大家庭!”
记者:陈洁
编辑:路景斓
图片、通讯员:叶凝
封面:图虫创意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