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回信:从静安到《静·安》
康定东路28号,一幢假三层老洋房,清水红砖外墙 ,西式尖顶,四面还有老虎窗,这里是静安区少年儿童图书馆所在地。在一面老虎窗的背后,就是静安区作家协会的办公地,《静·安》杂志编辑部。殷健灵和编辑们定期会来此处商谈杂志编辑事宜 、审稿。
殷健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新民晚报》高级编辑,静安区作家协会主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静安工作,到2021年静安区作家协会成立、《静·安》杂志诞生,殷健灵的工作、创作、生活轨迹都与静安以及这座城市紧密相关。这是一段有关文学与上海往事的柔软时光。
时光里的回信
▲康定东路28号静安区少年儿童图书馆
施丹妮 摄
《静·安》为写作者提供平台
让更多人被“看见”
高二时,殷健灵参加了上海《少年文艺》杂志举办的“新芽”写作函授班,半年后,在一千多名学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七名获奖学员之一。
在那个夏令营,她也遇到了文学启蒙恩师朱效文。高三上半学期,她创作了人生中最初的三首诗歌寄给朱效文,很快收到录用的回信,回信中说,“这将是《少年文艺》历史上发表篇幅最长的中学生诗歌”,信的最后写道:“太阳即将落下,我举着信奔向邮局。”
文学的世界向她打开。多年以后,殷健灵希望能为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提供平台,就像当初朱效文老师对她这样一个普通中学生做的一样。
静安区作协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写作者提供平台,让普通文字工作者被更多人看见,同时,培养后辈年轻力量。
《静·安》聚集了一群一流的志同道合的文字工作者,他们有时在线上“云办公”,定期汇聚在城堡一般的静安区儿童图书馆的编辑部里,审稿、校对、评刊。每季一期,一年四期,三年来,以文学的角度关注静安城市建筑、风土人情、街区历史、生活冷暖,同时还为爱好文学的青少年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静·安》的“习作”栏目与静安区内的学校携手合作,为孩子们的文字化成铅字带来了可能。就如当年《少年文艺》向殷健灵抛出的橄榄枝。
《静·安》杂志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静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赵丽宏曾这样评价《静·安》杂志:这本杂志虽是内刊,但在作品质量、装帧设计、栏目编排、风格格调方面,不逊色于中国任何一个地方正式发行的文学刊物。
“我们还有一月一期的静安讲坛,由静安区作协副主席孔明珠和周嘉宁领衔策划,请作家与公众面对面。另外,还举办一年一度的青少年文学夏令营,邀请作家和编辑担任导师,提升青少年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这项工作由副主席简平和姚伟国老师牵头。区作协的运作依托于静安区图书馆,他们扎实有效的工作是我们强有力的后盾。去年,在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支持下,首届《静·安》文学奖评选出7类奖项12篇获奖作品,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也是首个区级层面设立的文学奖。”
用儿童文学观照现实
《少年仰起他的脸》将亮相上海书展
殷健灵的小说新作《少年仰起他的脸》关注现实,小说将关怀之手伸向一个患有家族遗传病症的少年,在历经成长的阵痛、艺术的洗礼、亲友的善意后收获了赞美与幸福。这本书将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与公众见面。
▲将在今年上海书展与公众见面的新作《少年仰起他的脸》
从18岁进入文坛,如今,殷健灵已著作等身。《纸人》和《野芒坡》是其最重要的两部代表作。
《纸人》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小说。在青少年读者,尤其少女读者群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殷健灵说,“因为这部小说,收到了许多女孩子的来信,她们愿意将许多心里的话,甚至都没有告诉过父母的话告诉我,觉得我能懂。”《纸人》创作于1999年,多次再版,获得小读者们的喜爱。
《野芒坡》关注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独特所在“土山湾孤儿院”,她花了多年的时间来调阅土山湾孤儿院的所有资料。土山湾孤儿院内创办了学校和各类工场,由中外传教士共同传授了西画、音乐、木雕、泥塑、印刷、照相、冶铁、木工、彩绘玻璃等技艺。仅在绘画领域,就曾出现过徐悲鸿、刘海粟、张伯年、张充仁、徐咏青等大家。她也实地多次去了徐家汇曾经的土山湾原址。在充足的现实调研下,一个虚构的“野芒坡”以及一个叫作“幼安”的男孩形象在她脑海中构建,在这部小说里,她探索着一百多年前特殊时代平凡人物的命运,不同文化的相遇,以虚构关照着现实。“我写不了完全架空的小说,在我的观念里,读者与作品有共情、共鸣是要有现实的链接的。”
早年的记者生涯让殷健灵关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小说《帆》关注到了新西兰的华人劳工。2017年秋天,殷健灵去新西兰一个写作中心待了两个月。“在一个小书店里,我看到这样一句话:The best app is your lap。亲子阅读最重要的是家长带孩子共同阅读,而不是给小朋友一个手机。”殷健灵认为,作为一个儿童文学写作者需要“尊重儿童,追求艺术”。
童年时光里的
上海老城厢记忆与弄堂生活
殷健灵幼时随父母去南京一大型工业区支援建设,节假日回到上海老城厢的外婆家成了殷健灵童年鲜活且幸福的记忆。
童年的外婆家,南北货店、粮油店、烟纸店、老虎灶、中药厂……殷健灵说,这是个“五方杂处接地气的地方”。她外公外婆住的那条弄堂叫“马街”,她小时候的味觉记忆总离不开中药味,是因为路口有一个叫作“郁良心”的中药厂,小小的她总以为那里叫“月亮星”。
2013年,99岁高龄的外婆去世,殷健灵在散文集《爱——外婆和我》中回忆上海老城厢的童年时光:
我喜欢弄堂里的夏天,特别有滋有味,在长腰形的木澡盆里洗了澡,搬一把竹椅子、拿一把小扇子坐在背阴的弄堂里乘凉,听邻居讲故事、说闲话,看形形色色来来往往的陌生人。穿堂风嗖嗖地吹过,那风里有海水的味道、黄浦江水的味道、法国梧桐树叶清香的味道,还有檀香皂的味道、淡淡的油烟味……当天色渐渐暗下来,街角的路灯亮了,就听外婆在屋里唤:“吃晚饭啦——”
九十年代的静安
难忘南京西路722号的弹簧地板
二十一世纪初,三十出头的殷健灵曾经担任《现代家庭》杂志主编,当时也是上海最年轻的主编。杂志社办公地址也从嵩山路搬迁到了南京西路茂名北路口。
殷健灵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她的带教编辑老师经常和她一起去石门二路逛街。那时候,这条路上汇聚了各种各样的服装店。“我的师傅不仅教我业务,也给了我最初的时尚启蒙,我的穿衣风格受了她的影响。”
令她难忘的是南京西路722号,当时的上海市联谊俱乐部弹簧地板,留下了她的舞步。“那时候,20出头的年纪,常去那里跳舞。九十年代跳舞是很普遍的社交活动,这股风潮似乎又回来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去夜校学复古迪斯科。”殷健灵说。
1947年,这里被美国海军俱乐部驻扎。1948年9月,上海犹太人总会把南京西路722号的房产出卖给“联记”,即上海庆丰、永安等六家纺织厂所共有,在大门口曾挂出棉纺织业同业公会的招牌。1961年,该建筑由上海市纺织管理局接管,曾作为上海市政协办公大楼、上海市联谊俱乐部。
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少文化界人士在这里留下翩翩舞姿。其中,就有殷健灵。联谊俱乐部的弹簧地板、石门二路的服装店、大光明电影院的电影,甚至黄河路繁华的夜生活,都成了后来在南京西路工作的她难以抹去的青春回忆。
作家介绍
殷健灵
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静安区作家协会主席、《新民晚报》高级编辑。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纸人》《野芒坡》《帆》等,散文集《爱——外婆和我》《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访问童年》等。另有《殷健灵儿童文学精装典藏文集》(十五卷)等作品系列。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中国好书”等荣誉,作品有英、俄、韩、意、瑞典、越南、波斯、波兰、阿拉伯等文译本。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可能你还想看
▶市中心首个免费滑板场!知名滑板品牌国内首店落地静安MOHO,打造上海滑板新地标↑↑↑